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劝化英夷让他们改邪归正

身在中枢的奕訢小心翼翼力求站稳“中国自有体制”的立场,身在地方的李鸿章却正越走越远。

1864年,李鸿章致信总理衙门称“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12 ,此时,李鸿章的立场与奕訢的“中国自有体制”之说尚无分别。但在之后不断的“买买买”中——在长约30年的漫长时间里,李鸿章一直是近代军事器械和军事技术的忠实采购商——他对近代器械与技术的认知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比如他渐渐明白,仅靠购入先进武器是不够的,还需要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具备近代军事技术与军事理念的人才:“西洋水陆兵法及学堂造就人才之道,条理精严,迥非中土所及。” 13 北洋海军留洋管带群体、天津水师学堂等,都是这种认知进化后的产物。

军事之外,李鸿章也在思考一些政治与经济问题。比如欧洲列强普遍疆土狭小,却“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万计”;清帝国疆域辽阔,却是“积弱患贫”,财政收入捉襟见肘。李鸿章对此深感困惑,希望找出原因。他早年认为答案在于列强有“煤铁二端”,后来他的看法有了变化,认为“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 14 ,也就是意识到了以工商业立国的重要性。基于这种认知,李鸿章开始扶植绅商,支持他们购置机器创办织布局之类的民用企业。在给朝廷的奏折里,他成了“民富方能国强”理念的支持者:

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15

至晚到19世纪70年代末,李鸿章已经抛弃了“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的旧观念。当郭嵩焘于1877年致函李,向他详细介绍欧洲的议政体制时,李鸿章已可颇为自信地回复称自己对这些东西也有一些了解:“西洋政教规模,弟虽未至其地,留心咨访考究几二十年,亦略闻其详。” 16 同时还在信中感叹自己提倡的种种改革措施,包括开煤矿、修铁路、设电线、添洋学等,均难得到朝野的支持,故收效甚微:

其功效茫如捕风,而文人学士动以崇尚异端、光怪陆离见责,中国人心,真有万不可解者矣。 17

由“师夷长技”出发,李鸿章的认知能达到这样的水准,其实是一种水到渠成——近代文明是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李鸿章办洋务虽仅从引入军事技术与先进武器入手,但军事技术与先进武器势必关联机器制造业等领域,这些领域又势必关联铁路与开矿等事,上述种种又势必需要革新教育制度来提供人才支持;而欲革新教育制度,又关系到科举兴废等根本性的制度改革。李鸿章搞了三十多年洋务,慢慢获得上述认知,不是什么奇事。

可惜的是,李鸿章等人无力让实践与认知同步。19世纪60年代,京师同文馆欲引入近代天文与数学课程,朝野内外便责难之声四起,纷纷鼓吹大清的立国之道是礼义而非权谋,说什么真正的强国之术在于人心而非技艺。李鸿章与曾国藩于19世纪70年代合作推动的幼童留美,后来也被迫于1881年中止。那些归国的幼童成了朝廷眼中的“思想犯”,一度被施以严格的人身监控。引入近代学问难,单纯引入近代技术成果也难。铁路建设便是一个典型案例。李鸿章等人自19世纪60年代即筹划引入铁路,结果屡被朝廷以打压舟车运输、夺小民生计、便利敌军深入国境等理由驳回,言官们扣下来许多帽子,如“似为外国谋,非为我朝廷谋也”,“无非为肥己进身之地,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也” 18 之类。

这自然是因为,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帝国朝野的多数知识分子仍深陷在传统的“治国平天下之术”中难以自拔。他们普遍怀有一种文化优越感与制度优越感,视洋务为不足道的奇技淫巧。1876年,郭嵩焘赴英担任公使,经学家王闿运闻知后写信谆谆告诫郭,要他到英国后承担起时代的责任,用“圣道”规劝英国人改邪归正:

海岛荒远,自禹墨至后,更无一经术文儒照耀其地。其国俗学者,专己我慢,沾沾自喜,有精果之心,而并力于富强之事。诚得通人开其蔽误,告以圣道,然后教之以入世之大法,与之论切己之先务,因其技巧,以课农桑,则炮无所施,船无所往,崇本抑末,商贾不行,老死不相往来,而天下太平。此诚不虚此一行,比之苏武牧羊,介子刺主,可谓狂狷无所裁者矣。 19

王闿运这番话的大意是:英国这地方乃是荒远的海岛,从来不曾接受过“经术文儒”的教育和熏陶。所以这个国家的风俗不太行,民众都在追求一些错误的东西。如果有“通人”能够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传授他们“圣道”,传授他们“入世之大法”,让他们抛弃商船回归农桑,走上“崇本抑末,商贾不行,老死不相往来”的太平盛世之道,那么,你郭嵩焘就可以说是真的不虚此行,就可以与苏武、傅介子这样的古人相提并论。

王闿运还在信中鼓励郭嵩焘,说“奉使称职,一时之利;因而传教,万世之福” 20 ,你去英国做公使,做好了只有一时的好处;如果你把中国的“圣道”传给英国人,那才是万世的福音。王迫切地希望郭到了英国之后,将主要精力放在启蒙英国人这件事情上,努力引导英国成为欧洲版的清帝国,努力将英国人的思想境界提升至与清帝国士大夫相同的境界:

诚为之告以佳兵之不祥,务货之无益,火器能恐人而不能服人,马(码)头利纷争而不利混一,铁路日行万里何如闭户之安,舟车日获万金不过满腹而饱。 21

此信大意是:你要努力让英国人明白,厉害的兵器是不祥之物,孜孜于物质追求也没有好处,火器能恐吓人但不能让人信服,码头会带来纷争不利于人心统一,铁路日行万里不如关上门安安稳稳待在家中,轮船火车每日获利万金也比不上将肚子吃饱。

王闿运的这些话,今人读来只会当成笑话。但在当时,它不是笑话,而是一种延续已久的自信,是多数知识分子的共识。这种自信与共识,对晚清的自强运动而言,是一种持久绵长的阻力。恭亲王一面印刷《万国公法》,一面声称“中国自有体制,未便参阅外国之书”的缘故,大约也在这里。 miHL8K1e9Dh6VRlMNGzc+bvRAiZXQzsZWNnwSCBrmunUuqXpdOdxnlC4Mzy+cXS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