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汽车网络层级

如今,车辆越来越多地连接到物联网,这使它们能够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无处不在的信息访问服务。随着联网车辆数量的不断增加,车辆网络的新要求,例如车辆、人员和路侧基础设施之间无缝、安全、稳健、可扩展的信息交换,正在出现,而这需要网络协议的支撑。网络协议可以理解为数据间互信、互联的纽带。我们对于网络协议并不陌生,在互联网中,采用的是TCP/IP,该协议可以使数据在各种硬件和操作系统上实现互操作,比如Android、iOS、Windows、Linux使用同一套TCP/IP互相通信。

车联网生态系统包含相交互的7个主要元素,即车辆(V)、人(P)、网络基础设施(I)、传感设备(D)、路侧设备(R)、云服务(C)和网络(N)。所有这些元素之间的不同交互将导致多层次的数据交换,这就需要不同的网络协议来支撑。这些网络协议也是我们进行安全研究时的重点,下面会详细介绍。

基于车联网业务逻辑架构,构建智能网联汽车平台。网络安全视角下的车联网架构分为四层——设备层(Device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平台层(Platform layer)和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以下简称DNPA,如图2-2所示。

图2-2 车联网业务逻辑架构

按照车联网网络边界划分,汽车网络包含车端、管道、云端三层网络体系:第一层是车端网络(车内网),第二层是管道网络(车际网),第三层是云端网络(车载移动互联网)。如图2-3所示。

图2-3 汽车网络层级

(1)车端(设备层)

车联网的“端”指的是具备无线通信能力的各种车载和基础设施终端,它们能够实现车辆之间、车辆与云端之间的信息传输与接收,以及交通状态信息的共享。这些终端和平台的通信能力可以支持实时监控与控制,以及对车辆性能和驾驶行为的分析与优化。

(2)管道(网络层)

无线通信技术是车联网的通信管道,位于车联网的网络层,它也广泛应用在V2X场景当中。V2X是将车辆与一切事物相连接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终端可进行V2P、V2V、V2R、V2S等多种V2X通信。

(3)云端(平台层和应用层)

云平台是一个综合信息和服务平台,包含平台层和应用层。平台层主要包括数据平台、业务平台、运营平台和支撑平台等,实现数据采集、计算分析、决策,支持业务安全地运行。应用层面向车联网行业的各类应用(包含智慧交通、远程诊断、信息娱乐、自动驾驶、行业应用等)支撑系统,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和行业应用。平台层和应用层可根据业务需求进行扩展,根据其网络支撑能力部署在边缘云或中心云上。汽车制造商正在与云服务提供商一起使汽车成为一个互联系统,并将消费者的数字生活方式扩展到他们的汽车中。

2.2.1 车内网

一辆智能汽车有大量的控制系统,比如安全气囊、制动、巡航控制、电动助力转向、音响系统、电动车窗、车门、后视镜调节、电池和充电系统等,就像Web开发中的微服务一样。这些控制单元会产生状态数据,有了数据,就要进行传输,这就需要车内网络通信,这种网络可以称为车内网,如图2-4所示。

图2-4 车内网

车内网的核心是总线协议,汽车使用CAN、LIN、FlexRay、面向媒体的系统传输(MOST)和以太网等总线通信协议在不同的ECU之间进行通信,如图2-5所示。

图2-5 车辆总线协议架构

总线协议这里不展开,后续会详细介绍。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把车内数据传输到云端或者其他地方呢?一般通过车载网联通信终端(Telematics BOX,T-BOX)来实现。T-BOX也称远程信息处理控制单元(Telematics Control Unit,TCU)。T-BOX把车上产生的数据传输到相关车联网服务平台。它可安装在仪表板下方、驾驶员座椅下方等地方,集成了MCU、数据存储模块、GNSS模块、无线通信模块、CAN收发模块、3G/4G、Wi-Fi/蓝牙等模块,同时预留接口支持外接设备,如娱乐屏、各类传感器等,如图2-6所示。

图2-6 T-BOX系统框架

T-BOX对内与车载CAN总线相连,实现指令和信息的传递,对外实现云平台与车端互联,是车内外信息交换的纽带,如图2-7所示。

这里强调一下,这里的数据不仅有在车内产生的,还有在车外通过传感器产生的,这些数据都在车内通过CAN进行传输。例如防碰撞的传感器信息、监测路面路况的传感器产生的信息等。

2.2.2 车际网

如果车辆自身没有对外通信的能力,那么车内网就是一个局域网,一个孤岛,因此车辆必须能够联网,这就需要具备车际网络协议,如图2-8所示。这里只介绍专用短程通信技术和蜂窝通信网络,其他通信协议在后面介绍。

图2-7 T-BOX通信示意图

图2-8 车际网络协议

实现车辆的对外通信,是有很高要求的,因为车辆通常在高速移动,而且是长距离、大范围移动。早期为了实现车辆的对外通信,汽车制造商采用的是专用短距离通信技术(Dedicated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DSRC)。

1992年美国材料与试验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Testing and Materials,ASTM)针对ETC业务最先提出短距离连接技术的概念。2001年,ASTM的相关标准委员会选定IEEE 802.11a—1999作为DSRC底层无线通信协议标准。

在图2-9所示的ETC场景中,RSU(路侧单元)采用DSRC技术与OBU(On Board Unit,车载单元)进行通信,实现车辆身份识别,并进行车辆电子收费。DSRC技术其实就类似于在道路边上装Wi-Fi,以让车辆通过这个Wi-Fi进行通信。

图2-9 ETC场景

每辆汽车具有车载无线发射器/接收器,与部署在道路不同位置的RSU进行通信,使联网车辆足够智能,并选择最佳、最短的驾驶路线。分布式RSU在车用移动通信网络(Vehicular Ad-hoc NETwork,VANET)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作为道路上用于集中通信的静态基础设施,RSU通过周期性和非周期性消息传播提高流量连接性与安全性。然而由于RSU采用分布式部署方式,它极易受到网络攻击。例如,当联网车辆通过RSU接收错误的位置信息时,容易给车辆造成交通拥堵的错觉,并误导车辆选择不同的路径,最终可能导致交通拥堵或者交通事故。

2004年,IEEE修订IEEE 802.11p协议规范,并成立工作组,启动车载环境下的无线接入(Wireless Access in Vehicular Environments,WAVE)标准制定工作。为进一步开展车路协同的技术研究,2010年,WAVE工作组正式发布IEEE 802.11p车联网通信标准。该标准作为车载无线通信规范,应用于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ffic System,ITS),成为DSRC的底层协议(位于MAC层/PHY层,即OSI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WAVE协议架构如图2-10所示。

图2-10 WAVE协议架构

(图片来源:Routing Protocols Simulation for Efficiency Applications in Vehicular Environments)

DSRC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国际标准,国际上DSRC标准主要有欧、美、日三大阵营:欧洲ENV系列、美国900MHz和日本ARIBSTD-T75标准。由于各国的标准不同,未来DSRC的标准走向还有待观察。

从名字可以看出,DSRC适合短距离范围内通信。如果距离长了,可靠性等各方面都会存在问题。那么,什么技术适用于通信距离长的场景呢?手机上使用的蜂窝通信网络就可以。

汽车网络中一般将蜂窝通信网络称为C-V2X(Cellular Vehicle to everything),以便与基于WLAN的V2X区别开来。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成立于1998年12月。该组织于2014年开始C-V2X的标准化工作,2017年发布C-V2X规范。此时C-V2X功能基于LTE,因此该网络也通常被称为LTE-V2X。随着5G的发展,新的C-V2X规范于2018年发布,为了区别于底层技术,常称之为5G-V2X。无论上述哪种情况,C-V2X都是通用术语,指的是使用蜂窝技术的V2X技术,而与特定的技术无关,如图2-11所示。

图2-11 C-V2X通信

C-V2X依托现有的LTE基站,避免了重复建设,而且工作距离远比DSRC长,提供了更高的带宽、更高的传输速率、更大的覆盖范围。表2-1总结了DSRC和C-V2X的技术特性。

表2-1 DSRC和C-V2X的技术特性

2.2.3 车载移动互联网

车载移动互联网是指车辆云端系统通信协议,主要包含HTTPS/MQTT等协议。车载云端系统主要包括ITS、物流、客货运、汽修汽配、汽车租赁、汽车制造商、移动互联网等,这些系统主要用于车辆的数据汇聚、计算、监控和管理等。车联网生态系统如图2-12所示。

图2-12 车联网生态系统

下面以手机App操控汽车为例,让大家直观地感受车联网,如图2-13所示。

图2-13 手机App操控汽车示例图

用户通过手机App发送控制指令,车载信息服务提供商(Telematics Service Provider,TSP)后端系统向T-BOX发送控制请求,车辆获取到控制指令后,控制报文通过CAN总线发送消息,实现对车辆的控制,最后将操作结果,如远程启动车辆、打开空调、将座椅调整到合适位置等,反馈给用户的手机App。 I9QNDLqkPiGmz97zJY4Pdu40mnO/Cag1tm2ldbf/EslFAYjldVo+apWXmlwG6L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