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1 过往数据流通方式

数据流通指数据的拥有者或控制者授权其他个人或组织使用的行为,数据流通的主要形式为交换或交易。数据流通的目的在于实现数据价值,数据只有不断地进行分析、挖掘、流通、汇聚等才能体现出更大的价值。

数据流通是数据在国家、组织、个人生产活动中越来越重要的基础,需求、存储、安全、技术等共同促进数据流通的发展。

4.1.1 数据流通1.0

数据流通的发展依赖计算机相关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各类企业的生产活动中;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关系型数据库技术及文件存储技术,企业、组织生产活动中的数据开始以电子、非电子形式进行存储。数据的价值在流动,企业、组织为了能够挖掘出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数据的价值,出现了数据的交换需求。数据流通1.0主要指在企业或组织内部跨部门、上下级以及存在关联关系的企业之间的数据流通,为企业、组织决策提供支持,树立企业、组织行业优势。

数据流通1.0时代,流通形式主要为数据库之间、文件之间、文件和数据库之间通过一些静态的技术手段交换数据,如通过ETL(Extract-Transform-Load)、KETTLE(KDE Extraction, Transportation,Transformation and Loading Environment)、dataX等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流通,存在数据格式不统一、存储位置不同等问题。

数据流通1.0时代,数据流通主要在网络层进行链路和路由,以组或数据包的方式进行传输,同时也有很多以纸为载体的数据的流通方式。此时,为了确保数据流通的安全,在终端、文件、网络等方向出现了一些安全防护措施和产品。

综上,数据流通1.0时代,数据安全流通的需求比较有限,流通方式比较单一。

4.1.2 数据流通2.0

企业、组织对数据的需求日益增长,渴望更及时、准确、有效地从数据中获取相关的信息。数据流通1.0时代的流通方式和技术手段已经无法满足时效性的要求,而数据的存储方式也由原来的结构化关系型存储、文件存储等衍生出非关系型存储,比如图像、音频、文件系统、分布式系统、大数据文件系统等,同时数据的存储量也增加了很多。数据流通的范围在数字经济的推动下由企业内部转向外部市场,开始形成以数据为要素的市场。数据中台、数据交易平台等新型数据流通方式建立,进一步加速了数据流通行业的发展。数据流通2.0可以满足企业、组织、个人在数据方面的更多、更深层次的需求。

数据流通2.0时代在1.0时代流通形式的基础上引入数据动态流通技术。开发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数据以高效、完整的形式进行动态流通成为可能,应用、外部接口及数据仓库之间的数据流通交互成为主流,API技术、大数据、混合应用、流式计算、ELK等都是典型代表。

在2.0时代数据流通开始扩展到应用层,应用层以数据的方式进行交互,这极大地提升了数据传输的效率、可用性等。但是,同时也带来了数据确权、数据泄露、数据明文传输、协议统一性等方面的安全问题。安全是数据流通环节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所以数据流通2.0时代相应出现了脱敏技术、加密技术、数据防护技术、溯源技术等。

4.1.3 数据流通3.0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首次将数据定义为生产要素,这标志着数据流通新时代的开启,数据必将促进时代新发展。快速、高质量地开发利用数据,最大化共享数据,实现规划中的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数字生活,让每人都能享受数据带来的价值,进一步扩大数据流通的范围、作用,这就是数据流通3.0时代的任务。

数据流通3.0时代要用数据促发展,要着重关注数据流通中的安全问题,同时也要确保数据及时、有效、完整、高质量地流通。

数据流通3.0时代是数据互联、共享的时代,无论是数据的质量还是共享、开放程度都将是史无前例的。新时代的数据安全流通需要从监管、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指引,也需要使用相关技术进行保障,如沙箱、密码、隐私计算、数据可视化等技术。

数据流通的3个阶段的区别与联系如表4-1所示。

表4-1 数据流通各阶段区别与联系

(续) i08gcpDzjIcehO9j3Hy0vAHfJ/MYUv1piEuXqYE1wglLgppN0nTNP4qjHjqXanA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