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在静观自我关怀之父、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杰默(Christopher Germer)博士的引荐下,在哈佛大学的“国际关怀理论与实践大会”上,第一次遇见IFS的创始人理查德·C.施瓦茨(Richard C. Schwartz)博士。在这之前,我与杰默博士已相识并共事多年,他在给我们的教练团队做关于创伤的督导时,向我们推荐了当今国际心理学领域卓有成效的心理创伤处理方法——内在家庭系统(Internal Family System,IFS)疗法,我们俗称为部分心理学。
施瓦茨博士是一位谦逊、低调、极具勇气和创造力、知识渊博且思维极其敏捷的思想家。他也是美国顶尖的家庭治疗师,与人合著的《家庭治疗:概念和方法》( Family Therapy : Concepts and Methods )是美国应用最广泛的家庭治疗教材之一。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创立了IFS,并在过去近40年里不断发展和完善。2015年,IFS被列入美国国家循证项目与实践注册系统(National Registry of Evidence-based Programs and Practices, NREPP)目录,成为美国国家医疗系统和保险系统认证的心理治疗方法。
我很快开始跟随施瓦茨博士学习,在美国参加他亲自带领的课程和网络督导。随后,我也带领教练团队前往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参加IFS的国际培训。2018年12月,我在越南的IFS国际二阶培训“IFS、创伤和神经科学”(IFS, Trauma and Neuroscience)上,遇见了弗兰克·G.安德森(Frank G. Anderson)博士,他是一位精神科医生,同时也是资深的IFS治疗师和培训师,他对神经科学的深入研究和简洁、精准的介绍,让我大为受益。他的风趣幽默、热情活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2017年开始,我们邀请施瓦茨博士及其团队的首席培训师在中国多次开展大型课程。最令我激动和感动的是,随着合作的进行,施瓦茨博士及其团队高度评价和认可我们的同伴教育模式,也看到了将IFS带向大众的可能和未来(目前在西方国家,主要还是专业人士学习和使用IFS)。经过共同探讨,我们在2019年达成了战略合作计划,启动了“部分心理学教练”计划。我心中的愿望是让每一个想拥有内心宁静与和谐的普通人,都有机会通过同伴教育的方式,学会IFS,用于自助或助人。我们正在有节奏、有步骤地推出一系列IFS培训,包括网络课和地面课。而本书的问世,将给所有想要了解和应用IFS的人提供一个有力工具。
我认为IFS是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之后最具革命性的心理学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IFS提出了一种新的心智模式——不以疾病的角度来看待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而是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精神病患者或者坏人,只有被不同部分主宰、内在失衡的人。如果你感到抑郁、焦虑、恐惧、悲伤、羞愧或者愤怒,那是因为抑郁、焦虑、恐惧、悲伤、羞愧或愤怒的部分暂时主导了你的生活,但它们不是你的全部,也不能代表真正的你,就像乌云可以暂时遮住太阳,但没有一片乌云会永远遮住太阳。
其次,IFS给了所有人(包括经历过重大或复杂创伤的人)以疗愈的希望。过去几十年来,心理学界的主流方法(尤其是与依恋理论有关的)都认为:如果一个人在生命早期没有得到足够的、安全的、积极正面的养育,没有与照顾者建立足够好的关系,这一生注定会过得非常困难或痛苦。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幸运的人用童年疗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疗愈童年”。然而,施瓦茨博士认为: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真我”,即真正的自己。真我永远不会被任何经历所摧毁,也不会被玷污、损坏;真我就像太阳,即使在狂风暴雨之中,你看不见太阳,但是太阳一直都在那里。他的这个观点对于所有人(尤其是有严重创伤史的人)来讲,就像黑暗中的一道曙光,让经历过创伤的人看到了希望。他让我们看到,我们的命运一直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我们经历了什么或者缺失了什么,我们的内在都有一个真我,我们都有足够的智慧、力量和爱,可以自我满足、自我领导、自我疗愈。
二十几年来,对大量有各种各样创伤经历的人的帮助,让我对这一积极、充满希望和有效的疗愈方法深信不疑。
IFS不仅为化解人类的痛苦提供了希望和力量,而且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步骤。本书是过去40年来出版的众多IFS著作之中最具有操作性的一本。
本书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对IFS模型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清晰、精准、简洁明了,如对保护者进行分类,并演示如何与他们沟通。每章还有配套练习,易读、易学、易用,便于初学者迅速了解IFS模型,并尝试使用。
●第二,本书包含了数十个临床案例,详细介绍了IFS应用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包括关键的技术要领、实际操作中可以使用的表达(比如如何介绍IFS,如何与不同的部分交流,如何直接介入等)。对于复杂创伤如何处理,本书也提供了详细的步骤和方法,非常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第三,充满尊重、善意和爱的态度贯穿本书始终,散发着浓浓的8C
能量。阅读本书,本身就是一种与真我的联结。
●第四,本书包含了与创伤有关的神经科学领域的知识,从神经科学的角度阐释了IFS的各个步骤对大脑的影响。创伤不仅是一个记忆、一种感受,还存在于我们的神经网络中。IFS的每一个步骤,都有神经科学的原理和意义。通过这些介绍,让我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这本书是寻求提升专业技能的IFS治疗师、咨询师或教练的必备手册。同时,对于寻求个人成长和疗愈的读者,以及初学IFS并希望通过它来更好地帮助他人的教师、医生或家长而言,这本书也能提供非常大的帮助。我推荐每一位想要获得内心宁静与和谐的朋友,都阅读这本书。
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在其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描述了人类在极端情况下的心理冲突和选择,让读者体会和感悟到人性的本来面目。他当时并没有用“部分”或者“真我”的概念,但这本著作向我们呈现了集中营里那些能够和自己的“真我”联结的人,最终得以幸存,而那些无法与真我联结的人,则没能幸存。
施瓦茨博士有一句名言:“当真我在线的时候,疗愈会自然发生。”刚开始了解和应用IFS时,许多人会关心这个模型的原理、技术和方法。随着学习越来越深入,就越能感受到,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不是最重要的;在大量的实践中,能够越来越多地由真我领导自己的内在系统,才是最重要的。无论是自助还是助人,当真我在线时,成长和疗愈就会自然发生。
过了60岁,我开始逐渐感悟到:人生除了爱、自由和快乐,其他都是负担。我看见太多的人,背负了没有必要的负担,让自己痛苦不堪,也给家庭、公司、社会甚至世界增加了负担。好消息是,所有的负担都能够用有效的方法放下。你可以从阅读这本书开始,让自己的生命越来越充满爱、自由和快乐。
愿人人都能拨开云雾见青天,遇见真正的自己。
愿面对各种人生境遇时,人人都能回归内心宁静和与人和谐。
海蓝博士
海蓝幸福家创始人
《不完美,才美》作者
IFS中国师资培训师
能够与这本书相遇的人,想必多半是了解或学习过IFS的咨询师同行。你或许已经读过IFS的专业入门“第一书”——《部分心理学(原书第2版)》,并且对IFS的理论架构和咨询过程了然于胸了。如果你入门后看到的第二本书就是这本,那么我想为你的选择鼓掌!因为在我看来,这本书理应坐上IFS专业书的第二把交椅。
记得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我的IFS初阶培训尚未开课。我翻开这个蓝皮的薄册子(英文版),看到满篇的练习和咨询对话,就被这简洁实用的风格吸引了。它简直像一个精简版的“IFS使用说明书”,细致而全面地回应着我在IFS实践中遇到的大小问题,像是一个IFS的督导师在我耳边时时传授。几年内,我翻开这本书的次数要远远大于入门第一书,因为它就像一本字典一样,随用随翻,不可取代。此书究竟为何是一个“宝藏”呢?要说明这个问题,我想要分享一下自己学习IFS的历程。
作为一个整合取向的咨询师,我在学习中实在算是“博爱”了。看到大部分流派都有一见倾心之感,也很愿意继续深入“交往”,不过都不会“私定终身”,甚至连“长相厮守”都不能,因为总有新“人”在侧,令我心驰神往。久而久之,博爱之人要花时间和金钱在哪个流派的培训上,也就变成一个日益棘手的问题了。
初遇IFS时,我不只一见倾心,简直魂牵梦萦。于是,我跟很多同行一样,从阅读一些关于IFS的介绍性章节开始认识它。相识之初,我更多地被它的理论概念所吸引,就像很多听我介绍过这个流派的同行的反馈一样,会觉得眼前一亮、新颖有趣,然后跃跃欲试。不过,当我真的去尝试时,就发现“读得明白”跟“用得出来”之间横着一道鸿沟,仿佛看山跑马,纵使理论在心里,技术在嘴边,在咨询中往往也只能见缝插针地用,稍一深入就有一种想仓皇逃走的感觉了。
后来,我逐渐理解了IFS作为“经验派”的深意。所谓“经验派”,就是要体验的。咨询中的改变,都在体验之间;咨询师的学习,也有赖于体验的层层深入。我想,这是学习经验派与其他流派的不同吧。有些流派或许通过读书、看视频就可以达到不错的受训效果,而越是“经验派”的流派,就越需要去亲身尝试、浸泡、怀疑并体悟。就像电影里的一些动人情节,如果我们只是作为随意路过的观众,看个几分钟,可能只觉得夸张、矫情,但若是身处其中,将自己的身心血肉都浸泡在里面,就不由得为之动容了。
因此,哪怕IFS的初阶培训要整整18天之久,我还是毅然连续两年报名(第一年没报上),只求一份体验。如今想来,不得不说我能参与IFS的培训(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还得以参加线下培训)实在是三生有幸。因为据我所知,在我完成初阶培训的第二年,IFS的初阶培训就已经火爆到需要通过“摇号”来选出参与者了。我有很多同行朋友都被这份莫测的天意拦在门外,暂且只能靠图书与视频来持续学习。那18天是分为6个长周末(每次3天)进行的,每个长周末的培训都有一个主题,从理解IFS、与保护者和被放逐者工作,到关注咨询师自身的内在系统,层层递进。另外,讲解的时间大概都不超过30%,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案例观摩和小组练习上。完整的初阶培训结束,我对于众多小组练习的印象最为深刻。每一个练习都有明确的主题,每个小组3~4个人,由一个助教带领。我在练习中一步步看到自己的内在系统,尝试运用IFS与个案工作,体验到内在系统不同部分之间的张力,不断觉察到自己与不同部分融合时的状态……如今想来,我对IFS的认识其实是在练习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基于我个人的体验,如果要我推荐学习IFS的最佳途径,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官方培训。不过,如今受训难度在不断加大,不是你我能掌控的。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更觉得这本书尤为珍贵了。虽然它只是文字,但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咨询示范,可以尽可能地让读者身在其中、有所体验。这本书不仅简明扼要地说明了IFS的每一步咨询技术,甚至手把手地教读者如何组织语言、如何提问、如何回应来访者的质疑、如何跟来访者介绍IFS等,还设计了大量咨询师可以自己做的练习,通过练习来帮助我们看到自己的部分,认识它们,与它们建立关系,增加对自身内在系统的觉察。我实在想不出一本书还可以怎样在“体验”二字上做得更好了。
如果你对IFS感兴趣,如果你不仅对它的理论建构感兴趣还对在咨询中如何应用感兴趣,如果你想要全程参加IFS的培训但尚有困难,如果你看重咨询师自身的修炼和体验,如果你想花一本书的价钱请到一位人工智能般的IFS督导师,那么,我都会真诚而热烈地推荐这本书给你。
愿这本书可以适当弥合理论与实践的鸿沟,愿它给你在咨询中实践的底气,愿它成为你的案头好友,常翻常新。
兰菁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兼职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家庭研究与治疗方向博士
美国西北大学家庭研究院临床博士后
美国婚姻家庭治疗协会认证督导师
中国心理学会婚姻家庭心理与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