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兴趣及其研究一直是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心理学家桑代克最早开始研究兴趣,采取的做法是让个体去尝试进行各种活动,然后询问其活动后的体会。虽然兴趣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定义,但从这些概念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人与外界事物关系的强调是兴趣最基本的内涵。实际上,不同的时代下,人们对兴趣有不同的界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兴趣的认识不断深化。但是,就一般意义而言,兴趣是指个体对于外界事物的喜爱和偏好,是一个人追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及相应的能力。兴趣的形成有一定的先天性生理基础,但主要还是由后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实践塑造而成的,且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
兴趣主要指向与职业有关的活动,即职业兴趣。职业兴趣是人的爱好兴趣在职业问题上的反应,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心理倾向,也是人们不同的心理品质对职业属性的多样、复杂的反映,是考察职业满意度、职业态度和教育行为结果有效的工具。随之产生的人职匹配理论认为:职业兴趣与人格特质具有同等地位的意义,是人格特质与工作环境的一致,人格特质与工作环境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职业不断涌现,职业分类与社会分工一样越来越细,就工作内容和自身属性而言,各种职业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不同的职业及自身属性对人的素质、能力、特长和行为规范等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对人们的吸引情况也大不相同。求职过程中,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考虑自己对某方面的工作是否感兴趣,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和个人潜能发展需求的提高,这种考虑越来越变得现实和必要。
人们在认识、评价和选择职业时,一般都会有意无意地从自身的兴趣出发。职业兴趣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职业价值观,进而在个体的求职择业过程中对职业认知、选择和决策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对某一工作感兴趣,就能够发挥他全部才能的80%~90%,并且能较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而对工作缺乏兴趣的人,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也容易疲劳、厌倦。
人职匹配日益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即要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在人力资源与职位的匹配过程中,充分发挥兴趣对人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广泛的兴趣可以使人对多变的环境应付自如,即使变换工作性质,也能很快地熟悉和融入新的工作,使人更快适应职业环境和职业角色。
兴趣是和个人的认识及情感密切联系着的。如果一个人对某项事物没有认识,也就不会产生情感,因而也就不会对它发生兴趣。同样,如果一个人缺乏某种职业知识,或者根本不了解这种职业,那么他就不可能对这种职业感兴趣。相反,认识越深刻,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深厚。
不管人的兴趣是什么,都是以需要为前提和基础的,人们需要什么也就会对什么产生兴趣。由于人们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或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因此人的兴趣也同样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人的生理需要或物质需要一般来说是暂时的,容易满足,例如,人对某一种食物、衣服感兴趣,吃饱了、穿上了也就满足了。而人的社会需要或精神需要却是持久的、稳定的、不断增长的,例如人际交往、对文学和艺术的兴趣。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展的。
个人自身接受教育的程度是影响其职业兴趣的重要因素。任何一种社会职业从客观上对从业人员都有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要求,而个人的知识与技能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受教育的程度。一般意义上,个人学历层次越高,接受职业培训范围越广,其职业取向领域就越宽。
就年龄方面来说,少儿时期往往对图画、歌舞感兴趣,青年时期对文学、艺术感兴趣,成年时期往往对某种职业、某种工作感兴趣。它反映了一个人兴趣的中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在转移。就时代而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物质和文化条件,也会对人兴趣的变化产生很大的影响。
职业需求是一定时期内用人单位可提供的不同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总需求量,它是影响个人职业兴趣的客观因素。职业需求越多、类别越广,个人选择职业的余地就越大。职业需求对个人的职业兴趣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强化个人的职业选择,或抑制个人不切实际的职业取向,也可以引导个人产生新的职业取向。
家庭因素对职业取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择业趋同性与协商性等方面。一般情况下,个人对于家庭成员特别是长辈的职业比较熟悉,在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上产生一定的趋同性影响,同时受家庭群体职业活动的影响,个人的职业生涯决策或多或少产生在家庭成员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兴趣有时也受遗传的影响,父母的兴趣也会对孩子有直接的影响。
一方面,社会舆论对个人职业兴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府政策导向、传统文化、社会时尚等方面。政府就业政策的宣传是主导的影响因素,而社会时尚职业则始终是个人特别是青年人追求的目标。例如,当前人工智能得到快速发展,对该职业有兴趣的人也增加得较快。另一方面,兴趣和爱好是受社会性制约的,不同环境、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兴趣和爱好也不一样。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向社会正式发布了18个新职业信息。新职业名称与职业描述见表3-1。
表3-1 新职业名称与职业描述
(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