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二月十六日出生于洛阳的夹马营之中,大宋开国后,这一天就定为了“长春节”。这一年是“丁亥”年,所以赵匡胤属猪。巧合的是,他的弟弟赵匡义生于后晋天福四年(939),比他小整整十二岁,同样是属猪。
夹马营,也作甲马营,是后唐禁军骑兵的驻屯军营。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当时是后唐禁军中一个番号叫“飞捷”的骑兵部队的指挥使,所以赵匡胤就出生在军营之中。
赵匡胤祖籍涿州(今河北涿州),因为涿州隶属于幽州的节度使管辖,所以赵匡胤有时也自称幽州人。赵匡胤的祖上,按照宋朝最权威的官修史书《宋会要》的说法,可以上追到西汉宣帝时的著名清官赵广汉,因赵广汉也是涿郡人,但这基本上属于乱认名人当祖宗,没什么能说得清的依据。
从认祖归宗的角度说,天下所有的赵姓都来自甘肃天水,天水是赵姓公认的郡望,因此,赵宋皇室也被称作“天水赵氏”,赵宋王朝则被称作“天水朝”或“天水一朝”。
赵匡胤确有史可考的先祖,包括他的高祖父赵脁、曾祖父赵珽、祖父赵敬和父亲赵弘殷,大宋开国后,赵匡胤分别追尊赵脁为僖祖,赵珽为顺祖,赵敬为翼祖,赵弘殷为宣祖。根据《宋会要》等的相关记载,他们都是大唐的官宦出身,赵脁“以儒学显”,当过幽州下辖的永清、文安和幽都三个县的县令,赵珽做过藩镇从事兼御史中丞,赵敬历任营州(今河北昌黎)、蓟州(今天津蓟县)和涿州(今河北涿州)三个州的刺史。赵匡胤当然也就算是官宦名门之后了。
其实,这些官都不大,赵珽的兼御史中丞听起来好像挺大,实际上只是一个很小的空衔,没什么意义。而且,幽州城是安禄山的大本营,安史之乱的策源地,安史之乱后则是强横的“河朔三镇”的地盘,始终处于实际上的半独立状态。赵匡胤祖上的这些官职,都是幽州的军阀自封的,与大唐朝廷关系不大。更何况,最晚到了赵匡胤父亲这一代,赵家就完全败落了,下降到了一个完全依靠骑马射箭博取功名的河朔武人之家了。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作为禁军骑兵部队“飞捷”的指挥使,管辖着三五百人,勉强算是个中级的军官。因为他骁勇善骑射,在禁军中颇有些名气。母亲杜氏,人称“杜三娘子”。说起来,赵匡胤父母的结合,真是十分的传奇:
话说赵弘殷当年穷困潦倒,在老家实在是待不下去了,被迫背井离乡。当他走到定州安喜县杜家庄时,已是大雪纷飞的隆冬时节。为了避雪,赵弘殷躲到了一家大户人家的屋檐下,巧遇宅子的主人杜爽。杜爽见他忠厚老实,就留他在家中做事,后来还和夫人范氏商量,把女儿“杜三娘子”许配给了他,招赵弘殷做了上门女婿。
杜家是当地的大族,当李存勗在邺都称帝的时候,也拉起了百十人的队伍,就由赵弘殷率领这支武装,加入了后唐的禁军。赵弘殷骁勇善战,很得李存勗的赏识,被任命为飞捷指挥使。由于他是上门女婿,又靠女方家族的势力起家,所以他在家中地位平平,倒是他的夫人杜氏阃威不凡,家中大事小情都归她掌管,是赵家真正的大家长,子女们也都对母亲言听计从。
赵匡胤本是赵弘殷的第二个儿子,但因为长兄不幸夭折了,人们都称他为“赵大郎”。因为赵匡胤后来当了皇帝,就一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出生的优美传说:
一是说他父亲赵弘殷的名字起得好,正好应了济公和尚的谶语:“有一真人在冀州,闭口张弓左右边,子子孙孙万万年。”
一是说他母亲杜氏的老家杜家庄的风水好,家门口有个水洼,叫“双龙潭”,所以赵匡胤和他的弟弟赵匡义都当了皇帝。
一是说赵匡胤出生时,夹马营的赵家宅院“红光”冲天,且香气扑鼻,三天不散,赵匡胤刚生下来的前三天,全身金光闪闪,甚至于连胎盘都呈现出荷花的奇特样子。影响很大的佛教史书《佛祖统纪》,据此就断定赵匡胤“神光金体”,是“佛大士之瑞相”。还有一种说法更干脆,直接说赵匡胤就是定光佛转世。定光佛,也叫燃灯佛,据佛家的说法,他是佛祖如来的启蒙老师。
到《水浒传》里,赵匡胤更被说成了霹雳大仙下凡。霹雳大仙是道教中武力强大的雷电之神,在家喻户晓的《宝莲灯》的故事当中,主人公沉香就是师从“霹雳大仙”,因而能够战胜凶恶的二郎神。
一是说赵匡胤出生的日子好,是后唐明宗李嗣源每晚向上天祈祷的结果,也就是“上应天命”。据说,有一次杜氏用担子挑着赵匡胤、赵匡义兄弟俩出门避乱,正好碰到了“老神仙”陈抟,陈抟当即吟诗道:“莫道当今无天子,都将天子上担挑。”
显而易见,这些传说要么是神乎其神,要么是牵强附会,要么就是故意编造,目的都是把赵匡胤神化为真龙天子,都不能视为历史的真实。
现在看来,赵匡胤出生于明宗时期的后唐都城洛阳,确实是十分的幸运。
五代时期,洛阳是最早从战争破坏当中恢复过来的大都市,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同时以洛阳为西京陪都。到后唐定都的时候,洛阳已然一派太平都市的繁华景致。每到春夏之际的花季,城中繁花似锦的牡丹花四处绽放,花团锦簇;香烟袅袅的寺庙,更随处可见,人们手持牡丹花,献花礼佛,行走在整齐的大道上。童年的赵匡胤,呼朋引类,也时常穿梭在洛阳的花丛当中……
从历史上看,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公认的最早的发祥地,也一直是周公、孔子等儒家礼乐文化的中心,更曾经是东周、东汉等十三个王朝的首都,大唐的东都。华夏文明的底蕴,在这里始终都是最淳厚的。
后唐明宗李嗣源,则是五代难得的贤君,他统治下的天成、长兴年间(926~933),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公认为五代的“小康”之治。
当时禁军很少出动打仗,赵匡胤的父母就有条件送儿子上学读书,跟随一位名叫辛文悦的教书先生,学习儒家的经典《五经》。接受了系统的儒家文化的启蒙教育,和大多数目不识丁的同时代的武将相比,赵匡胤无疑就高出了一大头。赵匡胤当了皇帝之后,就恭恭敬敬地把自己的老师请到了都城开封,还破格让他出任了很尊贵的官职。
赵匡胤生于军人之家,当然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种子,舞枪弄棒、行军打仗才是他的最爱。每天放学回家,他都要把小伙伴们排成整齐的队列,他自己在旁边喊着行军号子,还真有几分大将军的威风哩。连大人们看到赵匡胤麾下的“孩儿兵”们走过来了,都要远远地退让三分。至于痴迷骑马射箭,更是军人子弟与生俱来的本能,赵匡胤住在骑兵军营里,酷嗜飞马狂奔,越是难以驯服的烈马,他越是爱骑。不用马鞍、马缰绳就能制服烈马,是他的绝活。赵匡胤很早就是一个百发百中的神射手,在马上射中飞奔的狡兔,射中摇摆的柳树枝,都是他的拿手好戏。到了晚年,赵匡胤就把自己射箭的心得,写成了一部《射诀》,在宋军中普及推广,据说其威力惊人,能够做到“搦折弓弝,绝力断弦,踏翻地面,射倒箭垛”。
天福三年(938),后晋高祖石敬瑭迁都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洛阳复为西京陪都,赵匡胤跟随父母也来到了开封,但他一直对洛阳有着深厚的感情。大宋开国,定开封为东都,同时定洛阳为西京,居于陪都的地位。直到晚年,赵匡胤愈加怀念洛阳的壮丽山河,怀念洛阳的民风淳厚,怀念洛阳的牡丹盛开、花香鸟语,有意将大宋的都城从开封迁回洛阳,专门命人重修了洛阳的宫殿,甚至自己的陵墓永昌陵,他也亲自选在了离洛阳城不太远的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