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铲除太平

诛灭韦后集团之后,隆基以平定内难之功,被封为平王,兼知内外闲厩、押左右厢万骑,掌管禁军及御马。很快又兼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睿宗即位后的第三天,七月二十七日,立隆基为太子。

本来,立太子未必要这样匆忙,而且按长子继承的原则,应立宋王成器,成器涕泣固辞,他说:“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苟违其宜,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朝中大臣也都赞成立隆基。隆基领导了诛韦之役,为父皇复位作出决定性的安排,表现出独立支撑李唐社稷的非凡胆略和才干,拥有强大的实力和众多的拥护者,他成为太子是势在必然的,是聪明的大哥李成器不敢竞争的。

睿宗在位初期,武、韦两个代表腐朽势力的集团被铲除,唐廷政局有所转机。睿宗任用许州刺史姚元之(崇)和洛阳长史宋璟为宰相,“璟与姚元之协心革中宗弊政,进忠良,退不肖,赏罚尽公,请托不行,纲纪修举,当时翕然以为复有贞观、永徽之风”。这种向好的方向转化的势头,发展了一年多,便停止了。阻力来自太平公主。

武则天逝世之后,太平公主是宫廷政治舞台上最为活跃的人物之一。

她在诛灭韦党、拥立睿宗的过程中立有大功,地位越来越高。太平公主专横跋扈,贪贿好财,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她的“田园遍于近甸膏腴,而市易造作器物,吴、蜀、岭南供送,相属于路。绮疏宝帐,音乐舆乘,同于宫掖。侍儿披罗绮,常数百人,苍头监妪,必盈千数,外州供狗马玩好滋味,不可纪极” 。睿宗对这位颇富权略的妹妹十分尊重,常和她商量国家大政,“公主所欲,上无不听,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其余荐士骤历清显者不可胜数,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而太平也以玩弄权势为乐,“军国大政,事必参决,如不朝谒,则宰臣就第议其可否” 。在诛韦之役中,太平支持过隆基,姑侄立场一致。可是在隆基成为太子后,太平干预朝政,必然会和隆基发生矛盾。太平深知隆基英明干练,不可忽视。只有改立一个懦弱的太子,她的权势和利益才不会受到伤害,所以,她开始攻击隆基,姑侄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太平公主在隆基身边安插了自己的耳目,监视隆基的举动。她常在睿宗那里告隆基的状,挑拨隆基父子间的关系,弄得隆基惶惶不安。她还散布流言,说“太子非长,不当立”,并网络党羽,集结反对隆基的力量。景云二年(711)正月,太平公主竟然在光范门会见宰相,提出改易太子的要求,宰相们大惊失色,“宋璟抗言曰:‘东宫有大功于天下,真宗庙社稷之主,公主奈何忽有此议!’”太平的要求,遭到宰相们的拒绝,她和隆基的矛盾至此已完全公开化了。

太平公主敢于向宰相提出改易太子的要求,是自恃声望和实力都在隆基之上。的确,从武则天时代以来,“二十余年,天下独有太平一公主,父为帝,母为后,夫为亲王,子为郡王,贵盛无比” 。刚被选补为诸暨县主簿的王琚,“过谢太子,琚至廷中,故徐行高视,宦者曰:‘殿下在帘内。’琚曰:‘何谓殿下?当今独有太平公主耳!’”王琚这样讲,固然有激发太子与太平斗争的用意,但他的话,并不夸张,太平的声望显赫,远在隆基之上。然而,太平还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当时的宰相是中书令姚崇、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李日知、检校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宋璟、中书舍人参预机务刘幽求,以及刚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太仆卿郭元振、中书侍郎张说。宰相班子支持太子隆基。太平的要求被拒绝,她从此在改组宰相班子上下工夫。

光范门会见之后,针对太平改易太子的要求,宰相姚崇和宋璟秘密向睿宗进言:

宋王陛下之元子,邠王高宗之长孙,太平公主交构其间,将使东宫不安。请出宋王及邠王皆为刺史,罢岐、薛二王左、右羽林,使为左、右率以事太子。太平公主请与武攸暨皆于东都安置。

睿宗基本上采纳了姚、宋这个很有见地的意见,只是说:“朕更无兄弟,惟太平一妹,岂可远置东都!”对太平还是感念手足之情的。二月初一,睿宗命宋王成器为同州(治今陕西大荔)刺史,邠王守礼为邠州(治今陕西彬县)刺史,左羽林大将军岐王隆范为左卫率,右羽林大将军薛王隆业为右卫率,太平公主蒲州(山西永济西南)安置。

当太平得知此议出自姚、宋,大怒,指责太子背后指使,隆基恐惧,赶紧上奏姚、宋离间他和姑、兄的关系,请处以极刑。睿宗自然明白,姚、宋的建议完全是从维护太子的地位、稳定唐廷大局出发,未必受隆基指使,为了应付太平,只好贬姚崇为申州(今河南信阳)刺史,宋璟为楚州(今江苏淮安)刺史。太平毕竟到蒲州待了三个多月,五月,应隆基的请求,召回京城。这个具有讽刺意味的事件是值得玩味的。太平可以公开要求改易太子,姚、宋的建议只能“密言于上”。太平一怒,隆基马上加罪姚、宋,划清界限,以求自保。睿宗明知姚、宋建议合理,又不能不把他们贬出京城。这样微妙的关系,反映了太平的势力和影响都很大,隆基还不敢与之正面抗衡。

对于太平和太子的矛盾,睿宗的态度如何呢?一边是妹妹,一边是儿子,都有骨肉之情,他不能不相当谨慎地尽量持平,在处理问题时,两人的意见都要考虑到。“每宰相奏事,上辄问:‘尝与太平议否?’又问:‘与三郎议否?’然后可之。三郎,谓太子也。”但在尖锐的矛盾面前,他不可能做到绝对的持平,还是倾向儿子隆基的。睿宗与隆基两人在长期的宫廷斗争中,休戚与共,立场一致。诛韦之前,隆基首先考虑的是父亲的安危,诛韦之后,睿宗很快立隆基为太子。太平的目的是要废掉隆基的太子地位,如果睿宗对隆基不满,趁势废去隆基并不困难。睿宗不仅没有这样做,反而主动将皇位让给隆基,使隆基在政治上赢得了重要的优势。这就表明了睿宗的基本态度是支持隆基的。

睿宗逐步让位给隆基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他在斗争中的智慧和策略。一定是出于过分的自信,太平低估了睿宗在政治上的成熟,对睿宗与隆基之间的关系缺乏正确的理解,这是招致她以后覆没的重要失误。

当睿宗采纳姚、宋建议,决心将太平安置蒲州,太子处境略有好转时,“上谓侍臣曰:‘术者言五日中当有急兵入宫,卿等为朕备之。’张说曰:‘此必谗人欲离间东宫。愿陛下使太子监国,则流言自息矣。’姚元之曰:‘张说所言,社稷之至计也。’上悦”。术者之言的目的是挑拨离间睿宗与隆基的关系,当出自太平授意。睿宗却因此接受张说、姚崇的建议,于蒲州安置太平的次日,二月初二命太子监国,六品以下官的任用及徒罪以下,并取太子处分,实现了部分权力的移交。

两个月之后,睿宗召见三品以上的大臣,提出传位太子。太平公主党羽、殿中侍御史和逢尧等竭力谏止,传位虽没有实现,睿宗于四月十三日下制:“凡政事皆取太子处分。其军旅死刑及五品以上除授,皆先与太子议之,然后以闻。”再一次移交了部分权力。

景云三年(712)七月(是年八月改元先天),彗星出现在西方,“太平公主使术者言于上曰:‘彗所以除旧布新,又帝座及心前星皆有变,皇太子当为天子。’上曰,‘传德避灾,吾志决矣’”,太平的本意是指使术士借星变让睿宗猜疑、防范隆基,结果弄巧成拙,睿宗决心借星变实现传位。虽然太平及其党羽竭力劝阻,隆基也一再推辞,但睿宗决心已定。他意味深长地对隆基说:“社稷所以再安,吾之所以得天下,皆汝力也。今帝座有灾,故以授汝,转祸为福,汝何疑耶!”二十五日,制传位于太子。太平只好劝睿宗不要全部放权。八月五日,隆基即位,是为玄宗,改元先天。尊睿宗为太上皇,“三品以上除授及大刑政决于上皇,余皆决于皇帝”。睿宗仍保留了一点权力,作为安抚太平的姿态。

隆基登上了皇位,太平的势力也有很大的发展。自从光范门受挫后,太平开始注意调整宰相,至先天二年(713),七个宰相中,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湜四人依附太平,不附太平的是郭元振、魏知古和陆象先三人,太平的亲信在宰相中已占优势。朝中“文武之臣,太半附之”。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晋、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鸿胪卿唐睃等都是太平死党。太平还控制了一部分军权。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等领兵将领也都依附她。太平的势力是相当强大的。但隆基已由太子成为皇帝,在政治上占有优势。崔日用对此曾有透彻的阐述,他对玄宗说:

太平公主谋逆有期,陛下往在宫府,欲有讨捕,犹是子道臣道,须用谋用力。今既光临大宝,但须下一制,谁敢不从?

就是说,玄宗要诛灭太平,已处于名正言顺的有利地位。

玄宗即位之后,与太平的矛盾更趋尖锐。刘幽求和左羽林将军张 时曾计划用羽林军诛杀太平,玄宗表示同意。这个密谋过早泄露,玄宗只好将刘、张流贬边州。太平公主集团也在积极活动,密谋举行兵变,废掉玄宗。他们的计划是在先天二年七月初四,由常元楷、李慈率羽林军攻入玄宗所在的武德殿,宰相窦怀贞、萧至忠、岑羲等于南衙举兵响应。这个计划被宰相魏知古知悉,并报告玄宗。玄宗立即与弟弟岐王范、薛王业、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尚乘奉御王守一、内给事高力士等亲信密商对策,决定提前一天动手,先发制人。

七月初三,玄宗令王毛仲取闲厩马及士兵三百多人,从武德殿入虔化门,召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入内并斩首。除掉这两个太平公主的心腹将领,便控制了羽林军。紧接着,大肆捕杀太平党羽,宰相萧至忠、岑羲被杀,窦怀贞自缢,太平公主逃入山中寺院,三天后外出,赐死于家。她的儿子(除薛崇暕外)及死党被杀者数十人,“籍公主家,财货山积,珍物侔于御府,厩牧羊马,田园息钱,收之数年不尽”。这位弄权贪财、不可一世的公主就这样身名俱裂了。

七月初四,睿宗以太上皇的身份宣布:“朕将高居无为,自今后军国刑政一事以上,并取皇帝处分。” 从此,玄宗才真正握有皇帝的全部权力,开始了治理大唐的辉煌业绩。

玄宗诛韦是在劣势下奋起一搏,诛太平则占有一定的优势;玄宗身居皇位,以上制下,占有政治上的优势。玄宗洞悉太平的密谋,抢先动手,占有时机上的优势。玄宗采取“先定北军,次收逆党”的方针,首先解除了太平对羽林军的控制,占有军事力量上的优势。由此可见,在长期的宫廷斗争中,玄宗受到锻炼,变得成熟了。他善于长期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也善于在时机到来时,勇敢果决,夺取胜利。

对于诛杀太平,睿宗态度如何呢?从文献看,是睿宗亲自授意的。诛杀太平之后,在睿宗的《命明皇总军国刑政诏》中说:“昨者奸臣构衅,窃犯禁闱。凶党布于萧墙,飞变闻于帷扆。朕虑深仓卒,爰命讨除。皇帝遂与岐王范、薛王业等励兹孝心,率彼义勇,戮鲸鲵于阙下,扫搀枪于天路,元恶大憝,罔不伏诛。” 玄宗在即位赦文中也说:“太上皇圣断宏通,英谋独运,命朕率岐王范、薛王业等,躬事诛锄。齐斧一麾,凶渠尽殆。” 这些事后起草的文件虽然言之凿凿,但并不尽然可信。从睿宗对待太平与太子矛盾的态度看,他似乎不愿采取这种骨肉相残的办法去解决。所以他尽量满足太平的要求,同时又把皇位让给太子,而且是一点一点地让,就是想使太子能够成为皇帝,而又不过分伤害太平。然而,这只是睿宗善良的愿望,他无法改变客观实际,太平和太子都是个性和自信很强的人,他们之间的矛盾最终只能用武力解决,双方都在磨刀霍霍。决战的时机,睿宗不知道的可能性更大些。事后说成是睿宗授意,玄宗诛杀姑姑,违迕孝道的恶名就可以洗刷了。

睿宗其人,历来被认为是一位软弱无能、无所作为的皇帝,其实不然。睿宗一生,曾经三次让出皇位,第一次是他的母亲武则天当女皇把他降为皇嗣;第二次是他把皇嗣的地位让给哥哥庐陵王。中宗即位后,他又坚决辞去皇太弟的位置;第三次是他把皇位让给了儿子玄宗自己当太上皇。每次让位都是当时形势的需要,都对稳定朝政大局有好处。睿宗身处皇位而不为皇权诱惑,不以个人进退为重的风格是难能可贵的。睿宗“素怀澹泊,不以万乘为贵”,三让天下,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是绝无仅有的。

睿宗一生,几乎都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度过。每次大的动荡,都会波及他。他头脑清醒,处事谨慎,善于审时度势,决定自己的行动去向。“自则天初临朝及革命之际,王室屡有变故,帝每恭俭退让,竟免于祸。” 睿宗的“恭俭退让”,不是软弱无能,而是一种斗争的策略,它渊源于道家思想。

睿宗受道家影响颇深。他在位期间,两个女儿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都成为女道士。他还不顾国家财政的困竭和群臣的反对,大兴土木,为两个女儿建造规模宏大的道观,表现出崇道的极大热情。后来玄宗的崇道,受父亲的影响也是重要原因。道家在政治斗争中,主张“以柔弱胜刚强”,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在道家看来,事物处于柔弱的地位,不转化为刚强,就可以避免走向灭亡的结局。水虽然柔弱,它最终可以冲决比它坚强的东西。睿宗在宫廷斗争中采取的“恭俭退让”的方针,是深得道家“以柔弱胜刚强”的思想精髓的。他的“恭俭退让”,不仅使自己得以保全,渡过难关,而且为玄宗的生存和从事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玄宗能够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最终接管了大唐王朝的最高权力,是和睿宗的“恭俭退让”分不开的。把“恭俭退让”作为一种斗争策略、手段,并非易事,它需要有高度的政治智慧和顽强的毅力,睿宗具备了这些条件。他是一个聪明的皇帝,在从武则天到唐玄宗的权力过渡中,他以独特的方式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对开元盛世的到来有开创奠基之功,是应当给予正确评价的。

睿宗卒于开元四年(716)六月十九日,终年恰巧和哥哥中宗一样,也是 55岁,兄弟二人不同的是,一个暴卒,一个善终。位于蒲城的巍巍桥陵,是人们对这位生性恬静的皇帝永远的纪念。 IGM5Yb+HhcXqpNBjsPsLZzHFHozpcJpcvSoOvEH4cNc7ICYsZyty0oV71Tzjmbe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