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用自中和三年(883)上任河东后,在不断向外扩张的同时,也在积极加强和巩固内部的统治,组建起了一个以牙军为支柱的统治集团。
所谓“牙军”,也称“衙军”,是藩镇节度使的亲兵或卫兵。其名称的由来是:唐代节度使所居之城因建有牙旗(旗杆上饰有象牙的大旗),故称牙城,而节度使官署称为使牙或使衙,于是保护牙城与使牙的军队便称作牙军或衙兵了。与牙军相对应的,则是外镇兵,即驻守在节度使治所(会府)之外各州县或军事要地的军队。
牙军的职责除了保护牙城和使牙外,到后来也成为藩镇对外作战的主力,甚至一些军事要地也派牙军去戍守。他们都以当兵为职业,是职业军人,早已不习农桑之业,皆成父子之军。唐末五代是一个武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所以牙军也就成为藩镇特别是那些跋扈割据藩镇统治的主要社会基础,得牙军拥护者,便为将为帅;而失牙军拥护者,则被杀被逐。“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是唐末五代武人政治的真实写照。
李克用河东牙军的组成,首先应该提到的是其南下镇压黄巢时所率领的代北部落蕃兵。当年李克用南下,从阴山达靼借兵一万。而李友金在代北招募的三万军士,最后也归到李克用麾下。这样,《资治通鉴》中和二年十二月纪事中说“李克用将兵四万至河中”,是可信的。战争中当然有伤亡,所以李克用进驻太原时所率的代北军在三万左右。
李克用河东牙军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是河东原有的牙军。河东作为一个老牌藩镇,在天宝年间有兵力五万五千人。安史之乱后,河东作为遏制河朔藩镇的重要堡垒,继续保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李德裕甚至说河东有“精甲十万”。唐中后期,河东经历了一系列的变乱,实力锐减。但作为一个老牌大镇,即使衰落恐怕也会有两三万甚至更多的军队。郑从谠离开河东时,虽带走一部分牙军,如大将张彦球就跟随郑从谠到朝廷任职,但绝大部分牙军继续留在了河东。郑从谠在离任前,曾以监军使周从寓知兵马留后事,书记刘从鲁知观察留后事,告诫他们要“俟面李公,按籍而还”,即等见到李克用,向其交代清楚兵民户籍等事项后再返还,牙将贺公雅便继续留在了河东。中和四年(884)二月,李克用应朱全忠等人之请,“率蕃、汉之师五万”南下解除陈州之围。这“蕃、汉之师五万”中,除去约三万代北军,其余主要就是原河东牙军了。
李克用河东牙军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其进驻太原后新招募的一些包括河东、河北、河南、关中等地的无业游民和骁勇之士。如李克用的义儿李存贤,许州(今河南许昌)人;李存审,陈州宛丘(今河南淮阳)人。部将张遵诲,魏州(今河北大名)人;李周,邢州内丘(今河北内丘)人;张廷蕴,宋州襄邑(今河南睢县)人;杜汉徽,京兆长安人;刘训,隰州永和(今山西永和)人;袁建丰,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等。不过,这一部分人所占比例不大。
这样,李克用的河东牙军,从地域上看,大体由代北人、河东人和外来人员三部分组成;而从族属上看,则是以沙陀三部落为核心,融合了突厥、回鹘、吐谷浑、契苾、奚、达靼等“五部之众”以及汉人等多种民族成分在内。所谓“五部之众”,或称作“五部之人”,是泛指除沙陀三部落以外的代北其他蕃胡部落,用当时人的话讲,就是“杂胡”或“杂虏”,包括了前面提到的诸族在内。
笔者曾经对李克用时期部分牙将的出身作过一些统计考察,在出身比较明确的七十人中,代北人有四十五人,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六十四点多,而且许多高级将领都由代北人担任。《旧五代史·唐武皇纪》记载说:李克用“亲军万众,皆边部人”。同书《唐庄宗纪》亦云:“武皇起义云中,部下皆北边劲兵。”这里的“边部人”“北边劲兵”,都是指代北人。此外,宋人王钦若等编纂的《册府元龟》,列有《将帅部·佐命》一门,其中记载的后唐“佐命”将帅共计二十六人,而代北人就占了二十人之多。在非代北人的六人中,李嗣昭和李存审又都是李克用的义儿,而且李嗣昭自幼就跟随在了李克用的身边。
李克用的河东牙军有许多军号,如决胜军、铁林军、横冲军、突骑军、亲骑军、突阵军、五院军、飞骑军、雄威军、万胜黄头军、厅直军、匡霸军、马前直军、飞腾军、义儿军等,这也是唐末藩镇牙军中的一种新变化。每一军都设有军使或指挥使等军将,上面则有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马步都指挥使、马步都虞候、蕃汉马步军总管等高官,一级一级,最后兵权集中到李克用本人手里。李存勖建立后唐王朝后,李克用时期的河东牙军也就变成了后唐禁军的主体,如铁林、横冲、突骑、突阵、五院、厅直、匡霸、马前直、飞腾等军,也都是后唐禁军的军号。之后后晋、后汉、后周的禁军,又都与后唐的禁军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在李克用河东政权和后唐王朝中,出现了许多带有“蕃汉”字眼的军职,如“蕃汉马步总管”“蕃汉马步军都指挥使”“蕃汉马步都知兵马使”“蕃汉内外都知兵马使”“蕃汉马步都虞候”“蕃汉马步都校”“蕃汉马步都部署”“蕃汉马步军都排阵斩斫使”“蕃汉都提举使”“蕃汉兵马都孔目官”等等,这是在其他藩镇即使是河朔三镇中也都不曾看到的。这些带有“蕃汉”字眼军职的出现,无疑反映出李克用河东军和后唐禁军中蕃胡族人大量存在的事实,而这些蕃胡族人主要来自代北地区,因此在许多时候,人们都将李克用的河东兵径自称为“沙陀军”。
关于河东的“沙陀军”,《新五代史·氏叔琮传》还记载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
朱全忠征服河中后,以部将氏叔琮任晋州刺史。李克用派李嗣昭等攻打晋州州治临汾,氏叔琮从汴军中挑选了两名“深目而胡须”的壮士,在襄陵道旁假装牧马。晋兵把他们当成是自己人。二人便混迹入晋军当中,然后乘晋兵不注意,擒获两名晋兵而归。晋人发现后大惊,以为有伏兵,遂退屯于蒲县(今山西蒲县)。可见具有胡人特点的“深目而胡须”,已经成为河东兵的特点或标志。
而在李克用的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中,往往也是代北人在起关键作用。如文德元年(888),李克用应李罕之请求,派康君立、李存孝、薛阿檀、史俨、安金俊、安休休等率大军助李罕之夺取河阳;大顺元年(890)唐朝廷讨伐河东,河东率军抵抗的主要将领是李存孝、康君立、薛铁山(即薛志勤)、李承嗣等;乾宁二年(895)李克用入援河中并进而左右唐室,主要将领为李存贞、史俨、李存信、李存审、盖寓、李罕之等;特别是天复元年(901)、二年朱全忠向太原发起大规模进攻时,关键时刻又是李嗣昭、周德威、李存信、李存璋、李嗣源、李存审、李克宁等人率军作战并保住了太原城;李克用晚年与梁军争夺潞州,派出的将领除昭义节度使李嗣昭、副使李克修之子李嗣弼外,又有蕃汉都指挥使周德威、马军都指挥使李嗣本、马步都虞候李存璋、先锋指挥使史建瑭、铁林都指挥使安元信、横冲指挥使李嗣源、骑将安金全等。上述诸将,除李罕之、李存审外,均为代北人。
以上种种情况表明,李克用的河东牙军,是以代北人为基础和骨干建立起来的,所以我们将其称之为“代北集团”,这是李克用统治的主要社会基础,也是后唐、后晋、后汉以及北汉小朝廷统治的政治、军事基础,甚至后周乃至北宋王朝,亦与这个集团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当然,代北集团并非铁板一块,随着一次次的皇权更替,统治集团重新组合,它也在一次次分化、演变,代北人的地位在逐步下降,而河东人、河北人、河南人的地位在逐渐上升。到宋朝建立后,随着“重文抑武”政策的推行,代北集团也因失去存在环境而从政治舞台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