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章
兵戎相见玄武门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 年 7 月 2 日)发生在唐朝都城长安太极宫北门玄武门里的军事政变,是李世民针对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和当朝皇上李渊的夺权行动。李世民为了武装夺权,进行了周密的部署,最终取得了成功。其中,有一些环节显得扑朔迷离。

一、秘密的天象报告

武德九年(626)六月三日上午,高祖李渊突然召秦王李世民觐见。在太极宫中,心中忐忑的秦王从高祖手中接过一份简短奏状。奏状乃是太史令傅奕所上,是对于近日“太白经天”这个天象的解释,报告中说:“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 让高祖留心秦王。所谓“太白经天”,也就是日照中天的时候,太白星(金星)还在经天而行。按照汉晋以来流行的天象观念,这代表天下将有兵戈,百姓将要换君王 。这颗太白星白天出现了,应在秦国的天界上。负责观星的太史令傅奕让李渊留心秦王。傅奕上奏天变,究竟是天意的巧合还是人为的安排?如果是人为安排的话,李渊、李建成和李世民三方,到底是谁安排了这次上奏?

到武德九年的时候,李世民的处境已经非常艰难,他挑起了许多的纠葛,却不见李渊对他有任何有利的动向,而且几次要想废掉他,只是还没有找到机会。傅奕的报告,把李渊和李世民的关系一下子推到了最危险的边缘。这个事情背后确实有人策划,就是要利用这个天象,把李世民和李渊的紧张关系挑明了。那么,是谁策划了这个事件呢?

不外乎四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太史令傅奕观察到了这个天象,他只是按照当时的观念和理论,背后没有任何人的指使,如实做出了解释。如果是这样,那就不存在人为策划的问题。

第二种可能是李渊想利用天象把李世民的爵位和兵权废除了,以防止兄弟之间的残杀,保证太子李建成顺利接班。这种可能性也不大,因为李渊想要废除李世民的话,用不着费那么大的周折。当朝皇帝想要废掉一个亲王,下令把他关起来就是了。

第三种可能是李世民自己策划的,是他面对越来越危险的处境,想出来的一招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险棋。理由是李世民后来当上皇帝以后,很快就召见了傅奕,对他说:“汝前奏事几累我,然而今后但须悉心尽言,无以前事为虑。” 意思是说,你那次秘密报告,差点把我给搭进去了,不过还算幸运。以后你观察到异常的天象,还是要如实报告,不要因为那件事情而担惊受怕。这似乎表明李世民是事先知道傅奕要打报告的。

如果是李世民自己导演的这一招,那背后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李渊对李世民已经很戒备了,这使得李世民几乎没有机会接近李渊,也就没有机会出损招来离间李渊和太子、齐王的关系。为了制造这样的机会,他必须把自己放到和李渊对立的位置,才能引起李渊的关注。但是,这么做风险也太大了,弄不好就真的被废黜了。而且,李世民觐见李渊之后,想出来挑拨李渊和太子、齐王关系的理由,就是这哥俩淫乱后宫。这使他有了第二天在玄武门伏兵袭击建成和元吉的机会。但要告发兄弟俩淫乱后宫,其实用不着冒险说自己应天象而当有天下。

那最后一种可能,就是建成和元吉谋划的对李世民的一次进攻,想通过这一事件来彻底坚定李渊对李世民的厌恶态度。从行事风格来说,也更像建成的手法:收买文臣是他的专长。虽然李世民事后并没有怪罪傅奕,也不代表傅奕没有受李建成指使。他连魏徵都容得下,还容不下一个傅奕吗?

结果是,李渊看到傅奕的报告后,把李世民叫到宫里教训一番。李世民趁机告状,向李渊哭诉建成、元吉要杀他,还顺便揭发那二人秽乱后宫。这种事情,天知道是不是真的。不过李渊想一想,平时老说建成好话的,确实是那么几个妃子,心里也不免怀疑。再说,更年期的李渊,对这种问题的疑心本来就很重。

李世民还愤愤地说:这两人想杀我,好像想要替王世充、窦建德报仇。这话暗示李渊,你可别忘了我的功劳!

李渊决定第二天把兄弟三个召进宫对质。这也是个很好的时机,三兄弟同时入宫,这很难得。元吉和建成同时离开自己防备森严的王府,而且在宫中,两人也不可能带很多兵出现,防守薄弱。

六月初四的凌晨,玄武门内的残杀终于发生了。

二、改变历史的常何

李世民为什么能够到宫城的北门玄武门里面埋下伏兵?而且李渊和李建成都没有任何戒备,就让他把队伍悄悄地带进了玄武门。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人物,就是六月三日夜晚在玄武门值班的守门将军常何。常何是李世民收买好了安插在李渊眼皮底下的一个内应,是他把李世民的队伍放进玄武门的。

这曾经是个历史之谜。李世民当然知道这其中的细节,但他没有把这个细节写到国史里去。因为只要肯定了常何,李世民主动出击、武装夺权的阴谋就暴露了。

一千多年后,从敦煌石室中发现了《常何墓碑》的写本残卷,李世民发动政变的历史真相才显露出一丝重要的线索。

《常何墓碑》的碑文称“(武德)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赐金刀子一枚,黄金卅挺,令于北门领健儿长上,仍以数十金刀子委公锡骁勇之夫。趋奉藩朝,参闻霸略,承解衣之厚遇,申绕帐之深诚。九年六月四日,令总北门之寄。” 也就是说,常何这个人,早在武德七年的时候就被李世民买通了。

从常何的履历来看,他和李建成走得更近一些。常何原来也是瓦岗军的将领,早年跟了李密,有智有勇,在李密帐下也算得上风云一时的人物。李密失败后,常何跑到王世充那里。不久,在秦叔宝、程知节陆续“叛郑归唐”的时候,常何也辗转归于唐朝。他先后跟秦王李世民打王世充、窦建德,跟李世勣打徐圆朗,跟太子李建成打刘黑闼。不过唐朝人才济济,常何再也没像当年在瓦岗那样受重用。后来李世民把他调入长安,而常何进京后,官任左右监门卫将军,其属下领有四十人,当值宫城北门玄武门,负责稽查出入宫城的人和物。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职位。

常何跟着太子李建成打河北刘黑闼的时候,以太子的仁厚,待他自然不薄。不过,他是李世民调进京城来的,还收了李世民的金刀子,就得给他办事了。不过,一旦李世民失败了,李建成或者李渊都会追查,到底是谁把这支军队放进宫里来的。这一查,他肯定是共谋,是要砍头的。相反,如果常何向李建成告密的话,李建成绝对不止赏他那点金刀子,而且还没有什么风险。那么,常何为什么要把宝押在李世民这里?

当年在瓦岗的山东豪杰,后来大都归在秦王旗下,常何也是其中的一员。既然秦王看得起他,他也就甘心听命了。而且,秦王是常胜将军,在军中威望很高。后宫佳丽可能并不把李世民当一回事,更看好太子李建成,可是在军人的眼里,李世民就是战神,没有他打不赢的仗。如果李世民和李建成打,绝大多数军人都认为李世民会取胜。在这种两强相争的时候,站对队伍是很要紧的,不然只有死,所以常何选择了李世民。收下金刀子只是一种效忠的象征。秦王送的金刀子,你敢不收吗?

这里面有个时间差很玄妙。武德七年(624),李世民就把常何调来当值守玄武门的将军。那时他和父亲的关系还不错,有官员的任命权。到了武德九年(626),李渊和他关系越来越紧张,可能他想调个人来也不行了。早在玄武门事件的两年前,李世民就在重要的位置上安插了他的棋子,难道那时候他就想搞宫廷政变?

事实上,从武德七年以后,李世民用在夺权方面的心思确实多了起来。他是那种深谋远虑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是要筹划得很周全,然后一出手就要有结果。你看他为了拿下薛仁果,等了六十多天没出战;为了拿下宋金刚,等了半年,而且都是一反击就必胜。玄武门之变也是一招定胜负,为了这次出击,他等了可能还不止两年。

三、伏兵玄武门

对于第二天的较量,李世民的秦王府上下进行着紧张而周密的布置。李世民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很快制定了伏兵玄武门、先发制人的方略。当值的守门将军常何可以发挥关键作用了。

这是一场把李渊蒙在鼓里却又发生在他眼皮底下的厮杀。李世民不仅要把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干掉,还要一举控制高祖李渊,否则以亲王的身份入宫兵变,就是谋反死罪。他们得到了确切的消息,第二天一早李渊将泛舟宫内海池,正是天赐良机。于是,秦王府一群人很快作出了伏兵玄武门内临湖殿的决定。

密谋的政变应有几种方案:第一,兵谏。抓获太子和齐王,同时控制皇上,让皇上废掉太子,改立秦王。第二,若不能抓获,遇情况紧急,则杀之,并控制皇上,让皇上承认既成事实。

六月初四一大早,太子、齐王进入玄武门,向临湖殿走去。突然间,只听得坐骑嘶鸣,太子、齐王察觉不妙,立即回马而奔。秦王即时现身,飞骑追来。齐王元吉欲张弓,惊惶间竟是再三不能拉开。秦王却将一支劲箭射向狂奔不暇的太子。可怜太子建成被一箭射落马下,不甘却又无奈地闭上了眼睛。而几十步之外,临湖殿伏兵刹那间涌出,七十余骑排山压来,为首使双枪者正是尉迟敬德。太子、齐王的左右护卫还没来得及反应,便被突如其来的秦王府兵马围得水泄不通,匆促招架,纷纷落马,惨叫连连。

一时间齐王面如灰土,弃弓而奔。尉迟敬德左右搭弓射齐王,齐王坠马后惊惶爬起,却见秦王骑马奔入旁边树林,被木枝所挂,牵绊不能前进。齐王不知哪里涌起一股力量,奔至树下,徒手搏斗间夺过秦王弓,用弓弦死死勒住秦王的脖颈。一边垂死无惧,眼射凶光;一边动弹不得,面色全无。不知秦王是否来得及感叹命运,电光石火间一声雷厉呵斥传来,尉迟敬德犹如从天而降跃马赶到。齐王元吉顾不上到手的猎物,顿时松手,慌不择路,向着武德殿的方向便跑。尉迟敬德一箭疾飞,元吉摇晃几下,便倒地毙命。

好险,一开始就让建成、元吉发现了玄武门内的异常情况,伏击变成了追击。而且,如果没有尉迟敬德救驾,李世民让元吉勒死了的话,玄武门之变就成了一个千古笑话。

东宫将士得知太子有难,急忙赶来,对玄武门发动猛攻。但当尉迟敬德拿出太子建成、齐王元吉的头颅时,东宫将士们开始后撤。不过太子府和齐王府仍有强大的势力,高祖那一关也还没有过,局面仍未稳定,于是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去向李渊逼宫,要李渊降旨承认既成事实。

这时李渊还在宫里的海池上泛舟,和宰相们商量如何处理即将开始的让三个儿子对质的事情。忽然间,听到外面吵吵嚷嚷,正派人出去查看,劈面碰到了全副武装的尉迟敬德带兵闯入。李渊大惊失色,喝问尉迟敬德是何道理。尉迟敬德回答说,太子和齐王作乱,已经被秦王杀了,秦王怕有人谋害陛下,派臣前来护驾。

李渊问身边的宰相大臣:“没想到今天遇到这种事,该怎么办?”宰相陈叔达说:“太子、齐王没有什么功劳,还想害秦王,已经被秦王所杀,秦王功劳大,如果您把政权交给他,就没什么事了。”李渊立刻就对尉迟敬德说:“好啊,立秦王一直是我的心愿。”于是李渊给尉迟敬德一道手诏,下令全部军队都受秦王李世民节制。历史没有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父亲,当时的李渊心境多么苍凉。

紧接着要做的,是安定局面,清除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太子建成的五个儿子,齐王元吉的五个儿子,都是“承”字辈的亲王,一概处死,清除出皇家的属籍。有人建议要将建成和元吉左右百余人及其亲属一并诛杀,遭到刚执行完任务的尉迟敬德坚决反对。滥杀的势头很快就被遏止了。李渊当即下诏,“国家庶事,皆取秦王处分”

第二天,昨日在玄武门外奋力厮杀的原东宫系的将军冯立和谢叔方自出投降,忠于李建成的薛万彻将军,也在李世民使臣的反复劝说之下,从山中出来了。李世民很大度地把他们都释放了。

六月初七,秦王李世民被立为太子。李世民从此接管了处理全部国家政务的大权。原来秦府的一班谋臣勇将,都被安排到重要的岗位上。一些原东宫和齐王府的官员也被李世民委以重任。

此月的下旬以后,地方上还有一些震荡的余波。如益州(治今四川成都)行台仆射窦轨利用这个机会公报私仇,收斩了与自己关系一直紧张的行台尚书韦云起,理由是韦云起家里有不少人是太子建成东宫的属僚。又如幽州大都督、庐江王李瑗,原本与太子有过秘密协定,答应在外做他的奥援。面对玄武门之变的突然变故,他缺乏应对之策,成了自己一个下属谋取功名的砝码,被迫以谋反的姿态站出来,最终被杀。

到八月初九(甲子)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正式即位为帝的时候,玄武门之变的余波已经完全消除了。与政变相关的每一个人,都重新调整了自己的位置和心态,一起在等待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政变中起了关键作用的常何将军,也许由于态度不是很明朗,只是因事先秦王的买通,才睁只眼闭只眼地把秦府兵马放进了玄武门,而不像敬君弘等人那样力战而死,所以在政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心情都异常复杂。他似乎也没有别的选择,尽管自己不可能列入新君的功臣名单,未来的官运也不可能太亨通,但他仍然是大唐的臣子。只是,以前他是李渊的臣子,以后他是李世民的臣子罢了。

天下已经属于李世民了。

四、亲观国史与李世民的噩梦

许多年以后,每当唐太宗李世民想起玄武门内的血光剑影,心里都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恐慌。并非如民间传说的那样,他担心哥哥和弟弟的冤魂会变成厉鬼来要他的命,所以把秦叔宝和尉迟恭画到了门上,以防止鬼魂的侵扰。秦叔宝和尉迟恭可以在民间成为“门神”,但李世民要使自己的心安定下来,就必须关注史官们是如何记录下当初的那场拼杀的。

贞观十六年(642),唐太宗李世民向负责记录皇帝言行的知起居注官、谏议大夫褚遂良要当朝历史的记录,被褚遂良当场拒绝。这怎么可以,皇上怎么能看史官所记的本朝史事呢?褚遂良心想,您这一看,我们还敢如实记录吗?李世民遭到拒绝后,并不死心。

第二年,由房玄龄牵头编撰的《高祖实录》和《今上实录》完成了,李世民又要看。当场就有别的大臣强烈反对。可是李世民还是坚持要看,这可让房玄龄好生为难。

为什么李世民遭到拒绝还非得要看?这可是破规矩的事。因为他担心一件事,这件事情让他寝食难安,当上皇帝这么多年来,也一直没安心过。这就是玄武门之变,那是他一辈子难以忘怀的痛。

对于玄武门之变会怎么记载,李世民是非常上心的,所以在当皇帝的第三年就指定让他最亲密的助手、大管家房玄龄来监修国史。现在又过去十四年了,他要来验收:当初交代给你这任务,十几年来你修得怎么样了?

褚遂良可以拒绝,李世民想,干脆我找你的领导去,要房玄龄给自己看。这个要求只要提出来,房玄龄就无法拒绝。房玄龄的身份,以及他跟李世民的关系,都决定了他必须给李世民看,因为房玄龄是李世民所有的好事坏事、阴谋阳谋全部参与的人。

房玄龄是李世民的大管家,是李世民的死党。但凡李世民一生气,房玄龄就吓得顿首顿首,死罪死罪,叩头流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真没办法。那怎么办?看吧。李世民看了实录之后,对史官们的记录并不满意。

我们不知道它写成了什么样子,但是从李世民的指示来看,好像史官们是想把这个事情给掩盖掉。李世民说,你们原先记载得太隐晦了,很含糊其词。他下指示,不用掩盖,这种事情你就大胆地记,就要原原本本地记载下来。

李世民深知,如果史官们在这件事情上什么都不写,或者讳莫如深,反而会使后世人们演绎、放大和想象的空间更大,内容也就更丰富了。历史是割不断的,这段历史不可能是空白,如果史官不去记载,就一定会有别的记载、别的途径来把这个空白给填补起来,而后人填补的内容是李世民掌握不了的。那么,干脆让自己的史官把这个空白给填起来。

李世民指示,记载这件事情要有原则,就是按照西周初年周公诛管叔和流蔡叔的体例。当时周成王年幼,由周公辅佐成王摄政,而管叔和蔡叔要反叛,要颠覆国家,周公就下令诛杀管叔、流放蔡叔。李世民要他们按照这个原则、这个体例把这件事情记载下来。

我们今天看到的史书上,清楚地记录了玄武门之变。事变过程的记载非常翔实,但李世民为什么要杀死兄弟,史书上却花费了很大篇幅来加以粉饰。 v4A1zcJ2K8y0eaUlqCspwWA0/ohpGG8FE0XE9k0jlkfHYTRN/LPxzqXQLUvWnYA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