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秦王破阵
——战场上的冒险王

李世民即帝位后,由吕才协音律,魏徵等制歌辞,把一曲《秦王破阵乐》改编成为宫廷典礼及各种重大祭祀活动中的乐舞。贞观七年(633),唐太宗又亲制《破阵舞图》,命吕才依图教乐工一百二十人披甲执戟而舞。此舞以其浓厚的战阵气息和强大的威慑力,令观者“凛然震竦” ,后称《神功破阵乐》。高宗时,修入雅乐,名曰《七德》,此后一直是唐朝国家庆典中的主要乐舞。

在这个乐舞中,李世民做秦王时期指挥的几次重大战争都得到了形象的反映。

一、智破“万人敌”

唐军占领长安后,面临着四面的敌人。李渊并没有多少可以用的大将,如何才能把已经取得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战场上的实力?年轻的李世民又是如何成为前线统帅的?

武德元年(618)五月,李渊正式称帝。对于刚在关中立足的唐王朝来说,陇西的薛举可以说是一个劲敌。薛举自然也明白,唐朝的建立对他是一个威胁,所以当年六月,他就趁着对方刚刚立足,根基不稳,大举来犯。李渊这时候也不示弱,立即作出回应,命李世民率兵出击。这一次,没有了李渊和李建成,李世民要独立面对强敌。他第一次以秦王的名义率军出征,望着飘扬的大旗,兴奋、压力涌向他的心头。

但是,李世民与薛氏军队的第一战并不顺利。唐军急于求战,又恃众轻敌,疏于防备。在高墌(今陕西省长武县北),薛举引军掩袭唐军阵后,唐军大败。据史书记载,当时适逢秦王患病,由刘文静、殷开山主持军务。二人不听从李世民的告诫,急于出战,结果被薛举的军队偷袭,死伤大半。李世民只得领兵暂时退回长安,薛举乘机夺下了高墌。刘文静、殷开山因为此事被除名,贬为庶民。

薛举一战得胜,大喜,正欲进军长安,却病倒了。更没想到的是,薛举一病竟再未起,一命呜呼了,其子薛仁果(两《唐书》作“杲”,《资治通鉴》作“果”)继承政权,继续与唐军对峙。

薛举本就是土匪一类的割据者,他野蛮残忍,对待俘获的士兵,一律进行残酷的屠杀,缺乏家国天下的大关怀。这种人根本不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简单道理。薛仁果的残忍,与其父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喜欢杀人,喜欢杀掉对手后再强娶他们的妻妾。薛仁果继位之后,政权内部的矛盾更为激烈,兵势日衰。八月己丑,李渊又以李世民为元帅,再次发兵,进攻薛仁果。

薛仁果号称“万人敌”,李世民遇到了一个强大的对手。这一仗,李世民先是坚壁闭垒六十日以骄敌,然后抓住对方粮尽的时机顽强追击,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东北)一举打败了敌人。战场上的李世民,已经越发成熟,不仅懂得运用各种兵法和战术,还懂得分析敌方心理,最终克敌制胜。这一仗,他一雪唐军前耻,消灭了薛氏政权这个威胁关中的劲敌,为自己第一次独立出征赢得了漂亮的一分。

战后,李世民安抚军民,稳定当地形势,积极收拢人才。他与褚亮的相识,就在此时。褚亮来自南朝的名门大族,他博闻强记,能文善谈,是当时著名的文士。李世民没有因为褚亮是薛仁果的亲信就对他有防范之心,而是屈身下士,以礼相待,两人很快就结为至交。回到长安后,李世民奏请高祖,让褚亮做了自己秦王府的文学之职。不久以后,褚亮就成为著名的“秦府十八学士”之一了。褚亮的儿子褚遂良,后来也成为太宗朝后期的重要人物。

在天下大乱的年代里,英雄和土匪是并生的。英雄和土匪的区别,不在于谁的兵力强大,也不在于一两次战役的输赢,关键是看志向有多大,目标有多远。

李世民独立指挥的第一场大战,尽管经历了一些挫折,但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李渊政权在关中站稳脚跟奠定了基础。李世民为自己赢得了声誉与威望,为自己不断地掌握军队和地方控制权开创了新的起点。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出关厮杀,接管整个统一战争的指挥权。

二、拼毅力还要拼体力

太原是李唐政权龙兴之地,整个山西实际上也是长安的屏障。山西失手,长安就危在旦夕。而当李渊正在关中经营的时候,山西被突厥支持的割据势力刘武周占领了。由于缺乏真正能够领兵出征的大将,李渊只好把目光投向了西征回来的李世民,毕竟李世民有了指挥作战的经验。

刘武周当时在山西北部割据,手下的宋金刚、尉迟敬德等都是骁将。他看到太原由年幼的李元吉镇守,于是命宋金刚带兵攻打太原,抄李渊的老底。宋金刚迅速占领了太原以南的很多地方,唐朝方面派裴寂等人去迎击,但都失败了,随后李元吉弃守太原,逃到长安。李渊本想放弃山西,力保关中,为李世民所劝阻。于是李渊派李世民出马,来对付宋金刚和刘武周,而李世民一出马就把宋金刚给打退了。但他并没有就此停手,他要追击,穷追不舍。因为李世民看到宋金刚的部队给养不足,队伍也比较疲惫,于是决定“宜将剩勇追穷寇”。在追击的过程当中,李世民显示了超凡的体能。

这一仗打得很辛苦。刚开始是李世民坚守,双方相持了五个月,其间李世民不断派人骚扰对手后方,等到对方粮草断了,扛不住要退兵的时候,李世民就开始追击。李世民率军昼夜兼行二百里,一直追到自己的粮草也跟不上,手下的人又饥又累。这时有人建议先行修整,毕竟已经两天没吃饭,三天未解甲了,如果再这样追下去,自己都会被拖垮的。而且将士们也说,我们已经打了胜仗,夺回了刘武周、宋金刚占领我们的很多地方,现在他们已经撤退,不用再费那么大的工夫去追他们了。李世民不同意,认为这是彻底击溃宋金刚、刘武周的大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一旦放松追击,给了他们休养生息的机会,那就是放虎归山了。可以看到,李世民打的仗很少留下后患,要干就干得彻底。

李世民率兵拼命追赶宋金刚,在一个叫雀鼠谷的地方追上了他们。一日八场战斗,宋金刚连败八阵,毫无招架之功,因为实在是被追得太疲劳了。

就在李世民连赢八阵这天晚上,他的部下不知道从哪儿搞来一只羊,当时军中无粮,全体将士就靠这只羊来庆祝胜利了。

在雀鼠谷吃了败仗之后,宋金刚的部队退回到介休(今属山西)城中,李世民就接着攻城。围困两天以后,宋金刚的部下纷纷逃跑,部将尉迟敬德以介休城降唐,他也成为日后李世民手下的重要将领。宋金刚本想纠集残部,再跟李世民打一仗,但手下人再也不干了,纷纷表示再也不想见到李世民了。那个时候,李世民已经成了宋金刚部下甚至宋金刚本人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

李世民的身体确实好,几天急行军,又没东西吃,战士们都受不了了,但李世民还能够坚持,可见他的体能一定很好。唐朝人的体质都不错,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当中,唐朝可能是人们体质最好的一个朝代了。

不仅如此,李世民还很有责任感。他总是身先士卒,自己带头往前冲,觉得自己比手下干得都好,不放心别人往前冲。李世民原本是贵族出身,父系、母系都是关陇的权贵家族,所以人们很容易把他想象为没有责任心的公子哥儿。但李世民不是这样的,在他成长的年代,从政治上来说,家族所处的环境非常险恶;从社会上来说,天下即将大乱,社会局势也非常复杂动荡。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贵族公子,其实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李世民不光关心自己的部下,还有强烈的以天下苍生为念的观念,不愿看到百姓受苦,要救民于水火之中。

言归正传。介休之战,宋金刚的力量被彻底打垮,难以再战。而并州的刘武周听说宋金刚战败,吓得丢下并州,仓皇投奔突厥去了。宋金刚本想逃往并州寻求刘武周的帮助,却落得人去楼空,想要据并州再战,又没有人肯听从。最后,宋金刚只好效仿刘武周,带了几百人投奔突厥而去。

其实,那个时候突厥对刘武周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后来,宋金刚与刘武周先后从突厥那里谋归,但都被突厥杀死,命运竟是出奇地相似。

三、孤身赴险

随着战争的推进,唐朝政权越来越呈现出征服四方、统一全国的态势。李渊绝不是鼠目寸光的人,而李世民又是坚决执行李渊统一战略最得力的将领。

从隋炀帝大业九年(613)杨玄感起兵以来,东都洛阳就是各方势力争夺的最重要目标。李密就是因为没有拿下洛阳,最终葬送了自己和瓦岗军的前途。李世民打败了刘武周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洛阳。而占据洛阳的王世充,力量本来就很强,还有河北强大武装窦建德的声援和支持。形势决定了在洛阳周边展开的将是一场恶战。

武德三年(620)七月,就在李世民从山西前线回来两个月之后,李渊任命他为诸军统帅,讨伐王世充。李世民当仁不让,为大唐铲平所有敌人,打倒所有对手,正是他的志向。军马劳顿没有消耗掉李世民的热情,战争的艰辛也不能阻止李世民的步伐。某种程度上,李世民从战争胜利中树立了自信,找到了无与伦比的成就感,获得了无上的荣耀。他的很多东西,都是从这几年的军旅中得来的。可以说没有作为将军的李世民,也就没有作为皇帝的唐太宗。

对于新生的唐朝来说,这是生死攸关的一场战斗,也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场战斗。李世民高超的战略决策和指挥艺术,以及在战场上的勇猛自信,再一次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李世民喜欢亲自上前线看战场地形和侦察敌情,这是成为一个名将的必修课,但危险也是非常大的。历史上在察看地形时被敌人偷袭的名将不在少数。这次洛阳之战,李世民又亲自出马去察看地形,随身只带了五百轻骑。不料刚到北邙山的魏宣武陵,王世充就率领一万精锐突然出现,将李世民团团包围。王世充的大将单雄信冲到李世民马前,就要手起槊落,幸亏尉迟敬德从一旁大呼跃出,将单雄信刺下马来。李世民的小股人马,居然从万人的包围中突围出来。与屈突通会合后,唐军向王世充发动反扑。王世充的军队被这么一个少年元帅的勇气震住了,招架不住,很快败下阵来,王世充在卫士的掩护下逃回了洛阳城里。

尉迟敬德在洛阳城外勇救李世民的故事,在《说唐》里被改编为“御果园秦王遇雄信”,其中着重强调了尉迟敬德的神勇。民间传说总是将英雄演义为神仙,但这里却忽略了李世民的冒险精神。

在打洛阳的时候,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就是流传甚广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现在的少林寺里,还保存着一块当年秦王李世民赐给寺里住持的碑石,叫作“秦王赐少林寺主教碑”。因为亲王的命令文书称为“教”,少林寺主就是少林寺的住持。

刚刚从战阵中突围出来,差点被人杀死,换作一般人肯定魂飞魄散,再也不敢探营了。李世民却毫不畏惧,在这之后不久又孤身犯险,而且队伍从五百人变成了五个人。

这次,李世民带上尉迟敬德等四人去窦建德处探营。李世民对自己是很有信心的,五个人大摇大摆过去的时候,他还对尉迟敬德吹嘘说,我持弓箭,你用马槊,咱们走在一起,即便来千军万马也奈何不得,如果敌人见到我就撤退,那算他们聪明。五个人离窦军还有三里时遇到了敌人侦查的斥候,李世民跃马而出,大喝一声:我乃秦王李世民也!一箭干掉了对方带头的小将。窦军大惊,出动了五六千骑兵杀将出来。

除了李世民本人和尉迟敬德以外,其他三个同去的人已经吓破了胆。李世民命他们先撤,自己则和尉迟敬德殿后。这两个人的组合果然威力惊人,追在最前的敌骑一定中箭毙命,所以敌人不敢逼近。从窦军的角度考虑,虽然不敢太靠前,但又不甘心就此回去,所以就不知不觉地被引入了李世民事先安排的埋伏。唐军伏兵杀出,窦军仓皇而逃。

这一仗本身只能算小冲突,无关大局,但也是一场心理战。李世民只带了寥寥数人就敢到窦建德的大营门口耀武扬威,而且还胜利而归,简直有些所向披靡的味道。它给窦部的心理冲击是十分巨大的,还害得窦建德生了几天闷气。

武德四年(621)五月,李世民指挥的唐军与窦建德军置阵汜水,决定命运的一战终于到来了。当时,唐军扼守虎牢关,占据有利地形。李世民乘敌军列阵已久,士气下降,疲惫不堪的机会,下令全面进攻,他也亲率三千骑兵突击敌营。窦建德猝不及防,中枪被擒,所领兵众也一时奔溃,唐军大获全胜。

四、自古英雄出少年

李世民是历史上少有的少年成名的英雄人物。唐朝建立时,他才二十来岁,就担任了军队的前线总指挥。在《说唐》里面,当李世民和敌将交锋的时候,对方总是骂他“唐童”,意思是说你只是唐朝一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子。比如窦建德,一生气就说:“唐童这小畜生” 。也有演义小说里面,对手骂他“世民小儿” 。那么捉到了窦建德以后,李世民又是如何表现的呢?他还着实羞辱了窦建德一番,说别看你辈分高,一世英雄,名气很大,但我带兵到洛阳来打王世充,干你何事,你干吗自己来送死?很尖酸刻薄。窦建德说了,“我今不来,恐烦远取” 。也就是说,我今天不到这里来,你日后也是会打到我那里去的。

莫非窦建德表示,我不是来打您的,专门到这儿来,为的就是被你打败,省得麻烦你再跑那么远路?事实上,他并不是要开个幽默的玩笑,窦建德也不是那样的人,而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人物。窦建德明白,隋末动乱以后,肯定要统一,眼看现在李渊、李世民把其他的割据力量逐一消灭,最后只剩下三个最大的势力:一个是王世充的郑国,一个是窦建德的夏国,最后一个就是李渊的唐朝。既然今后肯定是要交手,那么与其你来打我,还不如我来打你。

李世民在虎牢关打败窦建德后,带着他来到洛阳城下,让其劝降王世充。王世充无力再战,最终举城投降。李世民还搞了一个受降仪式。在受降仪式上,面对经常辱骂自己为小儿的王世充,李世民轻蔑地质问他,小儿又如何?王世充无言以对,只能不停地磕头。

李世民不光行动上雷厉风行,非常厉害,言语上也真不饶人。这就叫年轻气盛。打下洛阳的时候,意气风发的李世民,还把隋朝的老宰相苏威数落得无地自容。

苏威是隋朝的开国元老,是隋文帝时赫赫有名的宰相,比李世民父亲李渊的级别还高,资格还老。隋炀帝的时候,苏威仍然在做宰相。宇文化及在扬州弑逆,把隋炀帝杀掉以后,苏威按道理应该为国殉节,可是他没有,而是继续跟着做宇文化及的宰相,又往北逃。后来宇文化及被窦建德打败,老宰相苏威就被王世充收拢过来,到了洛阳后,又做了高官。

等到李世民打下了洛阳,王世充投降了,苏威认为李渊曾经是他的部下,李世民又是年轻人,所以想摆摆老资格,就派人给李世民传了话去,说我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不能去拜望你,你能不能来看看我?

面对摆谱的老宰相苏威,李世民讥讽他说,腿脚不灵便?你当初在扬州就能够给宇文化及下跪,后来当了他的宰相。你现在到了洛阳,这几年跟王世充也能下跪。怎么见我你就腿脚不灵便了?

这话任谁听了,都会羞得找地缝钻下去。李世民后来把他带回了长安,苏威又活了几年。不过,他后面的这些年,真的是活得很多余。想当年在隋文帝的时候,苏威是多么有为的宰相,如今却晚节不保,身败名裂。

东都终于落在大唐手中。李世民一战而平两敌,真正实现了战前的豪言壮语。

七月甲子,李世民回到了长安。他身披黄金甲,走在最前,李元吉、李世勣(即李勣)等二十五将紧跟其后。加上万匹铁骑,军乐鼓吹,场面盛大,好不威风。在洛阳与王世充、窦建德一战,李世民又经历了一次考验。围城的艰苦,作战的辛劳,还要顶住各种压力,做好腹背受敌的心理准备。可以说,这是李世民经历的最困难的一次战争。但是,他还是胜利了。现在,就军事能力来看,没有人是他的对手;就整体实力来看,没有人是大唐的对手。李世民与大唐一起,成长了起来。在某种意义上,李世民可以说是见证大唐成长壮大的人,他最知道大唐应该走向哪个方向。

五、昭陵六骏

李世民在战场上英勇顽强、关心士兵的故事,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昭陵六骏。

昭陵六骏是原置于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坛两侧庑廊的六幅浮雕石刻。六骏,指唐太宗在统一战争中骑乘作战的六匹骏马。营建昭陵时,唐太宗下令立昭陵六骏。其用意,除了炫耀一生战功外,也是对这些曾经相依为命的战马的纪念,并告诫后世子孙创业之艰难。

六骏的名称都非常特殊,有些甚至颇为古怪,因为他们都来自草原或沙漠的北方民族,是最优秀的杂交良种马

每一幅浮雕都有唐太宗的题赞,每一幅画面都告诉人们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东面的第一骏名叫“特勒(勤)骠”,为李世民平定宋金刚时所乘。该骏为黄马白喙微黑,毛色黄里透白,故称骠,可能是突厥所赠。武德二年(619),李世民乘此马与宋金刚作战,特勒骠在这一战役中载着李世民勇猛冲入敌阵,一昼夜接战数十回合,连打了八个硬仗,建立了丰功伟绩。唐太宗为它的题赞是: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入险摧敌,乘危济难。

东面第二骏名叫“青骓”,为李世民平定窦建德时所乘。该骏为苍白杂色,石刻中的青骓作奔驰状,马身中了五箭,均在冲锋时被迎面射中,但多射在马身后部,由此可见骏马飞奔的速度之快。当时,唐军扼守虎牢关,占据有利地形。李世民趁敌方列阵已久,饥饿疲倦之机,下令全面反攻,亲率劲骑,突入敌阵,一举擒获窦建德。唐太宗给它的赞语是: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

东面第三骏名叫“什伐赤”,是波斯语“红马”的意思,也是李世民在洛阳和虎牢关与王世充、窦建德作战时的坐骑。石刻上的骏马凌空飞奔,身上中了五箭,都在马的臀部,其中一箭从后面射来,可以看出是在冲锋陷阵中受伤的。唐太宗赞语是:瀍涧未静,斧钺伸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

西面的第一骏名叫“飒露紫”,色紫燕,前胸中一箭,为李世民平定东都、击败王世充时所乘。牵着战马正在拔箭的人叫丘行恭,六骏中只这一件作品附刻人物。武德四年(621),唐军在攻取洛阳邙山一战中,李世民曾乘着飒露紫,亲自试探对方的虚实,偕同数十骑冲出阵地与敌交锋,随从的诸骑均失散,只有丘行恭跟从。年少气盛的李世民杀得性起,与后方失去联系,被敌人团团包围。突然间,王世充追至,流矢射中了飒露紫前胸,危急关头,幸好丘行恭赶来营救,他回身张弓四射,箭不虚发,敌不敢前进。然后,丘行恭立刻跳下马来,给飒露紫拔箭,并且把自己的坐骑让给李世民,然后又执刀徒步冲杀,突阵而归。画面上的丘行恭卷须,相貌英俊威武,身穿战袍,头戴兜鍪,腰佩刀及箭囊,作出俯首为马拔箭的姿势,再现了当时战斗激烈的情景。太宗给飒露紫的赞语是: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山川,威凌八阵。

西面第二骏名叫“拳毛 ”,这是一匹毛作旋转状的黑嘴黄马,前中六箭,背中三箭,为李世民平定刘黑闼时所乘。武德五年(622),李世民率领唐军与刘黑闼在洺水(今河北曲周一带)作战。刘军主力渡河时,唐军从上游决坝,乘机掩杀,夺得胜利。石刻上的拳毛 身中九箭,说明这场战斗之激烈。唐太宗为之题赞: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弧矢载戢,氛埃廓清。

西面第三骏名叫“白蹄乌”,纯黑色,四蹄俱白,为李世民平定薛仁果时所乘。石刻“白蹄乌”昂首怒目,四蹄腾空,鬃鬣迎风,俨然当年在黄土高原上逐风奔驰之状。武德元年(618),李世民乘机追击薛仁果,催动白蹄乌身先士卒,衔尾猛追,一昼夜奔驰二百余里,迫使薛仁果投降。唐太宗给它的赞语为: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拳毛 ”,1914 年被美国文物走私商打碎装箱盗运到美国,现陈列在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另外四具石刻骏马,现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内。

如果说昭陵六骏是李世民英雄事迹留下的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前面提到的《秦王破阵乐》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唐朝开国战争中的李世民,用卓越的指挥能力为自己创造了“常胜将军”的神话,也为其后来成长为一代圣君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和心理基础。贞观七年(633),他亲自编制这首乐舞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一种非凡的自信和气度。

当时,负责礼乐的太常卿萧瑀向太宗建议:“现在我们的《破阵乐舞》,已经为天下所共传了,人们都知道我们大唐有这么一曲雄壮的乐舞。但是,在现在的表演中,还有些体现皇上盛德的内容没有完全表现出来。陛下过去先后打败了刘武周、薛举、窦建德、王世充等,这些战斗非常艰苦,陛下的英明决策和敌人的负隅顽抗,都值得生动地表现出来。臣愿意把这些顽敌的形状用图画记录下来,并在乐舞表演中体现出来,以便真实地再现当初艰苦卓绝的战争场景。”

唐太宗听了,略加思考,就断然加以回绝。他说:“朕当四方未定之时,因为要为天下救焚拯溺,要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不得已才四出征伐,所以民间遂有此舞,朝廷也因此编制了这样一个乐曲。作为国家重大典礼的雅乐,在内容上只得陈其梗概,如果描写得那么具体细致,那我们当初那些敌手就可以在里面对上号了。当前在位的将相大臣,许多都曾经受过那些人的驱使,他们之间曾经是一日之君臣,如今让他们重见其主人被擒获的场景,心里一定会难过,我要为他们这些人考虑,所以不能表现得那么具体。”

萧瑀羞愧地谢罪说:“此事非臣思虑所及。”

只有自信者才能真正做到谦虚,也只有胜利者才能对自己的手下败将多留一些情面。 C+GEK7p5bVQRsR7ysTbhonT2LsYXpc2aS0NcnWL1hxhRaGQIZS9fph5G/lR1hrm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