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日里我们可能谈到:某某人天生有一股子戾气,感觉做什么事都是用心险恶。这个“心”一般来说就是指行为人的心理,包括偏激的观念、消极的情绪。
在真实的犯罪案件中,一些极端的杀人犯在作案时经常表现出残酷又冷静的一面,我们习惯地称之为“冷血杀手”。那么,你认为“冷血”只是一种直观的比喻,还是真的和血液息息相关?
你可能没有想到,犯罪心理学家还真的认真研究过“冷血”和心脏之间的关系。
人的一生之中,心脏要跳动25亿~30亿次(以80岁的生命周期计算)。显然,心率是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
这里先解释一个概念——静息心率。
静息心率就是一个人在清醒、非兴奋的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跳的次数。安静状态主要是指没有受到什么刺激,也没有胡思乱想的状态。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他的静息心率为55~70次每分钟。从临床医学的角度,静息心率能保持在55~65次每分钟就是健康心脏的标志。临床医学的研究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健康成年人的静息心率是每分钟70次,那他的寿命可达80岁;如果是每分钟60次,他的寿命就可达93岁。
这些是临床医学的知识。但是,在暴力犯罪现象中呢?令人惊奇的是,低静息心率居然也是暴力犯罪的生物学指标!
因为研究发现,很多冷血杀手、高智商犯罪者和拆弹专家一样,他们都是低静息心率者。他们既聪明,又认真、冷静,还很严谨、富有理性,他们好像都是“头脑冷静的逻辑学家”。
这种研究先是从动物实验开始的。在兔群中,那些攻击性很强的兔子,和那些处于从属地位、没有攻击性的兔子相比,低静息心率是其显著的特征。攻击性越强的,其静息心率越低。当实验人员人为地改变兔群中的尊卑秩序之后,那些新上位的兔子也纷纷表现出静息心率下降的情况。而且,这还不是兔子王国中的独有现象,在猕猴、狒狒、老鼠的世界里,这种现象同样是存在的。这让研究者认识到,要想分析明白一个人的暴力犯罪行为,心脏还真是绕不开的器官。
在这样的实验数据的支持下,研究者就推导出,低静息心率有提升一个人的反社会行为和暴力行为的可能性。这个观点听上去可能过于简单,也可能过于让人震惊,一时难以接受。但是,这就是事实!
英国有一位著名的神经犯罪学家,叫阿德里安·瑞恩(A. Raine),他通过对前人涉及的多达5868名被试者、40多项研究的综合分析,来检验人的心率和反社会行为之间的联系究竟是存在一致的倾向性还是只是一两次的巧合。最后,阿德里安·瑞恩的分析结果清楚地表明:那些具有反社会倾向的儿童和青少年,与同年龄组的个体相比,确实具有较低的静息心率。
我们都知道,男性的暴力犯罪倾向要明显高于女性,绝大多数的暴力犯罪的实施者都是男性。在谋杀案件中,男性的比例更高(男:女=9:1)。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各个年龄阶段,男性的静息心率都要远远低于女性,每分钟至少低5次。在儿童成长到三岁时,这种差异就已经很明显了。在青春期时,这种差异会更为明显。青春期时,男孩比女孩更容易犯罪。虽然在独生子女中,这种现象有一些变化,因为当代社会中有的女孩也表现出狂暴的一面,但总的来说,男孩的攻击水平是高于女孩的。阿德里安·瑞恩还先后在新西兰和毛里求斯开展了五个纵向研究项目,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早在三岁时候的低静息心率和他未来是否会发生违法、犯罪和暴力行为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这好像印证了民间的说法:三岁看大!而且,他还发现,对一个几代都有犯罪分子的家族来说,低静息心率是他们家族最为显著的生理特征:低静息心率具有显著的遗传性,反社会行为很可能是低静息心率这种遗传机制的表达之一。
通过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有反社会行为的青少年和没有反社会行为的青少年的对比可以发现,那些没有反社会行为和违法犯罪记录的青少年具有显著的较高静息心率。由此可见,较高的静息心率是有利于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当然,较高的静息心率又和一些精神疾病有较大的关联,如精神分裂、酗酒、焦虑症、抑郁症患者都有较高的静息心率。
剑桥大学的大卫·法林顿是(D. Farrington)当今世界顶尖的犯罪学专家,他建立了一个较完善的暴力早期预测系统。在他给出的48个指标中,只有两个独立指标和暴力行为特别相关:一是低静息心率,二是集中注意力差(严重的就是注意缺陷多动症—ADHD)。他说,拥有一颗低静息心率的心脏,比拥有犯罪的父母更容易沾染上暴力习性,前者是导致这个孩子日后发生暴力行为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低静息心率可能是暴力性犯罪最为重要的生物表征之一。
这在心理学上如何解释呢?
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低恐惧理论,通俗地说就是这个人面对危险情况时不太害怕。低静息心率被认为是一个人无所畏惧的象征。类似于要想拆除一枚炸弹,需要钢铁般的意志力。与此同理,反社会行为与犯罪行为也需要一定程度上的无畏胆量去实施。一个学龄前儿童在年幼时期越是无拘无束、无所惧怕,成人之后富有攻击性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心性无畏的孩子往往都是低静息心率者。
第二种解释是移情理论。实验证明:低静息心率孩子的感情移入往往比高静息心率的孩子要少许多。前者对别人不会有很多情感的投入。一个缺乏移情的孩子无法体会到他人的感情,无法真切地体会到他人的痛苦,而且更容易欺凌他人、加害他人,也不太会产生懊悔的体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人的伤害行为往往都是从伤害、虐待小动物开始的。所以,一个孩子偶尔或经常性的伤害、虐待小动物的行为,往往是将来成为危险人物的明确信号。
第三种解释是寻求刺激理论。低唤醒水平让一个人长期处于不太兴奋、不太愉快的生理状态,因此,这种状态必然会增加他们去寻求高唤醒水平的刺激,以达到最佳唤醒水平。比如说,大多数人看到鲜血淋漓的场面时会觉得很不舒服,但是,对那些低静息心率的人来说,那种血腥场面的刺激刚好能让他们兴奋起来,这在无意中就增加了暴力冲动的机会。
一个人的静息心率明显受到人的自主神经和体液因素的影响,它主要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如果静息心率在每分钟60次以下,甚至是55次以下,那说明什么?说明这个人与生俱来的攻击性水平可能高于周围的人。更极端地说,日后暴力犯罪的风险性可能更高一些。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里探讨的是静息心率与违法犯罪行为,尤其是与暴力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在与其他的心理、环境因素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来对比的。而且,这种攻击倾向性并不一定都是以暴力行为、犯罪行为表达出来的。因为已有相关的研究发现,那些高对抗性、竞技型的运动员,比如拳击手、短跑运动员、击剑运动员、射击运动员、极限运动员,尤其是那些成绩优异的运动员的低静息心率也是非常明确的!这说明这种本来具有的高攻击性(生理—心理能量)在外在环境的干预下,是可以逐渐转换成为社会认可的竞争力和进取心的!或者说,攻击性与进取心的生物—心理能量是同源的,但其活动的指向各不相同。
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话题,也是神经犯罪学中的一个敏感话题:低静息心率是反社会行为的生物学指标。大家想一想,某个人、某些人是不是更可能成为一个高攻击性的人?这在本质上也是对人类身体和灵魂之间的关系的思考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