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制陶技术发明的重要意义

制陶技术的发明,在人类物质文明发展史上,可以称得上是最有代表性的发明创造,它所涉及的范畴是相当广泛的,所发挥的作用和意义是深远的,与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息息相关。制陶技术的发明,可以说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产生和发展的最初的基础,开辟了进一步创造和拓展的途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起步发展的标志。

远古时代的先民们为了生存的需要,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利用自然界提供的石块打制工具,也利用植物茎蔓枝条等原始材料,编制简单的生活用品,揭开了早期手工艺劳作的序幕。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初始,艺术创造尚处于萌发的阶段。正如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曾写过的:“原始艺术始见于旧石器时代末期。”

在新石器时代,原始手工艺出现了。先民们在打制石器的基础上,进一步磨制出实用而精美的多种新石器,在原始生活经验的积累中,劳作能力和智慧得到不断的提高。手工技能在实践中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从认识黏土加水和成的泥坨具有可塑性,通过目的性明确的塑造,可以做成有用的器物造型,到干燥后经过火烧,能够使其质地坚硬,逐渐发明了制陶技术,揭开了物质文明创造的序篇。

考古学家张之恒先生对这一时期的陶器制造这样描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器,火候较低、质地粗疏、吸水性强。器形为圜底器和平底器,不见三足器和圈足器。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器大多为夹砂绳纹陶。”

“新石器时代中期阶段的前期,陶器的制作和新石器时代早期相比有一定的进步,但仍有许多原始性,如陶器的制造仍为手制,轮修技术尚未出现;陶胎较厚,厚薄不均;器形不够规整,常有歪扭的现象。前期的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的数量较少。器形以圜底器和平底器为主,有少量的圈足器和三足器。后期的陶器制作技术比前期进步,慢轮修整普遍出现。陶器的形制比较规整,胎壁厚薄均匀。夹砂陶的比例下降,泥质陶的比例增加。器形有圜底器、平底器、尖底器、圜足器和三足器。长江下游地区,鼎已成为一种主要炊器。彩陶在这一时期的各种文化中普遍出现。”

“新石器时代晚期阶段可以分为前后两期,陶器的制作,前期已出现轮制,但不普遍:后期在各个文化系统中普遍使用轮制。轮制陶器的特点是,器形规整、圆浑,胎壁薄,造型美观。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是这一时期各文化陶器中最杰出的作品。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以灰、黑陶为主,中期阶段盛行的彩陶,到晚期阶段趋向衰落。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的器形最大特点是出现了斝、鬲、鬶、甗为代表的袋足炊器。”

根据考古发掘实物资料的研究确认,最原始的手工技艺是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产生的,到新石器时代得到重要的发展,烧造出早期的陶器,揭开了中国陶瓷发展史的第一页。从无到有的原始陶器创造,奠定了陶瓷发展的基础,在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中,把原始的技术和艺术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图1-1至图1-5)

一、制陶技术发明与创造智慧展现

在人类文明进化史上,制陶技术发明具有启蒙和拓展的作用,无论从手工技艺还是物质文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陶器发明的意义都是极为重要的,不仅为先民们提供了借以生存的生活资料,进而发展到制造生产资料。当我们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先民生活时,陶器发明的重要作用,远远超过器物的本身。

图1-1 红陶绳纹碗 大地湾文化

陶器最初出现时,是以最单纯的形式适应多种用途的,印纹尚处于无规律阶段

图1-2 红陶小口鼓腹尖底瓶 仰韶文化

汲水用的尖底、小口、大腹、双系的瓶,这种独特的造型结构是由具体功能决定的

图1-3 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

大型的陶盆是早期陶器中比较多见的样式,也是最早趋于成熟的造型,基本形式结构沿用至今

图1-4 双鸟纹彩陶罐 马家窑文化

罐类造型的出现和演变,决定因素是储存功能,潜在的审美意识使装饰产生更多变化

图1-5 舞蹈纹彩陶钵 马家窑文化

在生活中普遍应用的造型,产生多种样式的同时,开始具有装饰意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生活

从原始社会采集渔猎到农耕定居的漫长历史时期,陶器是生活和生产中重要的器具,是储存食物、种子和饮用水的主要容器。陶器在当时不仅是日常用器,是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更重要的也是生产资料,为定居生活提供了重要的保障。陶器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在先民的生活和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以其自身的存在,标志着一个时代最基本的文化特征。(图1-6、图1-7)

图1-6 白陶鬶(guī) 龙山文化

造型结构变化丰富,成型技艺难度比较大,反映了当时制陶者具有很强的造型能力,作品达到完美的境界

图1-7 陶刀 仰韶文化

制陶技术使先民认识和利用陶的硬度,把预制的陶片磨出刀刃,或将碎陶片加工,成为日常使用的工具,演变到近现代成为铁制的“手镰”

新石器时代制陶技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用陶质材料制作的器具,在当时应用范围最为广泛,除作为日常生活必需的用器,还包括用于农耕和渔猎的陶质工具。先民们收割作物时,握在掌中使用的陶质小镰刀,手工纺织用的陶纺轮,织网捕鱼用的陶质网坠,以及制作陶器用于成型的辅助工具,除用木质材料之外,多为陶质材料制成的。(图1-8、图1-9)

通过考古发掘资料证实,在1万多年以前,中国的先民们开始掌握制陶的工艺技术。据资料记载:“目前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公元前7000年以前的陶器或陶器残片,主要见于北京怀柔转年,河北徐水南庄头、阳原于家沟,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广东英德青塘与牛栏洞,广西桂林甑皮岩与庙岩、临桂大岩、邕宁顶蛳山等遗址。这些遗址出土的陶器残片,以桂林市庙岩遗址陶片的测定年代为最早,在公元前13000年以前。而器形则以临桂大岩二期出土的捏塑陶制品最为原始,其年代约在公元前10000年以前。如果说这两个地点的测年数据都是可靠的,那么中国陶器的起源应在公元前13000年前后。”

图1-8 陶纺轮 仰韶文化

由于陶制品是由可塑的黏土塑造烧成的,成型方便,原始纺线的纺轮也采用制陶方法加工制作

图1-9 陶网坠 大地湾文化

结网捕鱼是先民定居生活的开始,利用陶泥制作网坠便于成型,烧成后耐水并具有适当的重量

制陶技术的发明,是人类早期综合运用智力和劳作的成果,推动了生活和生产的进步。单就物质产品的制造而言,各种类别的陶器在不断发展中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于之后相继出现的青铜器、铁器、漆器等不同材料的器物,造型的形式结构和装饰的样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启发和影响。

不同工艺材料的器物制造,在相互影响中发展,创造出具有新功能效用的器物,推进了工文艺化的发展。通过对先民制陶匠师遗留下来的陶器分析,他们在生活和劳作中,认识到器物造型要适合使用要求,同时也表现出对形式美的追求。认识能力和审美意识的结合,开创了陶瓷发展史早期的设计创作。

图1-10 陶埙 半坡文化

陶器出现后,先民们发现器物的内部空间遇气流冲击会发出声音,于是就创造出陶埙,出现了最早的音韵

制陶技术所蕴含的科学创造思维,在长期工艺实践过程中,不断衍生和拓展。陶质材料应用到先民生活的多方面,除陶凳、瓷枕之外,还有不被人关注的陶瓷小品。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创造了能发出优美音响的陶埙,可以说是最早的乐器。(图1-10)

制陶技术是传统工艺中的早期发明创造,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不断有新的拓展与提高。制陶技术作为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组成部分,既凝聚着科学智慧,又是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还是最具创意的设计范例,为中国成为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制陶工艺技术思维的深远影响

制陶技术的发明是先民生活和劳作经验积累的结果,从最初接触黏土和水,到制陶实践有意识地塑造,人的双手变得越来越灵巧。随着手工技艺操作能力的提高,技术思维在不断成长,使原始手工技艺超越物性,完成了黏土在火的作用下,转化为陶器的创造成果,使这项技艺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德国人类学家利普斯在他的专著《事物的起源》中,曾就陶器的起源有过论述:“对于黏土按其成分和黏性不同,有不同的加工方法。把黏土弄干净或晒干,筛去杂质,若黏土太黏,要加细砂或粗沙、灰、碎木或草屑作掺和料……当泥团光滑而有可塑性的时候,就可以制陶了。世界各地制造陶容器共有五种主要方法,四种是原始人的,一种是发达文化特有的。

最简单粗糙的方法是取一坨黏土团,慢慢地压其中心,使边缘高起来,用一块木片在外面拍打,另以一块石头放在器内作垫。

第二种方法是泥条盘筑法,用一根长的黏土条,从底部环绕着层层盘上去,一直达到所需要的高度为止,然后用石头或木片把器物内部和表面抹光。

第三种方法与此类似,即将一系列泥圈套叠起来做成容器。底部由最小的圈做成,依次递增,最大的圈是器物的口沿。像上述的泥条盘筑法一样,泥条之间的痕迹最后要一起抹去。

第四种方法是用一块圆形黏土做底部,周边按上许多泥瓣,一边慢慢转动,一边捺紧,使彼此结合起来做成器物。

第五种方法使用了陶轮设备,这是发达文化特有的发明。陶轮的发明和所有轮子的发明一样,具有革命性,所利用的机械原理在自然界是没有先例的,它的发现是人类想象力的胜利,而不是模仿从自然界中观察到的现象。”

可以肯定地讲,古老的制陶工艺技术原理,是现代陶瓷工艺学的源头,没有制陶技术的发明,也不会有后来瓷器的发明和创造。瓷器出现之后,陶器在人们的生活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在持续烧造方面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作陶与制瓷相伴发展,每个时期都有新的创造。

研究者们认为:在世界各个古代文明中心,陶器都是各自独立发明和创造的,陶器的发明为人类所共有,而瓷器则是中国最早发明创造的。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这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活动。” 制陶技术发明之后,生活中多种使用需求、不同地区原材料的差异,以及制作技术与方法不尽相同,促使陶器制品的类型和形式呈现多样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造型样式和装饰风格。

新石器时代制陶技术的演进,从简单的徒手捏塑,到泥片贴敷或围合,进而采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制作坯体,逐步发展到轮制成型,作陶的技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提高。

成型技艺发展到利用辘轳转动的轮制成型技法,也称为“手工拉坯”成型,一直沿用到瓷器发明之后,不间断地传承至当代,成为陶器与瓷器手工成型的一种重要技法。纯手工拉坯成型技术一直被保留和沿用,设备和工具虽然不断改进和完善,到现代采取电动手控操作,但最初的基本技术原理和工艺思维方法,仍然在发挥主导作用。

追溯轮制成型技艺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泥条盘筑的启发,进而发展到在旋转中进行塑造成型,可以说是先民对该机械原理的认识,在该技艺的逐步演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回顾轮制成型的源流,还需要从泥条盘筑开始。泥条盘筑成型需要利用木制或陶质的圜底托,在其上把搓制的泥条逐层盘接垒筑,保持相对规则的圆周运动。然后有序地把泥条相接并抹平,使其黏结在一起,成型为陶器的坯体。

在成型操作过程中,为了使泥条盘筑的器物坯体圆整,先民逐步认识到底托应该是正圆形的,且一定要有固定的轴心控制,由此出现最原始的徒手转动的轮盘。在轮盘上面盘筑泥条时,配合用手拨动,便于塑造和修整,使造型初步达到比较圆整和光挺,这也就是最早出现的“慢轮”成型。

图1-11 黑陶高柄杯 大汶口文化

由慢轮成型发展到快轮成型,所制作的器物造型圆整规矩,形体的轮廓流畅,表面光洁,更适于应用

从最初的“慢轮”成型,到运用加快转速而不摇摆的“陶车”,进展到“快轮”成型,陶器的轮制成型技术达到成熟。利用轮盘快速旋转的惯性,在圆周运动中,用手对泥料实施加工,熟练的技艺可以塑造出器壁较薄、厚度均匀、造型规整的陶器坯体。(图1-11)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是运用快轮成型技艺制成的代表作,器物的坯体造型精确,规整度达到极致,厚度均匀,表面光洁平滑,在世界陶瓷发展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可以说是轮制成型技艺精致化的体现。“典型龙山文化,其陶器的特征是:轮制极为发达,故使器形浑圆,胎壁厚薄均匀,器身各部分比例匀称、和谐,造型规整、优美;陶色纯正,表里透黑,火候较高。”“其中蛋壳高柄杯的制作技艺达到了史前制陶业的顶峰。”

快轮制陶用来成型的轮盘,如今也称为辘轳车,初始是由最简单的“轴承”为中心,定点做圆周旋转运动。这种成型工具是随着制陶技术发明而衍生的再创造,利用物理运动力学的原理,带动黏土泥坨,在转动中制作出圆形陶坯。这是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创举,是最早的机械工具(设备)创造,影响深远。

技术的进步反过来又影响人的认知和思想,正如学者所言:“工具的制造培养了人的一种新的心理能力,即预先在心里形成加工对象形式的模式,以它指导加工的方向,使自然物发生形式的变化”。“正是在上万年的工具制造中,人们获得了对形式感的巨大敏感,以及在此基础上积累起来的技巧,才使得某些艺术,尤其是造型艺术的产生成为可能。”“亨利·柏格森在《创造的进化》中认为:劳动工具对人类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不仅具有社会学意义,而且具有认识论的意义。”

已故著名陶瓷艺术家金宝陞教授,对手工拉坯技艺进行深入的研究,并熟练地掌握轮制成型技法。他在教学中曾有概括的论述:手工拉坯是利用泥料在旋转中成型的技艺,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正确掌握和熟练运用都不容易。拉坯成型的工艺操作技术,对轮盘的转速,泥料的成分和含水量,双手接触泥坨的方式,施力部位的控制,都需要靠感觉融为一体,这是一种技术和艺术结合的创造活动。

制作蛋壳黑陶,精细的技术思维是在工艺实践中形成的。“早在大汶口时期,我国已产生了快轮制陶。而制陶中陶轮速度适当加快,所制器形也就越规整,即器壁厚度越均匀。同时,由于陶轮的快速运转,还可以制成器壁很薄的物件。如著名的龙山文化蛋壳黑陶、屈家岭文化蛋壳彩陶,其壁厚都在1毫米左右。山东潍坊姚官庄出土的三件龙山文化蛋壳陶,经复原后壁厚都在0.5~1毫米之间,而山东省胶州市三里河二期所见薄胎高柄杯,其中一件壁厚甚至不足0.5毫米。在这里,我们已可看到一条思维不断精益求精的轨迹。”“制作领域思维的精细化,还体现在通过对操作的反复修正,达到对技术的严密控制上。” (图1-12)

图1-12 黑陶蛋壳高柄杯 龙山文化

轮制成型辘轳车的改良、原料加工使可塑性加强,工匠技艺精湛,创造了精美绝伦的蛋壳陶,影响深远

在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从制陶技术发明开始,手工技艺思维在逐步精细化,并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拓展,直接影响到制瓷工艺技术的形成。不同地区的陶瓷匠师们,自觉地本着因地制宜、因材施艺的原则,发挥聪明才智,不同地区作陶制瓷的技术特点由此产生,构筑了自成体系的工艺范型。

景德镇的传统手工制瓷工艺,最初也是从制陶工艺脱胎转化而逐步形成的,无论工艺质量,还是艺术质量,都是优秀的,并在世代传承中不断精致化,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国内外的影响深远,正因为如此成就,景德镇获得了“瓷都”的称号。

在制瓷工艺技术领域,国内诸多瓷器产区在发展中形成各自的特色,其中特点比较突出的产区有:南方的湖南醴陵、福建德化、广东潮州;北方的山东淄博、河北唐山和邯郸等地区。追溯各陶瓷产区发展的源头,最初都是与陶器烧造相关,利用当地条件逐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器产地。

我国制陶历史悠久,烧造陶器的工艺作坊分布全国各地,其中最为著名的“四大陶区”有江苏宜兴、四川荣昌、云南建水、广西钦州,其中宜兴以多品种陶器和特色鲜明的紫砂陶称著,因而被称为“陶都”。

紫砂陶器以纯手工成型为特点,工艺技术和艺术表现独树一帜,是技术思维精细化的典范,更是技术进化过程保持其手工特点,达到新高度的楷模。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中,宜兴紫砂陶器成型技艺是绝无仅有的,不用借助于陶车一类的成型设备,完全靠手工塑造成型,造型样式可方可圆,可大可小,还能随心所欲地表现几何形态和自然形态。紫砂工艺的成型手法,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其精致准确的程度,可以与最严格的细瓷工艺技术媲美。

宜兴紫砂陶器的成型方法,作为一种从原初制陶技术衍生而成的特殊技艺,在发展中造型技法不断精致化,是传统制陶工艺发展到达到新高度的典型,表现力极为丰富,形成独特的工艺技术系统。紫砂陶器成型技术的思维方式,是在传统制陶技艺基础上的进化和嬗变,拓展了陶瓷成型技术领域,为陶瓷造型设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证。

三、“水火既济而土合”的材料学开端

“水火既济而土合”是明代学者宋应星在其所著的《天工开物·陶埏》中,开宗明义对陶器工艺基础的高度概括。“土无水,则无黏性和可塑性,不能制成器物。器物不经火烧,则只能是泥塑品,而不能成为耐用的陶器。因而,自从人类掌握了火,水火土即成为人类加以利用,而将一种天然物质(泥土),转变为另一种有用材料或器物(陶器)的最早的创造性活动之一。陶器的出现和它的工艺发展,使人类早期生活发生过非常重要的变化,它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新石器时代或野蛮时代的开始,也反映着人类从采集、渔猎向以农业为基础的生活和生产过渡的变化。”

石器时代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的工艺制作,是运用手工操作击打或研磨石材完成的,只改变了材料的形状,没有改变材料的性质。陶器的制作技术,不仅把黏土成型为器物的形状,而且通过火的作用,改变黏土的性质。利用水和火把“土”变成了“陶”,人为地创造了一种自然界原本没有的新物质材料。“尽管这些早期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简单、烧成温度低、质地疏松易碎,但我们的先民们毕竟远在一万年前,借水和火的帮助而将泥土经过化学变化制成陶器。”

图1-13 陶灶具 新石器时代

不同用途和具体功能的炊具,决定了各自的造型基本结构,组合运用更显示出先民的造型智慧,一些造型的基本结构至今还在沿用

陶器是运用土和水,通过火的作用完成的杰出创造,制陶技术的发明,既是物质产品的制作,也是科学技术的创举,具有双重的创造意义。制陶技术是原始社会最重要的发明创造,新石器时代陶器与人们的生存休戚相关,是当时定居生活最基本的用器,在生活和生产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制陶技术的发明,从此结束了先民完全依赖自然界提供的原始材料制作生产生活用品。先民们开始利用大自然提供的黏土,通过水的调和和火的加工,转化成为“陶”的新物质材料。开始制造出生活中的必需品,有钵、碗、盆、瓶、罐、豆、鬶等多种造型样式。先民们的创造,从实际需求的基点出发,兼顾审美,使陶器从产生之后,便在朦胧之中开始把功能效用、工艺技艺与形式美观结合,这也是新石器时代物质文化发展的表征。(图1-13)

陶具备良好的理化性能,不仅有坚固的质地,而且能够耐酸碱的腐蚀。经高温烧造成的陶器基本不会渗漏,适宜储存生活用水,也可以保存种子和食物,免受鼠虫侵袭,在原始农耕定居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我国蕴藏着丰富的制陶原材料,悠久的烧造历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烧造陶器的理化性能和外在形式都具有不同特点。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遗留下不同类型和用途的陶器,形成多种风格和特点。自然条件和人的匠心的融合,创造出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夹砂陶、印纹陶、彩绘陶、釉陶等多种类别的制品,可谓类型和样式丰富,古韵醇厚,蔚为大观。

黏土经火烧炼“固化”成陶,同时改变原材料的理化性能,并赋予原材料以坚实的质地,在保持成型基本形态的同时成为实用的器物。原始的制陶工艺技术虽然比较简单,却奠定了陶瓷工艺实践的方式方法和认识基础。

制陶技术的发明,就其利用的材料而论,选择可塑性良好的黏土,适合于用手工成型的方法,从最简单的徒手捏塑到泥片围合,从泥条盘筑到慢轮成型,进而发展到快轮成型的工艺阶段。多种成型手法的运用,为制品造型多样化提供了技术条件,也促使陶器造型日趋成熟,形成不同的造型样式和风格特点,独具一格的表现力,使陶器很自然地产生丰富的文化意蕴。

制陶工艺对原材料的要求,不像对制瓷原料那样严格,所利用的黏土之类的原料,只要具有良好的可塑性,经相应的温度可以烧结“固化”,成为不可逆的陶质材料即可。制陶的原材料在我国各省份都有蕴藏,包括潜质优良的黏土,为制陶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

制陶技术的发明和发展,及其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成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高科技的材料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制陶制瓷工艺技术思想的延伸,形成系统的理论认识,为新材料的研究和创造开拓了广阔的途径。

四、制陶技术发明与设计意识萌生

制陶技术发明之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烧造出多种类型的陶器。通过对早期陶器的分析认识,我们不仅能了解先民的生活和劳作状况,同时也感受到他们的创造智慧和审美意识。制陶技术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表现,为研究人类早期创造意识和设计观念,提供了具体的实物资料。

先民们根据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借助于客观世界的启发,运用模拟和演变的方法,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多种类型和样式的陶器。从制品的造型结构形式,可以明确地感受到功能效用的主导作用,它们含蓄地表现出制陶者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重视所制陶器造型形式与适用的和谐性。

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原始陶器的造型样式,有一种比较典型的葫芦形衍生的样式,根据研究者们的推测,当时先民们曾经利用采集或种植的葫芦加工制成饮水用具。由于葫芦这种果实外壳坚硬,形体有起伏变化,适合于截断和剖开,既能做成瓶,又能制成瓢。“根据民族学的资料记载,凡是远古时代生长过葫芦的地方,那里的原始先民,在使用陶质器皿之前,曾先使用过天然容器——葫芦,而葫芦容器则无疑成为后起的陶容器的模型。”

在不同生活需求的条件下,制陶工匠们追求陶器功能合理的前提下,同时总是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制作出造型结构和样式不同的陶器,其中也蕴含着形式美的因素。对产品造型设计中形式美的问题探讨,曾有设计家强调“产品设计的功能合理是构成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功能尽管不是器物设计的全部,但无疑是其主导因素,这条原则在原始陶器中得到生动而实在的体现。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造,为了适应多方面生活的需求,在具体的功能效用主导下,从最初模拟动物和植物果实的形态,创造了多种“仿生”的器物样式。比较典型的器物有:汲水用的小口尖底瓶与双耳罐;饮食用器的钵、碗、杯;储存用的罐、瓶、缸;炊煮用器的釜、鬲、鼎等。这些陶器造型从最初模拟到脱离自然形态,成为具有自身属性与特征的器物造型,创造过程的设想和计划,对其后出现的青铜器、漆器等器物造型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认知和拓展的基础。

陶器造型样式的最初创造,从借助于自然形态发轫,开创了器物独特的形式语言。“当陶器最初出现的时候,它们被赋予了从前普遍使用的编制用具的形式和外貌……”“若干植物的果实——例如南瓜——过去和现在仍然被原始人用来做器皿。”“至于谈到盛水的器皿,还无制陶术时,采用竹节、椰子壳、南瓜皮,用木头挖凿出的,或用树皮做成的桶,用兽皮制成的水壶,也都能适应生活的需求。”

新石器时代陶器造型的产生,首先是模拟自然界果实的形态,继而是仿制人为物品的样式,从服务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设想和计划,所制作的陶器开始步入最原始的“抽象化”,逐步形成基本样式符合实际效用的造型意识,建立起功能效用与形式美感结合的造型观念。这正如李泽厚在论述新石器时代彩陶造型时谈道:“因为形式一经摆脱模拟、写实,便使自己取得了独立的性格和前进的道路,它自身的规律和要求便日益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影响人们的感受和观念。后者又反过来促进前者的发展,使形、式的规律更自由地展现。”

图1-14 彩陶旋纹双耳瓶 马家窑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无论在造型和装饰设计,还是在原材料的处理和加工制作方面,都已达到了新的高度

图1-15 彩陶水鸟叼鱼缸 仰韶文化

原始陶器装饰不仅是抽象的几何纹,同时出现了具象的写实的绘画,表现了先民生活所见

图1-16 圆圈网线纹彩陶壶 马家窑文化

早期的彩陶工艺作品,标志着一个民族的创造智慧和审美文化,深远影响到瓷器的发明与创造

新石器时代陶器产生多种造型样式的同时,也开启了早期陶器装饰艺术的实践。从最初下意识地利用印纹和画线形成视觉效果得到启发,到有意地进行刻画和描绘作为装饰,成为器物表面的点缀,产生了陶器造型与装饰结合的整体设计。(图1-14至图1-16)

先民们借助于大自然的启示,发挥想象力所创造的器物造型,是令人信服和耐人寻味的,直到如今还在感动着我们。这种独特的造型以及装饰纹样,在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的著作《艺术》中被概括为“有意味的形式”,可以肯定地说,这就是人类最初的艺术设计。

新石器时代的制陶,不仅创造了实用美观的造型,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装饰纹样,表现题材有植物、动物、涡纹和人的形象,还有优美的几何纹样,可谓意味隽永。(图1-17、图1-18)

原始陶器造型的形式结构开始逐步形成功能效用、材料技术和形式美感诸因素的结合。古代制陶的匠师们通过设想和计划,利用掌握的材料和技术,创立了独特的形式语言,赋予陶器以质朴深厚的审美特征。

图1-17 猪纹刻线黑陶钵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

造型呈方圆结合的形式,以泥片围合手法成型,在接近平直的面上,刻画猪纹装饰纹样还有野猪的特点,记录着先民经农耕饲养过程的痕迹

图1-18 鸟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庙底沟类型

彩陶装饰有极为丰富的题材,其中鸟类的表现也是极为优美传神的,陶盆上的鸟振翅欲飞,简洁概括的生动描绘,反映着先民的审美情趣和装饰的表现能力

美学家李泽厚谈道:“其实艺术本身就是从技术里出来的。‘技进乎道’就是艺术,中国也好,西方也好,艺术这个词本来就是技术,达到一种最高水平的技术!”“在技术上达到了最高水平,这本身就属于艺术,就应该考虑它的艺术价值,予以重视和发展。”

制陶技术发明是创始性的贡献,使人类的手工技艺进入新的阶段,早期的技术制作和艺术表现相辅相成,审美意识在手工劳作过程中,深深地融入陶器的造型与装饰的设计之中。制陶技术的发明和发展,是传统手工艺文化发展的里程碑,它的艺术魅力与自然合一,不仅使人感到淳朴和典雅,同时又给人以独出心裁的感受,这是其他工艺材料尚不具备的。

有人不理解原始陶器的成就和意义,认为虽然它们看起来丰富多彩,但毕竟都是过时的东西,没有什么研究价值。著名美术家黄永玉先生在《汗珠里的沙漠》中,对原始彩陶曾有精彩的表述:“艺术在历史上从来不存在进步,只是越来越显得丰富,想想‘仰韶文化’,你的作品比它进步吗?”黄先生的发问是有道理的,中国古老的陶器确实不会使人感到陈旧,而是永远显示着感人的魅力,总是给人以新颖的印象,启发着我们的创造力。(图1-19)

图1-19 人面纹彩陶葫芦瓶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

水瓶造型丰满的腹部和收细的颈部,可装适量的水又适于握拿,合理的功能构成造型的美;装饰纹样以抽象的形式表现,独特的意蕴形成单纯质朴的美

英国艺术史家、艺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在他的著作《艺术的真谛》中写道:“陶器是一门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艺术。说它最简单,是因为它最基本;说它最复杂,是因为它最抽象。在历史上,陶器是最早出现的一种艺术。最古老的容器是以黏土为原料用手工制作,然后经风吹日晒而成。这种艺术早在人类有文字、文学和宗教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在当时的历史阶段制作出的容器,仍然能以其富有表现力的形式打动我们。随着火的发现,人类学会了制作坚硬耐用的陶罐;其后,轮盘的发明,使陶工得以将节奏与旋律注入他的形式观念之中。从此,便产生了这门出身卑贱但最为抽象的陶器艺术。”他还写道:“事实上,陶器艺术非常重要,它与文明的基本需求紧密相关;作为一种艺术媒介,陶器必然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的表现。凭借陶器,我们便能对一个国家的艺术,即情感艺术,做出评价;毫无疑问,陶器是衡量一个国家艺术标准。”

制陶技术的发明不仅是物质文明发展的成果,而且也是精神文明的创造。作陶者按照美的规律实施工艺技术,开拓了艺术创造的新领域,陶瓷艺术设计应运而生,发展到现代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丰富了艺术表现的形式和内涵。与此同时,陶艺创作从专业领域进入业余文化生活之中,同时成为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丰富了素质教育中美育的内涵。

五、感悟制陶技术发明的创造精神

制陶技术发明是由于先民生活实际的需求,在明确的目的支持下,进行的宜物宜人的创造活动。他们运用自然界提供的原材料,通过生活和劳作的观察和体验,运用黏土和火的作用,创造性地改变材料的性质,烧制出适宜人们生活使用的陶器。

制陶技术发明的成就,是通过陶器烧造的成功,进一步延伸到瓷器发明,创造了自然界前所未有的新物质材料。人为的陶瓷材料产生,对物质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分析认识和研究,我们可以发掘陶瓷材料蕴含的潜质,运用和拓展制陶技术蕴含的创造思维,发挥陶瓷材料独特的理化性能,开创设计的新领域。

生活中应用的陶瓷器具,从餐具、茶具和烹饪器,到腌制、酿造和储存食物的容器,最适合用陶瓷材料制作。其中瓷器材料良好的性能,适用于制作医疗用器,特点是吸水率极低,洁净而不渗漏,便于消毒清理。陶瓷材料还有耐酸、耐碱、抗腐蚀的特点,适合制造化学工业使用的器具或构件,应用范围是很广泛的。

陶瓷材料还适宜于制造长期用于室外的物件,具有耐风吹雨淋的特点,不会风化腐朽,能保持良好的外观效果,所以利用到建筑、园林、公共设施等方面,适宜于制作环境建设的构件,是其他材料难以替代的。

陶瓷材料是人为创造的,所利用的原料成分是可以控制的,烧成温度和气氛也是根据需要来掌握,所产生的色彩和质感可以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多种质地和颜色,构成陶瓷材料丰富的表现力,为陶瓷设计和陶艺创作提供了最具表现力的原材料。

陶瓷材料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在没有烧成之前便于成型制作。设计者根据创意构思,可以通过塑造或模具成型,把原材料转化成预想的产品或作品,以达到为“物质生活之所用,精神生活之所需”的目的。

中国陶瓷传统工艺具有深厚的技术积淀,其丰富的造型与装饰所产生的魅力令人神往,确实值得汲取和发扬。器物的造型结构和样式、装饰纹样的构图与变化、制陶匠师们的创意思维表现,对现代陶瓷设计仍然具有启发和借鉴的作用。正如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先生在《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总序中写道:“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同样不容忽视,作为中华民族固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工艺,既是弥足珍贵的科学遗产,又是技术基因的载体。”

传统陶瓷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淳朴的造型形式,体现着土和火的艺术特征,成为传统手工艺的重要构成部分。纯手工制作的陶瓷,很自然地表现出人性的意味,凝聚着素朴率真的艺术情趣,具有怡情悦性的美感,这是早期的创造思维的“物化”,又是技术和艺术融会的结果。

传统陶瓷蕴含着的工艺智慧和艺术魅力,对于今人来说,不只是欣赏玩味和陶冶情感,更重要的是具有启智明理的镜鉴作用。其创造精神的真谛,对发展当代的陶瓷设计生产和陶艺创作都会有所启发。

制陶技术发明创造了陶器,继而引发了瓷器的发明,不仅为生活提供了用器,同时也美化了生活。陶瓷器物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呈现的既有纯真质朴,也有华丽丰富,彰显着艺术创造不朽的生命力。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发展,更凸显出原始陶器的独特的艺术韵味,绝不会因新材料和技艺的出现而显得逊色。

学习和发扬制陶技术的创造精神,充分发挥陶瓷材料的潜质和特点,设计制作更多具有不同功能效用的陶瓷器物,为当代生活和生产服务;创作多种艺术风格的陶艺作品,促进社会审美文化的发展。原始社会制陶技术发明的精神,应该成为鼓舞和启发当代陶瓷创新设计的一种动力。 PHb+ufiRNqcUyzdPVAFwvqieVPODVR3ZRFn6tuauTM3Uq4vxFqTek7usxZgPwG9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