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均衡分析理论的思想线

均衡分析理论为异度均衡理论提供了基本框架与内核。

均衡是事物不确定性表现的相对确定性表达,经济运行达到某种均衡时,常常意味着某种对称性的达成,也意味着某种新趋势的出现。现有均衡理论的概念、内涵和层次并不能解释全部的经济现象,其内涵尚有待深入挖掘。有鉴于此,本书将从深入探悉均衡思想的内涵出发,从古典主义到新古典主义再到凯恩斯主义,追踪均衡思想的演化过程,旨在为均衡概念探究新的内涵,并为各类经济主体在配置资源、经济行为合理性分析方面奠定新的均衡方式的思想基础。

在经济学的庞大分析框架中,均衡理论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一种思想、思维方式和理论架构,而且是组织经济活动、配置经济资源、评价经济结构的行动指南。我们通过对均衡思想演化过程的梳理,发现均衡理论的可扩展空间,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均衡思想——异度均衡。

(一)对称性、不确定性与均衡思想的演化

对称性是自然界高度进化的法则。人类社会中任何倡导公平正义的法律和规则无不强调对称性原则。然而,信息的不确定性导致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大量非对称性现象,将风险转移给不同空间的不相干主体,将风险转移给未来都是典型例子。包括经济学在内的人类科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试图弥补非对称性或追求均衡的不懈努力。

均衡思想的内涵尚有待深入挖掘。现有均衡理论的概念、内涵和层次能够解释平行时间维度上的交易及利益博弈中的经济现象,但并不能解释全部的经济现象,尤其是时间维度往前延伸后对称时空的许多经济现象。

(二)均衡分析思想的历史脉络

1.古典主义的均衡思想

亚当·斯密用“看不见的手”描述了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本质,这是第一次将均衡思想引入经济学分析,而这也成为古典经济学区别于旧的经济理论,进入“科学时代”的一个标志(Murray Milgate,1996)。但亚当·斯密并没有真正提及过“均衡”一词,其均衡思想散见于他的名著《国富论》《道德情操论》和其他论文之中,这位现代经济学的开山鼻祖用详尽又略显干涩的语言表达了古典均衡概念的内涵,即“经济系统的引力中心”,指任何经济过程都有“自然趋近”的一种终极状态,经济系统在任何时间都被吸引朝向经济运行的“自然条件”。虽然“自然条件”或“长期正常条件”代表了古典主义最初的“均衡概念”,但真正让“均衡”一词广泛传播的是约翰·穆勒,他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对均衡进行了正式论述,开启了新古典主义均衡思想的篇章。

2.新古典主义的均衡思想

新古典主义均衡思想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将均衡深化为“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这两个概念实际上都包含马歇尔所言的“供求相等则市场出清”这一核心内容,两者的区别在于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上的差别。一般均衡最接近斯密所说的“自然条件”的内涵,而局部均衡则为幻灯片式的静态比较分析提供了空间。

新古典主义的均衡本质依旧是“静态的”,新古典经济学家在研究动态问题时只能简单地使用类似静态分析的方法,把一系列静态均衡串起来分析他们所谓的经济的动态(John F. Henry,1983)。萨缪尔森把静态向动态的转化称之为对应原理,即在比较静态学和动态学之间的形式上存在一种密切的相互依赖关系,但这种关系的存在并不能让两者画等号。从本质上看,新古典均衡模型之所以难以处理动态时间问题,是因为模型中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不能用处于历史时间中的因果关系来描述。这种本质上的缺陷使得均衡思想在新古典主义中难以获得全面升华,后来这一工作由凯恩斯主义延续下去。

3.凯恩斯主义的均衡思想

受到凯恩斯主义的巨大影响,走出新古典主义的均衡定式,不难发现凯恩斯主义的均衡思想是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从某种意义上看,用“凯恩斯革命”来形容这种均衡理念的变化毫不为过。绝对均衡和相对均衡、静态均衡和动态均衡、主观均衡和客观均衡、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这些均衡内涵的多维性扩大都可以追溯至凯恩斯的理论贡献。这种均衡思想的“凯恩斯革命”对经济学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理念的深远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凯恩斯的均衡思想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中间性均衡,以及“有限波动”的规律性;二是移动均衡,以及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一致性。凯恩斯认为货币经济本身存在周期性波动,但是这种波动是有规律的。它既不会无限地繁荣,也不会无限地衰退。

凯恩斯的均衡思想打破了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对均衡的“静态性”“客观性”“绝对性”描述。“有限波动”意味着均衡可以是相对的,“移动均衡”意味着均衡可以是动态的,而“长期均衡”和“短期均衡”对预期的强调意味着均衡可以是主观的。凯恩斯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新古典主义的均衡观,而将凯恩斯均衡和新古典重新融入古典均衡的努力来自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

(三)均衡分析理论

均衡分析在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均衡分析的核心是假定存在一种均衡状态,而经济活动的运行总是不断趋近于这样一种均衡状态。也就是说,经济活动的运行千变万化,其运行状态往往是不均衡的,但在本质和长期趋势上,总是在不断趋近于均衡状态。物理学上将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称为均衡,也就是该物体不受到任何外在的作用力,或受到几个方向不同的外力全部相互抵消(即合力为零)时所处的状态。在经济学上,均衡状态是指经济活动中各种变量的作用恰好相互抵消,暂时处于一种平衡状态而没有进一步变动的倾向;也就是说,经济行为认为决策调整已不可能增加任何好处,从而不再有改变行为的倾向,或两种相反的力量势均力敌,使力量所作用的事物不再发生变化。均衡状态一旦形成,如果有另外的力量使它偏离原来的位置,则还会有其他力量使它恢复均衡,这是均衡状态的核心特征,也是经济不断向均衡状态趋近的根本动力。

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均衡分析理论是一般均衡和纳什均衡。一般均衡是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与基石,其最初来源于瓦尔拉斯(1874)的《纯粹经济学要义》,他提出在“完全竞争”的均衡条件下,出售一切生产要素的总收入和出售一切消费品的总收入必将相等,即通过引入拍卖者将整个市场出清。马歇尔(1890)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价格均衡论其实是在一般均衡基础上的局部化,也是典型的局部均衡。他指出,当经济中各种对立、变动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境界,就是均衡。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则是从数学的角度完美证明了一般均衡的存在(阿罗和德布鲁,1954)并在此基础上向各相关领域拓展与应用。纳什均衡是博弈论的重要概念,博弈论的创始人之一冯·诺依曼(1928)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二人零和博弈总是存在“最大最小均衡”。但是,由于零和博弈的特殊性,它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价值十分有限。随后,纳什在1950—1953年间一方面明确提出划分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的标准,另一方面证明了非合作博弈中均衡解的存在。从此,纳什均衡成为管理学和经济学分析的重要概念。

(四)异度均衡是均衡分析理论的拓展应用

异度均衡是均衡分析理论的一种拓展应用,其基本框架与内核是均衡分析理论,也是寻找经济活动不同作用力之间的均衡,并围绕着这样一种均衡状态进行理论展开。异度均衡关注的是特定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中,其社会总收益与社会总损耗之间的均衡关系。异度均衡对均衡分析理论的最大拓展是将均衡分析理论动态化,也就是说,均衡不再是完全不变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而是在运动过程中的均衡,超过均衡点时只是两种不同作用力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即经济活动运行的趋势发生变化。这一点在异度均衡的拐点分析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

异度均衡是对一般均衡和纳什均衡的拓展。一般均衡的假设建立在相对确定条件下,不能全面解释不确定状态下的经济运行机制。纳什均衡以主体“唯利是图”为假定前提,丢失了特定人文环境下的公平需求与追求公平的人文动力,这显然也不能解释全部经济现象的本质。而异度均衡将不确定性引入分析框架,并将公平作为考量因素,有效克服了一般均衡和纳什均衡的不足。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一般均衡是可接触均衡,即通过交易行为不断议价,最终形成可达到一般均衡的市场价格;纳什均衡是不可接触均衡,即通过心理预估和选择,最终得到使每个参与方都达到最优的行为策略组合。异度均衡是过程与结果的综合均衡,侧重于从时间与空间的综合维度关注公平与风险的综合结果,将更加贴近现实的不确定性与发展悖论引入分析框架,提出解悖的基本思路、基本框架与基本方法,解悖的过程就是达到异度均衡的过程。异度均衡涵盖了一般均衡、纳什均衡的经济含义,甚至可以说一般均衡、纳什均衡是异度均衡的基础作用机制,达成或寻找异度均衡的过程,其实也是达成一般均衡或纳什均衡的过程。所以异度均衡也可以被视为与一般均衡、纳什均衡相并列的第三类均衡。

均衡是指某种符合合理假设条件的状态。现实中并不存在真正稳定的均衡。固化的均衡就是停滞,离均衡太远则是灾难。现实中如果状态离均衡(即计量后产生的某个曲线上的点或区域)太远,那就值得警惕。

(五)从“欺骗均衡”的角度理解异度均衡

《钓愚》这本书开篇讲到一个“欺骗均衡”的概念,很有意思。在经济学中,均衡的一个经典场景是超市收银台前的排队均衡。人们在结账付款时,会视收银台前队伍的长短进行选择,在均衡状态下,每个收银台前的队伍长度几乎相同。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欺骗行为。如果我们身上存在某种可以被人利用的弱点,从而能给欺骗者带来超额利润,就一定会有某个欺骗者想要利用这个弱点获得利润。当那些生意人四处打探,寻找最短的队伍即商机时,总会有隐藏着的欺骗者,一旦发现可被利用的弱点,他们就会迅速采取欺骗行动,把超额利润装入自己的口袋。这样在经济体中就出现了欺骗均衡。在欺骗均衡中,所有欺骗人们的机会都不会被放过,从而使得超额利润不复存在。

事实上,我们身边的很多商业营销行为都证明了上述欺骗均衡现象的存在。例如,网红带货和明星代言等都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和人们的心理弱点进行推销,从而获得超额利润。但随着参与这一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其中的利润就会逐渐减少。

如果当前的经济活动可以获得巨大收益,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和损耗中有一部分或者大部分是隐形的,是未来才能呈现的,那就形成了当下行为者的超额收益。只要存在这种可能,就一定会有人转移风险,以未来的成本或其他地区的成本换取当前的超额收益。当所有人都这么选择时,这种超额收益会消失。但由于这是在时间轴上的变化,当市场实现自然均衡时,未来所付出的损耗已经无法从过去弥补,只能用前人与同样的办法去侵蚀更远的未来。

异度均衡理论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依靠市场形成自然均衡,会使类似于欺骗均衡中的超额收益成为时间轴上永远存在的价值差异,是一种丧失公平的恶性循环。而当代人们自觉遵守市场均衡的原则,对未来不确定性进行量化计算,提前将未来的损耗计入当期成本所形成的异度均衡,则能使时间轴上的市场均衡更真实地体现公平,更逼近于真实市场对欺骗因素的排除。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把异度均衡称为主动市场均衡。

均衡是客观存在,跨时空的均衡也是客观存在,只是跨时空的均衡关系更加抽象和复杂。 HskTH8i0JdSDxoJ/SDEaxhO86mo2eY1shKCqGaWSkYwWC1XXcpwjap2YReu2vGB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