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度均衡是将不确定性和风险管理的理念纳入经济学研究范畴,充分利用风险管理方法开展一系列拐点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总结与提炼升华;是考虑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上的价值均衡问题;是将时间维度上的不确定性、空间维度上的机会成本及综合维度上的公平问题等纳入均衡分析框架得到的第三类均衡。我们将其定位为与一般均衡、纳什均衡相并列的第三类均衡,是因为在所有经济学均衡理论的研究成果中,异度均衡理论发现了在时间维度上的总收益与总损耗会在经济运行中不断达到均衡又不断突破均衡的经济现象。异度均衡理论是中国经济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中国经济实践的理论产物。异度均衡的思想与哈耶克的市场理念一脉相承,以不确定性为起点,以自然演进为过程(在本能与理性之间通过自发秩序或扩展秩序向前演进),以风险计量为研究工具,以悖论解悖为基本逻辑,以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由此构成异度均衡理论完整的思想内核。
世界是不确定的,自然是不确定的,未来是不确定的。承认世界的不确定性,才会有后续的异度均衡问题。人们关于不确定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不确定性是指行为者在事先无法准确得知自己的某种决策产生的结果,或者说某种决策的结果可能不止一种。但不确定性中包括可度量的部分和不可度量的部分。奈特(Knight)首次区分了风险与不确定性,他认为可度量的不确定性才是风险,才能进行管理;对不可度量的不确定性,则不能主动进行管理,只能选择承受。
后续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都是针对可度量的不确定性。对不确定性的认识构成整个风险管理理论的起点,正是有了对不确定性的充分认识,才有了风险管理的概念及相关理论与工具的发展。
从思想背景上考察,经济学的发展就是从古典经济学的追求确定性向现代经济学的拥抱不确定性的转换。从微观上说,现代经济学可以看成心理与行为的博弈过程,是一种以不确定性为前提条件的社会活动。经济活动就是在不确定性中进行当前与未来、此地与异地之间的收益与损耗、有利与不利的取舍。在确定条件下的最优化理性决策很容易解释,但在不确定条件下的经济决策原理回答起来却不容易。也正是因为不确定性的广泛存在,以及经济学对不确定性的全面接纳,才有了异度均衡理论的产生,并将不确定性作为理论的起点和基本背景。
市场在完全不确定的条件下运行,脱离不确定性研究经济问题,是难以完全契合实际的,也难以对现实世界进行有效的解释和指导。异度均衡理论将不确定性作为整个研究的起点,力图从不确定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将其作为整个理论展开的基本背景,利用风险管理理论与计量方法开展研究,对现实世界进行更加贴切、更加准确的演绎和解释。
经济过程是自然过程的一部分。经济生活是人类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也只是大自然秩序中的局部。异度均衡是跨越时空的均衡,是自然演进的结果,这是由人类社会秩序的形成规律所决定的。哈耶克认为,社会秩序的形生不是来自个人和群体的理性设计,也不可能来自某种超自然的力量,而更可能是一种适应性的、自我演化的结果。例如,市场交易活动中的秩序,不是由单个主体的知识和有限理性就能发明创造的,相反,这种秩序是由诸多没有意识到其目的和作用的单个主体的行为共同产生的。这也就是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虽然每个个体都是有意识的单个主体,但在其自身意识范围内的个体行为所造成的共同结果就是自然演进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哈耶克尤其强调“在本能和理性之间”的扩展秩序的重要性,正是这种由人类群体演进出的复杂结构,才使人类文明的发展成为可能。异度均衡所描述的正是这种人类本能和人类理性自负之间的经济活动现象。
当然,这里指出异度均衡是自然演进的过程,并不表示异度均衡可以轻轻松松地达到或实现,而是表明异度均衡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动态,甚至可以表述为,异度均衡是不断突破的阈值或合理区间又不断向阈值或合理区间回归。这也说明异度均衡是一个不断适应周围环境(包括其中众多个体行为)并不断选择和进化的过程,它利用人类的本能与理性自负,以及在本能与理性自负之间的扩展秩序,不断推动着人类经济体向异度均衡回归。
异度均衡将不确定性引入经济基础理论研究范畴,也使后续利用风险计量工具成了题中应有之义。从具体的研究方法来看,异度均衡把风险原理提升为经济学可以运用的理论和分析工具,主要是把时间、空间、机会与公平四个因素中的收益变量和损耗变量都纳入经济学分析框架,并以风险波动的特有形式进行展示、计量及分析。
从风险原理出发,经济行为中需要防范四类现象:一是风险在时间维度上后移,二是风险在空间区域上转移,三是风险隐藏,四是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被忽略。
对这四个问题的解决,首先离不开对风险的计量,只有在对风险进行准确计量的基础上,才有防范风险转移与隐藏的问题,机会成本的计量也才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通过不确定性原理将风险计量方法上升为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基本方法,从而将不确定性全面深入地渗透到经济学分析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真正“拥抱不确定性”,并将敬畏未来进行到底。
需要注意的是,异度均衡以风险计量为工具并不意味着排斥传统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与工具,之所以强调以风险计量为工具,主要是为了说明异度均衡首先是承认不确定性(风险)的,以不确定性为前提并试图对不确定性进行计量,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经济学分析。这与传统的通过确定性假设和分析,企图指出相对确定结果的思路与方法有着重大区别。另外,近年来风险计量理论与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细化,也为异度均衡提供了内容更加丰富的工具箱。
几乎在任何事物的发展演进过程中都存在不同形式的悖论,经济生活也不例外。悖论解悖对于异度均衡的逻辑意义,其实来源于笔者对经济社会发展现象的长期观察、深入思考与抽象提炼,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否定之否定”的哲学规律在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具体实践。
所谓悖论解悖,是指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形成悖论又不断解除悖论的过程,即发展动力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会带来相应的损耗,当损耗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成为发展停滞的原因。
悖论解悖即均衡—非均衡—均衡的过程。其中,形成悖论是指经济社会发展突破异度均衡的阈值或合理区间,解除悖论则是指经济社会发展又回归异度均衡的阈值或合理区间。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存在三个关键点:首先是要存在这样一个异度均衡;其次是异度均衡要有足够的“吸引力”,也就是要有足够的力量去推动回归异度均衡;最后是异度均衡的不稳定性。对于第一点,只要经济发展存在收益价值和成本损耗两个方面,就必然存在二者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即存在异度均衡;对于第二点,其实与自然演进过程中的个体自利性密切相关,当经济发展的收益价值小于成本损耗时,发展受到阻力,形成发展悖论,必然会有受到损害的个体开始转变方向,当受到损害的个体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形成强大的追求收益的力量促使经济活动向异度均衡回归;对于第三点,可能与经济发展的惯性有关,真正的均衡状态是非常脆弱的,只是在理想状态不断激励经济体向那个方向前进,这也是悖论解悖这一逻辑能够不断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
观察经济发展的过程,离不开经济周期。一般来说,经济周期包括发展、繁荣、衰退、萧条四个阶段,而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开始就是复苏(发展),后续依然是繁荣、衰退和萧条,由此构成不断循环的经济周期。仔细观察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就会发现它是一个典型的悖论解悖的过程。异度均衡本身就是在观察经济周期演进过程中所发现的一种状态(虽然并不仅仅适用于经济周期),正是在不断形成悖论又不断解除悖论的过程中,才能找到符合异度均衡条件的阈值或合理区间。另外,悖论解悖也构成了拐点分析的逻辑基础,解悖的结果常常成为新阶段的拐点,从而使拐点分析成为异度均衡最经常使用的一种分析思路。
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发展的延续性,即符合预期的未来发展,这也是敬畏未来所要达到的最主要目标。对可持续发展进行具体分析,可以发现它其实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按照通常的理解,可持续发展就是人类社会可以生生不息地向前发展,并且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当然,对可持续发展这个目标也可以做进一步细分:
按照时间与空间的不同维度,可持续发展包括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先富地区要带动后富地区,然后走向共同富裕,不能差距过大,否则就是不可持续的;也包括代与代之间的协调发展,当代人的发展要照顾后代人的发展,尤其是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必须考虑后代人发展的需要,不能杀鸡取卵,不能寅吃卯粮,不能竭泽而渔,否则也是不可持续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时间维度的可持续发展相对比较容易理解,但是空间维度的可持续发展也不能忽视,把风险损耗转移到平行空间区域,并不能减少当期社会经济发展带给未来的负面影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空间维度的可持续发展是时间维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也是异度均衡的“异度”的含义所在。
按照具体的发展目标来看,可持续发展既包括效率,也包括公平,这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尤其需要注意,异度均衡还赋予可持续发展一个具体目标,那就是未来收益的可能性与损耗的可控性。也许很多人会说可持续发展已经包括未来,但异度均衡不仅仅是将未来当作一个顺带实现的目标,而是将未来当作一个具体的权利主体,当作一个具体的市场参与者,纳入整个分析框架,并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计量出确保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数量边界,使得代际公平这样的原则,能够可操作、可执行、可实现。这是异度均衡有别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关键,也是异度均衡理论的核心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构成异度均衡的目标。
异度均衡的思想与哈耶克的市场理论既一脉相承,又有所拓展。虽然哈耶克对自然演进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展示了很多具体的例子,但哈耶克并未试图对自然演进过程展开定量的刻画与分析,而是仅仅停留在逻辑分析的抽象层面。异度均衡在尊重自然演进过程的基础上,首先,明确将不确定性作为研究的起点,以重新梳理更加契合社会实际的研究语境;其次,用风险计量的方法对自然演进过程进行定量的刻画与分析,并试图找到符合异度均衡的阈值或合理区间;再次,从自然演进过程中提炼出悖论解悖的基本逻辑,用于观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最后,对现有的可持续发展内涵进行重新解释和拓展,提出将可预期的未来单独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目标。
此外,还要关注不确定性与确定性之间的关系问题。虽然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1927年提出的不确定性原理,将拉普拉斯的科学理论(即一个完全确定性的宇宙模型)的梦想打碎了。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二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我们不能否认确定性理论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甚至我们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都离不开确定性理论的指导;不确定性理论似乎更加接近真理,但这并不妨碍确定性理论发挥其作用。也许没有绝对的真理吧,只有相生相克、共生共荣才是常态。悖论解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似乎也是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悖论解悖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发现和靠近真理的过程。
还需要说明的是,异度均衡理论以客观世界中的不确定性作为理论分析的起点,认为不确定性是风险和收益的源泉,并试图采用拐点的概念表达从不确定性出发,借用风险计量方法预判未来趋势的新观察角度,以此形成新的经济研究体系。其基本逻辑是,因为不确定性存在,所以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可计量的,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存在正面与负面作用共存的发展规律,即悖论。找到正负两面的均衡点就是解悖,一旦经济事物的总收益和总损耗的平衡关系被打破,经济事物就会沿着某种趋势发展,并达成新的均衡。代表某种新趋势的转折处,存在着经济发展的拐点,可以依据这个拐点预测未来的某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