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帝王都是苦命人

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这大概是中国大多数封建皇帝的共同生活经历。乍一听,他们的生活条件是极其优越的,但他们并不怎么快活,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他们失去了身心自由。我们也许只看到了皇帝骄奢淫逸、为所欲为的一面,往往忽视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是被严格规定了的,这对于大多数守成时期的封建皇帝,尤其是对帝王预备期的太子来说,是确切而真实的。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曾说到这个问题。明神宗万历皇帝做太子时,老师曾经为他讲经,年轻人心性好动,在不知不觉间把一条腿放在了另一条腿上,老师就阴阳怪气地责备起来:“为人君者,可不敬乎?”讲经之间忽然背起了先贤的劝责之语,万历皇帝一时间莫名其妙,老师见他不明白,就又刻板地重复起那句话,直到万历皇帝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腿放得不是地方,赶快端正了姿势,老师才继续讲下去。春天到了,莺飞草长,向往大自然乃是人之本性,但万历皇帝仅仅折了一截刚发芽的柳枝,老师就责备起来,说什么人君者要有体仁之心,要有好生之德云云,弄得万历畏首畏尾,毫无兴致。这种生活,实际上与囚徒无异。

一般说来,皇帝即位之前要有一个预备见习期,就是做太子。做太子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听老师讲经。这还罢了,就好像搞选美比赛一样,太子要把自己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大臣们去品头论足,如果有哪一项不太符合大臣们的要求,太子的位子就多少有些危险了。因此,太子的生活与其说是耀武扬威,还不如说是兢兢业业乃至战战兢兢。终于熬到当了皇帝,其实也不自由。每天重复一套仪式,乍看起来十分威风,像刘邦当年初试朝仪时所说的,“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但时间一长,就会不胜其烦,觉得生活枯燥无味。

在这种“学问道德”的“内忧外患”之中,从太子到皇帝的整个历程都很不舒服,那是自然的事,至于想发展自己的个性和长处,就更别提了。万历皇帝想在八小时之外搞点业余爱好,进一步研究一下书法,想弄个书法学会的理事之类的学术职务干干,以显示一下自己也有一定的能力,并非只会享受祖荫。但这不行,大臣张居正装出一副为民请命、为国献身的样子,伏地泣谏,要万历皇帝万万不要这么干,说什么书法乃是淫巧小技,不可因此误了治国大计。群臣见首辅大臣如此忠勇,也都不甘落后,唯恐白白丢了这个沽名钓誉的好机会,于是群起效仿。在这些“正人君子”的围攻下,万历皇帝虽然十分扫兴,但也无可奈何,只好“少数服从大多数”了。

如果说上面说的还都是些不值一提的小事的话,那万历皇帝想废掉长子,立自己心爱的幼子为太子,恐怕就是一件大事了。这当然更遭到大臣们的坚决反对,他们历数废长立幼的坏处,言辞铿锵,莫可置辩,弄得万历皇帝不仅没有办成事,还碰了一鼻子灰。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万历皇帝终于看清了,自己并不属于自己,不过是一个傀儡。一经悟透,他便采取了一种消极的反抗方式:怠工。于是,万历也就成了明代的坏皇帝。

其实早在万历之前还有一个正德帝,更有意思,他追求的是什么呢?用今天的话说,那就是实现感。当太子时,正德帝也受够了窝囊气,小时候不能玩,长大了一定要补一补。在当了皇帝以后,他就开始“恶作剧”了。登基后不到两年,他就让宦官在宫外建了一所充满野趣的俱乐部,叫作“豹房”,整日在里面与宦官、倡优、异域术士嬉游,至于国事,就不放在心上了。在为祖母举行丧礼的时候,他看到地上泥水横流,便下令群臣免予跪拜,这当然激起了所谓忠臣的反抗,但殊不知,这也是正德帝对自己所受教育和束缚的反抗。

最有意思的是,他还要过将军瘾。正德十一年(1516年),伯颜猛率兵入侵,正德帝听了,大为高兴,立即御驾亲征,虽有群臣反对,他还是“一意孤行”。最终他胜利班师,但觉得只打了胜仗算不得有意思,便自己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造反,本来当世大儒王阳明迅速平定了叛乱,但正德帝还想过过当将军的瘾,要大学士草拟圣旨,命“威武大将军”北行巡边。大学士不干,伏地请求,泣血而谏。正德帝不理,还是以此身份巡边,途中再加封自己为“镇国公”,又自封为“太师”,并十分荒唐地要求王阳明把朱宸濠放回去,让他再叛乱一回,然后自己亲自率兵捉拿。这当然遭到了王阳明的拒绝,王阳明还因此被别有用心的人落井下石。

忠臣们不干了,廷臣抗议者先是十数人,后达百数人,跪在午门外,他们问“威武大将军”到底是何人,若无此人,就是伪造圣旨,应当处死。正德帝还真有股坚韧不拔的精神,这年又以“威武大将军”的名义出巡各省,甚感风光威武。最后群臣集体抗议,正德帝觉得他们也太多事,便劝他们回去,但仍有百余名大臣跪着不走。正德帝发怒,不走就打走,于是,每人赏棍三十,有十一人被打死。

当然,正德皇帝不是一个好皇帝。他宠信太监刘瑾,结果特务横行,良臣遭戮,朝政和国事都乌烟瘴气。但我们不是在评论正德帝的得失,我们要看的是不自由的生活对人的不良影响。

据说,在周以前,帝王的寿命有超过一百岁的。因为年代久远,到底尧、舜、禹等人究竟活了多大年龄,后人已无从知道了。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在他的《谏迎佛骨表》中说:古时,黄帝居王位一百年,享年一百一十岁;少昊居王位八十年,享年一百岁;颛顼居王位七十九年,享年九十八岁;帝喾居王位七十年,享年一百零五岁;帝尧居王位九十八年,享年一百一十八岁;帝舜和大禹都活了一百岁。那时天下太平,百姓生活安定快乐,寿命很长。此后,商汤也活了一百岁,汤的孙子太戊在王位七十五年,武丁在王位五十九年,古代典籍都没有说他们寿数的极点,推求他们的年岁,大概也都不少于一百岁。周文王活了九十七岁,周武王活了九十三岁,周穆王在位一百年。但这只是一种猜测而已。

再看皇帝的寿命。

从汉朝至五代十国以来,约有一百四十位君主,他们或因短命而夭折,或者仅活至中年。只有西汉武帝刘彻、三国时东吴主孙权以及唐高宗李渊活到了七十一岁,唐玄宗到七十八岁才去世,南朝的梁武帝萧衍活到八十三岁(一说八十六岁)。其余的,光武帝刘秀、蜀汉先主刘备寿至六十三岁;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唐太宗李世民等帝王大多没有活到五十六岁。东汉殇帝刘隆仅两岁、冲帝刘炳仅三岁、少帝刘辩仅十五岁便死了。

西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居帝位五十多年,文治武功,国家空前强大。但晚年多病又多疑,认为是臣下不忠诅咒自己早亡。借“巫蛊事件”,汉武帝大杀臣僚,上至宰相,下到一般官吏百姓,受牵连致死的多达数万人,皇太子刘据也被卷入此事而自杀身亡,其他公主、皇孙多人也死于非命。为此汉武帝痛心疾首。作为帝王,他百思不得其解。当群臣为他的七十大寿举杯祝贺时,他再无心饮酒,并当即决定把皇位传给八岁的儿子刘弗陵。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四十四年,统治初期,他继承唐太宗、武则天以来的盛世气势,励精图治,使唐朝国力蒸蒸日上。但在他的晚年却发生了“安史之乱”,长安被安禄山攻破后,李隆基仓皇逃往四川,又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下令处死自己心爱的贵妃杨玉环。他的儿子唐肃宗继位后,排挤他,使他郁郁而死。

东吴创业之主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勇敢果断,占据江东,与魏、蜀呈三足鼎立之势。晚年,其子间争夺太子之位的斗争十分激烈。他最心爱也是十分有才德的长子孙登早死,孙和被立为太子。但孙权又十分宠爱孙和的弟弟鲁王孙霸,这样孙和与孙霸为争夺继承权而钩心斗角,大臣也分作两派,一时间闹得乌烟瘴气。结果孙和被废为庶,孙霸被杀,孙权只好另立少子孙亮为太子。

唐高祖李渊与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元吉同心协力,在隋末大乱中异军突起,建立了唐政权。若论功劳,次子李世民功绩最大,这样太子建成、三子元吉结为一派,秦王李世民为一派,又爆发了帝位之争,冲突在玄武门事变中达到了顶点,建成和元吉被李世民杀死,他们的十个孩子也被杀,唐高祖被迫让位给李世民。

据洪迈的《容斋随笔》统计,从汉朝至五代十国,这一百多位帝王,高寿的寥寥无几,其中固然有争权杀戮的因素,但“郁闷而死”的皇帝,恐怕也不在少数。

真乃“无情最是帝王家”,帝王之家实在是没有福寿双全的。要么短命,要么虽然长命,但却无法逃避争权夺利所带来的煎熬和惩罚。看来,说帝王都是苦命人,实在并不过分。

(参见洪迈《容斋随笔》、韩愈《谏迎佛骨表》等) af4R9isvehKf+WEn295y2ijnp7le8WntvpNxv3vCVaW8b2aVwI6dBXwK3rvjK9E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