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东方白。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

毛泽东爱读史,也最懂史,不仅精读详批了二十四史,对许多笔记野史也多有留意,甚至在临去世之前,还要工作人员到北京图书馆找一部大字本的《容斋随笔》来读。毛泽东的救国智慧、治国方略,无不可在中国历史中找到渊源。

然而,读史要有“智慧”,切不可被漫长的历史“骗了无涯过客”。人要破除对历代的帝王之术的神秘感,对其有清醒的认识;要善于运用自己的经验分析历代的治乱成败,并从中总结出相应的规律;还要从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中走出来,在更高的层次上看待政治与道德的关系。而在具体操作上,则要谙熟通权达变的智慧,不要墨守成规。能够做到这些,虽未必能赶上大智大贤,也应算是会“读史”了。

当然,要真正读懂历史,又谈何容易。正所谓“一篇读罢头飞雪”,没有宏大的气魄,没有沧桑的经历,没有丰富的知识,即使对史书倒背如流,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将历史与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方可称得上懂史。而人一旦到了这个境界,恐怕就可以“创造历史”了。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血腥的战乱也许暂时过去了,但人生的“战争”却永远不会停止。因此,历史,尤其是中国历史,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永远都不会失去意义。至于意义的大小,就全凭个人的觉悟程度了。 ue70kMjajyGzzDmaGLCPW+8Qv/7KyTc4dWlVyJ4husno+KjSoShlBS6PLclptoM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