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臣之道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为臣之道有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权大压主,不要引起君主的怀疑和恐惧,否则就自身难保了。

具有经天纬地之才、匡世济时之略的管仲,得遇齐桓公这样一位千载难逢的明主,总算能够大展雄才。只是有一点,他未把内政权、外交权尤其是军权集于一身,才得以善终,否则,别说不能施行改革,帮助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恐怕早就身首异处了。其实,齐桓公也不傻,历史记载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齐桓公对管仲极为信赖,有一天,他在朝堂上对大臣们说:“我想立管仲做我的仲父,不知你们有什么意见,现在来表决一下。同意我立管仲为仲父的人进门以后往左走,不同意的人进门以后往右走。”说完以后,群臣各分左右,入门后站定,唯有东郭牙既不往左走,也不往右走,竟然站在门的正当中。桓公感到很奇怪,问东郭牙说:“我要立管仲为仲父,同意的人往左走,不同意的人往右走,先生为什么立在中间呢?难道没有听见我的话吗?”

东郭牙说:“以管仲的才能可以谋划天下吗?”齐桓公说:“当然能。”东郭牙又问:“以管仲的决断能干大事吗?”齐桓公说:“当然能。”东郭牙说:“那好,管仲的智谋足以谋划天下,管仲的决断足以干大事,您现在又要把国家的大权交给他,如果他用自己的智谋才能,凭借着您的威势,来治理齐国,请问,您的政权能不危险吗?”齐桓公听后悚然而惊,对东郭牙说:“您的意见很有道理。”于是,就不再立管仲为仲父,也不把所有的大权交给他,而是让隰朋治理内政,让管仲治理外交,使他们分权并立。

汉朝的开国功臣萧何是刘邦当泗水亭长时的相识,当时,亭长负责处理乡里较小的诉讼案件,遇有大事,便向县里详细汇报,因此与县中官吏十分熟悉。萧何是沛县功曹,与刘邦同乡,又十分熟悉法律,刘邦对他就格外尊重和信服。刘邦每有什么处理不当的事,萧何常从旁指点,也代为掩饰通融,两人的关系就越来越密切。刘邦斩蛇起义以后,萧何一直跟随,刘邦差不多对他言听计从。楚、汉相争乃至汉朝开国的大政方针,几乎无不出于萧何之手,萧何可谓劳苦功高。当然,刘邦对萧何也不是毫无防备之心,但他能较好地处理。楚、汉相争之时,刘邦离开汉中来到关东,与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萧何留在汉中,替刘邦镇守根本之地,并兼供给粮草兵丁。萧何非常善于治理国家,不久就“汉中大定”,百姓皆乐意为萧何奔走,萧何对刘邦的粮草供应也充足而及时。但刘邦深恐如此下去人心归萧,于己不利,他就托人捎信,慰问萧何,称赞他把汉中治理得很好。萧何十分警惕,为了免除嫌疑,他把自己的子弟亲属凡能参军者全部送到刘邦的军中,说是要为汉王平定天下而效力。

刘邦一见,果然十分放心,因为汉中既无萧何的族党,萧何也就不会生出二心。从此,君臣之间再无嫌隙。史书上这样记载这段历史,楚、汉战争之始,汉王刘邦令丞相萧何留守关中,辅佐太子刘盈,治理郡县,征集军饷,己则自统大军东讨项羽。汉王三年(公元前204年),楚、汉两军在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一线对峙,战斗异常惨烈。但刘邦却接连派出数批使臣返回关中,专门慰问萧何。对此,萧何未加注意,而门客鲍生却找到萧何说:“现今,汉王领兵在外,风餐露宿,备尝辛苦,反而几次派人前来慰问丞相,这是对丞相产生了疑心。为避免生出祸端,丞相不如在亲族中挑选出年轻力壮的,让其押运粮草,前往荥阳从军,这样一来,汉王就不会有疑心了。”

萧何听后,猛然醒悟,于是按计而行,派了许多兄弟子侄,押着粮草,前往荥阳。刘邦听说丞相运来了军饷,并派了不少亲族子弟前来从军,心中大悦,传令亲自接见。当问到萧丞相近状时,萧家子弟齐道:“丞相托大王洪福,一切安好,但常念大王栉风沐雨、驰骋沙场,恨不得亲来相随,分担劳苦。现特遣臣等前来从军,愿大王录用。”刘邦非常高兴地说道:“丞相为国忘家,真是忠诚可嘉!”当即召入部吏,令他将萧家子弟量才录用。刘邦对萧何的疑虑,也因此而解。

后来刘邦还曾多次对萧何有所疑虑,都被萧何巧妙地化解了。

召平是个非常有见解的人,秦时为东陵侯,秦灭后沦为布衣,生活贫困,靠在长安东种瓜为生,所种瓜非常甜,被时人称为“东陵瓜”。萧何入关后,闻召平有贤名,将其招至幕下。汉高帝十年(公元前197年)九月,刘邦率军北征陈豨,韩信乘机欲谋为乱。吕后闻知,在萧何的帮助下,设计擒杀了韩信。刘邦得知后,便遣人返回长安,拜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并赐给了他五百人的卫队。众臣闻讯,纷纷前来祝贺,独召平前来相吊。

召平来到相府,对萧何说:“自此公将惹祸了!”萧何一惊,忙问:“祸从何来?”召平道:“主上连年出征,亲冒矢石,只有您安守都城,不冒风险。今韩信刚欲反长安,主上又生疑心。给公加封,派卫队卫公,名为宠公,实则疑公,这不是大祸将临了吗?”萧何听后,恍然大悟,急问:“君言甚是,但如何才能避祸?”召平说:“公不如让封勿受,并将私财取出,移作军需,方可免祸。”萧何点头称是,于是,他只受相国职衔,让还封邑,并以家财佐军。刘邦听后,疑心稍解。

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七月,淮南王英布反,刘邦又移兵南征英布。其间,多次派使回长安,问相国近来做何事。使臣回报说:“因陛下忙于军务,相国在都抚恤百姓、筹办军粮等。”一位门客听说了这件事,找到萧何说:“您离灭族不远了。”萧何顿时大惊失色,不知为何。客又接着说:“公位至相国,功居第一,无法再加了。主上屡问公所为,恐公久居关中,深得民心,若乘虚而动,皇上岂不是驾出难归了?今公不察上意,还勤恳为民,则更加重了主上的疑心。试问,如此下去,大祸岂不快要临头了吗?您不如多购田宅,强民贱卖,自毁贤名,使民间说您的坏话。如此,主上闻知后,您才可自保,家族亦可无恙。”萧何照计施行,刘邦得知后,方安下心来。

刘邦平定英布后返回长安,途中有不少百姓拦路上书,状告萧何强买民田。萧何入宫见驾,刘邦将状书一一展示给萧何看,笑道:“相国就是这样办利民的事的吗?愿你自向百姓谢罪。”萧何见刘邦无深怪之意,退下后,将强买的田宅,或补足价格,或退还原主,百姓怨言渐渐平息,刘邦也因此获得了好名声。

韩信只能勇往直前,却不能善始善终;萧何功劳不及韩信,智谋亦不突出,却能自我保全,由此可见端倪。

(参见《左传》《史记》等) sYFQmY9cIZMuRx14TcOLBI5osPOwJR+xFsf9hd4PMYmTWnV9VQC/2eWwCYoxWCb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