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最高明的道家智慧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黄老道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心智王天下,因而也是一种趋吉避凶、圆融无碍的处世智慧。

总的说来,道家智谋的高明体现在其对人世间一系列利害转化关系的洞察,而在这种转化中,人为了获取最大的利益,可以没有原则。

“黄老道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心智王天下”。在黄老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它处处流露出智慧的优越感,处处显示出对别的学派之愚蠢的鄙夷。黄老道术自以为是最聪明的学说,说穿了,其以心智王天下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天地万物皆由冥冥之中的“道”支配。道是绝对的,永恒的,是不可改变和亵渎的,只可以体味、尊重和顺应。如果不能体察道,就不能“知常”,付诸现实就容易招致祸害。实际上,黄老的道是十分抽象的,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所谓“圣人无心,以天地之心为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样一来,黄老之道在付诸现实的过程中就没有了具体的价值标准。它唯一的价值标准是在不必遵循任何现有的或具体的价值标准的基础上去获得最大的世俗利益。在其深入的阐述中,黄老之道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现实的具体策略确实显得十分聪明,但其具体的社会效果就往往失去了正义感,其内核里除了对现实利益的关怀之外,没有任何的人文情怀,一片黑暗与冰冷。其实,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法家智谋就是在黄老道术的影响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即便法家本身也早就认识到在法家智谋中有着那么多的不合理、非正义的因素,但既然社会“需要这样治理”,圣人也就不必有“心”,只管“以天地之心为心”就是了。法家没有自己深刻的哲学理论,他们从黄老之学那里为自己找到了依据,将自己神圣化了。另外,黄老道术主张顺应自然,但在现实操作中是无法顺应自然的,只有制定了严格完备的“法律”,然后把天下交给“法律”,君王自己才能做到“无为而治”。这其实也是诞生法家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是“得道”。就是要对天地万物吉凶祸福的转化有一个清醒而又彻底的认识,即掌握道。但仅仅掌握了道还是不够的,还要使自己的精神修养与道相契合,即顺应道,实际上就是顺应自然(这里的自然是一个混沌的概念,指天地的自然和社会的自然的变化规律,而二者又是浑融不分的)。如何才能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呢?黄老道术是有一套方法的,就是要做到四点:虚、静、一、守。《老子》中有一段十分著名的话描述了人的精神修养的过程。他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这就是先实现“己虚”,由虚至“静”,由静而体会并遵循天地间的规律“一”,最后顺应这种规律,就是“守”。所谓虚,就是要破除个体的种种欲念,不要使自己的欲念充塞于心智,阻碍了体会道的通路。天下万物繁纷,但只要虚极静笃、神志清明,就能体会到万物流变自有根苗。所谓静,就是静观墨守,是与心浮气躁相对立的。如果不能沉潜,就不能静。虚为静的基础,而静又是观的基础,静观就是用自己感性的心智去体味。祸福轮转自有端倪,吉凶运作都明白清晰,此时,万物在个体的体味中归根返始。这样一来,个体的精神就达到了知命的境界。其实,同儒家一样,这也是一种修身,但不同的是,儒家的修身是为了达到更高的正义的人格境界,而黄老的修身只是精华内敛,体察天地,使自己消失于天地与现实之中。所谓一,就是要心无旁骛,心志专一,依道行事。所谓守,就是在已经达到了上述的境界之后坚守本心,“守中”而御天下。如果能四者合一,就达到了黄老之学的最高境界—“玄德”之境。

三是在得道之后要御道而行。就是要把道具体实施到现实之中,这属于应用的范畴,是“道术”。《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意思是说要想统治人民,就必须首先为他们服务,但这种服务实际上并不是像《老子》所说的那样以下对上,而是故意做出姿态,在顺应百姓的要求中使百姓主动地归顺自己。其实,这就是《老子》最著名的取予之道,如“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也确实够坦荡的了。原来,所谓的“圣人”并不是不要,并不是无私,而是为了更大的私,彻底的私。对于人们的思想统治,黄老道术采取的是愚民政策。《老子》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这就有些卑鄙无耻了。在具体的方法上,往往采取的是以柔克刚、以智为愚、无为而治等策略。这些似乎都不用多说了,倒是其慈忍为怀的处世之道,颇值得注意。所谓慈,就是慈爱,这种慈爱就像父母对待儿女一样,是一种无私(甚至是无原则)的给予,对于收服人心来说,比儒家的讲究正义原则的以德为本又高明了许多。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志,慈之服人,绝不在外在的收服,而是要让被收服者充分领受到慈和爱。它没有以理服人的外在性,因此也就避免了被收服者的内在情感的疏离,它会使那些被收服的人永远地、心甘情愿地报答和捍卫。与慈相关的就是忍。忍就是忍耐,但这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忍耐,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策略,而是在洞察了一切世事变化的规律以后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情志。这种忍不仅包括忍受逆境、苦难和屈辱,还包括“乐之忍”“富之忍”“权之忍”“安之忍”“快之忍”,等等。总之,它是一种修养之忍,是一种趋吉避凶的深刻的智谋,是圆融无碍的处世智慧。同样是忍,儒家之忍是为了更大的正义的行动,而道家之忍则没有原则。

黄老道术对其智谋类型甚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它使中国的治人之术更加深刻、更加隐秘、更加容易被人们接受,它与法家智谋相表里,实在把传统的中国人牢牢地套住了。

当然,它并不是没有一丝可取之处。在一定的意义和程度上,它是有符合人性和人道的地方的,有时候也多少表现出了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黄老之术确实也会使社会在一种较为宽松的环境中发展,对于人民和社会的休养生息都起过不小的历史作用。对这些,我们是不应该否认的。 r1Siw3tNOG5lTqz9/O4MZ3GLRMi5L+hga5glV7HRIXRyuW6OH6L8aBUhGrgcui0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