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阴阳思维

中国医学思想理论,是中国伞形文化的一支,而这个中国伞形文化的伞顶,就是《易经》的文化。中国的一切,被困在这个伞形文化之中。

既然整个的文化都受着深深的困顿,医学方面自然也不例外,事实上,医学所受的困顿最深。困顿中国文化的,第一是阴阳思想,第二是五行和天干、地支。

谈到中国思想的由来,不免又使人想到阴阳的问题。事实上,在中国文化的发展领域中,阴阳完全属于另外一个系统,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才综合起来,而加上一个“家”字,就有了所谓阴阳家的出现,这是经司马迁的整理而名正言顺的。从上古文化开始,处处都谈到阴阳的问题,但是,说阴道阳的人虽多,他们所指的意义是不是同一个,则大成问题。

可以说,孔子笔下的阴阳与老子口中的阴阳绝对不是一回事,也不是同一个东西。这就跟《大学》《中庸》不能代表孔子思想是一个道理,因为这是孔子门人所著,并非孔子所著。也好像是,老子口中的“道”,与《孙子兵法》中的“道”,以及道家心目中的“道”,都不是一样的“道”。

先说孔子笔下的阴阳吧!不论《易经·系传》是否孔子所著,其中提到了阴阳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孔子所说的一阴一阳,是形而下的法则问题,这种形而下的法则,是一种不可变的定理。孔子所说的善是什么?性又是什么?后来连禅宗的明心见性,也是借用了孔子的这个“性”字。孔子又说:“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在孔子这几句话中所提到的阴阳,很明显指的是宇宙的本体,与“一阴一阳之谓道”中之阴阳,也完全不是一桩事。有人曾问我这个阴阳是什么,我的回答是:“能阴能阳非阴阳之所能。”

在《说卦传》中,孔子又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在这一段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所谓阴阳,纯为一种抽象的符号;这个阴阳的道理,可以应用到任何的事件与学问上去。在物理世界之中,以动静做符号代替了阴阳,在地球上则以刚柔为代表,而人文方面则是仁义的道理。统而称之,都可算是阴阳之理。所以说,单以孔子所提到的阴阳而论,所代表的都不是相同的意义,更何况其他的阴阳。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这个所谓的二,似乎是阴阳,这是形而上的道,也是根据《易经》的原理而产生的。再看一看下面这句话:“万物负阴而抱阳”,于是一幅阴阳的太极图出现了。大家提到中国文化,就想到了这一幅太极阴阳图,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根源。细察文化的历史,太极图是在唐以后才有的,而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的这幅太极阴阳图,老子连影子也没有见过啊!

在《内经》医理中,无处不是阴阳,但是这些阴阳杂说,没有经过整理,可说是一篇杂混在一起的阴阳说法,使人有模糊不清之感。

医学的大系统,不论中西,不外乎下列数种: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感官系统、皮肤系统、骨骼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在医学日趋发达的今日,中医及西医已呈现了合流的趋势,西医方面由于科学的快速进步,缺乏综合的意义,更嫌分支太多,有左耳一科、右耳一科之叹;而中医又嫌太过笼统,牙痛也是阴阳欠调和,眼红也是阴火旺的那一套阴阴阳阳。

阴阳在中医中的意义有七个方面:气候、地质、呼吸、气脉、身心、组织、治疗。现在分述如下。

1.气候阴阳

这是天象的范围。地球上的四季区分,是中医最重视的问题。因为气候列入了阴阳的范围,北方就是属阳,而南方变成属阴了。有一种说法认为,北水不清,南方的水才清,这也是阴阳的道理。

在天平的两端,将同等重量的木炭及泥土,各系一端试验,在冬至一阳生时,木炭就重了,而在夏至一阴生时,泥土就重了些。这也算是与阴阳有关的事。

由于这种现象,说明了风雨晦暝的气象变化,产生了温度、湿度的变异,深深影响了病情的发展。

但是由气候而讲到病理,是很令人困扰的事。由病理再牵扯到阴阳,更是大可不必。

2.地质阴阳

这是风土的问题。地质土壤影响了植物的生长,间接也影响了当地居民的体质和抵抗力。由于寒温暑湿,当然也产生了阴阳。

在北方生长居住的人,患了伤风,都有某些习惯治疗的方法,但是到了台湾之后,昔日的老方法都不生效了。问问台湾的朋友吧,原来他们吃凤梨治伤风,吃杨桃治咳嗽。这就是地质的问题。

3.呼吸阴阳

呼吸也有阴阳吗?真妙!左鼻是阳,右鼻是阴,信不信由你。反正未学瑜伽术及道家方法的人,左、右两鼻很难畅通。这里所说的畅通,有一定的方法,就是用手按住一个鼻孔,只用另一个鼻孔尽量吸气,到极限时,急速呼出。如此交互呼吸,而没有鼻水滴出,才算畅通。如果两鼻畅通,表示身体健康,头脑清爽,精神愉悦,这是毫无问题的。

在中医的说法,是虚实表里,就好像一根软的水管子,没有水时,管子是虚的;有水时是实的,也是以阴阳区分。

呼吸的阴阳道理,与气候及地质阴阳来比喻,与宇宙的法则是同样的道理,只不过是将这个法则应用到人体罢了。到了人体之后,它的时间与现象,只与宇宙的法则略有不同而已。

4.气脉阴阳

中医在诊脉的时候,用“浮沉迟数”来表示。究竟什么是浮?什么是沉?什么是迟?什么又是数?只有临床经验很多的医生,才能体会到此中的道理。

有了浮沉迟数,就表现出病情上阴阳的道理。这些病理的说法,也都在医经中与其他的阴阳之理笼统共讲。

5.身心阴阳

这是中医的哲学部分。在中医的医理上来说,医是身心并重的,要兼顾阴阳的两面,就是身心两面。因为病起的原因与治疗的方法,都与身心有关。

甚至,虽然有病的是我们的身体,但是心理的因素却占百分之七十,而生理只占百分之三十。如果一个医生能给病人安全感的话,已经治了一部分的病了。所以,中医的医理,心理是重于生理的。

6.组织阴阳

人的全身器官,都是以阴阳来代表的,如头为阳,肾为阴,等等。

十二经脉也有阴阳。与《易经》的说法一样,这些经脉都呈交叉的现象,所以会发生左边病医右边、右边病医左边的情况。

7.治疗阴阳

这部分主要是药物相关的问题,以及一砭二针三灸四汤药的道理。

说起来,药物实在比医理更加有趣,因为按照中医学的说法,每一种药都有它的阴阳两种特性。

就拿药性较猛的大黄和附子来说吧,少吃一点大黄,就有泻的作用,但是将一斤大黄熬成药膏,服后不但不会泻肚子,反而会造成便秘的现象。这是物极必反的道理,就是所谓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了。附子这味药,道理也是一样的。

如果以针灸来说的话,大家都知道,有些病人天生是晕针的体质,如果一针下去病人晕了过去,在另外还阳的穴道来上一针,病人马上就好了。这也是阴阳的治疗方法。

关于阴阳的问题,有本名为《易纬稽览图》的书,其中说:“降阳为风,降阴为雨……是故阳还其风必暴,阴还其雨亦暴。降阳之风,动不鸣条,降阴之雨,润不破块。”这些都是以阴阳来说明气象的变化。医理及治疗方面的阴阳,仔细研究一下它们所代表的意义,就可得到一个清晰的轮廓。

所谓阴阳的道理,实际上就是一种交互作用,处处顾及阴阳,也就是求其均衡,以达到中和、协调的互相作用而已。在某些方面来说,比如经脉的问题,所谓阴阳兼顾,也不过是一种传导的作用。再拿感冒来说,也就是一种传导的传染而已。如能丢掉阴阳的包袱,而用具体并且容易了解的方式来作系统化的说法,不是更好吗?

谈到医理,应该属于抽象科学之哲学。说明在宇宙的万事万物之中,有一种相等的对冲均衡作用。譬如说,有向心力则有离心力,有阴则有阳,这就是阴阳观念的产生。许多人把《易经》的对等和变化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列入相提并论的范围,实际上这是很不正确的。我也不懂相对论,我相信把《易经》比作相对论的人,也不一定了解相对论。所以说,看到街上的“原子理发店”,并不表示与原子真有相同之处。

事实上,阴阳的道理,就是理论物理的东西应用到人体而已,而理论物理的发展,也已进入了哲学的领域。追溯人类的文化史,埃及、希腊、阿拉伯、印度及中国这五大系统的文化是极为相同的。所以,中国的八卦和阴阳的说法,也许是一个劫数中,人类冰河时期文化的遗留,在冰河期人类文化极高度地发展,遭到毁灭后残余的一部分结晶,就在不同的地区蔓延滋长起来。

既然认清了阴阳的本身意义,只不过是对等均衡力量的消长,那么舍弃了“阴阳”二字,又有什么关系呢?

(选自《易经与中医》) VQq6r50p7l8+Tg/Mjdh6+8yzI/XiB4B71DdWREz7cACey6y4Nx9tnhzFAvJrqsV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