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八卦与医理

提起《易经》来,很多人称其为群经之首,称其为经中之经,称其为哲学中之哲学。这话实在具有相当的道理,在所有的经典之中,似乎《易经》包括了一切,《易经》就是智慧的结晶。

在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中,关于《易经》方面,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汉易,第二个阶段是宋易。

简单地讲,易学包含了理、象、数三种学问。理——是以哲学的方式,解释宇宙间的万事万理。象——是以理论科学方式,解释宇宙间事物的现象。数——每一个现象都有数在其中,也是属于科学的。

汉易偏重象及数,是属于科学性的,也是与道家关联最深切的,所以也有称汉易为道易的。而宋易所讲求的是理,属于儒易,与道家关系较浅(邵康节则走的汉易道家路线)。所以与中医原始有关的也就是汉易了。

提到《易经》,大家都会想到伏羲画八卦。究竟什么是卦呢?卦者,挂也。是一种现象挂在我们的眼前,故而称其为卦。《易经》所说的卦,是宇宙间的现象,是我们肉眼可以看见的现象。宇宙间共有八个基本的大现象,而宇宙间的万有、万事、万物,皆依这八个现象而变化,这就是八卦法则的起源。

能够观察到宇宙的现象,将之归纳成八大类,画成八卦,这岂非超人的智慧?所以八卦是智慧之学,我们看到京戏中孔明出场,身穿阴阳八卦袍,就说明了高度的智慧,是以八卦为代表的。

卦既是宇宙的现象,欲把这个形象记录下来就要画,所以卦是画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卦是抽象的代表,也可以说是图案的符号,八卦也就是一种逻辑符号。

卦的组成为爻。什么叫作“爻”呢?一直线为一爻,称为“阳爻”,一直线中间隔断也为一爻,称为“阴爻”。卦就是由阴爻和阳爻所组成的。

我们再看“爻”字,是由两个斜的十字所构成。照地球物理的解说,地球磁场与经度及纬度呈斜爻,这两个斜爻也就代表宇宙间的一种形态,万物皆系交错而成。而这两个交错,恰成为两个十字架,爻字也正是两个十字架的代表。

我们的祖先伏羲氏,是否真的这样画卦,可能还是疑问,但中国文字的起源,却是由象形而始,也就是说由画现象开始的,好像画卦一样。

写字多半是由上而下的,可是画卦却是由下而上的,也就是画卦是由内向外一爻一爻地画。这是画卦的一个基本常识。

虽然可以从上而下、从外而内地画卦,但是最初画卦的方法,是由内而外,是由下而上,这是有其重要道理在的。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生命的功能,是由地球中心向外散发所产生的。以一个人为单位来说,个人的行为能力,也是由内而外的。这是《易经》的基本思想,也就是画卦由内而外、由下而上的原因。

图6是伏羲所画的先天八卦方位图,可是这个八卦图,在唐以前未见流传,是在唐宋以后才出现的。是否伏羲氏所画,我们不作考据,在此不加讨论,现在让我们看看先天八卦所表现的意义。

离卦(☲)——卦象是圆中一点,代表太阳。

坎卦(☵)——上下外围都是阴,中间一画阳爻象征光明,代表月亮。

巽卦(☴)——正面下面破碎,代表风。

震卦(☳)——下面阳,上面破碎,代表了震动,为雷。

艮卦(☶)——地上有突出的高山,代表了山。

兑卦(☱)——上面的缺口,表示了湖泽、海洋。

大家看了这些阴爻阳爻,也许难以了解为什么会代表了日月天地、山泽风雷。但是我们要知道,最初所画的这些卦,并不是像今天所画的这样直,这样整齐,原始的画法,阴爻可能只是两点而已,所谓阳爻,不过是一块整的而已。它的形状也不一定是整齐的,而且卦是立体的。

所以,离卦的形状,只是一个圆圈,中间一个黑点,用来表示太阳。其他各卦,也是如此演变的。

图6:先天伏羲八卦

看了先天八卦,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八卦已经将全部宇宙的现象画下来了。这宇宙间的八种现象,就是天、地、日、月、风、雷、山、泽。请问,除了这八种现象构成了宇宙自然界外,另外还会有什么东西呢?八卦的归纳真是太伟大了。

孔子在《易经》的《说卦传》上说“天地定位”,从任何方向望去,都是天。“雷风相薄”,大气摩擦发为雷电,雷电的震荡成为气流;“山泽通气”,这个道理与针灸的应用,是完全相同的;“水火不相射”,火多则水干,水多则火熄,极难达到均衡。

至于八卦所代表的人体部位如下,这是丹道派的观念:

乾——头部 1

坤——腹部 8

离——眼睛 3

坎——耳朵 6

震——丹田(生命能) 4

巽——鼻子 5

艮——背部 7

兑——口部 2

我们看到(图6)八卦上的数字,真觉得有趣,一二三四是向左旋转,五六七八是向右旋转。这是《易经》的基本原理:“天道左旋,地道右旋。”

我们再看这些数字,对面相加皆成为九,所以先天八卦中虽然没有九,但九实在存在于其中,称为九在其中矣!

西洋的微积分,据说是深受易理的启示而发明的。但是《易经》“数”的观念,却认为天地间只有一个数,那就是“一”。这是《易经》的数理观念,这个所谓的数理,也并不一定是今天数学上的意义,大家不可混为一谈。

这个一,如果加一则等于二,再加一则等于三,最高为九,再加一则又回到了一。这个思想方法是归纳的逻辑,与西方分析的逻辑是完全不同的。

在这些数字中,一三五七九,至九为最高数,九代表至阳,阳能至九之数为顶点。二四六八十为阴数,六在中间,代表至阴。

兑为泽,它在八卦上的方位为东南,可以说东南多水。以现在来说,台湾正处于先天八卦兑卦的位置上,正好在海洋的地方。

巽卦为西南,巽为风,那么西南是多风的区域。云南下关的风最大,卡车经过的时候,可以关了油门,任风吹驰而行,其风大可想而知,故有人说:“此之所谓巽为风也。”

各地因气候不同,地理环境有异,造成医疗方面的偏差。比如说,北方多温病,因此《伤寒论》只能适用于南方了;台湾是海洋亚热带的气候,用药的方法与大陆上完全不同。所以,如果将一样的药、一样的方法,应用到世界各地,忽略了气候的因素,那是绝对不正确的。

谈到这里,我想起了二十年前的一桩事。一个朋友害了一身黄肿的病,由另一个中医朋友治疗,在他所开的药方中,使用了麻黄六钱。当时我大吃一惊,因为在大陆上用麻黄非常慎重,绝对不敢用这样多的。这个病友吃了一两剂药未见效,这位中医朋友又增加麻黄为一两。那时我实在忍不住要问他了,他解释说,台湾药品质欠佳,成分有问题,再加上气候的因素,一两等于大陆上的两钱而已。岂知照他的处方服用后不久,病就好了。由此证明,中医最重视的是气候。

先天卦所代表的是本体,是宇宙的法则。后天卦所代表的是应用,是根据宇宙的法则,应用于万事万物。

《易》的体用,是在汉、魏、南北朝以后才发展出来的。道家的哲学,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也是互为体用的道理。了解了体用之分,我们自然会明了,许多堪舆方面、命理的各种不同八卦,只不过是将先天卦之“象”,搬到后天卦的“数”上,另成一个八卦;或者是将先天卦的“数”,搬到后天卦的“象”上,也另成一个八卦。这样搬来搬去地应用,他们有他们的理,但是因为原理未见阐明,这门《易经》的学识,就变得更为神秘难懂了。

在易学的基本观念中,有一种阴阳消长的道理,就是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如果根据这一点来说,中国的文化,基本上都是以易学做基础。例如,以易理来讲历史哲学,便有“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种由阴阳消长的道理发挥而来的论调。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也正是道家的基本哲学思想。

现在要介绍文王的后天八卦图,见下图。

图7:文王后天八卦

请大家注意并牢记后天卦的“数”,因为它与针灸关系极为密切。

我们看了后天卦,发现它的“象”与“数”都与先天卦不同。

一个数与对面的数相加都成为十,也就是说,与对面合成为十。由这里使我们想到,佛教合十的神妙意义,如果引用到医理方面,似乎是表示,保持均衡的重要,能保持均衡才是健康。中国的教学法,往往把枯涩难记的学理,编成押韵的诗,以便于背诵,后天卦的念法是:

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寄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这是在《说卦传》中,汉易据此以象数次序而解释物理世界的法则。据说是孔子所写,这个次序法则,当然是后天卦所表现的,也应该说,后天卦是根据这个法则而画的。孔子的这几句话,简单地解释是:

太阳在东方升起,震为东,为春,一年之始,一日之始(帝出乎震)。

不久就表现了它影响万物的能力,万物滋长,巽为东南,春夏之间,上午至正中则光辉而治(齐乎巽)。

离为南,日正当中,为夏,万物都在充分发育(相见乎离)。

日偏西时,或夏末秋初,自然界蓬勃之象已收,坤为地(致役乎坤)。

日落时,在一年之中是仲秋气象,这时兑卦已是一阴来到,一切开始进入阴的境界(说言乎兑)。

入夜,也是深秋之时,阳能的乾卦进入阴境,阴阳就有交战的现象(战乎乾)。

子夜,孟冬之时,万物所归,在极阴的境界中,一阳在其中矣,这是新的转机,坎中满(劳乎坎)。

夜去冬尽,宇宙间一切开始暗中萌动了,新的阳能又起来了(成言乎艮)。

在先天伏羲八卦中,三爻为一卦,但是后来的演变,却将两个卦加在一起,六爻成为一卦。在六爻之中,下面的三爻卦为内卦,又称下卦;在上面的三爻为外卦,又称为上卦。六是个奇怪的数字,易学认为第六位最高,据说在自然科学位数方面,也认为六是顶点。

在八卦图上看到的三爻卦,是在八个方位,现在配合成两个三爻一卦,成为六爻卦,结果每卦(三爻)就可以变成八个(六爻)卦了。如此一来,八个卦的总数就是六十四卦了。

现在让我们先看看乾卦及其变化。

䷀乾为天。

䷫天风姤,根据《易》的必变道理,从内部最下变起,好像宇宙间起了大风,即变成为姤。

䷠天山遁,二阴生起,浑然一体的阳气开始退藏,即变为遁。

䷋天地否,天地形成后,则天下多事矣,是为否,等于有天地则有人,从此无宁日,也可以称为《易》的幽默,下一变为。

䷓风地观,由内而外视之,颇为可观了,也可以称是持盈保泰的道理,再一变为。

䷖山地剥,如不保泰,则为剥,好像是人的身体,如不保重则剥损。

䷢火地晋,这是第七变,是外卦初爻的反变,称为游魂卦,等于说,人虽未死,却游魂于废墟之间,到墓场中去观光了。

䷍火天大有,这是第八变。内卦整个还原,称为还原卦,也称为归魂卦,但是,这个归魂,虽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却并非自己生命的还原,而是子孙的延续。所以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是可以绝对还原的,所谓还原,不过是变化的一种,而与以往的形式相似罢了。

以上所说的,是乾卦本身及其变化,一共是八个卦。另外的坎卦、艮卦、震卦、巽卦、离卦、坤卦、兑卦,也都各自变化,其法则相同,共为六十四卦。

先看八卦的方圆图(见图8),从右下方的乾卦,一条斜线到左上角的坤卦,一共是八个卦,就是八卦中的乾、兑、离、坎、震、巽、艮、坤。而它们的数字分别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由此方圆图,可以看到六十四卦中每一卦的“数”。方图所代表的是空间,圆图代表的是时间。

图8: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

那么圆图是如何排列的呢?

从方图上方第一排开始,由坤卦为起点,到第一排的最右边否卦,再接第二排最左边谦卦,如此一排排地接下去(到姤卦为止,从复卦开始从另一个方向排,到乾卦为止),形成一个圆图。

在圆圈的中心,从乾卦到坤卦画一条线,好像是天体银河的位置,而这一圆圈即代表着时间,一年之中的二十四节气,及十二个月,皆由是而产生。

在圆图中,除掉乾坤坎离代表了天地日月,而不采取为节气之用外,下余六十卦。每卦代表六天,共三百六十天,是为一年。五天又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候为一节。所以一年有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这是根据太阳系必然的法则,以卦象说明气候的变化,预知气象由斯产生焉!气象变化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一切,医理与气象的关系最为密切。

(选自《易经与中医》) pkSBDV62b3vg477gJUBmYjKV4XB7pwYI+wOeTvYkyoJCrZFwAgFbwF9atj+Ixo4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