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心能转身

我们现在不妨略知皮毛地说一点养生学的理论。如说,愤怒伤肝,恐惧伤肾,好乐伤心,忧患伤肺。换言之,容易发怒或脾气不好的人,便是肝气不平和。容易害怕,俗话所说的胆小怕事的人,便是肾气(与脑有关)不平和。嗜好过分,特别如饮食、男女方面过分,可使心脏有问题。多愁善感,或遇家庭问题,其他事故,心多忧患,便由肺气不平和开始,影响内脏健康。总之,七情六欲与生理健康关系非常大,错综复杂,一言难尽。中国古代医学所讲的“五劳七伤”,便是这些原因。但是知道了也不必怕,只要明白了“诚意”“正心”,明白了“心能转物”“心能转身”,一切可以从“唯心”的力量自能转变。当然,这就是“大学之道”大人之学的学问所在了。

通常每一个人,由表情、态度、动作和言语表达等综合起来,才构成为一个人的行为。所有这些行为,是由整个人体的“身”在运作。但在每一个人的行为动作中,都充分含有“喜、怒、哀、乐”“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的成分。无论是婴儿、老人,或是聋盲喑哑残障的人,都是一样,并不因为肢体的缺陷就缺少七情六欲的成分。

因此,平常要了解一个人,认识一个人,观察一个人,都是看到这个人就知道了他是爱笑的人,或是容易发脾气的人,或是非常保守内向的人,或是很有浪漫气息的人,或是很狂妄傲慢的人等。其实,所谓这个人,是人们习惯性“逻辑”上的普遍“通称”。严格地说,这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人,是从他们有每一个单独不同的“身体”所表达出来的不同形相。人们因为使用名词成为惯性,便就统统叫他们是每一个“人”的不同,不叫他们是每一个“身”的不同。

我们明白了这个“逻辑”道理,再来看《大学》,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就用很严谨的界别,述说有关喜、怒、哀、乐等情绪的重点,是属于“身”的一边,尤其容易见之于形态表达的作用上。要想修整改正这些生来的习性,所谓从事“修身”之学,便要从“心”的方面入手。

但现在问题来了,“心”是什么?“心”在哪里?怎样才是“心在”?怎样才是“正心”?诚如曾子所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当然是毫无疑问的事实。譬如那些古代言情小说所写的,“茶里饭里都是他”,一看就知道她心里在想念着一个人,对茶饭无心欣赏,并不是说茶里饭里有个心。同样的道理,当一个人在极度愤怒、极度恐怖、极度爱好、极度忧患的时候,也是“茶里饭里都是他”,也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的。

因此,在曾子之后的孟子也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是说,每个人平常都生活在散乱或昏迷的现状中,此心犹如鸡飞狗跳,并不安静在本位上,所以只要能收得放肆在外的狂“心”,归到本位,就是真正学问修养的道理了。

曾子与子思都是传承夫子道统心法的弟子,也可以说是孔门儒家之学的继承者。《大学》与《中庸》,都是专为弘扬孔子“祖述尧舜”的传心法要,当然就形成另一种严谨肃穆的风范。后世的人读了都非常敬仰,但实在也有“敬而远之”的味道。因为这些精义稍加深入,就像宗教家的戒律,使人有可望而不可即的迟疑却步之感。

其实,心性之学,确是中国周秦以前文化的精髓。在那个时期,世界上除了希腊文化中的哲学部分略有近似以外,只有印度文化中的佛学,才对心性之学有专门独到的长处。不过在曾子、子思的时代,佛学并没有传入中国,所以不可以同日而语。但在春秋初期,中国文化学术儒、道、墨等分家的学说还未萌芽,就有早于孔子而生的管仲,对于心性之学已有湛深的造诣,只是后世的人们把他忘掉,归到“政治家”里去了。因此,他在政治领导的方向上,能够为中国的历史政治制度奠定良好的基础,永为后代的典范,并不是偶然的事。

(选自《原本大学微言》) 7+iOIebhtYV3YNNugKdRFO8RvKS8IA+qTJ7KdNJbXCKROH2tHFyzWn3ITor/Wqg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