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修身的重点在正其心

《大学》说:“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为什么说“修身在正其心”呢?事实上,我们身体歪了,“心”想要它正起来,你的心尽管想正,它就老不会正,这又是怎么说呢?大家不要搞错了《大学》所谓“修身”的道理,并不是指如整骨、整形、美容医师们的治疗手术的学识,它一是说由身体内在所表达于外形行为的态色,二是说由身体内在生理习性所发生的“忿懥(轻易发脾气)、恐惧(随时怕事)、好乐(容易动容)、忧患(悲观多虑)”等和“喜怒哀乐”的情绪,需要修整的学问。

如果我们引用老子的话来做对比的说明,就更明白了。老子说:“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又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至于大乘佛学,为了慈悲济世而救度众生,所谓真的菩萨们,是可施舍本身的头目脑髓的。那都是超越世情的常道,并非人道中的平常人所能够做到的。

但是,如要钻牛角尖,一定要向生命的身体上讲求“修身”与“正心”的关系,那是纯生理、纯医理等的学问,属于唯物哲学和科学的一边。它和唯心哲学的一边,都是同等的深奥,都不是以普通常识所可思议的。例如,我们古来传统文化中的道家医学,甚至道家学派支流的神仙丹法,以及从印度流入中国的后期佛学,如西藏密宗的修行路数,都如一般人所固执的“身见”一样,要想从现有的肉体生命上追求,愿意自找麻烦地钻出一个成果来。可是它所包括的学理,更是千丝万缕,非常复杂,并非如一般人盲修瞎炼,随随便便“内炼一口气,外炼筋骨皮”就可以一蹴而就的。

至于后世一般人,为了长生不老,借重佛道两家乃至神仙密宗等名目,执着于人身的“身见”,拼命做炼气修身的功夫,那就应该先深入学习佛学对于人道生命的生来死去的学识,有个透彻的了解。如《入胎经》“十二因缘”的“中有”理念等。然后对《素问》《灵枢》阴阳大道的学理,以及人身“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几百个穴位,先有了医学上的基础。再对印度瑜伽术所说的“军荼利”(中文翻译如“灵能”“灵力”“拙火”乃至“三昧真火”等,都是人身生命功能的代号),以及和它相关的人体生理七万二千脉、一万三千神经、四千四百四十八种病情,都有实修实验的学习,然后才可以讲究修身炼气之道。

但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所”修者是“身”,“能”修者是“心”。最后还是要归到《大学》所说的一句名言:“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大学之道”,由“致知”“物格”,直到“诚意”“知止”,都属于我们生命存在的精神方面的事。用简略粗浅的习惯观念来说,都是属于心理部分的事。但人和一切生物生命的存在,都是由身、心两部分所组合而成的。精神和心,众生天天在用,在活动,但心不知心,心亦不见心,正如《易经》上所说“百姓日用而不知”。如果要想自己见心、知心而明心,从“大学之道”来说,必须先从“知性”开始学养,由“知止而后有定”,到达“安、静、虑、得”的境界,才能得知“明德”自性的本来。

但一般的人,由生到死,大多数不管“心”是什么东西,“意”是什么东西,“知性”又是什么东西。从十九世纪开始,除非是学心理学或是哲学,乃至学医学的精神病科等学科的人,都是从唯物哲学的科学出发,才能对这些问题构成它为新兴科学分门别类的一套学识。

“修身在正其心”,道在心,不在外形,都是同一意义。但“心”在哪里?“心”是什么?什么是“心”?怎样才是“心在”?怎样才是“正心”?曾子只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反过来说,视而见的是“心”在见,听而闻的是“心”在闻,食而知味的也是“心”在知味。如果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看见一件很可笑的东西,又听到有人笑得像哭的声音,嘴里还正在吃得津津有味,又碰到牙齿咬破了舌头,这时“心”作用在哪一个上面?当然,也可以说当下能看、能听、能知味又能知痛痒的,同时都是“心”的作用。

但照现代医学来说,这些作用都是脑的反映,并没有另外一个“心”的存在。但是,近来医学上对脑的研究,并不是绝对肯定地说,除脑以外便没有“心”了。不过,我们现在不能跟着医学的科学来讨论“心”和“脑”的辨别,不然会愈说愈加繁复。我们只能照固有的传统文化来讲,如前所说,同时能起“见、闻、觉(感觉)、知”作用的,还正是意识的范围,意识与脑的作用几乎是连在一起的。

至于传统文化中所说的“心”,是包括整个人体的头脑、四肢、百骸、腑脏,甚至所有的细胞。乃至现有生命活力所波及的反射作用,以及它能起思维、想念和意识所反映的“见、闻、觉、知”等功用,都是一“心”的“能知”“所知”的作用。它既不是纯生理的,又不是纯精神的。而生理的、精神的,又都属于“心”的范畴。所以便可知道传统文化中的“心”是一个代号,是一个代名词。如果把它认定是心脏,或是脑的反映,那就完全不对了。换言之,“心”是生理、精神合一的代号,既不是如西方哲学所说的“唯心”,也不是“唯物”,它是“心物一元”的名称而已。

(选自《原本大学微言》) hkLBqg8bRlL3H8QDUGBJ2bNlOVV8gVw/PUzuE6KtDD5sLwV8VhjugzuEyN6fw2m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