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身心修养是根本

我发现大家有个错误观念,以为南怀瑾是个学佛打坐搞修道的人,想跟他学一点修身养性,如不能成仙成佛,也至少祛病延年。这个观念错了,不是这样一回事。

大家真的要学,就千万不要认为这一套是长生不老之学,什么健康长寿、成仙成佛,不要存这个希望。我活到九十多岁,一辈子都在找,也没有看到过仙佛。那么有没有这回事啊?有,但是找不到。

仙佛之道在哪里?今天正式告诉大家。我的著作很多,大家要学修养身心,重点是两本书,一本是《论语别裁》,讲圣贤做人、做事业的行为。我在序言里也讲到,我不是圣贤,只是以个人见解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做人做事是这样的。所以,你不管学佛修道,先读懂了《论语别裁》,才知道什么叫修行。

《论语》真正是讲圣贤做人做事的修养之道,也就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内圣外王之道。孔子是中国的圣人,在印度讲就是佛菩萨,在外国就叫作先知,在道家叫作神仙。可是在儒家的传统上,只把大成至圣孔子看作是一个人,不必加上神秘外衣,他就是一个人。

《论语别裁》是我很重要的一本书,另一本非常重要的是《原本大学微言》。要问打坐修行修养之道,《原本大学微言》“开宗明义”都讲到了。《大学》之道是大人之学。中国古代的传统,周朝以前的教育是八岁入小学,到了十八岁由童子变成大人了,开始教《大学》,教你如何做一个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是第一节,有三个纲要,叫作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怎么解释呢?在中国文化中,它是内圣外用之学,由一个普通人变成圣人,就是超人,超人就是仙,就是佛了嘛。但儒家不加宗教的花样,仙啊,放光啊,神通啊,都不谈的,只是说如何做一个人。

什么是明德呢?明德就是得道;明德以后去修行,起行,做济世救人的事就是亲民;止于至善是超凡入圣,变超人,天人合一了。这是讲从一个凡人成为知道生命来源的圣人的三个纲要。

大家要学佛,对不起啊,我请问一个问题,不是质问,是请教。哪一位朋友简单明了地告诉我,什么叫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叫作佛。佛在印度文中叫Buddha,现在的翻译叫佛,老的翻译叫佛陀,也就是我们唐朝的音,意思是自度度他,自利利他,功德圆满,智慧成就。

“自觉”是自悟,自己悟了,所谓证得菩提就是悟了,找到生命的根本;“觉他”是度一切众生。在《大学》呢?明德就是自觉;亲民就是觉他;自己悟了,证得菩提,行为、功德做到度一切众生,利益大众,这些都完成了,止于至善。这样叫作觉行圆满,就是佛。换句话说,自利,利他,功德智慧圆满,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佛学跟《大学》所讲的一模一样。讲佛也好,神仙也好,都离不开它的范围。

不过反过来讲,学打坐也对啊。他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怎么明呢?道怎么得呢?怎么明白生命的根本意义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不是都讲得明明白白的吗?就此一路过来得到那个明德,得道了。这也就是打坐的方法,知、止、定、静、安、虑、得,一共七步功夫,七证。所以后来佛学说修禅定,这个禅定的翻译就是从“知止而后有定”来的,禅定也叫作静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修养功夫的程式,也就是求证大道的学养步骤,都跟你们讲完了,一步一步,就得到道,得到明德了。这是讲内圣之学,自己内在的修养功夫。

跟着三纲还有八目,就是八个方向。怎么样能够达到打坐功夫的境界,达到圣人的学问和修养的程度呢?“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叫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大项目、大方向的外用之学。

我年轻的时候同大家一样,到处求师,求神仙,拜菩萨求佛,要修行,找门路。当时去大后方,经过长江湖南的边缘地带,有一派修道的人,里面有个神仙,徒弟很多,据说有神通,本事很大,很多人生了病找他,他会画符念咒,拿一杯水,嘴里念,手在水上画,喝了病就好了。真厉害,好像小病都喝好了。我心里想,这是什么咒啊?是不是出家人的观世音菩萨大悲咒啊?所以我非拜门不可,非求这个法门不可,磕头花钱,向他求了半天。拜门吧,花多少钱都要学。他说:“六耳不同传啊。”什么叫六耳不同传?你磕了头花了钱,过来跪在旁边,只对着你一个人的耳朵讲。先传你五个字的口诀,这个是秘密、密宗,然后传你咒语,你也会画符水给人家治病。我规规矩矩跪着,原来五个字的诀是“观世音菩萨”,“南无”都不要念了。

哎哟!我一听,这个我祖母就会,我妈妈也念,还等你教我?“咒呢?”“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这一套。我一听,整个心都凉了,这我八岁就会了,还要你传我这个咒?!我想我给人家念一定不灵,因为我不信嘛。

当时我年轻,学了以后笑一笑,也磕头谢师,不理这一套,拿现在的讲法,这玩意骗人的。不过我错了,学佛以后明白他没有骗人,为什么?佛法说“一切音声皆是陀罗尼(咒语)”,《大学》也说“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我的意已经不诚恳了,所以不灵,意识一诚恳就是精神起了作用,所以《大学》这段话也是咒语,真话!

这是我年轻时经历的一段故事。所以念咒子啊,找这个仁波切,那个活佛,拜那个师父,统统都是形式,只要你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就可以做到“致知在格物”。大家打坐,这里酸那里痛,心里根本没有诚意在打坐啊!你是在管自己的身体,想练出一个什么功夫来,意不诚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注意这个“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然后“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反过来说了。这两段,一正一反,一来一去,要特别注意!致知、诚意这两个就是学习静坐,乃至成仙成佛、健康长寿,这是一切修养功夫的基础。

什么叫“致知”呢?“知”就是知性。我们生来就有个知性,做婴儿的时候,肚子饿了晓得哭,冷了也晓得哭,这个知性是本来存在的。这个知是思想的来源,就是说,这一知,我们普通话叫天性,没有一个人没有的。只不过在娘胎里十个月,出生的时候把这十个月的经过忘记了。同我们现在一样,做人几十年,许多事情会忘掉,尤其娘胎里的经过,几乎每个人都受不了那个痛苦的压迫,都迷掉了。但这个知性并没有损失,当一出娘胎的时候,脐带一剪断,知道冷暖与外界的刺激,就哭了,哇……受不了一哭叫,知性就起作用了。然后旁边的大人把我们洗干净,用布包好,衣服穿上,喂奶,舒服一点,不哭了,都知道的。所以饿了就会哭,就要吃,这个知性是天性带来的。

打坐怎么样得定啊?致知。那么什么叫格物呢?不被外界的物质所引诱牵引,叫格物。我们的知性很容易被外界的东西所引诱,譬如我们的身体,打起坐来酸痛、难受,身体也是个外界的物啊!大家马上可以做个测验,当你坐在那里腿子酸痛、一身难受的时候,突然你的债主拿把刀站在前面,非要你还钱不可,不还就杀了你,你立刻都不痛了,为什么?你那个知性被吓住了。身体的痛是物,何况身外之物啊?当然一切皆是外物了,所以“致知在格物”,就是不要被身体的感觉以及外境骗走。

“物格而后知至”,把一切外物的引诱推开,我们那个知性本来存在的嘛。你打起坐来,知性很清楚,不要另外找个知性。所以先把这个知性认清楚了,再讲打坐。为什么要打坐呢?因为我追求一个东西。这样一来,你已经上当,被物格了,不是你格物,是物格你,把你格起来了。所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把一切的感觉、外境都推开,你那个知性清清楚楚在这里,姑且可以叫作像一个得定的境界了。

“知止而后有定”,这时候,你那个知道一念清净的,就是知性,一念清净就是意诚,念念清净,知性随时清清明明,不被身体障碍所困扰,不被外面一切境界所困扰,也不被自己的妄想纷飞所困扰。“意诚而后心正”,什么都不要,这个就是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这样我们身体的病痛、障碍、衰老,慢慢就会转变过来。

修身,正心,诚意,后世的儒家称之为天人之道、天人合一。中国文化讲修身养性,是身和心两个方面。静坐修心是一方面,这个要有一定的功夫才能做到;一般做不到修心的,就必须起来应用。

身的方面是合理的运动,不是强烈的,强烈运动有时候伤身体,譬如西洋的运动,跑步、跳高、打球啊,有时候比较剧烈。像中国少林武当这套内养的功夫,是修身的道理。所以有一句话——“动以修身”,运动是在修身;“静以修心”,打坐是修心;“身心两健”,身体健康了,心理也健康了;“动静相因”,动是静的因,静也是动的因,动静互相为因果。

至于你身体的障碍,坐起来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对不起,要注意了!大家到了中年,身体都有问题,同我一样衰老了。小孩子年轻,身体障碍小,但心理躁动不安静;人到中年,心想安定,但身体已经不答应了。为什么不答应呢?因为大家玩了那么多年,吃喝玩乐,坏事也做得不少,好事却做得不多啊,是该受一点果报了,所以会痛一下,酸一下。那就赶快做运动,再求静坐。

(选自《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16NLTVA0f7odVqBwP84DB7u4XDgP6vg+gW3Gdutv2Kq+QsUDKOvZwIwnrjXDnOk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