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生活中时刻保持成长型心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 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释:

①善:优点。

这句话大部分人都懂。几个走到一起的人,其中一定有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能够做自己老师的人。分辨出这些人的优点,就跟他们学;对于他们的一些缺点,也对照自己的情况比较一下,看看自己存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以便自我反省、努力改正。

曾经有人批评孔子的这句话是废话,一点实际意义都没有。我觉得说这种话的人,看问题太简单草率。这句话是“三岁小儿都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到”,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非常难。

观察一下我们的现实生活,就知道孔子这句话的意义在哪里。

“择其善者而从之”,不仅需要一个人有良好的认知能力,能明辨善恶,还要相当谦虚。如果不够谦虚,就不会认可别人的成就,更不会学习别人的优点。

自信和自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总是很想证明自己,看到别人被夸特别能干,他就跳出来贬低别人,说:“某某其实也没那么好!”甚至他总盼着别人出丑闻,当作大家的谈资。这样的人会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永远不会有大的进步,也不会快乐。

为什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为什么别人出丑能令一些人兴奋?可能是因为这能解决一部分人认知失调的问题。看到一个人比自己好这么多,我们心中难免失落,没有人希望自己比别人差,然后我们就可能会为此找一个借口,比如说某某是天才,把别人的成就只归因于天赋,而忽略别人的努力。甚至我们主观地认为别人没那么好,没什么了不起,这时我们内心的压力就小一些,但这样做其实是在逃避问题,是不利于自己进步的。

行为学中有一种现象,叫熵(shāng)增行为,通俗点儿理解就是不按规范要求或用社会道德约束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怎么舒服怎么来。

比如,一个人回到家,往沙发上一躺,把沙发搞得越来越乱,家里边搞得越来越脏,他觉得很舒服。再比如,有的人看到别人好,看到别人厉害,就开始挑毛病、挑刺。这类都是熵增行为,就好比把一个杯子摔碎,轻而易举就能做到。

但“择其善者而从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一个反熵行为,它是有一定目的性、让自己往好的方向改变的行为,这可以看作是一种能力。反熵行为简单说,就是尽管工作一天很辛苦,但是回到家依然先打理卫生、收拾房间,因为显然这是更值得做的事情。在人际交往中,尽管别人身上有缺点,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他的某些优点,承认有比自己强的地方,努力地学习别人好的方面。

“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看到别人做了错事,第一反应是“哎呀,我也可能做这样的事,我要把它改掉”。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不断进步。

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在网上发评论,都只想证明自己是对的、是好的,只想证明自己知道很多东西,就陷入了《终身成长》里说的固定型心态,是很难有进步的。

相反,一个人能够做出很多反熵行为,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能长期保持成长型心态。因为无论别人做得对还是不对,我们都找得到自己可以借鉴、学习进步的地方,久而久之,一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这句话是孔子非常重要的贡献,希望我们能够把这句话悟透,在生活中努力实践。

本节打卡小知识

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是因为在孔子之前,教育是被贵族阶级垄断的,而且也没有老师这个职业,以及我们现在司空见惯的学校。谁有资格教、谁有资格学,都是由血缘、身份决定的。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打破了这种封闭的教育模式。他周游列国,平等对待与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原本并不具备接受贵族教育身份的学生。

有意思的是,尽管孔子对礼崩乐坏的时代感到痛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恢复周礼,但也恰恰是因为在这样一个秩序动乱的时代,他才有可能打破原本的壁垒,实现自己作为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理想。 hraYpTwEvy7dYR/gdNySjpe0sdxU6icVCa6f+hcwh0dX4tits2d/Em2z2fNEG0Q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