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讲
柏拉图

哲学家的天性是关注永恒,没有什么品质比思想狭隘与哲学家更加对立了。

——柏拉图

在西方哲学史上,如果要举出一个最重要的人物,非柏拉图莫属。甚至可以说,没有柏拉图,就没有西方哲学。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是西方哲学主流传统的奠基者,用一句话概括这个传统,就是世界二分模式,这个传统支配了西方哲学两千年之久。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们两人的关系,可以这么说: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传统的开创者,柏拉图是奠基者。开创和奠基是不同的。苏格拉底不留文字,也没有建立体系,所以不能说他是奠基者。柏拉图是第一个留下完整著作的希腊哲学家,在他的著作中,希腊形而上学在唯心主义方向上发展到了极致,形成了一个体系。他的著作大多是对话体,对话的主角是苏格拉底,在多数情况下,他是在借苏格拉底之口讲自己的哲学。

在西方哲学的源头上,希腊出了一个苏格拉底,一个柏拉图。在中国哲学的源头上,先秦时期出了一个孔子,一个孟子。我来做一个类比,你看有没有道理。我的看法是,苏格拉底就好比孔子,柏拉图就好比孟子。从伟大的程度说,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圣人,孟子和柏拉图是亚圣。从思想史上的地位说,孔子和苏格拉底相似,他开创了中国儒家的精神传统,孟子和柏拉图相似,他是儒家第一个著作家,并且把儒家思想铸成了一个体系。

柏拉图著作丰富,而且在古希腊哲学家里,只有他的著作全部流传下来了。鉴于他思想的重要性和丰富性,我用较多的篇幅来讲他,先讲他的形而上学体系,即理念学说,然后讲他在正义、道德、教育、婚姻、爱情各个方面的见解。

一 洞穴比喻

1.柏拉图的生平

柏拉图活到了八十岁,他的一生,以四十岁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半生。他的前半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二十岁以前,他是一个文学青年,一心想靠文学成名,写过许多热烈的情诗和一些悲剧作品。第二个阶段,二十岁,听了苏格拉底的谈话,他改变志向,把自己的习作全部投进火堆,做了苏格拉底的学生。第三个阶段,二十八岁,苏格拉底被处死,他深受刺激,多次离开雅典,去麦加拉、意大利、埃及等地游学,同时从事写作,他的大部分著作是在这个时期写的。他的后半生,四十岁,在雅典创立学园,自己担任园长,主要从事教学,一直到八十岁去世。他讲学没有稿子,这个时期只有少量著作。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

柏拉图的后半生,发生过一个插曲。苏格拉底之死给了他一个教训,使他相信哲学必须与权力联盟,才能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有所作为。他由此产生了哲学王的理想,最好是哲学家掌握权力,如果这做不到,就把有权力者培养成哲学家。当时在西西里的叙拉古城邦有他的一个铁杆粉丝,名叫狄翁,是僭主狄奥尼修斯一世的女婿。狄奥尼修斯一世去世后,儿子狄奥尼修斯二世继位,狄翁成为位高权重的人物。在狄翁召唤下,柏拉图两次去西西里,试图在两个僭主身上实现哲学王的理想,但结果很悲催。前一次去,狄奥尼修斯一世还在位,把他在奴隶市场上拍卖了,幸好买主也是一个铁杆粉丝,买的目的就是释放他。后一次去,狄奥尼修斯二世在位,柏拉图每天认真地给这个年轻的僭主上哲学课,可是,没过多久,僭主不耐烦了,对他说:我知道什么是哲学了,就是无聊老人对无知青年的谈话。(按照培根的说法,这句话出自第欧根尼之口,是对柏拉图的嘲笑。)此时柏拉图四十岁,灰溜溜地回到雅典,从此放弃幻想,死心塌地地办学园当教授。

柏拉图学园位于雅典近郊一个叫阿卡德摩(Academus)的地方,柏拉图去世后,代代传承,直到公元529年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关闭,存在了九百年。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学术研究院。在英文中,“academy”(科学院、研究院)这个词,就来自柏拉图学园所在的地名。

2.思想渊源

在讲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之前,我先提示一下他的思想渊源。他的思想和四个人有密切的关系,按照年代早晚的顺序,这四个人是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

第一个是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本体,柏拉图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这个观点的启发,建立起了他的理念学说。亚里士多德指出:柏拉图的理念就是毕达哥拉斯的数。柏拉图把理念作为本体,而认为数是理念的典范。他说:上帝工作时总要借助几何学。因此,要走进哲学之门,必须具备数学知识。他的学园大门上书写着一句醒目的话:“不懂几何学者不得入内。”从毕达哥拉斯那里,他还接受了灵魂不死和轮回的神秘主义思想。

第二个是巴门尼德。巴门尼德认为真正的存在是本体,唯有用纯粹思维才能认识它。柏拉图也接受了这个观点,认为关于真正的存在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真正的存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必须用理性去认识,哲学的使命就是认识真正的存在。

第三个是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不是毫无保留地接受巴门尼德的观点。赫拉克利特认为变化是唯一的真实,巴门尼德认为变化是非存在,柏拉图调和这两种立场,承认变化的现象世界也是真实的,但在存在的等级上远低于本体世界。

第四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在哲学思想上,苏格拉底对柏拉图的最重要影响是两点,一是对一般概念的探讨,另一是探讨的重点是道德知识,目的是灵魂的觉醒。这两点我下面会具体讲。

3.洞穴比喻

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可以称作世界二分模式,即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的严格区分。为了帮助人们理解这个模式,他讲了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

他是这么讲的:请你想象有这么一个地洞,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地面,可以透进一点光线。你从小就住在洞里,面朝洞穴的后壁,脚和脖子都被捆绑着。洞外有人活动,但你只能看见投射在后壁上的影子。既然你从来没有到过洞外,就一定会断定这些影子是唯一真实的事物。有一天,你被松了绑,走到洞外,看见了阳光下的实物。这时候,因为不适应亮光,你会头晕眼花,认为现在看到的实物是虚假的,过去看到的影子才是真实的。慢慢适应以后,你明白了哪个是真实,哪个是虚假,再让你回到洞穴里生活,你就不愿意了。

说完这个比喻,柏拉图解释说,洞穴里的世界就好比感官所接触的现象世界,阳光下的世界就好比理性所认识的本体世界。本体世界是真正的存在,现象世界只是本体世界的模仿和影子。但是,由于你一直生活在现象世界里,现在让你见识一下本体世界的真相,你也会头晕眼花,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4.理念世界

那么,什么是柏拉图眼中的本体世界呢?简单地说,就是理念世界。这就要讲到柏拉图的理念学说了。

理念(Idea),也翻译为“相”(共相)、“型”(原型),我采用通用的译法。在柏拉图这里,这个词不是英语里所指的观念、想法,而是一个具有本体论意义的概念。通过两个路径,他用理念构建了一个本体世界,叫作理念世界。一个路径是理性主义的,理念是形式因,理念世界是现象世界的原型。另一个路径是神秘主义的,理念是目的因,理念世界是灵魂的故乡和归宿。

二 理念世界

柏拉图通过两个路径构建了他心目中的本体世界即理念世界,一个是理性主义的路径,另一个是神秘主义的路径,下一节我来讲述这两个路径。

1.构建理念世界的理性主义路径

苏格拉底和人谈话,经常用下定义的方法,从个别中归纳出一般,这个一般就是某一类个别事物的共同属性或者说共相。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一般概念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在个别事物之外没有独立的存在。柏拉图从苏格拉底的归纳方法出发,但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他认为,个别事物变化无常,不可能给它们下一个确定的定义,因此,通过归纳得到的那个一般概念,其实早就存在了,是先于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一种东西,他把这个东西称为理念。要理解柏拉图的理念学说,这是关键的一点:先有理念,后有个别事物,理念是在个别事物之外的独立存在。而且,柏拉图认为,个别事物之所以得以存在,只是因为“分有”了相关的理念。或者说,个别事物只是对相关的理念的模仿。

说到这里,你也许听糊涂了。好,我来给你举个例子。我家有一只小狗,我儿子给它起了个高贵的名字,叫男爵。按照柏拉图的理论,男爵之所以能够作为小狗存在,是因为它“分有”了狗的理念,男爵是对狗的理念的模仿。如果我去跟我儿子讲这一套道理,他一定会很生气。在他眼里,男爵是活生生的,狗的理念却是胡扯。柏拉图不同,在他看来,和男爵相比,狗的理念无比美妙。这里你要注意,柏拉图为什么如此看重理念,他有两个理由。第一,个别事物有生有灭,理念却是永恒的。即使世界上的狗灭绝了,狗的理念仍然存在。事实上,恐龙早已灭绝,但恐龙这个概念仍然存在。第二,个别事物总是有缺点的,理念却是完美的。狗的理念是一只理想的狗,它百分之百符合狗的定义,因为它就是狗的定义本身。在这个意义上,狗的理念是一切个别的狗的原型,而个别的狗只是它的摹本。

我曾经讲到,柏拉图非常重视数学,为什么这样,在这里可以得到解释了。在他看来,数的关系是理念的典范。比如说,你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这个具体的三角形多少会有误差,仔细测量起来,它的三个内角之和未必严格地等于180度。但是,你做几何证明的时候,脑子里有一个抽象的三角形,它的三个内角之和一定严格地等于180度。柏拉图会这样给你解释:这个抽象的三角形就是三角形的理念,它是三角形的原型,比任何具体的三角形更是真正的三角形。

理念是原型,个别事物是模仿,再举一个例子。这里有两只红色的苹果,你说这只苹果非常红,那只苹果不太红。你根据什么做这个比较呢?柏拉图会告诉你,你根据的是红色的理念,而因为对红色的理念模仿得非常像或者不太像,分有得非常多或者不太多,苹果就有了非常红和不太红的区别。

柏拉图认为,存在着许多理念。物质的事物和属性按其种类有相应的理念,例如狗的理念、猫的理念、红色的理念等。抽象的事物和属性按其种类也有相应的理念,例如三角形的理念等。心灵的事物和属性按其种类也有相应的理念,例如美的理念、善的理念等。所以,理念实际上就是用来指称事物和属性的种类的一般概念。他说所有这些理念都是独立存在的,那么,它们究竟存在在哪里呢?据他说,九天之上有一个世界,完全不同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叫作理念世界,大大小小的理念们就住在那里。这么看来,理念世界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库房,里面储存着我们所需要的全部一般概念。

以上是柏拉图用理念构建本体世界的第一个路径。这个路径是有问题的,他把一般概念从个别事物中割裂出来,把形式从质料中割裂出来,这样的割裂不符合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思想,后来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就致力于消除这种割裂,复原一般与个别之间紧密结合的关系。

2.构建理念世界的神秘主义路径

柏拉图用一般概念构建了一个理念世界,把它看作在现象世界之上独立存在的本体世界。可是,这个本体世界好像并不美好。按照他的理论,每个事物的种类都有相应的理念,事物有多少种类,就有多少理念,因此有数不清的理念。于是,在理念世界这个巨大的库房里,甚至还住着头发的理念、鼻涕的理念、蟑螂的理念等等。事实上,在他的著作中,他自己写道,有人用嘲弄的口吻向他描绘这种可笑的情景,而他为此感到尴尬。

这就要讲到柏拉图构建本体世界的另一个路径了,就是神秘主义的路径。苏格拉底探讨一般概念,重点是道德知识,目的是灵魂的觉醒,柏拉图从老师那里继承了这个立场。不过,在他看来,道德知识必须有形而上学的支撑,他构建一个理念世界,根本目的是为灵魂的追求提供一个终极依据。回到这个根本目的上来,他就意识到,理念世界不应该只是概念的库房,在理念世界和灵魂之间应该有一种联系。要建立这种联系,就应该按照理念和灵魂的关系,在理念世界中的许许多多理念之间建立一个合理的秩序。他没有向我们解释这个秩序具体是怎样的,恐怕也解释不清楚,但他坚定地告诉我们,在一切理念之中,善的理念是最高的理念,它是绝对的目的,其他理念都作为手段从属于这个最高理念。关于善的理念的内容,柏拉图说得很抽象,我们只知道,它是一切正义和美好事物的原因,在可见世界里创造了光,在可知世界里是真理和理性的源泉。人生在世的全部知识和行为,其终极目的就是为了认识这个善的理念。柏拉图似乎觉得,善的理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他说,如果你能够合乎理性地做人和做事,你就一定看见过善的理念。

请你注意这句话:如果你能够合乎理性地做人和做事,你就一定看见过善的理念。那么,在哪里看见过?当然不是在你现在生活的这个现象世界里,而是在理念世界里。现在真相大白了,原来理念世界是灵魂的故乡,每一个人的灵魂曾经在那里居住过。柏拉图受奥菲斯教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相信灵魂轮回和不死。不过,他把人的灵魂和动物的灵魂区别开来,人的灵魂是有理性的,只有人的灵魂原先是居住在理念世界里的,现在暂时被禁锢在肉体之中,以后还要回到理念世界去。因此,现世的德行就有了一个神圣的目的,就是让灵魂能够回归理念世界。只有好人的灵魂能够回乡,坏人的灵魂则会陷入糟糕的轮回,永远流浪。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作为灵魂的故乡,实际上就是基督教的天国。事实上,后来的基督教的神学,就从柏拉图的形而上学中吸取了这方面的内容。

三 回忆和迷狂

柏拉图通过两条路径建构了一个理念世界,为了证明理念世界的存在,他还提出了两种关于认识的理论,就是回忆说和迷狂说。这两个理论,分别对应于两个路径。回忆说告诉我们,抽象知识是你对在概念的库房里曾经看见过的对一般概念的回忆。迷狂说告诉我们,你在迷狂状态中能够看见灵魂的故乡里最美好最本质的景象。

1.回忆说

通常认为,一般概念是用归纳法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这也是苏格拉底的看法。可是,在柏拉图看来,你无论怎样运用思维能力,在个别事物中仍然找不出纯粹的一般概念。这就说明,一般概念早在一切个别事物存在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对理念的认识其实不是逻辑性质的归纳,而是直觉性质的回忆。和个别事物的接触只是提供了一种机会,一些暗示,灵魂借此回忆起了曾经在理念世界里看见过的纯粹的一般概念。在这方面,数学知识是最好的证据。现实世界里不存在纯粹的三角形,但我们能够有纯粹的三角形的概念,这就证明我们的灵魂曾经在另一个世界里生活过,在那里看见过纯粹的三角形。

所以,知识就是回忆,回忆证明了理念世界的存在。在这里,如果你仔细分析,会发现柏拉图是在进行循环论证。他的前提是,在现实世界里不存在纯粹的一般概念,所以它们必定存在于另一个世界里,他把那个世界称作理念世界。很显然,理念世界的存在已经包含在前提里了,他是从这个前提推出知识就是回忆的,然后又用知识就是回忆来证明理念世界的存在,这就叫循环论证。他认定一般概念不是存在在思维和语言中的一种抽象,而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这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在西方中世纪,围绕一般概念只是名称还是实际存在的东西,展开了长期的争论,两派分别叫作柏拉图是唯实论的开山鼻祖。

不过,你不要认为知识就是回忆这个学说完全是谬论,它实际上表达了柏拉图的一个洞见,就是人的心灵与宇宙真理是相通的,对真理的认识不是凭借逻辑推理,而是凭借心灵的觉醒,凭借超越经验和概念思维的直觉。东西方许多大哲学家都用不同方式表达了这个洞见,柏拉图的回忆说是其中的一种。

2.迷狂说

为了证明理念世界的存在,柏拉图还提出了一个迷狂说。和回忆说相比,迷狂说更能让你领悟柏拉图心目中那个理念世界的性质。按照回忆说,理念世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世界,按照迷狂说,它就是一个神秘的精神王国了。

柏拉图重视理性的作用,但似乎认为有时候不让理性发生作用是更美妙的。他告诫我们,不要害怕迷狂,不要认为神志清醒一定比充满激情好,迷狂也许是认识真理的更高级的方式。在他看来,有四种迷狂是神圣的,分别源于四位神灵。

第一种是预言的迷狂,源于太阳神阿波罗。在希腊神话中,阿波罗同时是预言之神,借德尔斐神庙的祭司之口宣说预言。人在睡梦中,或者在神灵附体心智迷狂的时候,也会看到有预示作用的异象,或者说出自己也不明白的预言。

第二种是秘仪的迷狂,源于酒神狄俄尼索斯。希腊民间盛行酒神秘仪,信徒们通过秘密仪式进入迷狂状态,回归众生一体的神秘境界。这两种迷狂所对应的是古希腊两种主要的崇拜仪式,即日神崇拜和酒神崇拜。

第三种是诗歌的迷狂,源于艺术女神缪斯。柏拉图说,诗人的才华来自灵感,而不是来自某种技艺,只有在灵感的激励下才能写出好诗,神志清醒时写的作品则往往很蹩脚。所谓灵感,实际上就是神灵附体的时刻,由此可见,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真正的好诗不是人的作品,而是神的作品。柏拉图曾经是一个酷爱写诗的文学青年,他应该是有切身体会的。后来他虽然放弃了写诗,但是他在写对话体作品时仍然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有人认为,他实际上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他的对话体作品是小说的雏形。

第四种是爱的迷狂,源于爱神厄洛斯或者阿佛洛狄忒。柏拉图最看重这一种迷狂,说它是最高级的迷狂,是神灵附体的各种形式中最好的形式,是上苍给人的最高恩赐。一个人为什么会被爱的迷狂控制?因为爱美,看见美的肉体、美的容貌,就心醉神迷,不能自已,渴望与之合为一体。可是,尘世的美变化无常,稍纵即逝,爱美的冲动在尘世的美上面是不能真正得到满足的,你就会像一只迷途的鸟儿一样在不同的美的形体之间扑腾。这种无法满足的爱美的冲动,实质上是灵魂隐约回忆起了在上界看见过的真正的美,所以,它应该驱使人向上追求,你要像一只聪明的鸟儿一样振翅高飞,直至对美的本体进行观照。到了这一步,你的灵魂已经上升到了理念世界里,回到了它的故乡。正是通过对爱的迷狂的分析,柏拉图把迷狂和理念世界紧密联系了起来。

从上面的阐述可以看出,迷狂说和回忆说其实有密切的联系。迷狂实质上也是一种回忆,区别在于,第一,它不是对某些一般概念的回忆,而是对上界具有神圣性质的事物和景象的回忆,不同形式的迷狂以不同的方式“看见”了真正的存在,“看见”了理念世界的某个本质的方面,“看见”了真善美本身;第二,它不是通过理性思维实现的,相反,必须撇开理性思维,让灵魂进入一种非理性的迷狂状态,这种直接触及本体的回忆才可能发生。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的哲学包含着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两种矛盾的因素,而说到底,神秘主义因素的分量更重,他其实是一位化装成逻辑学家的诗人。

柏拉图的形而上学,我就讲到这里。你要记住三点:一、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可以概括为世界二分模式,理念世界是世界的本体,现象世界是对理念的模仿,是理念世界的影子;二、他主要通过两个路径构建理念世界,在理性主义路径上,理念世界是概念的库房,在神秘主义路径上,理念是灵魂的故乡;三、他用回忆说和迷狂说证明理念世界的存在。

四 假如人人都有隐身术

柏拉图的哲学,虽然重视形而上学体系的建构,但初衷不只是理论的兴趣,而更是现实的关切。在他的理念世界里,善是最高的理念,他实际上是要以此表明,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应该把善当作主要的目标。善,就是好,在西文里是同一个词。在柏拉图的著作中,对于什么是好的人生,什么是好的社会,什么是好的灵魂,有大量的讨论。这方面的讨论,相当部分是围绕正义问题展开的。正义是一种基本的善、基本的好。在不同语境里,正义这个概念的含义有所不同。其中一个主要含义,就是不做损害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事情,如果做了这样的事情,就要受到惩罚。我们先来看柏拉图在这方面的讨论,涉及以下三个问题。

1.强权就是正义吗

在《高尔吉亚篇》中,柏拉图写了苏格拉底与一个叫卡利克勒的人之间的一场辩论。卡利克勒提出一个论点:强权就是正义。他说:“谁强大,谁就应该得到更多的利益,大自然就是这样安排的,在动物界,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中,情况都是这样。所以,强者统治弱者,用暴力剥夺弱者的财产,这是天然的正义。”苏格拉底反驳:“强大和优秀难道是一回事吗?有的人优秀却弱小,有的人强大却低劣。”卡利克勒振振有词地回答:“我清楚地告诉你,强大和优秀是一回事,优秀就是有能力,能够让自己的欲望得到最大的扩张和满足,而这便是强大。所以,强者统治弱者,实际上就是优者统治劣者。”苏格拉底反驳:“真正的优秀是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做到节制。”卡利克勒嘲笑:“你多么天真!大多数人因为没有能力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歌颂节制,谴责不节制,以此掩饰自己的无能。一个人有能力而节制,他就是一个傻瓜。”

辩论到这里,苏格拉底好像处于劣势,而他随后平静地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他说,在最有权力的人里你的确可以找到最邪恶的人,但也可以找到好人,一个有权力作恶的人仍然能够终生过正义的生活,要做到这一点是困难的,这样的人最值得尊敬。他还说:我们应当十分警惕自己不要作恶,这种警惕应该超过警惕不受他人之恶的损害,一个人首先要学习的是如何做一个好人,无论是在公共生活中还是私人生活中。

在这场辩论中,两个人所说的正义,明显是不同的概念。卡利克勒说的正义,是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则,主张强者可以为所欲为,苏格拉底说的正义,是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则,强调好人应该自律。有权力者更应该这样,权力是对一个人善恶的考验,权力越大,考验就越大,也更能够检验出这个人的真实品性。在今天,苏格拉底的这个提醒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在《理想国》(又译《国家篇》)中,我们看到类似的讨论。一个叫塞拉西马柯的人宣称,不论在什么地方,正义都是强者的利益。然后,按照苏格拉底所理解的含义谈论正义,他指出两点:第一,正义的人往往倒霉,不正义的人总是走运,不正义的事干得足够大,比如大窃国者,就能享尽荣华富贵;第二,不要做一个真正正义的人,要做一个看起来正义的人,不正义而貌似正义,就既能博得好名声,又能谋取最大利益,聪明的统治者就是这样做的。他说的是大实话,使得在场的人都感到困惑,纷纷请苏格拉底给予解答。可是,苏格拉底好像答非所问,讲了一大篇关于社会正义的起源的宏论。

2.能否靠道德维护正义

在《理想国》第二卷里,柏拉图着重讨论一个问题:能否靠道德维护正义?在这里,正义仍然是指做一个好人,不做损害他人和社会的事。苏格拉底说,正义本身就是最好的东西,一个人凭借良好的品德就能够坚持做好人。柏拉图是借苏格拉底的口讲自己的观点,但是,我们看到,在他的笔下,苏格拉底的见解被所有在场的人嘲笑为迂腐,其中格老孔的反驳非常有力。

格老孔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牧羊人,捡到一枚宝石戒指,可以使他隐身,他就靠隐身术勾引了王后,杀掉了国王,霸占了王国。格老孔指出,即使一个所谓正义的人,捡到了这枚戒指,一定也会胡作非为,与不正义的人没有什么两样。他得出结论说,如果可以为所欲为而不受法律的惩罚,世界上就不会有正义的人。

格老孔的推论有一个前提:利己是人的本能,如果没有外在的约束,欲望就必然膨胀,从而走向损人。他说,无论是谁,如果有这样一枚可以隐身的戒指,就不可能克制住自己做坏事的冲动,会在市场里随便拿东西,会走进屋子里强奸妇女,会杀死自己的仇人。总之,只要能够隐身,正义的人和不正义的人做的事不会有什么两样。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人人都有隐身术,会是一种什么情形?毫无悬念,一定是天下大乱。坏人不必说,自然是无恶不作。处在中间状态的人,也一定挡不住诱惑,有了隐身术仍然做君子,不去勾引王后和美女,这样的男人恐怕不多。就算你是一个好人,要坚守正义,不去侵犯别人,可是,你的财产遭掠夺,你的妻女遭蹂躏,久而久之,你的正义还能坚守下去吗?

在这种人人自危的情况下,为了自身的安全,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订立契约,大家都放弃隐身术。格老孔——以及近代哲学家霍布斯——就是这样来论证立法的起源的:人人为了不受他人伤害而承诺自己不伤害他人。所以,格老孔说,在利己本能的支配下,最好是干坏事而不受惩罚,最坏是受了害而无能力报复,而所谓正义就是最好与最坏之间的折中。

事实上,人人放弃隐身术只是理想状态,在人类早期从来没有存在过。历史上长期存在的情形是,极少数人有隐身术,掌握不受约束和监督的权力,可以为所欲为而不受惩罚,从而使得没有隐身术的大多数人毫无安全感,却又无能为力。这种情形就叫作人治。什么叫法治?就是不让任何人有隐身术,权力在法律的约束下公开透明地运作。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一个人人有安全感的社会环境。

仔细分析这场讨论,有两个关键点。第一,人性中有没有道德本性?除了利己本能之外,人有没有同情、善良、利他的一面?格老孔认为没有,苏格拉底认为有,在这一点上他们有明显的分歧。苏格拉底相信,一个人如果道德本性足够强大,就会在任何情况下坚持正义,不做坏事。正是这个信念遭到了格老孔的嘲笑,在他看来,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人。第二,仅仅靠道德能否维护正义?在这一点上,格老孔的观点十分明确,就是不能。这个观点当然是对的,即使人性中有道德本性,如果没有良好的法律秩序加以保护,也会遭到摧残乃至泯灭。在讨论中,两个人讲的重点不同,苏格拉底讲的是,个人靠道德就能够坚持正义,格老孔讲的是,社会必须靠法治才能实现正义,我认为他们讲得都对。

3.不正义会受到怎样的惩罚

在这些关于正义的辩论中,反方常常会提出一个有力的论据,就是好人往往倒霉,坏人却享尽荣华富贵。在现实生活中,这类现象的确比比皆是。那么,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如果正义使人遭受厄运,不正义反而使人得到好运,天地间正义究竟何在?

对于这个问题,柏拉图给出了两个回答。

第一,不正义所遭到的惩罚,未必是鞭笞和死亡之类的不幸,而是在现世就要过一种亵渎神圣的生活,成为一个亵渎神圣的人,丝毫没有领略什么是神圣的幸福,这才是最大的不幸。(《泰阿泰德》)通俗地说,就是你成了一个坏人,有一个坏的人生,这本身就是惩罚,是现世的报应。

第二,必须相信神是存在的,灵魂是不死的,肉体死亡以后,灵魂会去往另一个世界,受到神的审判。因此,坏人作的恶,不但使他们在现世过一种坏的生活,而且会在死后遭到清算,受到神的惩罚。

在我看来,柏拉图讲的这两种惩罚,第一种是确定无疑的,第二种只是可能性。坏人恐怕不会在乎这两种惩罚中的任何一种,他们既不认为作恶得到了成功是坏的生活,也不相信神的存在和审判。对于好人来说,这两个理由其实可以合并为一个:不管神是否存在,你都要过一种配得上“人”这个称号的生活,一种即使在神面前你也问心无愧的生活。

五 国家的治理和灵魂的治理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还讨论了另一个含义的正义,指的是良好的秩序。他分两个方面讨论,一个是国家的良好秩序,另一个是个人灵魂中的良好秩序,而这两方面的秩序都以他的人性理论为依据。

1.人性的三个部分

柏拉图的人性理论,基本意思是:人性,或者说人的灵魂,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第一个是理性,它的作用是进行思考和推理,是人性中最高级的部分。第二个是激情,它的作用是争取优越、胜利和名誉,是人性中次高级的部分。第三个是欲望,包括食欲、性欲以及由它们派生的各种欲望,是人性中低级的部分。这三个部分,就好比三种不同的金属,理性好比金子,激情好比银子,欲望好比铜铁,老天就是用这三种金属造人的。

在这个人性理论的基础上,柏拉图提出了对国家的治理和灵魂的治理的看法。

2.国家的治理

在国家的治理上,柏拉图说,根据每个人是用什么金属造的,应该把他放在相应的等级上,从事适合于他的工作。大体说来,用金子造的人适合做统治者,用银子造的人适合做保卫者即军人,用铜铁造的人适合做体力劳动者即农民和工人。

柏拉图把人分为三个等级,有民主思想的人理所当然地对此十分反感,比如罗素就谴责说,这是柏拉图编的一个谎话。不过,仔细读原文,我们会发现两点。第一,他说的三种金属不是指血统,而是指心灵的品质。他说:那些心灵深处有金银的人,更不需要世俗的金银了,因为世俗的金银是罪恶之源,心灵深处的金银是纯洁无瑕的至宝。第二,因此,所谓三个等级就不能靠血统来继承。他说,金银的父亲可能会生出铜铁的孩子,反过来也一样。所以,处于高等级的人必须十分注意后代的教育,并且留心观察他们的心灵品质,如果发现其品质是铜铁,就把他们安置在劳动者的位置上。同样,如果发现劳动者的后代有金银的品质,就把他们提升到高的等级。总之,不同等级之间要保持流动性,一个人属于哪个等级,是由心灵品质决定的,应当根据每个人优秀和不优秀的实际情况,把他安放在最适合的位置上。

每个人都处在最适合于他的秉性的位置上,执行一种最适合于他秉性的职务。三个等级的人各居其位,各司其职,人人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国家就会有良好的秩序,这是国家层面上的正义。相反,大家都不好好做自己分内的事,而是相互干涉,老想要取代别人的事务,国家就乱了套。

用今天的眼光看,柏拉图的这个理论,毛病有二。第一,把社会分工的不同领域看作有高低之分的等级秩序,这的确是违背民主精神的。第二,在心灵品质的优劣和社会分工的不同领域之间建立一种对应的关系,也是很武断的,因为不论在哪个领域,包括物质生产领域,都需要品质优秀的人,那个领域才会有良好的发展。合理因素也有二。第一,一个人的职务应该和他的才品相适合。第二,做好本职工作是每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3.灵魂的治理

与国家的治理相似,灵魂的治理,同样是要让构成灵魂的三个部分各居其位,各司其职,在灵魂中建立一个良好的秩序。理性是最高级的部分,要让它占据统治地位。激情是次高级的部分,要让它做好理性的辅助者。激情处在理性和欲望两端之间,如果它受理性的支配,就会起好的作用,如果受欲望的支配,就会起坏的作用,所以它受谁支配是最关键的。欲望占据了每个人的灵魂的大部分,它的本性是贪婪,理性和激情必须紧密地联合起来,理性发出命令,激情投入战斗,才能有效地监督和约束欲望,保护好整个灵魂。

总之,灵魂中低级的部分受高级的部分支配,理性支配激情,理性和激情共同支配欲望,三个部分互相协调,做到自身内部秩序良好,你就能够做自己的主人,而这就是灵魂层面上的正义。一个人灵魂中有良好的秩序,他就拥有了一个健康的灵魂,相反的是病弱的灵魂。柏拉图认为,道德的优劣就在于灵魂的品质,美德是灵魂的一种健康、美、有力量的状态,邪恶是灵魂的一种有病、丑、虚弱的状态。这个见解是很深刻的,后来尼采狠批柏拉图的道德思想,可是,他所主张的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的区分,其基本意思早已被柏拉图说出来了。

4.哲学王的理想

灵魂的治理和国家的治理,这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灵魂治理得好的人,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当然应该让他来治理国家。柏拉图说,根据灵魂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理性、激情还是欲望,人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分别是爱智者(哲学家)、爱胜者和爱利者。把这个分类和他说的国家中三个等级相对照,哲学家就应该是统治者,爱胜者就应该是保卫者,爱利者就应该是劳动者。

这就要讲到柏拉图的哲学王理想了,这个理想实际上是可以从他的人性理论推导出来的。灵魂的最高级部分是理性,那么,在国家的层面上,就应该让理性最纯粹、发展得最好的人当统治者,而这就是哲学家。

在柏拉图的时代,好像已经有许多他称之为坏哲学家、伪哲学家的冒牌哲学家了,柏拉图对他们进行了愤怒的谴责,我就不具体讲了。他认为,真正的哲学家,最重要的特点是关注永恒的事物,因此胸怀宽广,目光远大,不会沉溺在凡人琐事和利益争吵之中,也不会在繁杂的事务中迷失方向。那么,这样的人当然应该成为国家的领袖。可是,在现实世界里,哲学家的处境很不好,往往孤独地活着和死去,对于国家的治理发挥不了任何作用。原因何在?就因为哲学家手里没有权力。由此他提出了哲学王的理想,就是让哲学家当君王,如果这做不到,就把君王培养成哲学家。无论如何,只有君王自己过的是智慧的生活,才能够把国家治理好。如果这两种可能都不能实现,那么,柏拉图伤心地说,我的那些关于国家治理的理论就真的是空中楼阁了,我只好让人们嘲笑我是一个做白日梦的人。

谈到让哲学家掌握权力,柏拉图举出的理由之一是,哲学家实际上最不热心权力,而让最不热心权力的人来治理国家,一定会治理得最好。相反,让热心权力的人来治理国家,一定会治理得极糟,势必出现尔虞我诈、互相残杀的局面,而国家就会毁在他们手里。我们看到,前一种情况,历史上只有一个例子,就是古罗马哲学家兼皇帝马可·奥勒留,是哲学家治国的孤证和典范。后一种情况,古今中外,我们看到的例子和证明多得数不清。以上是对《理想国》一书中部分内容的讨论。

到了晚年,柏拉图的哲学王理想已经彻底破灭,他的政治理念的重心转移到了现实的法律制度上面,强调靠法律治国。他说,真正的政治家拥有政治理想,懂得统治艺术,不但能够让人民安居乐业,而且能够在人性许可的范围内改良人民的素质。与这些品质相比,成文的法律只具有次要的价值。理想的国家是不需要法律的,而需要用法律来统治的地方必定存在着不正义。但是,看来这种真正的政治家不可能出现了,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些——用他的话说——党派领导人和虚假的政府领导人。在这种情况下,只好退而求其次,法律的统治虽然是次好的,却是现实世界里维护正义所必需的。由此看来,柏拉图的政治理想,第一等的是贤明君主统治,第二等的才是法律统治。以上是对《政治家篇》《法篇》中部分内容的讨论。

六 理想国里的教育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一本讲公众教育的书,人们仅凭书名就想当然地以为它是一本讲政治的书,这完全是误解。他的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讲灵魂的治理,这本身就是在讲教育,讲国家的治理,实际上也是在讲要给公众教育提供怎样的制度环境。与此同时,在《理想国》和晚期著作《法篇》中,柏拉图对教育问题又有专门的论述,我根据这两本著作讲一讲他的教育思想。

1.教育是国家最重要的工作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他的人性理论基础上的。他说,教育并不像某些人所宣称的那样,能够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东西灌输到灵魂里去,就好像能够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照这说法,教育就是把人性中本来有的能力开发出来。人性中最高级的能力是理性,因此,教育就是要让理性得到良好的生长,使它能够支配激情和欲望,在三者之间建立正确的秩序,而这就是灵魂的治理。

这是就个人而言的。如何使尽可能多的人治理好自己的灵魂,这是国家在教育上要承担的责任。关于理想国里的公民教育,柏拉图有一整套设计,覆盖各个年龄段,而重点是儿童期和青少年期,下面我会讲述。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理性卓越、坚持正义的好公民。柏拉图说,凡是以财富、体力之类与理性和正义无关的东西为目的的训练,都是低俗的,完全不配称作教育。

柏拉图认为,人的天赋是有优劣之分的,教育对于天赋优秀的人尤其重要。他说的天赋优劣,据我理解,实际上是指天赋强弱,天赋优秀就是天赋强大,具有生命力充沛、能量大、智商高之类的特征。他说,如果受到坏的教育,天赋优秀的人会变得比谁都坏,巨大的罪恶往往出自此辈。如果受到好的教育,他们就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相反,天赋差的人是做不成任何大事的,无论是大的好事还是大的坏事。所以,如果说正确的教育是上苍赐给人类的最高幸福,那么,越是优秀的人,受赐的幸福就越大。

总之,教育是国家最重要的工作,因此,柏拉图强调,在国家的高级职位中,负责公民教育事务的教育总监是最重要的职位,必须选择各方面都最优秀的人来担任。

2.儿童教育

柏拉图极其重视儿童教育。他认为,在人的成长中,儿童期是关键。这一方面是因为,人在儿童期生长得最快,教育或不教育的效果最显著;另一方面是因为,儿童期对一生的影响最大,幼儿都是美好的,可是长大了就有好人和坏人的明显差别,原因就在于在儿童期是否得到了正确的教育。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基本上决定了今后会朝哪个方向发展,如果发生了错误,就不得不花费毕生的精力来修正它。

从教育发生作用的机制来看,儿童期也十分关键。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教育就是要通过对快乐与痛苦状态的正确约束,来促使人向善拒恶。婴儿最早获得的意识正是关于快乐和痛苦的意识,因此,最初的教育就是要让儿童对快乐和痛苦形成正确的感觉,从一开始就厌恶应当厌恶的东西,爱好应当爱好的东西。这样,到了理性觉醒的年龄,业已形成的对苦乐的正确感觉就会与理性一致,而这种一致作为整体就是美德。

关于儿童教育,柏拉图提出了以下具体主张。

第一,胎教。柏拉图也许是最早提出胎教主张的人。他谈论着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话锋一转,说:“如果不是怕被你们认为是在开玩笑,我会说得更彻底一些。我会下令派人专门监视那些怀孕的妇女,不允许她们有频繁而激烈的快乐或痛苦,必须保持仁慈、明智、安详的心态,同时注意适当的运动,以保证腹中的孩子心灵和身体都健康。”

第二,寓教育于游戏。他说,不要强迫孩子学习,而要用做游戏的方法引导孩子学习。游戏的好处,一是在游戏中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孩子的天性,发现和引导他们的兴趣爱好;二是培养专注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习惯,使他们在成年以后能够热爱所要成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儿童玩什么游戏为好呢?柏拉图是很了解儿童的,他说,在他们这个年龄,自然本身会告诉他们有哪些游戏可以玩,只要待在一起,他们就会自己发明游戏。不过,对游戏的好坏仍要有判断的标准,好的游戏应该是贴近自然、延续古老习俗、适合孩子心灵的。柏拉图最痛恨那些发明新游戏的人,称他们为社会的害人虫,谴责他们用这些新花样败坏了孩子的心灵,会使他们长大后背离传统,丧失道德信念。我不知道在当时的雅典有什么新游戏流行,使得柏拉图如此愤怒,但是我想,倘若他生活在今天,看见孩子们都在玩手机游戏,真不知会怎样地痛心疾首。

第三,重视性格培养。柏拉图说,对孩子既不能娇宠,也不能霸道。娇宠会使孩子脾气变得暴躁,有一点儿小事就闹别扭,霸道则会使他们精神萎靡,自卑怯懦,畏惧与人交往。最好的性格是温和而自信,这会在今后道德品质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他对男孩子好像很头痛,说男孩子最难对付,是最不服从管教的野兽,要用不止一条马勒子来约束他们。这种话我不能告诉我的儿子,他听了会永远不读柏拉图的书。

3.青少年教育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对每个公民十岁以后的教育有一个时间表,基本的安排是:十岁至三十岁,进行体育和音乐教育,不合格者降为劳动者,合格者成为保卫者;从中选拔优秀者,三十岁开始学五年哲学,然后再选拔更优秀者,经历十五年社会历练,到五十岁时就可以成为统治者了。

青少年教育的科目是体育和音乐,这个设计实际上是以斯巴达为样板的。柏拉图显然认为,青少年不需要学习书本知识,最重要的是身心健康,体育训练身体,音乐陶冶心灵,因此成了两门必修课。不过,体育的作用不限于身体,它也是对灵魂的训练,可以使人具备吃苦耐劳、勇敢等美德。音乐教育至关重要,节奏和旋律直接作用于心灵,复杂的音乐使人放纵,简朴的音乐会在灵魂中产生节制,因此必须经过严格挑选。没有音乐,人会变得野蛮,没有体育,人会变得柔弱。通过音乐和体育,培养出的是灵魂既节制又勇敢的保卫者。

在讨论体育时,柏拉图对疾病和医术发了一通有趣的议论。他说,体育训练加上简单的食物,人就不易生病,基本不需要什么医术了。人生病往往是由于游手好闲和贪吃贪睡的生活方式,有钱人就是这样,没有非做不可、不做就会觉得活着没意思的工作,而手艺人就根本没有工夫生病。他讽刺说:如果一个城邦需要第一流的医生和法官,那么你还能找到比这更明确的证据来证明这个城邦所进行的教育是极其恶劣的吗?

上面这些论述都见之于《理想国》和《法篇》。在另一篇对话《蒂迈欧篇》中,关于疾病、医术和人的寿命,柏拉图还发表了一个有趣的见解,大意是:疾病如果不是十分危险,就不要用药物来刺激它,因为每一种疾病的机制与生物的机制相似,都有各自既定的时限。作为生物的一个种属,人类的寿命有其极限,同样,每个人的寿命也是既定的,你能够活到多少岁,从你生下来就确定了,意外的事故会缩短它,但再高明的医术也不能延长它。如果你不顾生命的时限,试图用药物把疾病硬压下去,其结果往往是使疾病变得更严重。所以,最好是让疾病走完它的时限,靠身体的抵抗力康复,而如果你的寿数已到,就坦然地接受疾病的结果。

柏拉图反对让青少年学习哲学,他认为,在这个年龄,理性的发展程度尚不足以理解哲学,过早学习反而会使他们误解和放弃哲学。那么,什么年龄适合学习哲学呢?分两种情况。一是少数优秀者,三十岁开始学习,为从政做准备。另一是普通人,退休后在闲适中研究哲学,思考人生,并为死亡做准备。

七 理想国里的婚姻

柏拉图对婚姻也十分重视。他的婚姻思想,前后期有很大的区别,我重点讲《理想国》中的前期思想,最后也讲一讲《法篇》中的后期思想。在理想国里,柏拉图对婚姻制度有一套严密的设计,要点是三个。

1.男女平等

柏拉图坚定地认为,两性之间唯一的区别只在生理上,人性上的禀赋是相同的。因此,无论什么职业,男人能够做的,女人也能够做。包括国家的治理和保卫,都应该让女人参加,统治者和保卫者是国家的最高和次高等级,女人都有份。既然如此,在教育上,女人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在培养保卫者的阶段,女人同样要学习音乐和体育。这个阶段结束后,女人中的优秀者也应该学习哲学,为成为统治者做准备。

男人在体育场上锻炼是裸体的,女人是不是也裸体?柏拉图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说:女卫士必须裸体操练,因为她们以美德为衣饰。雅典的习俗是女人幽居家里,不去公共场所,现在柏拉图要她们裸体在体育场上和男人一同操练,当然是对习俗的巨大挑战,所以他说:你们会觉得我的这个建议是非常可笑的。为什么要裸体?他没有讲,可能觉得理由自明,没必要讲。我的理解是:第一,锻炼效果好,衣服妨碍运动,裸体还可以增强身体经受日晒雨淋的能力;第二,身体健美与否一目了然,是对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有力鞭策;第三,有助于形成对异性身体之美的健康心理,你天天都看见,就不太会陷于想入非非的性幻想了。柏拉图在晚年仍坚持这个主张,提出的理由是,在有了足够理智的年龄,让青年男女有机会相互观看裸体,可以避免在婚配选择上发生错误。此话可有二解。其一,如果你看重配偶的身体之美,你在婚前就有充分的机会挑选中意之人,不会误判。其二,你看多了异性的美丽裸体,习以为常了,选择配偶时会更看重精神的品质。

柏拉图认为,女人平时进行训练,战时参加打仗,这是当然之理。他用一个传说作为依据,据说当时在黑海周围居住着一个部落,被称为萨玛提亚人,那里的女人精通骑术,弓箭娴熟,善于使用各种武器,丝毫不亚于她们的丈夫。他说,如果这是事实,那么,我们希腊把女人排除在国家的一切事务之外,这种做法是极为愚蠢的。他进一步批评说,在我们现有的各种城邦制度中,由于另一个性别的缺席,几乎每个城邦都只是半个城邦,而由于只把女人当作泄欲的工具,剥夺了她们作为人的法律权利,就必然使整个社会的幸福生活只剩下了一半。

古希腊是一个极端重男轻女的社会,女人被剥夺一切公民权利,在这样一个时代,柏拉图为女人在国家事务上的平等权利大声疾呼,是非常了不起的。在西方历史上,他是最早明确主张男女平权的人。

2.共妻共产

谈到婚姻,柏拉图的主张不但完全违背当时的习俗,而且在今天的人看来也是十分离谱了。他的主张,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共妻共产。

共妻,就是一群女人归一群男人共有,不允许任何一对男女组成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哪些男人和哪些女人在一起生活,由政府根据双方品质一致的程度来挑选和决定。生育的子女也是公有的,父母不知道谁是自己的孩子,孩子也不知道谁是自己的父母。孩子一生下来,就交给专门的人员抚养,由国家掌管全部教育。

共产,就是没有任何私人财产,男女两群人同吃同住,共同生活,共同参加体育锻炼,共同接受教育,由本能的驱使进行两性结合。任何人不能有自己的房屋、土地或其他财产,生活费用由国家负担,用税收支付。

这里要注意,柏拉图所设计的婚姻制度,主要是针对国家的保卫者即卫士的。按照他的设想,公民在三十岁以前所受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卫士,因此,年轻男女在受教育期间,以及合格者在期满后担任卫士期间,都要遵守这个制度。他显然认为,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和私有财产是人间纷争的根源,而国家的保卫者必须齐心协力,因此要过共妻共产的生活。这个制度不适用于低等级的劳动者,他们是纳税人,承担供养卫士的义务,所以允许有小家庭和私有财产。

3.优生

保卫者实行群婚制,但是你和哪一群异性一起生活,不是你可以自由选择的。按照柏拉图的设计,这事情由政府决定。政府要让品质比较一致的男女配对组群,品质好的男人和品质好的女人在一起,品质差的男人和品质差的女人在一起,目的是优生。这样做会有两个困难。第一,谁会愿意和品质差的异性配对,谁又会认为自己品质差呢?柏拉图说,所以配对工作要巧妙地进行,表面上是抓阄,实际上做了手脚,使每个人都以为组群是抓阄的结果。第二,品质差的男女生下了孩子怎么办?柏拉图的解决方法就非常无情了,他说要把这些孩子秘密地处理掉。品质好的男女生下先天有缺陷的孩子,也要秘密地处理掉。由于所有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被抱走了,所以没有人会知道自己孩子的下落。总之,只有品质好的男女生下的健康孩子才能得到抚养,以此确保人种的优秀。

在《蒂迈欧篇》中,柏拉图建议的优生措施稍微人道和公平了一些。品质差的男女生下的孩子不再被秘密处理掉,而是送给低等级的公民去抚养,这是稍微人道了一些。无论谁生的孩子,政府都要密切观察,随时把值得培养的放在高等级里,把不值得培养的放在低等级里,这是稍微公平了一些。

为了优生,柏拉图对生育的年龄做了规定,女人是从二十岁到四十岁,男人是从跑步最快的年龄到五十五岁。跑步最快的年龄是多少岁?这么规定显得有点奇怪。过了规定的生育年龄,男人和女人在性生活上就自由了,不必遵守原先配对的群,除了直系亲属之外,可以和自己喜欢的任何异性发生关系,但是严格禁止生育。

4.柏拉图后期的婚姻思想

上面讲的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婚姻思想。在后期的《法篇》中,他也用很大的篇幅谈婚姻,并且强调,如果一个社会的立法是健全正确的,那么它必定是从婚姻法开始的。不过,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最大的改变是放弃了群婚制乌托邦,立足于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来筹划婚姻和生育制度,有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结婚是法定的义务。女孩结婚的年龄是从十六岁到二十岁,男子的结婚年龄是从三十岁到三十五岁。男人到三十五岁仍不结婚,就必须交纳罚金,等级越高的人,罚金的数量越大。

第二,青年男女结婚后必须离开父母,建立自己的小家庭。柏拉图为此提出的理由富有人情味,他说,人生总有不如意事,亲密的伴侣会给你带来温暖,使你忘掉那些事。很显然,在他看来,和老人共居是不利于小两口的亲密关系的。结婚的目的是为城邦生育优秀的后代,为了保证生育的质量,柏拉图细心地指点说,同房的时候一定要用心,把心思完全放在对方身上。他特别告诫男人,在准备孕育期间不可饮酒,不可做损害健康的行为,要怀着敬畏之心来做这件神圣的事。他还规定,夫妻之间必须专一,不允许出轨。无论男女,如果出轨,都要交纳规定数量的罚金。男人如果出轨或嫖妓,要剥夺其公民的资格。曾经主张群婚的柏拉图,好像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变成了婚姻道德的卫道士。其实他的出发点仍然是优生,在他看来,夫妻的忠诚专一是生育优秀后代的重要条件。

第三,生育也是法定的义务。每对夫妻至少要有一儿一女,鼓励多产多育。生育期结束时仍无子女的夫妻必须分居,以此作为惩罚。这好像又很离谱了。柏拉图的逻辑是,大自然安排两性之别,唯一的目的是种属的繁衍,既然事实已经证明你们生不了孩子,还在一起瞎混什么。他那时候缺乏有关生育机制的知识,如果他知道不孕症这回事,一定会剥夺患不孕症的人结婚的权利,或者强制其离婚,让健康的一方另婚。

用今天的眼光看,柏拉图的婚姻思想,无论是前期的群婚制乌托邦,还是后期把生育作为一夫一妻制婚姻的唯一目的,都是不可取的。我们会认为,在他的婚姻设计中,一个重要角色缺席了,就是爱情。事实正是这样,在他看来,婚姻和爱情是两回事,婚姻是社会制度,目的是种属的延续和优生,爱情是精神生活,目的是灵魂的升华,彼此没有什么关系。下一节,我就讲柏拉图对爱情的看法。

八 爱情是在美中孕育

在柏拉图的全部对话中,《会饮篇》被公认为文学水平最高的一篇,文字优美,人物的描写栩栩如生。这篇对话描述了一个小型酒会,与会者六七人,各人围绕爱情的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我选择其中三人,介绍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爱情有高尚和庸俗的分别

这是鲍萨尼亚发表的观点。

在希腊神话中,关于爱神阿佛洛狄忒,有两个不同的传说。按照赫西俄德《神谱》的说法,世界一开始是混沌,从混沌中产生了大地盖亚和天空乌拉诺斯,乌拉诺斯是男,盖亚是女,天和地交合,生出了一大堆形形色色的神。乌拉诺斯既然是男的,当然好色,盖亚很嫉妒,就让小儿子克洛诺斯把他杀了。然后,克洛诺斯把父亲的生殖器割下来扔进大海,从激起的浪花中诞生了一位美丽的少女,就是阿佛洛狄忒,在希腊文里,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浪花所生的女神”。按照荷马史诗的说法,天神宙斯和自己一个叫狄俄涅的女儿乱伦,生下了阿佛洛狄忒。

根据这两个不同的传说,鲍萨尼亚发挥说,有两个阿佛洛狄忒,一个来自天空,是天上的爱神,另一个通过性交诞生,是地上的爱神。

关于天上的爱神,他隐去了乌拉诺斯的生殖器这个情节,不过,这个阿佛洛狄忒的确不是通过性交孕育的。他的目的是说明,有两种爱情,一种是由天上的爱神引导的高尚的爱情,另一种是由地上的爱神引导的凡俗的爱情。前者诉诸心灵的美好,追求德行,用值得敬重的方式去爱。后者贪图肉体的享受,受欲望支配,往往不受道德的约束。

谈及什么样的爱情应当受鼓励,什么样的爱情应当被禁止,鲍萨尼亚提到雅典法律的两个规定,值得我们注意。第一个规定是,过于迅速地接受情人是可耻的,爱情应该经受一定长度时间的考验。这是一个智慧的规定。我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一个爱情的生存时间或长或短,但必须有一个最短限度,这是爱情之为爱情的质的保证。小于这个限度,两情无论怎样热烈,也只能算作一时的迷恋,不能称作爱情。”第二个规定是,出于金钱的或政治的考虑而委身于人是可耻的。这个规定的理由不言自明。

2.爱情是找回自己的另一半

这是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发表的观点。他讲了一个寓言——

很早的时候,人的身体像一个圆球,由两个半球组成。其中,绝大多数人是双性人,这两个半球,一半是男,一半是女。少数人是单性人,这两个半球,有的都是男,有的都是女。因为人起来造反,宙斯加以惩罚,就把所有的人从中间劈开了。从此以后,每个人都竭力要找回自己的另一半,和他(她)合为一体,以重归于完整。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半个人,所以都遏制不住地要寻找与自己相合的另一半,而这就是爱情。原来是双性人的,男人会追求女人,女人会追求男人。原来是单性人的,男人会追求男人,女人会追求女人。两千多年前,阿里斯托芬就对同性恋做出了合理的解释,认为同性恋是由身体的某种先天构造决定的,这个解释如今已有多项科学研究佐证。阿里斯托芬的结论是,全体人类,包括所有的男人和女人,幸福之路只有一条,就是实现爱情,通过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来医治被分割了的本性。

我本人认为,在所有的发言中,阿里斯托芬的发言是最精彩的,我从他讲的寓言中读出了下面两点深刻的含义。

第一,两性之间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有明显的差异,但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常常有人喜欢争论两性中哪一性更优秀,大男子主义者蔑视女性,极端的女权主义者蔑视男性,这种争论十分无聊。正确的做法是把两性的差异本身当作价值,用它来增进共同的幸福。从人类整体来说,男人和女人永远是互相需要的,这是大自然的仁慈而又不可违背的规定。

第二,两性特质的差异只是相对的,从本原上说,它们并存于每个人身上。无论是男性特质还是女性特质,孤立起来都是缺点,都造成了片面的人性,结合起来就都是优点,都是构成健全人性的必需材料。譬如说,一般认为,男性刚强,女性温柔,但是,只刚不柔就成了脆,只柔不刚就成了软,刚柔相济才是韧。一个刚强的男人也可以具有内在的温柔,一个温柔的女人也可以具有内在的刚强。一个人越是蕴含异性特质,在人性上就越丰富和完整,也因此越善于在异性身上认出和欣赏自己的另一半。相反,那些为性别优劣争吵不休的人,容我直说,他们的误区不只在理论上,真正的问题很可能出在他们的人性已经过于片面化了。借用阿里斯托芬的寓言来说,他们是被劈开得太久了,以至于只能僵持于自己的这一半,认不出自己的另一半了。在一定意义上,最优秀的男女都是雌雄同体的,既赋有本性别的鲜明特征,又巧妙地糅进了另一性别的优点,大自然仿佛要通过他们来显示自己的最高目的——阴与阳的统一。

3.爱情是在美中孕育

这是苏格拉底发表的观点,实际上是柏拉图自己的观点。

苏格拉底说,男女之爱是最强烈的欲望,它的真正目的是生育。作为终有一死的存在物,人的隐秘冲动是追求不朽,而只有通过生育,人的生命才得以延续,从而在一定意义上达于不朽。因此,爱情实质上是通过孕育来追求不朽。也因此,孕育和生殖是神圣的事,这么神圣的事就必须在美中进行。你不会随便找一个人生孩子,你觉得她(他)美,你才愿意和她(他)做爱。为什么这样?你不一定意识到,但是在潜意识里,是因为你把孕育看作神圣的事。不过,美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个诱因,在美的诱惑下,你们交欢,导致怀孕和生育,爱情才达到了它的真正目的。

生育的行为不限于肉体,苏格拉底说,有的人在心灵方面生殖力旺盛,渴望在别的心灵中播下自己的种子,这就是哲学家、诗人以及一切具有创造性才华的人。在古希腊,“爱情”这个词也经常用在老师和弟子的关系上,而且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在美中孕育,老师会挑选心灵乃至容貌美的少年做自己的弟子,苏格拉底自己就非常喜欢美少年。

就肉体的爱情而言,苏格拉底强调,对美的肉体的迷恋只是一个起点,你应该由此一步步上升,从爱美的肉体到爱美的行为和制度,再到爱美的知识,最后,上升到以美本身为对象的学问,对美的本体进行观照。到了这个境界,你实际上已经进入柏拉图所建构的理念世界了。

人们经常谈论柏拉图式的爱情,用来指一种完全排除肉体关系的纯粹精神恋爱,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误解。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到,他是正面评价肉体之爱的,只是在他看来,如果你真正爱美,就不能停留在爱美的肉体,应该上升到理念世界里去爱美的本体。所谓柏拉图式的爱情,也许可以用来指爱美的本体,不过,这个境界实在太抽象了,我宁愿停留在爱美的肉体,至多上升到爱美的心灵,丝毫不想去理念世界向美的本体报到,放弃掉人世间的肉体和心灵之爱。

总之,在柏拉图看来,销魂荡魄的肉体之爱,实现的只是生命的延续,心醉神迷的精神之爱,实现的才是灵魂的不朽。

参考书目

[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一至四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8/1993 rKq7bG6kTotu4/72O+x+W8ok7NmyObHO6Zh5qEXfoAYntb08P2FR7ybFsg3vjuW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