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讲
希腊早期自然哲学

这个世界对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的尺度燃烧,按一定的尺度熄灭。

——赫拉克利特

一 哲学之父泰勒斯

泰勒斯是公认的西方哲学史上最早的一位哲学家。我讲古希腊哲学,就从他开始吧。从泰勒斯身上,你可以看到,哲学开始于仰望星空,还可以看到,一种以思考宇宙万物之根本原理为使命的新的智性人格诞生了。

1.泰勒斯的生平

泰勒斯出生在伊奥尼亚地区的米利都,关于他的生平,最重要的有两点。

泰勒斯(Thales,鼎盛年约公元前585年前后)

第一,他是希腊七贤之一。所谓七贤,就是全希腊最受尊敬的七个人。入选七贤的还有他的好朋友梭伦,古希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雅典民主制的缔造者。

第二,古希腊人推崇实践的智慧。泰勒斯入选七贤,凭的是实践的智慧,而不是哲学的玄思。现在我们把他尊为西方哲学之父,事实上,他活着的时候,可没有人称他为哲学家,那时候还没有“philosopher”这个词呢,当年他是作为一个天文学奇才名声大振的。他家乡的人为他立了一座雕像,上面镌刻的铭文是:“这里屹立着最智慧的天文学家泰勒斯,他是伊奥尼亚和米利都的骄傲。”西方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多次提到泰勒斯,其中一次是说他预言了某年会发生日全食,而后得到了应验。现在人们就是根据这次日全食的实际发生时间——公元前585年——来推断他的活动年代的。他在天文学上的成就还包括:发现小熊星座,使航海者能够根据它的位置导航;确定一年为365天,一个月大致为30天;等等。根据这些成就,他作为天文学之父的地位无可置疑。除了天文学之外,他还是一个工程奇才,有许多技术发明。

泰勒斯没有留下著作,是否写过著作不可考。在他身后流传了一些关于他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否属实也不可考,在我看来,这实际上是在哲学刚诞生的时代,人们对于哲学家这种新人格类型的一种解读。我讲一讲其中两个最著名的故事。

2.泰勒斯坠井的故事

第一个是泰勒斯坠井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柏拉图在《泰阿泰德》这篇对话中讲的。有一回,泰勒斯抬头观察天象,不小心掉进了路旁的一口干井里。当时有一个聪明伶俐的色雷斯女仆跟随着他,这个女仆就嘲笑他:“你这个人呀,光顾着了解天上的事情,以至于看不见脚边的东西了。”讲完这个故事,柏拉图议论说,其实这样的嘲笑可以加在所有哲学家身上,哲学家必定如此,也理应如此。因为哲学家习惯于也擅长于从总体上思考事物,不屑于关心世俗事务和人际关系,所以哲学家在后一方面就会显得笨拙,结果招来了俗人们的嘲笑。

这个故事一定流传很广,在流传中出现了不同的版本。按照第欧根尼·拉尔修在《名哲言行录》里的讲述,泰勒斯因为抬头看天而坠井之后,遭到了一个老太婆的斥责。老太婆气势汹汹地责问他:“既然你连脚边的东西都看不见,怎么能指望你知道天上的事情呢?”她的逻辑是,既然连小聪明也没有,怎么会有大智慧呢?这个老太婆真是俗到家了。相比之下,柏拉图版本中的那个女仆可爱得多。

对于哲学家在人间事务上的笨拙,我们看到了三种评价:柏拉图认为是优点,女仆认为是可笑但可原谅的缺点,老太婆认为是不可原谅的缺点。这三种评价至今仍为不同的人们所主张。

3.泰勒斯经商的故事

第二个是泰勒斯经商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讲的,大意是:人们因为泰勒斯贫穷而讥笑哲学无用,他听后小露一手,通过观察天象预见明年橄榄丰收,就低价租进当地全部榨油作坊,到橄榄收获的季节再高价租出,结果发了大财。讲完这个故事,亚里士多德接着说,泰勒斯是要以此证明,哲学家如果愿意,要富起来是很容易的,但这不是他们的志趣所在。

希腊人很看重实际的才干,包括经商,认为经商是光荣的行业。事实上,在古希腊,许多大人物都曾经经商。当时埃及的文明比希腊发达,去埃及游学是一种风气,而旅行需要经费,经费主要就靠经商来筹措。在这个经商游学的队伍里,有泰勒斯、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82—前500)、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公元前460—前370)、柏拉图等哲学家。对于他们来说,经商是一种勤工俭学的方式。所以,可以说希腊哲学家是最早的勤工俭学者。

泰勒斯经商发了财,是不是因此就一直经商下去了呢?不是的,在他看来,经商太容易了,不值得以此为业。说到这里,我不禁感到惭愧。在希腊,一个人干别的事情都觉得太容易,于是就干哲学。在今天,一个人干别的事情都觉得太难,于是就干哲学。

关于泰勒斯,我讲了两个故事,一是坠井,二是经商。这两个故事是否属实,已经没法考证,也不必考证。我想说的是,即使泰勒斯真的曾经坠井,他也不是一个呆子。即使泰勒斯真的做过油坊生意,他也不是一个商人。然而,后世有一些以哲学为职业的人,即使不曾坠井,也未必经商,却很可能是呆子和商人的双料货,唯独不是哲学家。

4.凭什么说泰勒斯是第一个哲学家

泰勒斯是天文学奇才、工程奇才、经商奇才等等,很了不起,但凭这些成就还不能说他是一个哲学家。后世公认他是最早的哲学家,其原因在于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提到的他的一句话,即:“水是万物的本原。”这句话很重要,因为它不是一个天文学命题,不是一个科学命题,而是最早的一个哲学命题。凭什么说它是一个哲学命题?世间存在着万千现象,而科学研究的是不同种类的现象,例如天文学研究天体现象,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哲学不同,研究的不是现象。哲学的核心是一个形而上学信念,这个信念可以用庄子的话“万物为一”来表述,即相信世间万千现象背后有一个统一的本质,哲学就是要寻找这个统一的本质。在西方,泰勒斯的命题最早表达了这个信念,他因此被尊为“西方哲学之父”。

哲学和天文学在历史上同时产生,有一个共同的始祖,应该不是巧合。哲学开始于抬头看天。无论人类还是个人,如果只埋头于人间事务,就只是生活在局部之中。抬头看天,意味着跳出了局部,把世界整体当作思考的对象了,而这正是哲学的特征。泰勒斯抬头看天,看出了宇宙的若干可以计算的小奥秘,成为天文学家,更看出了宇宙的某种不可言传的大奥秘,成为哲学家。

用今天的眼光看,泰勒斯用“水是万物的本原”这个命题表达他所看到的宇宙大奥秘,表达得相当笨拙。尼采为此惋惜地说:“泰勒斯看到了存在物的统一,而当他想传达这一发现时却谈起了水!”然而,由于这个命题,人类用理性认识世界整体的努力拉开了序幕,这正是泰勒斯的功劳。

5.泰勒斯的人生智慧

在《名哲言行录》里,拉尔修记录了泰勒斯的若干言论,它们表明,泰勒斯不但善于看天,也善于看人,有人生的智慧。

其一,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之事?”他回答:“认识自己。”再问他:“什么是最容易之事?”他回答:“给别人提建议。”我们今天仍然看到,人们都避难就易,所以世界上到处是好为人师的人,却很难遇见有自知之明的人。

其二,泰勒斯说:“多言不表明有才智。”希腊哲人大多讨厌饶舌之徒。在泰勒斯之后,喀隆说:“不要让你的舌头超出你的思想。”斯多葛派的芝诺(Zeno,约公元前340—前265)说:“我们之所以有两只耳朵而只有一张嘴,是为了多听少说。”这些话可以送给今天在各种会议上夸夸其谈的专家学者。我本人相信,多听少说是思想者必备的道德。

其三,泰勒斯说:“幸福的人是那种有健康的身体、智慧的头脑、温良的天性的人。”对幸福的理解多么朴实。事实上,身体的疾病,头脑的愚昧,性格的暴躁,正是痛苦的主要原因。

拉尔修还记录了泰勒斯的三则逸闻。

其一,他终身不娶。年轻时,他母亲催他结婚,他说太早了。岁数大一点,他母亲又催,他说太迟了。总之,在他看来,无论什么年龄结婚都不合适,所以根本不要结婚。

其二,他领养了一个男孩。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自己生一个,他回答:“因为爱孩子。”他的意思是说,自己生的孩子,这爱太沉重,难以承受,所以不如领养。

其三,他说生与死没有区别。有人责问他:“那你为什么不去死?”他回答:“因为没有区别。”

结婚、生育、死亡,是人生的三件大事,泰勒斯都用调侃的口吻谈论,仿佛告诉我们,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来不来这世界,都没什么重要。仔细想想,他说的其实蛮有道理的。不过,这三则逸闻很可能是附会到他头上的,人们给他编这些故事,反映了一般人眼中哲学家的古怪行状。

二 希腊本体论的两个方向

从泰勒斯开始,希腊进入了哲学的时代,他之后出现了许多哲学家和哲学学说。在哲学史上,一般把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划为希腊早期哲学,称作前苏格拉底哲学。在讲这些哲学家和哲学学说之前,我先概述一下这个时期希腊哲学的基本特征,勾画一个轮廓。

1.哲学家的祖国是宇宙

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是天文学家,这在古希腊不是个例。他之后的哲学家,例如毕达哥拉斯、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约公元前500—前428),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天文学家。希腊早期哲学家的共同特点是关心宇宙,都是看天的爱好者。哲学家为什么要关心宇宙呢?我说一说阿那克萨戈拉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阿那克萨戈拉出身高贵而富有,但是他放弃了门第和财产,把祖产都让给了亲戚,自己隐居起来,不问政治,潜心研究自然。看他这样,有人感到不解,问他:“你活着为了什么?”他回答说:“为了研究太阳、月亮和天空。”那个人进一步问他:“难道你不关心你的祖国吗?”他指着头顶的天空回答说:“我非常关心我的祖国啊。”

哲学家为什么要关心宇宙?这就是阿那克萨戈拉的回答:因为宇宙是哲学家的祖国。“cosmopolite”这个词,通常翻译为世界公民,其实更准确的译法是宇宙公民。这个词也是哲学家发明的。发明者名叫第欧根尼,是希腊晚期犬儒派的哲学家,他可以说是最早的背包客,一根手杖,一个背包,四处为家,走遍世界。有人问他来自哪个国家,他回答,宇宙公民。

所以,哲学是人类的乡愁,是对人类永恒故乡的怀念和追寻。哲学家知道,地图上的国家和城邦不断地产生又灭亡,不能持久存在,因此都不是真正的祖国。于是,作为人类的使者,他们走上了探寻真正的祖国的旅途。对于他们来说,胸怀宇宙不是一个比喻,而是一个事实。他们决心探明整个世界的全貌和本质,在那里找到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和可靠基础。

2.形而上学:寻找变中的不变,杂多中的统一

人生活在大地上,感官所接触的现象世界,其特点一是杂多,二是变化无常。单说人类,一代代人出生又死去,一个个国家建立又灭亡,没有任何事物能够长存。这样一个世界是令人不安的。如果一切皆变,变中没有不变,杂多中没有统一,世界就成了一片混乱,人类的生存就没有了可靠的根基。

希腊人想必感觉到了这种不安,但是,抬头看天给了他们以启示。他们仰观天象,印象最深的是日月星辰运行得井然有序。“cosmos”这个词,希腊文的原义是秩序,他们就用这个词来指称宇宙。虽然大地上的一切都变动不居,但是,天体的秩序给了希腊人一种信心,使他们相信,现象世界背后一定有一个东西,是杂多中的统一,变中的不变,这个东西是天体秩序的来源,也以隐蔽的方式支配着包括大地在内的整个宇宙。他们试图通过理性的思考去寻找这个东西,这种用理性去探究现象世界背后那个统一的、不变的东西的努力,后来的哲学家称之为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Metaphysics)这个词,希腊文原意是“物理学之后”。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学生在编辑老师的一部主要著作时,给它加上了这个书名。Physics(物理学)探究的是有形世界,metaphysics探究的就是有形世界背后的无形世界,现象世界背后的本体世界。汉译根据的是《易传》里的一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是看得见的现象,道是看不见的本体,形而上学就是探究看不见的“道”的学问,翻译得非常好。

近代以来,哲学家们对形而上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这是后话。现在我只想指出一点,哲学在古希腊诞生,从一开始就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可以说这是哲学从娘胎里带来的基因,永远不会消除,消除了就不是哲学了。

3.希腊本体论的两个方向

形而上学探究现象世界背后的本体,希腊早期哲学家分为两派,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进行探究。一派是自然哲学家,在物质形态中寻找世界的本体,他们把这个本体称作本原(Arche)。这一派的主要代表,最早的是泰勒斯和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约公元前611—前546)、阿那克西美尼,这三人都是米利都人,史称米利都学派。他们之后有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535—前475)、阿那克萨戈拉、二分之一的恩培多克勒(Enpedocles,约公元前492—前432)(为什么是二分之一,我以后再讲)以及德谟克利特。另一派是唯心主义哲学家,在抽象形式中寻找世界的本体,这个抽象本体是用理性建构起来的。这一派的主要代表是毕达哥拉斯和巴门尼德(Parmenides of Elea,公元前540—前470)及其学生芝诺,后二人都是爱利亚人,史称爱利亚学派。

4.哲学的故乡在哪里

我顺便纠正一个误解。苏格拉底是雅典人,人们往往因此以为,雅典是哲学的故乡。事实上,希腊早期哲学家的两派,无论是自然哲学家,还是唯心主义哲学家,他们中没有一人是出生在雅典的。

在古代,希腊是由许多小城邦国家组成的一片区域,地处高山,土地贫瘠,因此很早就开始了向外殖民的运动。到公元前六世纪,希腊人的殖民地已经遍布整个爱琴海和部分地中海沿岸。柏拉图形象地说:“我们像一群青蛙围着一个水塘,在这个海的沿岸定居下来。”其中有两个地区的殖民地最为繁荣。一个是伊奥尼亚地区,在今天的土耳其一带,由十二个城邦组成,其中最著名的是泰勒斯的出生地米利都和赫拉克利特的出生地爱菲索。另一个是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毕达哥拉斯的主要活动地点克罗顿,巴门尼德的出生地爱利亚,都在这个区域。总之,希腊早期哲学家全都出生在这两个地区,所以应该说哲学的故乡是伊奥尼亚和意大利。当然,作为希腊移民的后裔,这些哲学家也还都是希腊人。

有意思的是,活动在伊奥尼亚地区的全都是自然哲学家,我们现在把他们称作唯物主义者,活动在南意大利地区的全都是神秘主义哲学家,我们现在把他们称作唯心主义者,地理位置和学说风格之间有着严格的对应关系。中国先秦哲学的情况与此相似,重实际的儒家出在北方的齐鲁,重思辨的道家出在南方的荆楚。

5.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理解希腊形而上学的一个线索

形而上学所要探究的本体,也可以说是现象世界背后的终极原因。关于原因,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种学说,叫四因说。在我看来,这个四因说为我们理解希腊形而上学提供了一个线索。

亚里士多德把原因分为四个类型。第一个是形式因(the permal cause),指的是概念、范畴,一个东西之所以是某个东西,是因为它符合某个东西的概念。比如说,我们把某一件人工制品称作桌子,是因为这件制品符合桌子的概念,桌子的概念就是这件制品的形式因。第二个是质料因(the material cause),指的是组成一个东西的物质材料。比如说,这张桌子是用木材做的,木材就是这张桌子的质料因。第三个是动力因(the efficient cause),指的是使一个东西开始运动的动力。比如说,我用手去推动这张桌子,手的推力就是这张桌子移动的动力因。第四个是目的因(the final cause),指的是一个东西之所以被产生出来的目的。比如说,这张桌子被制作成一张餐桌,方便用餐就是这张桌子的目的因。

现在我们按照这个四因说来看一看希腊哲学家的情况。自然哲学家这一派,主要是在物质元素中寻找万物的本原,因此基本上可以看作唯物主义者。不过,请注意,在解释万物运动的原因时,他们往往会寻求精神性的因素,从这一点说又不是唯物主义了。大体上说,希腊自然哲学的形而上学,是物质性的质料因加精神性的动力因,世界是某种精神力量推动下的物质运动。唯心主义哲学家那一派——从毕达哥拉斯到后来的柏拉图——的显著特点是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结合。理性主义这一面,强调形式、概念是世界的本质。神秘主义这一面,强调世界有一个预定的至善目的。大体上说,希腊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是抽象的形式因加精神性的目的因,世界是某种至善目的支配下的形式设计。当然,这只是大体而论,在个别哲学家身上,这两条路线会有交叉。

请你记住这一个线索,它对你理解后面具体讲述的两派哲学会有帮助。

三 寻找万物的本原

希腊形而上学的探究有两个不同方向,一个是自然哲学,另一个是唯心主义。现在我来讲希腊自然哲学这个方向,这个方向的探究,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寻找万物的本原。

1.在质料中寻找本原

按照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的解释,本原这个范畴,指的是这样一个东西,第一它的本性永远不变,第二万物由它生成,又向它回归。这就是说,本原是变中的不变,多中的一,是构成万物初始原因和终极本质的那个东西。

希腊自然哲学的基本思路是,在质料中,也就是物质材料中寻找这个本原。在东西方早期哲学中,都有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几种物质元素的说法。中国古代有五行说,把自然物归结为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印度古代有四大说,把自然物归结为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希腊自然哲学家多半也是在火、气、水、土四种元素中寻找万物的本原,比如泰勒斯认为本原是水,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本原是气,赫拉克利特认为本原是火,恩培多克勒则认为四种元素都是本原,万物由它们混合而成。对自然的这种解释,明显带有朴素的性质,是把一种或几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态当作万物的本原。

在希腊自然哲学家中,有三个人,因为其重要性或特殊性,我以后要用专门的篇幅讲述。一是赫拉克利特,他是希腊早期哲学家里的另类,对他的本原是火的学说也不可作简单的理解。二是恩培多克勒,他本质上是一个神秘主义者,那是他更重要的二分之一。三是德谟克利特,他实际上不属于早期,他的哲学超越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态,对本原做了更高程度的抽象,提出了原子说,并且在人生论上也有精辟的见解。

除了这三位,自然哲学家中还有两位值得多讲一些,就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萨戈拉,这两人各有超出一般自然哲学的精彩之处。

2.阿那克西曼德

阿那克西曼德是泰勒斯的学生,他的老师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我们看到的最早的哲学作品是他写的。他的学说有两个亮点。

第一个亮点,他是用抽象概念定义本原的第一人。他说本原是apeiron,这是一个抽象概念,原意是没有确定属性、没有规定性的东西。这个词很难翻译,汪子嵩教授主编的《希腊哲学史》把它译为“无定体”,虽然别扭,但比较准确。这个定义超越了物质形态,不说本原是什么元素,而是说本原没有任何确定的性质,不是任何元素。这是用否定的方式定义本原。尼采分析他这样做的理由是:本原之为本原,正在于超越变化,不会衰亡;而凡是有确定属性的东西必定会衰亡,因此不可能是本原;现象世界里的一切都有确定的属性,因此从现象世界里不可能给它找到一个称谓,只能用否定的方式称呼它。我猜测,阿那克西曼德很可能是用这个概念来指称宇宙未分化时的混沌状态,某种原始的统一。这个状态是不可言说的,在这一点上很像老子的道。

第二个亮点,阿那克西曼德是对自然过程给出伦理解释的第一人。在阿那克西曼德的著作残篇中,有一段文字非常有名,后世的哲学家纷纷给予赞扬。这段文字是这样写的(我根据德文本翻译):“一切存在物由何处产生,则一定按照必然性毁灭而复归于何处,因为它们必定遵循时间的秩序支付罚金,为其非正义性而受审判。”尼采对这一段文字极为赞赏,誉为“风格宏伟、勒之金石的文体”,是哲学写作的楷模。我来解释一下这段文字的意思。“一切存在物由何处产生”,这个“何处”,是指作为本原的那个没有确定属性的东西。从没有确定属性的本原变为有确定属性的存在物,从原始的统一变为杂多,这本身是背离本原的非正义行为,因此必须通过衰亡复归于本原,这样来替自己赎罪。直白地说,从无变成有,这是原罪;从有回归无,这是赎罪。更直白地说,生是原罪,死是赎罪。有生必有死,这是大自然的法则,你没有什么可委屈的,用道德的语汇说,这就叫宇宙正义。在阿那克西曼德看来,万物生灭变化是受一种伦理原则即宇宙正义支配的。在西方哲学史上,他是对宇宙秩序给出伦理解释的第一人。

3.阿那克萨戈拉

阿那克萨戈拉的家乡在伊奥尼亚地区的克拉佐门尼。我前面曾提到,他潜心研究天体,把宇宙当作自己的祖国。他的生平,最重要的是两点。第一,他是把哲学引进雅典的第一人。他二十岁到雅典,待了三十年,研究自然哲学,名气很大,他的书《论自然》在市场上很畅销,苏格拉底是在他的影响下走上哲学道路的。不过,苏格拉底并没有直接当他的学生。当时有两位大人物是直接当他的学生的,一位是希腊伟大的政治家伯里克利,另一位是名声显赫的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第二,他也是在雅典被判处死刑的第一个哲学家。罪名有两条。其一,因为他的家乡当时处在波斯帝国的统治下,他是从那里来雅典的,所以就被指控为私通波斯。其二,更主要的,因为他的《论自然》里有一句话,说太阳是燃烧的石头,他就被指控为不信神。实际上他是一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当时伯里克利的一个政敌煽动起了一场连锁审判,受审者三人,除了阿那克萨戈拉,还有伯里克利美丽聪慧的情妇阿丝帕希娅,伯里克利的好友、古希腊最伟大的雕塑家菲狄亚斯。最终,由于伯里克利在法庭上垂泪辩诉,阿丝帕希娅得到释放,菲狄亚斯冤死在牢里,而阿那克萨戈拉则在伯里克利的营救下逃出了雅典,被缺席判处死刑。他得知这个消息后说:“自然早已给我的审判者和我判了死刑。”从阿那克萨戈拉和后来苏格拉底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到,雅典既不是哲学的故乡,也不是哲学家的乐园。逃离雅典以后,他回到伊奥尼亚,在兰萨库斯定居和教学生,享有很高的声望。他的遗嘱非常可爱,希望每年在他死的月份给孩子们放假,这个遗嘱得到了执行。

下面讲阿那克萨戈拉的哲学思想。在本原问题上,他提出种子说。在我看来,这个学说比较幼稚,就不讲了。我只讲他在动力因问题上的学说,就是努斯说,这是他的学说中最大的亮点,后世的哲学家对之评价极高。

流传下来的阿那克萨戈拉著作残篇,开篇是一句庄严的箴言式的文字:“万物混合,有努斯出,赋予它们以秩序。”努斯(nous),含义相当于汉语的“心灵”,英语的“mind”,泛指感觉、思想、意志等精神活动及其主体。按照阿那克萨戈拉的解释,努斯是和万物完全分开的独立存在,它具有认知万物的能力,是它发动了最初的漩涡运动,使得混合在一起的万物分离,形成了星辰、太阳、月亮以及整个有秩序的宇宙。在这种解释中,你会发现,阿那克萨戈拉说的努斯有点像一位全知全能的上帝,它凭借理性安排了完美的宇宙秩序。说到这里,你也许会想起阿那克萨戈拉对宇宙的热爱。事实上,正是因为对宇宙体系的和谐和宇宙秩序的完美感到惊奇,使得他相信必定有一个伟大的心灵对此做了安排。他寻找宇宙的动力因,找到的是目的因,提出了对自然界的第一个目的论的解释。

阿那克萨戈拉是一个二元论者。他仅仅把努斯说应用于解释宇宙秩序的原因,在解释地球上物质运动的原因时,用的仍是机械论。在他看来,精神性的努斯及其智慧造就了星空,物质性的种子及其机械运动形成了大地。难怪他要把星空而不是大地当作他的祖国了。

我曾经讲过,希腊自然哲学家在质料中寻找万物的本原,而在解释宇宙运动的原因时,往往诉诸某种精神性的力量。事实上,从泰勒斯开始就是这样,万物运动的动力因,泰勒斯说是灵魂(Psyche),阿那克西曼德说是宇宙正义,赫拉克利特说是逻各斯(Logos),恩培多克勒说是爱和争,如此等等,阿那克萨戈拉的努斯说则是这方面最完备的一个理论。在这些哲学家看来,本原虽然可以追溯到某种物质形态,但是,物质不具备自己运动的能力,必定由精神所推动,而精神不能从物质中产生,必定独立于物质而存在,乃是当然之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古希腊没有纯粹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自然哲学家们基本上是二元论者。

四 永恒的活火

希腊哲学家里,赫拉克利特是一个另类。我说他是另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个性,他是古今哲学家里最愤世嫉俗的人。二是思想,别的哲学家都认为变化是假象,只有他认为变化是唯一的真实。三是文字,风格独特,被称为晦涩哲人。这一节我讲他的个性和思想,下一节我们赏析他的若干文字。

1.愤世嫉俗的隐士

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在希腊殖民的伊奥尼亚地区有两个最著名的城邦,一是米利都,一是爱菲索。这两个城邦都地处繁荣的港口,盛产商人。然而,它们之所以青史留名,却是因为出产了一个比商人稀有得多的品种——哲人。米利都向人类贡献了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史称米利都学派。比较起来,哲学家在爱菲索就显得孤单,史无爱菲索学派,只有一位赫拉克利特,被称作爱菲索的赫拉克利特。

这倒适合赫拉克利特的脾气,他生性孤傲,不屑与任何人为伍。希腊哲学家讲究师承,唯独他前无导师,后无传承,仿佛天地间偶然蹦出了这一个人。他自己说,他不是任何人的学生,从自己身上就学到了一切。他也不像别的哲学家那样招收门徒,延续谱系。他一定是一个独身者,文献中找不到他曾经结婚的蛛丝马迹。世俗的一切,包括家庭、财产、名声、权力,都不在他的眼里。当时爱菲索处在波斯帝国的统治下,国王大流士一世慕名邀他进宫,他回信谢绝道:“我惧怕显赫,安于卑微,只要这卑微适宜于我的心灵。”其实他的出身一点儿也不卑微,反而在爱菲索首屈一指,是城邦的王位继承人,但他把王位让给了他的弟弟。

不过,赫拉克利特看重友谊,富有正义感。在他的人际关系中,我们只知道他有过一个好友,在他看来是全城邦最优秀的人,名叫赫谟多洛。赫谟多洛是一位政治家,在城邦致力于恢复梭伦所立的法律,结果遭到了驱逐。这件事给了赫拉克利特极大的刺激,他愤恨地说:“应该把爱菲索的成年人都吊死,把城邦交给少年人管理。”这件事发生后,他和全爱菲索的人决裂了,从此离群索居,成为一个隐士。

爱菲索城郊有一座神庙,供奉月亮女神阿耳忒弥斯。这座神庙后来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当时正在重建,赫拉克利特的隐居所就在神庙附近。那里当时是一片工地,所以孩子们经常来玩,赫拉克利特就和孩子们一起玩,玩用羊骨头做的骰子。在爱菲索人眼里,一个成年人不干正事,整天和孩子们一起玩动物骨头,简直是疯子的行为。于是,全城的人都涌来看热闹,起哄,嘲笑。这时候,疯子向喧嚣的人群抛出了一句无比轻蔑的话:“无赖,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这岂不比和你们一起搞政治更正当吗?”

后来,赫拉克利特越发愤世嫉俗,竟至于不愿再看见人类,干脆躲进了深山,与禽兽为伍,以草根树皮为食,患了水肿病,在六十岁时死了。

哲学家和世俗保持距离并不稀罕,古希腊哲人大多如此,有的超然而淡漠,比如阿那克萨戈拉,有的豁达而宽容,比如苏格拉底。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懒得和俗人较真。苏格拉底虽然在最后时刻不向俗人屈服,从容就义,但平时的态度也十分随和,最多只是说几句聪明的挖苦话而已。哲学家愤世嫉俗,好像有失哲人风度。在古希腊,时常有城邦驱逐哲学家的事发生,但是,像赫拉克利特这样自我放逐的情况,可以说绝无仅有。纵观整个西方哲学史,也能找出少数几个以愤世嫉俗著称的哲学家,例如叔本华和尼采,但都远没有弄到荒山穴居做野人的地步。在古今哲学家中,赫拉克利特实在是愤世嫉俗之最。

2.一切皆变

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思想,核心是一个“变”字。一切皆变,变是唯一的不变,唯一的真理,除了变,世界别无所有。他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这个思想,例如:“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人怎能躲过那永不止息的东西呢?”一个常用的比喻是河流。他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你第二次踏进的时候,河流已经变化,不是你第一次踏进的那条河流了。不但如此,甚至一次也不能,事物瞬息万变,包括河流,包括我们自己,所以他又说:“我们踏进又不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又不存在。”

在古希腊,绝大多数哲学家都试图在变背后寻找一个不变的东西,名之为本原、本体、实体、本质等等,并据此把变贬为现象。正是在这一点上,赫拉克利特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他相信感官的证据,认为变不只是现象,而就是世界的本质。即使从整体上把握,世界仍是一个无始无终的变化过程。他也主张“一切是一”,但他说的“一”不是一个超越于变化的实体,而就是这个永恒变化的过程本身。

从古希腊开始,西方哲学的主流是形而上学,认为变化只是现象,致力于寻找现象背后不变的本体世界。在这一点上,赫拉克利特的确是一个另类,认为变是唯一的不变之事,在变的背后并不存在一个不变的本体,世界统一于变。在西方哲学的起点上,他就和形而上学对着干了。两千多年后,现代西方哲学掀起了反形而上学的浪潮,他是这个浪潮的遥远的先驱。

3.永恒的活火

在本原问题上,赫拉克利特认为本原是火,这好像和别的哲学家认为本原是水和气之类区别不大,其实不然。我们仔细读一下他的原话——

“这个世界对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的尺度燃烧,按一定的尺度熄灭。”

请注意,赫拉克利特说的是,世界在过去、现在、将来的全部时间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那么,所谓“永恒的活火”,就不是实指物质形态的火,因为至少在现在,你看到的世界不是一团火。所以,火是一个象征,赫拉克利特试图描述世界永恒变化的过程,找到了这个象征。这是一个确切的象征,因为火不是实体,而是燃烧和熄灭,作用和过程。“永恒的活火”就是永恒的变,无始无终的创造和毁灭,上升和下降。“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是同一的。”创造和毁灭,属于世界永恒变化的同一过程。

4.逻各斯

西方哲学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叫逻各斯(Logos),这个概念可能是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来的。历来哲学家们对这个概念有许多解释,说它包含许多含义,最被强调的是三个含义:理性、尺度、言说。在赫拉克利特这里,参照他谈到逻各斯的言论,我认为主要是两个含义,而这两个含义都包含在他讲“永恒的活火”的那句话里了。

第一个含义是宇宙理性和宇宙智慧。他说这个世界既不是神也不是人创造的,换句话说,这个世界是自我创造的,而这就说明,宇宙自身是有理性和智慧的。相关的表述还有:“逻各斯是灵魂所固有的,它自行增长。”这里说的灵魂,应该是指宇宙,一个活的宇宙,逻各斯是它所固有的。“如果你不听从我而听从我的逻各斯,承认一切是一,那就是智慧的。”“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这两句话说的是,人的智慧就在于认识宇宙过程中所包含的理性和智慧,是它使得变化不居的世界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二个含义是宇宙变化的尺度和规则。赫拉克利特说,永恒的活火按一定的尺度燃烧和熄灭。宇宙是遵循一定的周期周而复始运转的,据他推测,宇宙的“大年”由一万零八百个太阳年组成。

这里要注意,逻各斯不是凌驾于宇宙过程之上或者独立于宇宙过程之外的一种东西,而就是这个过程本身。从永恒变化的角度描述这个过程,它是永恒的活火,从变化遵循规则的角度定义这个过程,它是逻各斯。永恒的活火是变,逻各斯是一,宇宙过程是变和一的统一。

赫拉克利特有时候把这个自身具有理性和智慧的宇宙过程称作神,他说:“神是日又是夜,是冬又是夏,是战争又是和平,是饱满又是饥饿,它像火一样变化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也主张宇宙过程本身是正义的,如是说:“在神眼里一切都是美、善、公正的,在人眼里才有公正和不公正的区分。”他据此最早提出了包含自然法思想的命题:“人类的一切法律都凭借那唯一的神的法律而存在。”

5.玩骰子的顽童

一切皆变,生命无常,这是人类生存所面临的一个基本困境。这个困境给人类生存的意义打上了问号,而人类之所以需要哲学,正是为了摆脱这个问号。可是,赫拉克利特告诉我们,变是唯一的真理,世界没有一个稳定的核心,一个我们可以寄予希望的彼岸,对于人类来说,这样一种世界观岂不太可怕了一些?一个人持有这样的世界观,就不可避免地会厌世,看破一切暂时之物的无价值。

赫拉克利特也许就是这样。在他的著作残篇中,有这样一句话:“时间是一个玩骰子的顽童,顽童掌握着王权。”这句话包含两个意思。第一,时间掌握着最高权力,在时间的支配下,一切皆变,无物长存。第二,这个掌握着最高权力的时间是一个顽童,它像玩骰子那样玩弄着一切人、一切事物的命运。

我们不妨回想一下赫拉克利特在隐居地和孩子们一起玩骰子的情景,和这句话联系起来,你会发现,他哪里是在游戏,简直是在从事一种“行为哲学”。你仿佛看见他用鄙夷的目光望着围观的爱菲索人,又越过围观者望着人类,冷笑道:人类呵,你们吃着,喝着,繁殖着,倾轧着,还搞什么政治,自以为是世界的主人。殊不知你们的命运都掌握在一个任性的孩子手里,这孩子就是时间,它像玩骰子一样玩弄着你们的命运,使你们忽输忽赢,乍悲乍喜,玩厌了一代人,又去玩新的一代,世世代代的人都要被他玩弄,被他抛弃……

然而,对于这同一句话,有一位哲学家听出了另一种全然不同的意思。跨越两千多年的时空,尼采在赫拉克利特身上找到了他唯一的哲学知己。他相信,当赫拉克利特和孩子们玩骰子游戏的时候,心中所想的是宇宙大顽童宙斯的游戏。作为永恒变化过程的宇宙,它就是一个大顽童,甚至是一个大艺术家,它创造着也破坏着,创造和破坏都是它的审美的游戏,它在万古岁月中以这游戏自娱。尼采劝告说,我们应该去体会宇宙大艺术家的这种审美的快乐,这样就不会为生存的短暂而悲哀了,因为我们的生存在它的游戏中获得了一种审美的价值。

有道理吗?也许有一点儿。永恒的活火对于我们的生存既是判决,又是辩护。它判决我们的生存注定是暂时的,断绝了通往永恒的一切路径。同时,正因为它废除了彼岸,也就宣告无须等到天国或来世,就在此时此刻,我们的生存已经属于永恒,是宇宙永恒变化过程的一个片段。然而,即便如此,做永恒活火的一朵瞬间熄灭的火苗,这算什么安慰呢?事实上,我在赫拉克利特身上并没有发现所谓的审美快乐,毋宁说他是冷漠的。他超出人类无限远,面对人类仿佛只是面对着幻象,以至于尼采也把他比喻为“一颗没有大气层的星辰”。对于我来说,赫拉克利特的世界观是可信而不可爱的,因为我不可能成为玩骰子的宇宙大顽童本人,又不甘心只在它某一次掷骰子的手势中旋生旋灭。

6.赫拉克利特和老子的比较

赫拉克利特和老子都是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纪的人,生活的年代相近。在本体论上,两人的哲学有很相通的地方。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和永恒的活火,老子的道,都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宇宙永恒变化的过程本身,是一和变的统一。这两位哲学家,都是辩证法大师,都立足于变,强调对立面的转化。

但是,相同中有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赫拉克利特阳刚,老子阴柔。举两人使用的比喻为例。赫拉克利特把宇宙本体比喻为火,老子把道比喻为水,赞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火和水形成鲜明对比。赫拉克利特宣布顽童掌握着王权,老子提倡“复归于婴儿”,顽童和婴儿也形成鲜明对比。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是斗争哲学,他说:“战争是万物之父。”老子的辩证法是和平哲学,他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两人辩证法的不同,也许体现了中西民族性格的差异。

老子写的五千言,和赫拉克利特的著作残篇相比较,在文风上也是相同中有不同。二者的突出特点都是极其简洁,如同宣说箴言,不解释,也不证明,但赫拉克利特的文字像神谕,冷峻而威严,而老子的文字是经文,玄妙而平静。

两人的经历,也是相同中有不同。两人都是隐士,但是,赫拉克利特是一个愤世嫉俗的隐士,他的隐居是决裂;老子是一个心平气和的隐士,他的隐居是逃避。根据司马迁的记载,老子看到周王朝衰落,因此出关,出关前应关令的要求,写了五千言,然后就“莫知其所终”了。

五 说隐喻的哲人

赫拉克利特写过一本书,他对城邦和人类已经失去信心,就把这部书稿藏在阿耳忒弥斯神庙里,秘不示人。死后不久,这部书稿流散开来,许多人觉得这是一本天书,完全读不懂,他因此得到了一个“晦涩哲人”的称号。苏格拉底读到过,承认只读懂了一部分,但认为是一个宝藏。亚里士多德也读到过,抱怨读不懂,甚至无法断句。后来,就像希腊所有早期哲学家的遭遇一样,这部书稿流失了。后代学者把古代著作中引用的他的文字汇编起来,共130多条,称为残篇。和希腊其他早期哲学家相比,他流传下来的文字算是多的。前面讲他的思想的时候,我引用过几条。我把这些残篇做了一个梳理,我们来挖掘一下这个宝藏,虽然它已经不是苏格拉底所看到的样子,只剩下一点儿残余了。

1.简洁有力的文风

我先讲一下文字风格。从保存下来的文字看,其实不可一概称之为晦涩。这些文字中,有的通俗明白,很容易读懂,有的言简意赅,耐人寻味,需要琢磨,有的确实晦涩难懂,不免要靠猜测了。有这个差别,我认为是因为话题的不同,本来简单的就不要故弄玄虚,本来深奥的就无法直白。不过,无论哪一种情况,共同的特点是简洁。一位古代作家评论说:他的表达的简洁有力是无与伦比的。一位现代学者评论说:他是世界文学中风格最有力的作家之一。我认为皆是公正的评价。好些文字是格言式的,我相信是他本来的写作形式,而不是什么残篇,他很可能是西方哲学中格言体的始祖,而奥勒留、帕斯卡、尼采等人都是他的继承者。

就哲学写作而言,简洁是一个基本要求。简洁所追求的正是不晦涩,即用最准确因而也就是最少而精的语言表达已经想清楚的道理。做不到简洁,往往是因为思想本来不清晰,或者缺乏捕捉准确语言的能力,于是不得不说许多废话。更坏的是故弄玄虚,用最复杂的语言说最贫乏的内容,云山雾罩之下其实空无一物,转弯抹角之后终于扑了一空。

可是,在不动脑子的读者眼里,简洁很容易被看作晦涩。这正是赫拉克利特的命运。简洁之所以必要,理由之一恰恰是要让这样的读者读不懂,防止他们把作者的深思熟虑翻译成他们的平庸见解。一个珍爱自己思想的哲学家应该这样来写作:一方面,努力让那些精致的耳朵听懂每一句话,另一方面,决不为了让那些粗糙的耳朵听懂而多说一句不必要的话,因为它们反正听不懂。

赫拉克利特有两条格言,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的文字风格中晦涩的一面。其一:“那个在德尔斐庙里发布神谕的大神既不挑明,也不遮掩,而只是用隐喻暗示。”他和阿波罗神有相同的爱好,他说的是神谕式的语言,既不解释,也不证明,只让心有灵犀的人听懂。其二:“自然喜欢躲藏起来。”这句话本身是隐喻,同时也阐释了隐喻的理由。我从中听出了两层含义:第一,自然是顽皮的,喜欢和寻找它的人捉迷藏;第二,自然是羞怯的,不喜欢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所以,在接近自然的奥秘时,一个好的哲人应当怀有两种心情,既像孩子一样天真好奇,又像恋人一样体贴小心。他知道真理是不易被捉到,更不可被说透的。真理躲藏在人类语言之外的地方,于是他只好说隐喻。

下面,我从残篇中选取一些文字,按照内容分类,说一说我的理解。

2.痛恨多数人的平庸

赫拉克利特是一个有严重精神洁癖的人。他虽然鄙弃了贵族的地位和生活,骨子里却是一个贵族主义者。不过,他心目中的贵族完全是精神意义上的。在他看来,区分人的高贵和卑贱的唯一界限是精神,是精神上的优秀或平庸。他宣称,一个最优秀的人抵得上一万人。他还宣称,多数人是坏的,只有极少数人是好的。他生前有一个绰号,叫作“辱骂群众的人”。他之所以痛恨多数人,归结到一点,是痛恨精神上的平庸。

精神上的平庸,第一个表现是不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赫拉克利特认为,“思想是最大的优点”,而“思想是人人所共有的”。他一再强调“理性能力是灵魂所固有的”和“人人都有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思考的能力”。令他愤恨的是,多数人不去运用和发展灵魂中这个最宝贵的能力,反而任其荒废。他说:“多数人对自己所遇到的事情不作思考,即使受到教训后也不明白,虽然自以为明白。”人的感官是受灵魂支配的,不运用理性能力,单凭感官不能认识事物的任何真相。赫拉克利特用不同方式表达这个意思,他说:“眼睛和耳朵对于人们是坏的见证,如果他们有粗鄙的灵魂的话。”“人们既不懂得怎样听,也不懂得怎样说。”“如果没有理解,即使他们听见了,也像聋子一样。关于他们有谚语为证:人虽在场却不在场。”在场的只是躯体,不在场的是灵魂,这样的人如同行尸走肉,怎么可能真正看和听呢?最后,这种不用自己头脑思考的人,就只能“相信街头卖唱的人,以庸众为师”。庸人往往只听信与自己同类的人,从庸人那里获取教导。到如今,时代变了,街头卖唱的方式也变了,变成了媒体和网络,但是,多数人听信街头卖唱的情况并没有多大改变。

3.讥讽庸人的幸福观

精神上的平庸,第二个表现是幸福观的粗俗。我们来赏析他的几则格言。其一:“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便是幸福的。”其二:“驴子宁要草料不要黄金。”其三:“猪在污泥中取乐,家禽在尘土和灰烬中取乐。”

通常把这些话的含义归结为价值的相对性,未免肤浅。当他说这些话的时候,他显然不只是在说牛、驴子、猪和家禽,而一定想到了那些除了物质享乐外不知幸福为何物的人,是在讥讽庸人的幸福观。我这样判断,有他的另一则格言为证,他这样说:“最优秀的人宁愿要永恒的光荣,而不要变灭的事物,可是多数人却在那里像牲畜一样狼吞虎咽。”用这句话对照,上面三句话的真正含义就很清楚了。

4.辨别信仰的真伪

精神上的平庸,第三个表现是迷信。在西方哲学史上,赫拉克利特是最早起来辨别信仰的真伪的。他提出两个重要观点。

第一,大众的祭神仪式是迷信的,不是信仰。他说:“他们向神像祷告,正如同向房子说话一样,因为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神和英雄。”“他们向神像祷告,好像它们能听见似的,其实它们既不会回报,也不能提出任何要求的。”“颂扬使神和人俯首帖耳。”这些话揭示了庸众迷信的实质,一是愚昧无知,敬拜的是无生命无知觉的偶像,二是存心不正,寻求的是世俗欲望的满足。

第二,真正的信仰属于个人的内心生活。他说:“祭神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心完全净化的人所做的,偶尔在一个人或少数几人那里出现。另一种是物质的祭祀。”这句话指明,信仰的实质和目的,都在于内心的净化。

5.性格即命运

“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这是赫拉克利特的一句名言,被无数人引用过。对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我说一说我的理解。

理解之一,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命运主要由环境和性格这两个因素决定,环境决定了你可能会遭遇什么,性格决定了你对所遭遇的事情会做出什么反应。同样的遭遇,因为反应不同,结果也就不同。比如说,同样是失恋,贾宝玉出家了,少年维特自杀了,而歌德却得到了灵感,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所以,归根到底还是性格决定命运。

理解之二,根据希腊文,“命运”也可以译为“守护神”,那么这句话就可以译为:“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守护神。”我本人认为这个意思更加深刻,它告诉你:一个人应该认清自己的天性,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从而过最适合于你的天性的生活,而对你而言这就是最好的生活。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会在喧闹的人世间迷失方向了。

残篇中还有一个短句:“我寻找过我自己。”可以结合上面理解之二来读这句话。我的体会是,人的一生其实都是在寻找自己,寻找那个最真实也最好的自己,一旦找到,人生的全部努力就有了方向,全部经历就有了解释。

6.格言共赏

残篇中还有一些耐人寻味的格言,我摘出来共赏。

“博学不能使人智慧。”博学和智慧的不同,后世哲学家多有谈论,赫拉克利特大约是最早指出的。智慧是理性的光,没有它的照耀,多少知识也堆积不出智慧。

“掩盖自己的无知要比公开表露好些。”因为掩盖自己无知的人,他是知道自己的无知并且为此羞愧的,而公开表露的人却是无知而自以为知,苏格拉底把这种无知称作愚蠢。

“在变化中得到休息;服侍同一个主人是疲劳的。”比喻准确而生动。我的体会:变换工作是最积极的休息。

“不可以那样和人开玩笑,弄得自己反成了笑柄。”这个厌世哲人想必曾经是一个风趣的人,懂得开玩笑有格调的高下。

“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相比也是丑陋的。”这句话只是讲美的相对性吗?我年轻时从中听出了另一层意思:那些没有灵魂的家伙,不管在社会上多么风光,仍然是一只丑陋的猴子。

“最美丽的世界也像是一个草草堆积起来的垃圾堆。”一个悲观主义者眼中的世界。

“醒着的人有一个共同的世界,而在睡梦中人人各有自己的世界。”醒着的人组成社会,互相同化,而在睡梦中人人回到各自的本我,本我深藏在无意识之中。

“凡是在地上爬行的东西,都是被神的鞭子赶到牧场上去的。”俯视大地,众生如畜生爬行,降生是被迫和不幸的事。

“人诞生了就期待活下去,却必定会死去,他们留下子女,而子女也是必定会死去的。”“死亡是我们醒时所见的一切,睡眠是我们梦中所见的一切。”只要你足够清醒,你就会只看见你、你的子女以及一切人必将死去这件事,此外别无所见。古罗马哲学家把赫拉克利特称作“哭泣的哲人”,他的确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六 原子和虚空

德谟克利特这个名字是大家所熟悉的,在我们的教科书里,他被称为古希腊最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因为他和他的老师留基伯最早提出了原子说。他生活的年代实际上已不属于希腊哲学的早期,他和苏格拉底是同时代人,苏格拉底只比他小几岁。在这个时期,活跃在哲学舞台上的还有智者学派,这个学派关注认识论问题,德谟克利特在认识论上的观点和他们接近,持一种不可知论和怀疑论的立场。他的例子表明,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同时可能是一个不可知论者,我们不能根据唯物和唯心的标签对一个哲学家的思想作简单化的理解。

1.生平

德谟克利特出生在邻近伊奥尼亚地区的阿布德拉,性格平和开朗,活到了110岁,在古代是出奇地长寿了。古罗马哲学家把他和“哭泣的哲人”赫拉克利特相对照,给了他一个“欢笑的哲人”称号。他的生平可以用两句话概括:行万里路,著万卷书。

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公元前460—前370)

先说行万里路。他非常好学。当时希腊是在波斯的统治下,他的父亲是波斯王薛西斯的朋友,而他却说:哪怕只找到一个因果性的解释,也胜过做波斯人的国王。兄弟三人分财产,最少的一份是现金,他要了这一份,为的是可以用作旅资。在同时代人里面,他游学范围最广,在埃及向祭司学几何学,在波斯结识星相家,在印度和苦修者交往,足迹遍布欧亚大陆。他到过雅典,但在那里默默无闻,见过当时已名声显赫的苏格拉底,而苏格拉底好像没有注意到他。可以想见,他不是一个爱出风头的人。

再说著万卷书。在同时代人里面,他不但游学最广,而且著述最多。从留存的书目看,他研究的领域包括哲学、伦理学、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医学、动植物、地理、历史、音乐等等,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作家。可是,他的全部作品都失散了,流传下来的只有260条真伪存疑的道德格言。这和希腊早期哲学家著作的失散不同,他不属于早期,只比柏拉图年长三十几岁,而柏拉图的大部分著作都流传下来了。据说柏拉图特别嫉恨他,曾经想把能够收集到的他的著作都烧掉,但做不到,因为当时已经广泛传播。柏拉图的著作里几乎提到了当时所有的哲学家,但没有一处提到他,在反对他的地方也不说名字,可见大哲学家也难免有阴暗心理。令人痛心的是,柏拉图做不到的,岁月做到了。现在我们对德谟克利特思想的了解,主要借助于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转述。

2.原子和虚空

在本原问题上,德谟克利特的观点可以说尽人皆知了,就是原子说。这个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这样来概括:原子是最小的物质微粒,它的特点为不可分割、内部没有空隙、性质相同,万物皆由原子构成,因为原子的形状、次序、位置不同,万物显现出不同的性质。为了让原子有可以运动的空间,他把虚空算作另一个本原。

两千多年前,在不可能做任何相关实验的情况下,对物质的结构有这样天才的猜想,真是令人敬佩。事实上,直到一百多年前,原子说在物理学中仍然占据着支配地位,科学家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对它进行验证、细化和充实。但是,到了二十世纪,尤其在量子场论诞生以后,情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根据我的粗浅了解,主要的改变是:一、原子并非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原子中可以分割出电子和原子核,而原子核中又可以分割出质子和中子;二、作为构成物质最小单位的基本粒子有许多种类,现在已经发现的有61种;三、所谓基本粒子也不是一些稳定的物质微粒,它们实际上是微观世界内部因为能量场之间相互作用而发生的一些共振,因此呈现粒子性和波动性的双重属性,而就粒子本身来说,则不断经历着产生和消灭的过程;四、微观世界的空间中布满了能量的微小涌动,不存在彻底的虚空。

总之,深入到物质世界内部去看,我们会发现,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物质粒子和虚空,真正存在的是能量的连续的、永不停歇的涌动,是一系列的振荡,世界不是由物质和实体构成的,而是由关系和事件构成的。

现代物理学所描绘的这个世界图景,更接近于赫拉克利特说的永恒的活火,一种永不停歇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而不是德谟克利特说的由坚固的物质粒子组成的坚固的物体世界。不过,尽管如此,德谟克利特依然是伟大的,他的原子说最早开启了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思路,现代物理学则是这种探究的最新成果。

3.不可知论

在认识论上,德谟克利特是一个观点明确的不可知论者。根据后来哲学家们的引述,他有以下论点。

第一,感觉不能反映事物的真相。他说,我们实际上丝毫不认识任何确实的东西,只认识那依照我们身体的结构而变化的东西。(塞克斯都引述)又说,对同样的对象,许多动物得到和我们根本不同的感觉印象;甚至同一个人,对同样的对象也不是总有同样的感觉印象;要决定其真伪是不可能的,它们或者都不是真的,或者真理对我们还隐藏着。(亚里士多德引述)这些话已触及认识论中的一个大问题:感觉是我们接触外部世界的唯一途径,而感觉是受身体的结构支配的,我们无法确定感觉所提供的东西与外部事物的真相是否一致。

第二,语词与事物的真相也没有关系。他说,对事物的命名是约定俗成的,不具有自然的性质。为了证明这个论点,他提出四个论证:不同事物可以用同一名称指称,不同名称可以用在同一事物上,名称可以改变,可以没有名称。(普罗克洛引述)这个论点触及了认识论中的另一个大问题,即语词与事物的关系问题,语言能否表达事物的真相。

第三,所以,事物的真相隐藏在深渊之中。他明确地说:“要认识任何事物的实在本性是不可能的。”(塞克斯都引述)“实际上我们丝毫不知道什么,因为真理隐藏在深渊之中。”(拉尔修引述)

但是,根据另一些引述,我们又发现,德谟克利特似乎试图为感觉辩护,削弱其不可知论的立场。例如,他主张有三种真理标准:“现象是了解可见事物的标准,概念是研究的标准,情感是应当选择者和应当逃避者的标准。”(塞克斯都引述)他还说:“真理和显现于感觉中的东西没有区别,凡是对每一个人显现并对他显得存在的,就是真的。”(费罗培门引述)在这两条引述中,对感觉和所感知的现象的肯定,可以理解为对它们效用的肯定,即它们在处理可见事物时是有用的,在此意义上可以承认为真。后一条引述,还可以理解为一种相对主义观点,令人想起与他同时代的智者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公元前490—前420)的著名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还有一条引述,引用了他的话——“颜色是从俗约定的,甜是从俗约定的,苦是从俗约定的,实际上只有原子和虚空”,接着说,德谟克利特在用这些话贬低了现象的地位之后,又让感官用下面的话来反对理性:“可怜的理性,在把你的论证给予我们之后,你又想打击我们!你的胜利就是你的失败。”(加仑引述)这条引述有三点值得注意:一、色和味是从俗约定的,不是事物本身的性质;二、本原是原子和虚空这个论断是理性做的论证,凭感官所感知的现象是做不出来的;三、但是理性做论断的根据只能是感官所感知的现象,这里存在着一个悖论,所以说理性的胜利就是它的失败。

历来讲德谟克利特的哲学,不太重视他的认识论,所以我有意多讲一些。我是想指出,这位号称古希腊最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对于人类的认识能力以及所能够认识的范围,实际上是充满怀疑的。他在这方面所做的思考,其价值不亚于他的原子说。我推测,在相当程度上,他自己也只把原子看作是理性构建的一个假说。我们把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都算作古希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其实在认识论上,这两人也是相反的。赫拉克利特相信逻各斯,是一个理性主义者,对理性的力量没有怀疑。后来的西方哲学史表明,英国经验主义者在不同程度上都持不可知论和怀疑论立场,而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者则都相信凭借理性可以认识世界的本质,这个差别在古希腊就已经开始了。

参考书目

[古罗马]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马永翔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8/1993

[德]尼采:《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周国平译,商务印书馆,1994 xJ6WxUpumjudbTCU3wKwwiPlw0KyG7Px02OcJtaRaToPUWswmxAuIu0rQfOp6zh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