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哲学的定位

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罗素

讲哲学,开宗明义,好像首先应该讲一讲什么是哲学。可是,什么是哲学,这本身就是一个哲学问题。这包含两个意思。

第一个意思,凡哲学问题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众说纷纭,往往对立的观点同时存在,谁也说服不了谁,不可能有统一的答案。那么,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同样如此。如果问什么是物理学,什么是经济学,等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者会有基本的共识,答案是明确的,哲学不是这样。人们一般承认,哲学研究的是最根本、最普遍的问题,但是,什么问题最根本、最普遍,人们会有很不同的看法,而在这些不同的看法中,实际上就蕴含了不同的哲学观点。所以,对于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你也要独立思考,通过对不同观点的了解和比较,形成你自己的看法。

第二个意思,要真正知道什么是哲学,不能光靠下定义。自从哲学诞生以来,哲学家们一直在讨论各种哲学问题,你必须知道他们讨论了什么问题,各人的见解是什么,你自己也去思考这些问题,参加到讨论中去,只有这样,你对什么是哲学才会有具体的认识。所以,要知道什么是哲学,学习哲学史是不可省略的步骤,而且这种学习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用现在流行的一个词说,你还必须“做哲学”,亲自进入哲学问题的思考之中。到了这一步,你会发现,给哲学下定义是一件多么不重要的事。这就好比当你沉浸在幸福之中的时候,你会在乎别人给幸福下一个什么定义吗?

所以,我现在讲的只是我对什么是哲学的理解,仅供你参考。

一 哲学不是学

我首先要澄清一个误解,哲学这个词,很自然会让人认为哲学是一门学科,其实哲学的本义不是这样的。关于哲学的性质,我要告诉你的第一句话是:哲学不是学。

1.日本人西周把philosophia汉译为“哲学”

古希腊是哲学的故乡,讲哲学,理应从古希腊说起。可是,如果你到古希腊看一看,就会很惊奇地发现,那时候根本不存在一门叫哲学的学科。

在希腊文里,哲学这个词是philosophia,原义是爱智慧。1874年,日本人西周(1829—1897)在《百一新论》中,最早把这个词汉译为“哲学”。西周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是把西方哲学系统介绍到日本的第一人,被誉为“日本近代哲学之父”。除了“哲学”这个词,还有许多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术语的汉译,也是他反复推敲后确定的,比如“主观”“客观”“理性”“悟性”“现象”“实在”“归纳”“演绎”“义务”“权利”“科学”等,可见这个人学问很大,不但懂哲学,而且对汉语很有造诣。

西学东渐,翻译是一个必经的关口。日常生活用语好办,地球人的日常生活大同小异,无非是衣食住行,不难找到对应的词。学术语汇就不同,东西方的差异非常大,很难找到对应的词,这就需要造新词。日本人比我们更早接触西方学术,造了许多新词,造得都不错。清末民初,严复把西方哲学引进中国,翻译了八部西学名著。在翻译时,他对日本人造的词不服气,自己造了许多新词,但是造得非常古奥,让人看不懂。王国维当时就批评说,严复的译文倒是很有古意,但读起来莫名其妙,不如去读外文原著来得痛快。事实正是这样,时间做了检验,我们现在用的许多西方学术名词仍是日本人翻译的,严复造的新词早已被遗忘。

总之,西周把philosophia汉译为“哲学”,“哲”的含义是有智慧、明白事理,应该说翻译得很好,从此成为定译。

2.爱智慧和智慧的区别

在做了这个肯定之后,接下来我要指出,这个翻译有两个问题你要注意。

第一个问题,希腊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的动宾词组:philo源自动词philein,意思是“爱和追求”;sophia是名词,意思是“智慧”,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爱智慧”。希腊人有一个共同的看法,认为只有神是智慧的,明察全部真理,人能够做到的只是爱智慧,努力寻求真理。这个区别很重要,而“哲学”一词不能传达出这个重要的区别。

请你记住这个区别,不要对哲学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以为哲学能够让你通晓宇宙和人生的全部真理,甚至是终极真理。进入哲学之门后,你会发现,几乎每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都是无解的。所谓爱智慧,其实就是勇于求解无解的问题,这条路没有尽头,你永远走在路上。

3.哲学的本义不是一门学科

除了要注意爱智慧和智慧的区别之外,把philosophia翻译为“哲学”,导致的第二个问题是,人们容易望文生义,以为哲学带上一个“学”字就是一门学科,以为哲学家就是一种职业。按照本义,爱智慧,也就是哲学,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品质。爱智者,也就是哲学家,是一种人格,一种注重精神生活的人的类型。

事实上,在古希腊,至少在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之前,不存在一门叫哲学的学科,也不存在一种叫哲学家的职业。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前399)之前的早期哲人,基本上都是家道殷实,无须谋生,摆脱一切职业,在孤独中沉思。苏格拉底本人出身贫寒,他的职业是雕刻匠,业余搞哲学,但他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学生,追随他的年轻人也都有自己的职业,只是在业余时间听他聊天。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晚年办学园,主要课程也不是哲学,而是数学。他学园的大门上写着一句话:“不懂几何学者不得入内。”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也办学园,我们现在看到的他的著作,就是他在学园里的讲稿。在一定的意义上,哲学成为一门成体系的学科,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不过,他的哲学是包罗万象的,包括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等当时几乎所有的知识科目。

从中世纪后期到近代早期,欧洲大学兴起,学科基本划分为神学、法学、医学三大门类。哲学附属于神学,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并且延续了亚里士多德的传统,也是包罗万象的,包括了自然科学。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快速发展,从哲学中独立了出来,这才有了比较专门的哲学学科。但是,直到康德所处的时代,哲学学科仍是附属于神学的。康德曾经为此大声疾呼,要求给予哲学学科独立的地位。哲学脱离神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应该说是相当晚近的事情。

4.四大精神导师都没有建立什么学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人类早期有四位伟大的精神导师,分别是诞生于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纪的释迦牟尼、孔子、苏格拉底,以及比较晚诞生的耶稣。这四位导师,分别开创了人类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精神传统。他们活着时,传道的方式都是言传身教,和弟子或者信徒共同实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信仰。他们都不设课堂,更没有建立什么学。释迦牟尼在世时,哪有什么佛学?孔子在世时,哪有什么儒学?苏格拉底在世时,哪有什么作为一门学科的哲学?耶稣在世时,哪有什么神学?有这些学,是他们去世后很久的事,是后人不断诠释和发挥先师思想的产物,由此进而形成了某种知识体系。

所以,无论佛学、儒学、神学还是西方哲学,我们都应该回到源头上去,读记录先师言论的原典,这是首要的功夫。就哲学而言,我们不可以把它仅仅当作知识,而是要还它爱智慧的本义。我们第一要注重大哲学家们的原创性思想,那是他们爱智慧的结晶,第二要珍惜自己的亲身感悟,自己过一种爱智慧的生活。

二 从神话到哲学

在古希腊,如果从我们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Thales,鼎盛年约公元前585年前后)算起,那么哲学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在那之前,人们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是神话。我们来比较一下哲学和神话,看一看两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哲学的性质。

1.认知方式的转变

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就是抽象思维的能力。理性的觉醒,有一个过程。在个体身上,这个过程很明显。幼儿认识世界的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其特点是现实和想象不分,一切都是故事。幼儿可以非常投入地玩一个简单的玩具,为什么?因为在他眼里,每一样玩具都是活的,都有故事。这实际上是神话的特征。从三岁开始,幼儿会有越来越多的提问,许多许多的为什么,这意味着理性在觉醒,抽象思维的能力在增强。终于有一天,他对简单的玩具没有兴趣了,要玩智力含量高的游戏了,一个幼儿长成了一个少儿。

人类也是这样。哲学的特点,是用理性去认识世界。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理性的觉醒。哲学产生之前,人类有过极其漫长的幼年期,理性能力十分微弱。在那个时候,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不是哲学,而是神话。在各民族的早期,神话都是认知和解释世界的主要方式。从神话到哲学,意味着人类由幼年期进入少年期,认知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2.神话和哲学的区别

在认知方式上,神话和哲学有三个重要区别。

第一个区别,神话是万物有灵,哲学是人类理性至上。

在原始时期,因为人完全受自然力支配,所以自然界是人恐惧和敬拜的对象,不是思考的对象。那时候的人,相信万物都有灵魂,越有破坏力的自然物、自然现象,灵魂就越强大,越让人恐惧,越被当作神灵敬拜。比如水火无情,中国神话里就有水神河伯、火神祝融,希腊神话里也有水神俄刻阿诺斯、火神赫菲斯托斯。先民们还相信,神既然有灵知,就可以用某些手段去影响他们。主要手段有三个。第一个是供奉,就是行贿,用物质的好处讨好神灵。第二个是祭祀,就是宣誓效忠,用臣服的姿态安抚神灵。第三个是巫术,主要方式是咒语,即用语言的力量左右神灵的意志。因此,神话往往同时也是原始宗教。现在人们到庙里烧香磕头,用的基本上也还是这三个手段。

和神话的万物有灵不同,哲学要给世界一个理性的解释。在哲学看来,神话给各种现象安上一个不同的神灵,这样解释世界太小儿科了。哲学对人的理性能力充满自信,相信宇宙万物中,人的头脑是最高级的,用不着去害怕和讨好比自己低级的事物。相反,人可以把宇宙万物都当作自己思考的对象,去弄清它们的真相,去给它们整理出一个条理。

第二个区别,神话是形象思维,哲学是抽象思维。

神话解释世界,往往用故事、寓言等艺术化的表达方式。比如,解释世界的时候,神话很关心两个问题,一个是世界是怎样产生的,另一个是人类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来看一看神话是怎样回答的。

第一个问题,世界是怎样产生的?几乎所有的神话都会有一个从混沌中开天辟地的故事。希腊神话说,世界一开始是混沌,从混沌中生出了大地盖亚,盖亚生出了天空乌拉诺斯。天空是男的,大地是女的,天和地交合,生出了一大堆形形色色的神。希伯来神话说,世界一开始是混沌,在创世的前两天,耶和华造了光和空气,把天和地分开,在后来的四天里,造了植物、日月星辰、动物和人。中国神话说,世界一开始是混沌,形状像一只鸡蛋,盘古潜伏在其中。按照我的理解,盘古其实象征一种创世的能量,这个能量潜伏在混沌之中。潜伏了一万八千年之后,能量开始活动,天地分离,蛋清是天,蛋黄是地。盘古夹在中间,身体越变越高,这实际上是说能量在发生作用,使得天地相距越来越远。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相距九万里,大功告成。

第二个问题,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希腊神话说,普罗米修斯用泥土造人,智慧女神雅典娜为所造的人吹入了灵魂。希伯来神话说,耶和华用尘土造了第一个男人亚当,把生气吹入他的鼻孔,使他成了有灵的活人,然后又用亚当的肋骨造了第一个女人夏娃。中国神话说,女娲用黄土造人,但没有说人的灵魂是怎么来的,华夏民族很务实,关心的不是灵魂,而是传宗接代,所以女娲特意为她造的人安排了婚姻制度。各民族的神话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认定神用来造人的材料是泥土。

和神话的形象思维不同,哲学是抽象思维,用概念进行思考和表达。同样是解释世界,神话的解释是讲故事,哲学的解释是讲道理。比如关于世界的产生,哲学不是给你讲开天辟地的故事,在哲学看来,世界从来就存在,真正要追问的是,世界靠什么存在,宇宙万物杂多中的统一是什么,变中的不变是什么。又比如人类的产生,哲学不是给你讲神用泥土造人的故事,在哲学看来,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有灵魂或者理性,真正要追问的是,灵魂或者理性究竟是什么,它们从何而来。你可以看到,哲学所追问的问题,本身就具有抽象的性质。

第三个区别,神话一般不是个人创作的,没有确定的作者。神话是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创造,通常由巫师和游吟诗人宣说并传播,在民间代代口头相传。与此相反,哲学不是民族的集体创作,而是哲学家个人著书立说。一部哲学史,就是历史上重要哲学家的学说及其传承和变迁的历史。

归纳一下,神话的特点是万物有灵、形象思维和集体无意识创作,而哲学的特点是理性至上、抽象思维和个人著书立说。

3.从神话向哲学的转折,希腊最典型

人总是要长大的,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幼年期。民族也是这样,不可能一直用神话的方式认知世界,随着理性的觉醒,神话的衰亡是必然的。但是,神话衰亡了,哲学不一定就会兴起。世界各民族中,古代哲学有成熟形态的,除了希腊,也就是中国和印度。即使中国和印度,和希腊相比,神话向哲学转折的界限也是比较模糊的。好像只有在希腊人那里,哲学大张旗鼓地取代了神话而兴起,从神话向哲学的转折最为典型。

这里我把中国和希腊做一个简单的比较。首先,在神话的时代,希腊人是典型的神话民族。希腊神话主要通过赫西俄德(Hesiod,鼎盛年约公元前750—前650)的《神谱》和荷马(Homer,鼎盛年约公元前9或前8世纪)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得以保存,这两个人都是活动于大约公元前八至九世纪的游吟诗人,他们不是神话的作者,而是传唱者。希腊人对荷马史诗非常重视,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在雅典当时的执政者庇西特拉图(Pisistratus,约公元前600—前527)领导下,学者们对荷马史诗进行编订,史诗有了文字的定本。希腊神话体系完备,保存完好,在希腊人的生活中发生着重要的作用。雅典的重大节庆,希腊人都会朗诵荷马史诗,演出根据史诗改编的戏剧,一代代希腊人是在神话的教育下成长的。相比之下,中国神话显得很不成系统,失散也严重,只能看到零星片段,分散在《山海经》《淮南子》《列子》等古代比较晚期的著作中。即便是流传广泛的盘古开天辟地故事,最早也是见于三国时期徐整的《三五历记》,这使得我们不仅难以判断个人创作的成分有多大,甚至不可断定它是否来自先民的传说。

到了哲学的时代,希腊人又成了典型的哲学民族。从公元前六世纪开始,哲学家成批地涌现,纷纷建立各自的学派和哲学体系,并且围绕若干基本问题互相进行论辩。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哲学家在建立哲学体系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对本民族的神话进行批判,这表明他们用哲学取代神话的意识是非常明确和自觉的。可是,在古代中国,即使最有哲学味儿的学派道家,也在他们的著作中,例如上面提到的《淮南子》《列子》,甚至包括《庄子》,混杂了大量神话的意象和思维。

由此可见,希腊人是由典型的神话民族脱胎成典型的哲学民族的。这就好像一个人,在童年期,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进入少年期,思考力又发挥到了极致,难怪许多思想家称赞说,希腊人是完美的儿童、卓越的少年。

4.哲学家对神话的批判

希腊哲学家批判神话,突出的代表是塞诺芬尼(Xenophanes,约公元前570—前475)和柏拉图。

最早开始批判神话的是塞诺芬尼,他生活在哲学初创时期,稍晚于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在他之后,古希腊最重要的哲学家柏拉图对神话进行了更加猛烈的批判,宣布要把荷马从他的理想国中驱逐出去。他们的批判,火力集中在神人同形同性(Authropomorphism)的观念。

塞诺芬尼(Xenophanes,约公元前570—前475)

神人同形,是指神和人有同样的形状。希腊神话里的神,有男女的性别,都长着人的模样,比如阿波罗是一个标准的希腊美男子。塞诺芬尼对神人同形的批判很巧妙,他说,人们都按照自己的模样来设想神,所以埃塞俄比亚人说他们的神是黑皮肤、扁鼻子的,色雷斯人说他们的神是蓝眼睛、红头发的。他还讽刺说,假如马和狮子有手,能够用手画画和雕塑,马就会画出或塑出马的形状的神像,狮子就会画出或塑出狮子形状的神像。总之,神话里的神,都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神人同性,是指神和人有同样的品性和行为。在希腊神话里,天神们和人一样,既好色,乱搞两性关系,又好斗,频频爆发战争。众神之王宙斯尤其是个大色鬼,凭借权力大搞权色交易,在天上的女神和地上的女人中有无数情人。塞诺芬尼说,这是把人间认为无耻的一切丑行都加在了诸神身上。柏拉图尤其痛恨对神的这种描写,在《理想国》一书里,他选取了两个场景加以谴责。一个场景是宙斯性欲亢奋,睡不着觉,迫不及待地和妻子赫拉露天交欢,完事后还色迷迷地说,这次交欢酣畅淋漓,胜过两人的第一次偷情。另一个场景是战神阿瑞斯和爱神阿佛洛狄忒火热偷情,被阿佛洛狄忒的丈夫火神赫菲斯托斯当场捉奸,他用铁链把这一对赤裸的男女捆绑在一起,让众神来围观。柏拉图责问道,这样描绘神,给年轻人树立了什么榜样?他建议制定一个法律,规定神是道德的楷模,按照这个标准重新审订荷马史诗,删除所有不道德的情节。说到这里,我要庆幸柏拉图的建议没有被采纳。荷马史诗的可爱正在于它充满了人情味,用神的形象为人间的生命欢乐辩护,删除掉这些内容,真不知荷马史诗会变得怎样地苍白。

哲学家们之所以要批判神话,是为了重新定义“神”这个概念。经过他们重新定义,神这个概念成了指称宇宙的最高存在、世界的终极本质的一个概念。它有两个特点。第一,它是抽象的,不可能有形体,只能靠理性来把握。第二,它是完美的,不可能有人的品性和行为,具有神圣的性质。塞诺芬尼主张一神论,柏拉图主张理念论,无论一神还是理念,都是指这种抽象而完美的世界本体。神人同形同性观念的要害在于,赋予神以感性形象,混淆了现象界和本体界的区别。所以,必须彻底批判,以此给哲学的理性思辨扫清道路。

三 哲学开始于惊疑

在人类历史上,哲学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理性的觉醒。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理性的觉醒都会使人走向哲学。现在要问,理性的觉醒有什么征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回答是——惊疑。因为惊疑,人的理性从沉睡中醒来,走上了爱智慧之路,开始了哲学思考。所以,这两位哲学家都说,哲学开始于惊疑。这句话很关键,对哲学的性质做了最重要的说明。

1.惊疑由自知无知引起

我们先来看一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

在柏拉图的《泰阿泰德》这篇对话中,有三个人围绕什么是知识进行讨论,主角是苏格拉底,代表柏拉图自己,还有一个数学家,以及这个数学家的一个聪明的学生,名叫泰阿泰德。讨论开始的时候,泰阿泰德以为自己明白什么是知识,可是,在苏格拉底的步步追问下,他发现自己其实不明白,就脱口说:“我太惊疑了。”苏格拉底马上称赞说:“这说明你有哲学家的气质,因为惊疑是哲学家的标志,除了惊疑,哲学别无开端。”

在这里,看上下文,惊疑是指一个人自以为知,却突然发现自己其实不知,这时候所产生的一种心情。“惊疑”这个词,中国研究希腊哲学的前辈大家严群译为疑讶,在希腊文里包含两重意思,一是惊奇、惊讶,二是疑惑、困惑。惊奇和疑惑其实是两种很不同的心情,惊奇是快乐的、振奋的,疑惑是痛苦的、压抑的。当一个人自以为知却发现自己其实不知的时候,他的心情是两者的混合,既快乐又痛苦,既想满足惊奇,又想摆脱疑惑,而这两种心情都会推动他去思考。

在同一篇对话里,苏格拉底还说,无知有两种,一种是单纯的无知,另一种是无知而自以为知,后一种无知的确切名称是愚蠢。说得好。单纯的无知不是愚蠢,因为它可以变成有知,可是,无知而自以为知是十足的愚蠢,因为这种人离爱智慧最远,永远不会发生求知所必需的惊疑的心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见这种人,神采飞扬地发表老生常谈,激情满怀地叙说妇孺皆知,以创始人的口吻宣说陈词滥调,以发明家的身份公布道听途说。每逢这种场合,我就会想起苏格拉底的话,心里喊一声“愚蠢的家伙”。

千万不要低估愚蠢的危害。苏格拉底说,弱者的无知是可笑的,强者的无知却是可怕和可恨的,因为它会给周围的人带来灾难;愚蠢和权力的结合是滔天罪恶的源泉。事实正是如此。在历史上,愚蠢和权力的结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独裁者的愚蠢,一方面手握绝对的权力,另一方面把自己的妄念宣布为绝对的真理强制推行,如此所造成的灾难往往是最大的。另一种是乌合之众的愚蠢,在不同的时代,许多优秀者死于多数人的暴政之下,苏格拉底本人的遭遇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关于哲学开始于惊疑,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是这么说的:不论现在,还是最初(指早期哲学家的时代),人都是由于惊疑而开始哲学思考的,起先是对身边所不懂的东西感到奇怪,然后逐步前进,对更重大的事情产生疑问,例如关于月亮、太阳、星辰的变化,万物的生成。一个人感到惊疑,是因为发现自己无知。所以,哲学思考的目的是摆脱无知,而不是为了实用。在这里,亚里士多德说的也是惊疑由自知无知引起,并且得出了哲学思考不为实用的结论。

2.惊奇面对世界,疑惑面对人生

刚才我说,惊疑混合了惊奇和疑惑两种不同的心情,两者不可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并没有把它们分开。现在,我想做一个引申,为了说明哲学思考的对象是什么,把两者相对地分开。不妨这么说:惊奇,面对的是宇宙,因为惊奇而求认知,要追问世界的真相;疑惑,面对的是人生,因为疑惑而求觉悟,要追问生命的意义。因为惊疑的触发,人要用理性来探究世界的真相和生命的意义,这就是哲学。

我自己认为这个引申不算牵强。面对世界的未知事物,惊奇是主要的心情,人感觉到的是寻求知识的冲动和快乐。面对人生的疑难问题,困惑是主要的心情,人感觉到的是由意义的失落而致的迷惘和痛苦。换一个说法,如果说惊疑由自知无知引起,那么,发现自己对周围的世界无知,引起的主要是惊奇,发现自己对灵魂的事情无知,引起的主要是疑惑。

3.疑惑比惊奇更加根本

在把惊奇和疑惑相对地分开之后,我还想指出,疑惑比惊奇更加根本。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疑惑是灵魂中的一种激情。一个灵魂敏感又认真的人,最容易对人生发生疑惑。人活着到底有没有意义?怎样活才有意义?对于这样的问题,他非常在乎,一定要求得一个答案,否则就活不踏实。他之所以对人生产生疑惑,很大程度上又是因为看到了宇宙之无限与人生之短暂的鲜明对比,所以想要探明世界的真相,从中找到自己短暂人生的可靠根据。

对人类来说,思考世界的问题,归根到底也是为了解决人生的问题。宇宙是人类生存的总体环境,对这个总体环境无知,不知道人在宇宙中处于什么位置,就不可能给人类生存意义以一种总体的解释。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我们是谁?追问世界是什么,归根到底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如果没有这种寻求人生根据的激情,单纯只是对外部世界有好奇心,那也许是科学,但不是哲学。

4.把惊疑当作居所

苏格拉底说,惊疑是哲学家的气质。换一个说法,我想说,哲学家是灵魂和头脑都认真的人。他灵魂认真,因此对人生发生根本的疑惑,头脑认真,因此对于灵魂中发生的问题,一定要用自己的头脑求得有根据的答案。灵魂中的问题,它的特点是:对于没有发生这种问题的人,抽象而无用;对于发生了这种问题的人,身不由己,欲罢不能,觉得是性命攸关的最大问题。

经常有人问我,想那些大问题,生与死啊,活着有没有意义啊,又找不到明确的答案,这不是自讨苦吃吗?我的回答是:不是因为思考,所以痛苦,而是因为痛苦,所以思考。问题已经在那里了,你已经在为这些问题痛苦了,所以你是不得不思考的。

普通人奇怪哲学家总是想那些大而无当的问题,而哲学家又奇怪普通人只关注小事而不想大事,到底谁有理?我认为关键在灵魂是否认真,即使普通人,你的灵魂是认真的,你就一定会想大问题,因为那不是抽象的理论问题,而是你最切身的问题。

总之,哲学就是让你想问题,想世界和人生的大问题。哲学中第一位的是问题。当一个人的灵魂对人生产生根本性的疑问时,他就会走向哲学。那些灵魂中没有问题的人,当然不需要哲学。这样的人即使去看哲学书,看到的也不是哲学,而是知识和教条。不过,我要问一句:谁的灵魂中没有问题呢?人所需要的是唤醒灵魂。当你不是逃避,而是去正视和思考让你疑惑的重大问题时,你的灵魂就醒来了,你就进入了哲学的状态。

所以,应该说,哲学不但开始于惊疑,而且要你保持这个惊疑,让你对根本问题的思考始终处在敏锐、活跃、认真的状态。海德格尔对此有一个生动的表述,他说,要把惊疑当作居所来接受。也就是说,惊疑是你的家,你要始终居住在惊疑之中,这才是哲学。

四 试着给哲学下一个定义

通过前面所讲,你已经知道:第一,哲学不是学,它的本义是爱智慧;第二,哲学不同于神话,是理性的认知方式;第三,哲学开始于惊疑,由惊疑而引发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知道了这几点,你对什么是哲学大致有一个概念了。现在我试着给哲学下一个定义。

1.怎么给哲学下定义

说起给哲学下定义,我想起一件往事。读中学的时候,有两门课是我最喜欢的,一门是语文,我的作文经常被当作范文,另一门是数学,初中和高中都是数学课代表,我真觉得解数学题其乐无穷。所以,考大学的时候,我就很犯难,报文科还是理科,面临这样一个抉择。最后是毛主席的一句话给我指引了方向,他在《实践论》里写道:“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我一想,学哲学不就文理两科都占了吗。我就这样报了哲学系,毛主席给哲学下的一个定义起了决定性作用。其实我那时候根本不知道哲学是什么,不过,进了这个门以后,歪打正着,很喜欢,觉得这条路走对了。

毛主席下的这个定义,实际上是把哲学看作一门最普遍的科学。类似的定义还有一些,比如,哲学是研究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给哲学下定义是难的,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可以下不同的定义。因此,就像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你也可以说,一千个哲学爱好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哲学的定义。甚至从反对哲学的立场也可以给哲学下定义,比如有人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哲学就是用谁也听不懂的话讨论谁也不关心的问题的一种学问。

那么,我们怎么给哲学下定义呢?有一个方法,就是抓住哲学的本质特征,哲学开始于惊疑,我们可以立足于惊疑这个本质特征来给哲学下定义。

2.两个主要思路

事实上,不去考虑表述的差别,我们会发现,哲学家们大多是立足于惊疑来理解哲学的性质的。立足于惊疑给哲学下定义,可以有两个主要思路。

第一个思路是,哲学开始于惊疑,下定义的重点放在为什么会惊疑。苏格拉底说,是因为自知无知。自以为有正确的认识,结果发现自己的认识很成问题,这种情况非常普遍。所以,必须对认识进行审查,对思想进行反思。因此,有一些哲学家认为,哲学的基本性质是反思,哲学就是对思想进行反思的活动。

第二个思路是,哲学开始于惊疑,下定义的重点放在对什么惊疑,就是宇宙和人生。这是根据哲学思考的对象来下定义。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把这样下的定义概括为“哲学是对宇宙观和人生观一般问题的科学论述”。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中,也经常有类似的表述,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学问。

我本人认为,这两个定义侧重点不同,都是成立的。从哲学史看,哲学家们讨论得最多的是三大问题,构成了哲学中的三个主要领域。一是宇宙的本质、世界的真相,这是哲学中的本体论领域。二是人生的意义,包括对幸福、道德、信仰、生死等问题的探讨,这是哲学中的人生论领域。上面说的第二个思路,侧重的是这两个方面。三是对人类认识能力和界限的研究,这是哲学中的认识论领域。上面说的第一个思路,侧重的是这一个方面。

3.从定义看哲学的特点

现在我想采用上面说的第二个思路,给哲学下这样一个定义:哲学是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下这个定义,比较便于说明哲学有些怎样的特点。

在这个定义里,请你注意三个词:整个、根本、思考。这三个词表明了哲学的三个重要特点。

第一个词,整个。哲学面对的是世界和人生的整体。我们平时都生活在一个局部里,过着具体的日子,做着具体的事情,有自己的家庭和日常生活,自己的职业和人际关系,自己的一个小环境。哲学是要你从这个局部里跳出来,看世界和人生的全局。局部是有强大的支配力量的,因为局部非常具体,离你很近,会让你特别在乎。所以,人很容易被困在一个局部里,成为被环境、习俗、职业、身份等支配的一种存在。从局部里跳出来,就是要暂时抛开这些东西,回到人这个原点。我不是任何一种身份,我是一个人,要去思考作为人理应思考的问题。

我自己体会,学哲学给我的最大好处是,好像给了我一种分身术,我能把自己分成两个我。一个是身体的自我,在世界上挣扎、奋斗,哭着笑着,有快乐也有痛苦;还有一个更高的自我,从上面俯看这个身体的自我,经常和它谈心,给它指导。这个更高的自我,就是立足于全局思考根本问题的理性的自我。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这样一个更高的自我,但它往往是沉睡着的,哲学的作用就是帮助它觉醒。更高的自我是否觉醒,结果大不一样。只有身体的自我在活动,人就会陷在具体的遭遇里,就会盲目、被动、纠结和痛苦。

第二个词,根本。哲学是让你思考根本问题的。许多人对哲学有一种误解,好像哲学是一种万能的方法,可以用来解决一切具体问题。经常有人对我说:你是学哲学的,我遇到了一个问题,请你用哲学的方法帮我分析一下。对此我一概无语。解决具体问题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哲学是解决不了的。我也不相信一种在任何事情上都可以插上一嘴的东西是哲学。哲学按其本性是让你想大问题的,不想大问题,仅仅琢磨用什么方法解决具体问题,你就完全没有进入哲学。

第三个词,思考。哲学让你思考根本问题,而根本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贵在独立思考。

哲学没有标准答案,第一因为它不是一般知识。一般知识是经验的总结,因此可以通过经验来检验,而哲学所思考的根本问题是超越经验的,不能用经验来证明或者证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要区分两类事物,一类是思的事物,另一类是可教可学的事物。可教可学的事物是知识,而哲学是不可教不可学的,是属于思的事物,唯有你自己进入到了思里面去,才是哲学。也因为这个原因,知识可以积累,所以自然科学会不断地进步,而哲学就不存在知识积累的问题,也谈不上不断进步。事实上,古希腊哲学家所思考的问题,到今天仍然是哲学思考的中心内容。

第二,哲学也不是一套现成的意识形态。每一种意识形态都是一套价值判断体系,哲学思考也包含价值这个维度,但它是立足于宇宙和人生的整体来寻求某种价值立场,并且站在这个立场上,要对一切既有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的考察。

哲学没有标准答案,是对根本问题的独立思考,这是它最重要的特点。所以,任何一种理论,如果宣称能够给你关于世界和人生的标准答案,要你放弃独立思考,我们就可以断定它不是哲学。

五 哲学、宗教、科学之比较

在人类文明史上,包括在今天,人类认知和解释世界的方式,除了哲学,还有宗教和科学。我们来把这三种方式做一个比较,通过这个比较,可以对哲学的定位和性质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1.介绍罗素的见解

据我所见,哲学、宗教、科学的比较,讲得最到位的是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西方哲学史》序言里,他做了这个比较,主要意思是这样的——

哲学是介于宗教和科学之间的一个领域,它同时包含了宗教和科学这两种因素。宗教的因素是指,在处理的对象上,它和宗教一样,处理的是超越确切知识的东西,而科学不同,处理的是确切的知识。科学的因素是指,在处理的方法上,它和科学一样,是诉诸理性的思考,而宗教不同,是诉诸启示的权威。因此,简要地说,哲学是用科学的方法处理宗教性质的问题。

在原文的最后,罗素用悲壮的口吻说,这使哲学成了“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科学攻击它找错了处理的对象,宗教攻击它用错了处理的方法,总之两头不讨好。

你可以看到,罗素是从两个方面做比较的,一个方面是对象,另一个方面是方法。在对象上,哲学和宗教相同,和科学不同。在方法上,哲学和科学相同,和宗教不同。下面我展开来讲一下。

2.科学的对象和方法

先说科学。罗素说,科学的对象是确切的知识,方法是理性的思考。什么是确切的知识?就是经验可以证明的知识。人用感官感知现象,然后通过理性的思考对获得的感觉材料进行整理,形成经验。现在仪器越来越先进和精密,但无论多么先进和精密,都仍然是感官的延伸,所获得的结果仍然属于经验的范围。

科学把自己的对象限制在经验的范围内,这有三个问题。第一,人的经验总是有限的,无论科学多么发达,人类能够观察到的永远只是无限宇宙的一个局部。因此,科学对于整个宇宙的解释必定带有假说的性质,不是确切的知识。第二,宇宙有没有一种精神本质?上帝是否存在?人死后灵魂是否存在并且别有去处?这样的问题是超越经验的,因此不是科学能够回答的。第三,科学不关心价值,对生命的意义、人类的幸福不能指出一个方向。因为科学的这些局限性,哲学和宗教就有了存在的必要。

3.宗教的对象和方法

再说宗教。罗素说,宗教的对象是超越于确切知识的东西,方法是诉诸启示的权威,也就是信仰。什么东西是超越于确切知识的?就是世界的本质、人生的意义这样的终极性追问,简单地说,就是世界观和人生观。任何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是立足于一定的价值立场对世界和人生的解释,绝不是确切的知识,不可能单凭经验来建立。在这个意义上,我不承认有所谓科学的世界观或科学的人生观。比如说,科学用大爆炸理论来解释宇宙的形成,用进化论来解释人类的产生,但是,大爆炸理论能够成为世界观吗,进化论能够成为人生观吗?显然不能。

一种解释体系要成为世界观和人生观,必须是能够指导人生的,建立这样的体系,是宗教和哲学的使命。区别在于,宗教用的方法是信仰,哲学用的方法是理性的思考。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宗教定义为关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信仰,把哲学定义为关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理性思考。不同宗教对世界和人生有不同的解释,但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构成了信仰的核心。比如说,基督教的核心是对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死的信仰(这是世界观),并且据此把人生意义归结为灵魂的净化和天国生活的准备(这是人生观);佛教的核心是对无常和空性的证悟(这是世界观),并且据此把人生意义归结为解脱(这是人生观)。相同的是,一切宗教都认为人的理性有限,解决终极性问题必须靠别的途径,比如说,基督教主张依靠启示的权威或者与神合一的神秘体验,佛教主张依靠修炼(戒和定)进入某种排除了经验和逻辑的精神状态(慧)。

4.哲学的对象和方法,哲学本性中的矛盾

现在我们可以做一个小结了。哲学和宗教的对象是相同的,要解决的都是超越经验的终极性问题,建立起能够指导人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体系,而方法是不同的,哲学依靠理性的思考,宗教依靠非理性的启示或证悟。哲学和科学的对象是不同的,哲学要解决超越经验的终极性问题,科学只解决经验范围内的问题,而方法是相同的,都依靠理性的思考。

通过比较,你可以看到,科学用理性的方法解决经验的问题,本性中没有矛盾;宗教用启示和证悟等非理性的方法解决超越经验的问题,本性中也没有矛盾。唯独哲学,要用理性的方法解决超越经验的问题,本性中就包含着矛盾。宗教是灵魂提问题,灵魂的总管上帝来回答。科学是头脑提问题,头脑来回答。唯独哲学,是灵魂提问题,头脑来回答。哲学家有一个宗教的灵魂,却长着一颗科学的脑袋。灵魂是一个疯子,它问的问题漫无边际,神秘莫测。头脑是一个呆子,偏要一丝不苟、有根有据地来解答。疯子提问,呆子回答,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5.哲学的价值

这么看来,哲学的境况似乎很悲惨了。但是,换个角度看,这正是哲学的伟大之处。宗教和科学都让你不要想根本问题,宗教说靠理性想不明白,只能靠某种神秘体验,科学也说靠理性想不明白,理性应该用在想那些想得明白的问题上。唯有哲学偏要你去想这些想不明白的问题,在理性与终极关切之间保持了一种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同时促进了二者,一方面使终极问题处在永远不确定和被追问的状态,防止信仰的盲目,另一方面使理性不局限于经验的范围,力求越界去解决更高的任务而不能,防止理性的狭隘和自负。

科学不关心信仰,宗教直接给你一种信仰。哲学不同,它关心信仰又不给你一种确定的信仰,永远走在通往信仰的路上。哲学寻求信仰而又具有探索的性质,这个特点也许使它能够成为处于困惑中的现代人的最合适的精神生活方式,使我们在没有确定宗教信仰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过一种有信仰的生活。

六 无用之用

哲学让人去思考宇宙和人生的大问题,而这种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哲学要用理性的方法解决超越经验的问题,本性中就包含着矛盾。这种情况使得许多人发生一个疑问:哲学究竟有什么用?哲学真的有用吗?自从哲学诞生以来,人们对这个问题一直有不同的看法,而认为哲学无用的看法往往占据上风。我想选两个时代讲,一个是哲学在古希腊诞生的时代,另一个是西方哲学传入中国的时代,因为在这两个情况下,哲学都是新事物,问题显得比较尖锐。

1.哲学在古希腊就受冷落

我们说希腊人是哲学的民族,可是,如果回到古希腊,你会发现,那时候绝大多数希腊人对哲学并不感兴趣。在古希腊,最热门的学问不是哲学,而是修辞学。修辞学是一门教人说话说得漂亮和机智的学问,实际上教的是讲演术和辩论术。这门课有实用价值,许多人愿意花钱去听,因为古希腊实行民主政治,你口才好,就会有许多粉丝,能够从政。

至于普通老百姓,喜欢的也不是哲学,而是娱乐。其实,任何民族的老百姓都是爱娱乐甚于爱智慧,追捧的都是球星、歌星、影星之类,哲学家都难免坐冷板凳,希腊人民也不例外。按照希腊的风俗,他们经常举办全民节日,有两类盛大竞赛,一是戏剧竞赛,演艺明星受热捧;二是体育竞赛,体育明星受热捧。最出风头的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优胜者,不但可以获得奖品,而且名满天下。虽然奖品只是一顶橄榄花冠,但是,所属城邦会给予优厚的物质奖励和莫大的荣誉,为他们创作赞颂诗,树立雕像。甚至当时希腊历史的纪年,也是以最优胜运动员的名字命名,现在就是据此推算出公元前776年举办第一届奥运会,这是希腊历史上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日期。

面对这样的风尚,哲学家吃醋了。我提到过一个名叫塞诺芬尼的早期哲学家,他是一个游吟诗人,因为他的诗篇中表达的新思想,后世承认他也是一个哲学家。他最早起来抨击说,重视体力超过重视智慧,这是不公正的,因为对城邦有用的是智慧,而出几个体育冠军,城邦不会因此治理得更好。他还埋怨说,真正应该得奖的是他。这位游吟诗人四处流浪,一生贫困,不免发起了牢骚。在塞诺芬尼之后,欧里庇得斯、伊索克拉底也进行过类似的抨击。我本人认为,哲学家的粉丝是小众,体育明星是大众的偶像,这很公平。哲学家的声誉不在眼前,而在长远。奥运的圣火只在地域之间传递,爱智慧的圣火却在世纪之间传递。希腊哲人们的英名至今闪耀在人类精神的天空,可是,今天还有谁记得当年希腊奥运会上冠军的名字?

2.柏拉图的著作中关于哲学是否有用的论述

事实上,从哲学诞生开始,认为哲学无用的看法就占据着上风。在柏拉图的著作中,常常提到人们对哲学无用的嘲笑。例如,在《高尔吉亚篇》中,一个叫卡利克勒的人说,迷恋哲学能把任何人给毁了,会使人对城邦的法律一无所知,也不知道在公共场合和私下里该用什么样的语言与他人交往,更不明白人生的享乐和风情,总之,会使人完全缺乏人生经验,在参加公共活动或私人活动时显得非常可笑。在《理想国》中,一个叫阿狄曼图的人说,长时间学哲学会使人变成怪人,使最优秀的人也变成对城邦无用的人。在《泰阿泰德篇》中,柏拉图说,世人全都嘲笑哲学家对日常生活无知且笨拙,不知道去市场、法庭、议事厅或其他公共场所的路,不知道城邦中人物的出身和品行,也压根儿梦想不到在政治斗争中谋利之类的事情。

对于所有这些嘲笑,柏拉图都是承认的,但是,他指出,哲学家的天性就是关注永恒的事物,他的身体虽然居住在城邦中,他的思想却已经把世上过眼云烟的事物都视为毫无价值的。一个真正关注永恒实在的人无暇去关心凡人琐事,也不会参与充满妒忌和仇恨的争斗。他诚然不知道他的邻居是什么样的人,在干什么,由于他从来不研究别人的弱点,也不会说别人的坏话,因此,一旦受到欺负,他就孤立无助,像一个傻瓜。但是,对于什么是人、什么品质和能力使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这样的问题,他会竭尽全力去弄清楚。所以,这是两类不同的人,一类是哲学家,他在琐事上的笨拙和无能可以得到原谅,另一类是庸人,做伺候人的事非常能干,但是在高级的事情上没有教养。

3.亚里士多德论不实用正是哲学的优点

亚里士多德似乎不屑去理睬哲学无用的论调,他直截了当地断言,不实用正是哲学的优点。在各门科学中,只有哲学是以摆脱无知亦即知识本身为目的的,它比那些以知识的后果亦即实用为目的的科学更加是智慧。只有在生活必需品齐备之后,我们为了娱乐消遣,才开始进行哲学的思考。我们追求它显然不是为了其他效用,正如我们把一个为自己、并不为他人而存在的人称为自由人一样,在各种科学中唯有哲学是自由的,只有它只是为了自身而存在。

不止于此,哲学还是最神圣、最高贵的。神圣有两层含义,一是为神所有,二是某种对神圣事物的知识。只有哲学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如果神也从事活动的话,从事的只能是哲学这样的最纯粹的理性活动。所以,当我们从事哲学思考的时候,我们不是作为人,而是作为在我们身上的神从事这种活动的。一切科学都比哲学更为必要,但是没有一种科学比它更为高贵。

由上述可知,哲学没有实用价值,这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承认的,他们为哲学做的辩护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就是无用之用,亦即哲学无实用,却有大用,而这个大用正是以不实用为前提的。哲学有什么大用?归结起来是两条。第一,哲学的价值在于关注永恒,关注永恒是灵魂的需求,借此为人生寻求真正的意义。这是柏拉图强调的。第二,理性是人身上的神性,而哲学是最纯粹的理性活动,是人身上最高贵部分的满足。这是亚里士多德强调的。后来的哲学家讲哲学的大用,基本不超出这两条的范围。

4.王国维为哲学辩护

现在我们把目光从古希腊调转到中国。西方哲学传入中国,是在二十世纪初,当时围绕哲学有没有用的问题,也发生了一场辩论。在这场辩论中,只有一个小人物起来为哲学辩护,他就是青年王国维。这是一段几乎被遗忘了的历史。

清朝末年,清政府进行改革,在中国建立新式学堂,湖广总督张之洞受命拟定章程,课程设置基本参照日本大学的章程,唯独削除了哲学课,理由正是哲学无用。王国维当时年仅二十几岁,在自己办的一个小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为哲学辩护。他明确指出,不能用实用衡量哲学,哲学的价值正在于超出实用。原话是:“以功用论哲学,则哲学之价值失。哲学之所以有价值者,正以其超出乎利用之范围故也。”哲学的大用,他指出了三点。

第一,理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哲学满足的是人的精神需要。原话是:“饮食男女,人与禽兽之所同,其所以异于禽兽者,则岂不以理性乎哉!宇宙之变化,人事之错综,日夜相迫于前,而要求吾人之解释,不得其解,则心不宁。哲学实对此要求,而与吾人以解释。”

第二,哲学探究的是普世真理,具有神圣的价值。原话是:“天下有最神圣最尊贵而无与于当世之用者,哲学与美术(按:指艺术)是已。天下之人嚣然谓之曰无用,无损于哲学美术之价值也。夫哲学与美术之所志者,真理也。真理者,天下万世之真理,非一时之真理也。唯其为天下万世之真理,故不能尽与一时一国之利益合,且有时不能相容,此即是其神圣之所存也。”后面这句话的意思是:哲学守护普世价值,不可避免会发生与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利益相冲突的情形,而这尤其凸显了哲学的神圣价值。言外之意是,如果只是为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利益效劳,那还是哲学吗?

第三,哲学代表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原话是:“无论古今东西,其国民之文化苟达一定之程度者,无不有一种之哲学。而所谓哲学家者,亦无不受国民之尊敬,而国民亦以是为轻重。光英吉利之历史者,非威灵顿、纳尔逊,而培根、洛克也。大德意志之名誉者,非俾思麦、毛奇,而康德、叔本华也。”也就是说,给一个民族带来最大光荣的伟人,不是军事家和政治家,而是哲学家。

这些话是王国维在一百多年前说的,说得非常到位,非常透彻,直到今天中国没有人能够超过。你可能会奇怪,王国维不是国学大师吗?不错,但他年轻时的志向是要做哲学家,埋头钻研德国哲学,钻研得很深,是中国真正领悟了哲学之本义的第一人。可惜的是,在举国关注物质富强的时代氛围中,他的声音无人理睬,他绝望了,终于彻底放弃哲学,一头钻进了故纸堆。他真的是一个天才,研究史学,成为中国新史学的开山之人,如果坚持研究哲学,中国现代说不定会出一个大哲学家。

5.关键是怎么看待“用”

所以,哲学到底有没有用,关键是怎么看待“用”。如果把“用”局限于实用,哲学就无用。哲学的大用,第一正在于超越实用。所谓实用,无非是满足身体的需要、物质的需要,如果人类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就和动物没有根本的区别。哲学让人关注灵魂,运用理性能力,满足的是人的高级属性的需要,使人类生存具有一种精神的品格,实现其作为万物之灵的价值。

哲学的大用,第二还在于能够指导实用。一般来说,具体的学科,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实用的功能,能够为人类生活带来某种实际的益处。但是,正是哲学为具体学科提供了理论框架和价值导向。没有培根的新工具和实验方法,就不会有近代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没有英国自由主义哲学,就不会有成熟的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英国经济学家哈耶克指出,哲学的影响是最大的,它通过对一般观念的思考而影响到根据一般观念思考具体问题的社会科学家,再影响到大众。哲学关注人类若干最基本的精神价值,例如真、善、美,再如自由、公平、正义,在一切时代守护它们,批判和纠正对它们的偏离。如果没有哲学的指引,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还可能走到破坏人类基本价值甚至毁灭人类的方向上去。

参考书目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82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增补修订版,商务印书馆,1995

[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1987/1993 irXuSUhpt+Gp0187BSx6pK3qTEKUkJLyhMHKOf+xvvZG7ku4aMvMKVE/6JazNGz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