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讲
希腊认识论精华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

希腊哲学的中心是本体论,试图对世界的本质做出论断。大多数哲学家相信,人具备认识世界真相的能力,但也有一些哲学家对此提出了怀疑。这有两种情况。其一,认识从感觉开始,感觉是主观的,我们无法知道它与事物的客观面貌是否一致,德谟克利特已经提出这个怀疑。智者学派和早期怀疑论更进了一大步,对是否存在事物的客观面貌也提出了怀疑,甚至做出了否定的回答。其二,理性能力主要是逻辑推理能力,而在逻辑推理中会出现悖论。最早揭露这种悖论的,是爱利亚学派的芝诺和其他若干哲学家。我本人认为,这些思考是希腊认识论的精华,是对人的认识能力进行批判考察的最早的努力。在西方近代,这种批判的考察成了哲学的主流,而本讲所讲述的这些希腊哲学家是这种考察的先驱者。

一 早期怀疑论:悬搁判断

1.智者学派

公元前五世纪后半叶,在雅典和希腊其他城邦中出现了一批自称智者的职业教师,他们靠传授演讲术和辩论术为生。在古希腊,口才非常重要,口才好的人能够在公民生活中成为红人,担任要职,所以智者的生意非常好,能够赚大把的钱,柏拉图因此很看不起他们,说他们是出售灵魂商品的商人。在这些智者中,我只讲两个人,一个是普罗泰戈拉,他比苏格拉底大二十岁左右,另一个是高尔吉亚,他生卒年代不详,年龄可能和苏格拉底差不多,总之两人都是苏格拉底的同时代人。他们的著作都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只能从别人的著作中看到只言片语,但是,凭这只言片语,就可以看出他们很了不起。

先讲普罗泰戈拉。流传下来的他的最著名的一句话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他说的人是单数,指个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不同的个人,事物呈现的样子是不同的,不存在一个所谓本来的样子。用哲学的语言说,就是真理是相对的,因人而异的,不存在所谓客观的、绝对的真理。这样一种观点叫作相对主义(Relativism)。普罗泰戈拉是西方哲学史上明确提出相对主义原理的第一人。

根据相对主义原理,普罗泰戈拉还提出一个观点:任何一个命题都有一个和它相反的命题,二者无所谓对和错。把这个道理用在辩论术上,他指出,辩论的胜负不是取决于命题的对和错,因为无所谓对和错,而是取决于论证的强和弱。比如说,这里有两个命题,一个是,人是最聪明的动物;另一个是,人是最愚蠢的动物。你作为辩手抽签,无论抽到哪一个,都可以找出理由来论证,论证的强和弱就看你的本事了。

接着讲高尔吉亚。他是一个演讲天才,之所以在哲学上出名,是因为他建立了三个相互关联的命题: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即使存在某物,人也无法认识;第三,即使认识了,人也无法向别人表述。这三个命题都很厉害,一般认为,对象是客观存在的,正确的认识是符合对象的,语言是能够传达认识的,高尔吉亚把这三者都给否定了,也就把认识的可能性给否定了,是彻底的怀疑论。近代哲学家例如贝克莱和休谟对认识提出的各种主要的质疑,都已经包含在这三个命题里了。

2.皮罗主义

皮罗(Pyrrhon,约公元前360—前270)是把怀疑论加以系统化的第一人,创立了古代怀疑论学派,这个学派被命名为皮罗主义。他没有写过任何书,但是,公元二世纪的怀疑论者塞克斯都写了一本《皮罗学说概要》,这本书完整地保存下来了。我们从这本书中看到,皮罗对独断论进行了全面的批驳。皮罗说的独断论,是指一切断言真理是客观的之观点,而他力求证明,在认识的领域、逻辑的领域、道德的领域都不存在客观的真理,一切都是意见。他由此提出了怀疑论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每一个命题都有一个同等有效的命题与它对立。这个原则其实只是重复了普罗泰戈拉早已提出的观点,不过,从这个原则出发,他得出了和普罗泰戈拉不同的结论。普罗泰戈拉立足于辩论术,强调的是相反的命题都可以得到论证,而皮罗则强调,既然相反的命题都可以得到论证,你就不要去论证了,对于相反的意见,你不要做任何判断,这叫作悬搁判断,而一旦你这样做,就可以得到心灵的宁静。

悬搁判断,以求得到心灵的宁静,这是皮罗主义的特点之所在。在皮罗看来,人生的目的是幸福,幸福在于心灵的宁静,而意见之争是破坏心灵宁静的元凶。相反的命题,本来无所谓是非,你偏要执着于其中之一,做是非的判断,这是自寻烦恼。这个思路有点像庄子,庄子说,“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非是相对的,所以你不要较真。从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出发,达到一种不动心的超脱境界,这是皮罗主义和庄子哲学的共同之处。

3.柏拉图著作中的怀疑论

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皮罗死后不久,怀疑论也进入了雅典的柏拉图学园,而且占据统治地位达两百年之久。这个现象提醒人们注意到了柏拉图学说中的怀疑论成分。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在和人对话的时候,往往也是提出两个相反的命题,二者都有可以成立的理由,而最后则不了了之,没有得出任何确定的结论。他的这种谈话方式,一般被看作一种手段,目的是让对话者自知其无知。现在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看,这种方式不仅仅是手段,很可能是真实地表达了柏拉图的怀疑论立场。

在柏拉图的著作中,有一篇对话叫《美诺篇》,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一种怀疑论观点。其中的一段对话是这样的——

美诺:“苏格拉底,听说你经常在一些明显的真理上犯糊涂,而且还使别人产生困惑。”

苏格拉底:“其实是我自己感到困惑,把这种感觉也传染给了别人。今天我们关于美德的讨论就是这样。我并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你在和我谈话前好像知道,而现在也不知道了。”

美诺:“但是你怎么能探究你不知道的东西呢?你连它是什么都不知道,就算你碰巧遇到了它,又怎么知道它就是你要探究的那个东西呢?”

苏格拉底承认美诺讲得有道理,他说美诺提出的是一个两难命题:一个人既不能探究他知道的东西,因为他既然知道,就没有必要去探究,又不能探究他不知道的东西,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该探究什么。苏格拉底的表态到这里为止,按照他的一贯风格,仍然没有得出什么结论。

我要分析一下,说一个人不能探究他不知道的东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比如说,我们要探究什么是美德,在这个问题上有各种说法,究竟哪种说法是对的,哪种说法是错的,要做一个判断。可是,如果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是美德,就无法做出判断。这里存在着一个悖论:不知道真理的标准是什么,就无法认识真理,而尚未认识真理,就无法知道真理的标准是什么。所以,苏格拉底说他是自己感到困惑,我相信他说的是真心话,他对认识真理的可能性感到了困惑。

柏拉图学说的主体部分是理念论,断然肯定理性具有认识世界本质的能力。现在我们看到,柏拉图的思想是丰富而复杂的,甚至可以把他看作怀疑论的开山鼻祖之一。

二 思想实验:悖论和诡辩

上一节,我讲了希腊哲学中的怀疑论。怀疑论提出,每一个命题都有一个同等有效的命题与它对立。这本身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固然说明,不存在绝对真理,另一方面也说明,哲学思考是一件好玩的事情,让你换着角度想问题。在一定的意义上,哲学是思想实验,这种实验不需要仪器和试剂,只需要你有一个聪明的头脑,把一个命题放到各种场景中去,检验它能否成立。有一种思想实验叫作悖论,是拿逻辑做实验。这一节,我就讲一下从古希腊开始哲学家们做的这种实验。

1.芝诺悖论

古希腊最有名的悖论是芝诺提出来的,被称为芝诺悖论。古希腊有两个叫芝诺的哲学家,一个是逻辑学家,出生在爱利亚,就叫爱利亚的芝诺(Zeno of Elea),活动年代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叶;另一个比他晚一百多年,是我提到过的斯多葛派的创始人季蒂昂的芝诺(Zeno of Citium)。现在讲的是前一个芝诺。他是巴门尼德的学生,我讲过巴门尼德的哲学,他认为真正的存在是不变化也不运动的。芝诺为了维护老师的学说,提出了四个悖论,都是论证运动是不可能的。这四个悖论是:二分法,阿喀琉斯,飞箭不动,运动场。运动场悖论有点绕,我只讲前三个。

二分法悖论是说,你去某地,要走完全程,必须先走完一半路程,要走完一半路程,又必须先走完一半路程的一半路程,这样的二分是无限的,因此你永远到达不了某地。《庄子·天下篇》中有一句话:“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翻译成白话就是:一根一尺长的木棍,你每天截取一半,然后是剩下那一半的一半,依此类推,永远截取不完。这句话说的也是无限可分,不过没有由此推出运动不可能的结论。

阿喀琉斯悖论,意思和二分法悖论差不多。阿喀琉斯是希腊神话里的英雄,跑步飞快。芝诺说,阿喀琉斯和乌龟赛跑,起步时让乌龟稍微领先,阿喀琉斯就不可能追上乌龟。为什么呢?因为他到达乌龟出发的那一点时,乌龟已经向前爬了一段路程,依此类推,这样的追赶是无限的,所以永远不可能追上。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个悖论的论证都是建立在一条直线无限可分的基础上的。一条直线无限可分,这个道理是对的,但是从这个道理推出的结论显然是错的,因为事实是你能够走完全程,阿喀琉斯能够追上乌龟。问题出在哪里?我的分析是,芝诺故意混淆了两个不同的道理,一个道理是一条直线无限可分,另一个道理是一条无限可分的直线的长度是有限的。以阿喀琉斯追乌龟为例,假设阿喀琉斯的起点是A,乌龟的起点是B,只要知道二者的速度,就可以计算出阿喀琉斯追上乌龟的那个点,我把它标为C。从A到C这一条直线的长度是有限的,所以阿喀琉斯一定能够追上乌龟,这和从A到C这一条直线是不是无限可分其实毫无关系。所以,芝诺是从一个和结论无关的前提推出了结论。

再看飞箭不动悖论。这个悖论是说,飞箭在它飞行的每一个瞬间都占据着和自己体积相等的空间,而这意味着它在每一个瞬间都是静止的,那么,所有这些静止的总和也仍然是静止,所以,飞箭不动。

芝诺所有悖论的目的都是为了证明运动不存在。关于运动不存在,他有一个总的论证,和飞箭不动的论证相似,是这样说的:物体或者是在它所在的位置运动,或者是在它所不在的位置运动;但是物体如果在它所在的位置,这就是静止,不是运动,如果在它所不在的位置,这是荒谬的,不可能的;所以,运动不存在。

亚里士多德指出,芝诺论证的错误在于割裂了连续性。黑格尔指出,运动的含义是物体同一瞬间在这个位置又不在这个位置,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是使运动可能的条件。芝诺把时间割裂为一个个孤立的瞬间,把空间割裂为一个个孤立的位置,这是问题之所在。

但是,不管芝诺悖论能不能自圆其说,芝诺对逻辑学的贡献是巨大的,亚里士多德把他尊为逻辑学的创立者。他的为人也有值得一说的地方。由我们想象,这个逻辑学尖子会是一副文弱书生的模样,其实不然。他体格魁伟,性格刚烈,而且是一个政治斗士。他参与一个密谋推翻僭主的行动,因此被捕了,审讯的时候,僭主问他同谋有谁,他告发了僭主所有的亲信。僭主问还有谁,他凑近僭主的耳朵,说:“有,就是你,城邦的祸害!”然后一口咬掉了僭主的耳朵,结果死于乱刀之下。

2.其他著名悖论
(1)说谎者悖论和理发师悖论

说到悖论,哲学史上有一个特别有名的悖论叫作说谎者悖论,是古希腊哲学家欧布里德(Eubulides)提出来的。欧布里德是米利都人,属于苏格拉底的学生欧几里得创立的一个学派。他提出了许多两难论辩,其中最有名的是说谎者悖论。

这个悖论是这样的:有一个人说“我在说谎”,如何判断这句话的真假呢?假设这个人说这句话是说了真话,可是他说了真话却说“我在说谎”,所以这句话是假话,与假设它是真话相矛盾。假设这个人说这句话是说了假话,其实他不在说谎,可是他不在说谎却说“我在说谎”,而这就是说谎,所以这句话是真话,与假设它是假话相矛盾。总之,不论怎么判断,都会陷入自相矛盾。

据说自古至今许多哲学家为了解开这个悖论绞尽了脑汁,甚至有人为此而过劳死。罗素说自己也在这上面花了许多精力,但是毫不成功。不过他成功地设计了一个相似的悖论,叫作理发师悖论。

罗素的这个悖论是这么说的:有一个理发师声称要给并且只给镇上所有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那么,他要给自己理发吗?如果他不给自己理发,那么,他就属于“不给自己理发的人”,他就要给自己理发;如果他给自己理发,他就属于“给自己理发的人”,他就不可以给自己理发。

这两个悖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一个集合中的一分子对整个集合下论断,而如果把这个论断用在该一分子自己身上,就会产生悖论。在说谎者悖论中,“我在说谎”是对我在说的每一句话的论断,而如果把这个论断用在“我在说谎”这句话本身上面,就产生了悖论。在理发师悖论中,要给某某理发是对镇上所有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的论断,而如果把这个论断用在理发师自己身上,就产生了悖论。

(2)打官司悖论和桑乔悖论

古希腊智者派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招了一个学生,教他怎样当律师,两人签订协议,规定学生在打赢第一场官司后再付学费。不料这个学生毕业后没有当律师,而是当了音乐家,因此根本不打官司。普罗泰戈拉要他付学费,遭到拒绝,于是把他告上法庭。普罗泰戈拉这么想:在官司中,如果我赢了,当然可以讨回这笔钱;如果我输了,按照协议,他赢了第一场官司,仍然要向我付学费。但是,学生有自己的推理,他这么想:如果我赢了,当然就不必付钱;如果我输了,按照协议,没有打赢第一场官司,我仍然可以不付学费。这两个人的想法不可能都对,那么谁错了呢?据说法庭对这个官司也左右为难,决定休庭一百年。

世界文学名著《唐吉诃德》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吉诃德的仆人桑乔到一个小岛上做国王,他颁布了一条法律,即凡是来岛上的人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你来这里要做什么?”如果答对了,就可以在岛上玩;如果答错了,就要被绞死。有一个人这样回答:“我来这里是要被绞死。”那么,桑乔是让这个人在岛上玩呢,还是把他绞死?这是一个悖论:如果让他在岛上玩,他说的“要被绞死”就是答错了,那么就应该把他绞死;如果把他绞死,他说的“要被绞死”就是答对了,那么就应该让他在岛上玩。最后,桑乔决定废除这条法律。

这两个悖论也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两组选项之间有一种反向关联。以桑乔悖论为例,第一组选项是回答对和回答错,第二组选项是在岛上玩和被绞死。在答案是被绞死的情况下,回答对与在岛上玩相关联,在岛上玩与回答错相关联,回答错与被绞死相关联,如此循环,陷入了悖论。

3.悖论和诡辩

上面讲了一些著名的悖论。其实,芝诺悖论不是严格的悖论,而是诡辩。悖论和诡辩的区别在哪里呢?区别在于,悖论在逻辑上是没有毛病的,是逻辑本身导致了自相矛盾,而诡辩则包含了不易觉察的逻辑错误,用似是而非的推论得出荒谬的结论。所以,悖论是逻辑本身在拿人开玩笑,而诡辩是诡辩者在拿逻辑和人开玩笑。

事实上,我们会经常遇到悖论,只是没有引起注意而已。我女儿四岁的时候,听见我说到苏格拉底的名言“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就问我“一无所知”是什么意思,我解释说就是什么都不知道,她马上问:“那么他怎么知道他一无所知呢?”这个四岁的小女孩发现了一个悖论。

无论悖论,还是诡辩,我们从中都能感受到思考的乐趣。成功地设计一个悖论,或一个诡辩,都需要高智商,都是不容易的,不信你试试看。

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

[古罗马]塞克斯都·恩披里克:《悬搁判断与心灵宁静:希腊怀疑论原典》,包利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bfvf29IfNyKVrgmb8rOx9o7yBmD7/4JELLfSuSWib/jgIl5wthhDWT9hsT5HBw5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