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讲
希腊伦理学派

幸福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伊壁鸠鲁

在亚里士多德之后,希腊哲学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由于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欧亚大陆,一方面,希腊被置于马其顿的统治之下,雅典的地位边缘化,另一方面,在亚历山大的推动下,希腊文化向欧亚大陆传播,这个时期被称作希腊化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本体论和伦理学并重,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更是涉及了包括政治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广泛领域。到了希腊化时期,这种生气勃勃的探究兴趣消失了,伦理学成了哲学最主要的乃至唯一的研究领域。这个时期雅典出现了两个重要学派,即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葛学派,都是纯粹的伦理学派。这两个学派,尤其斯多葛学派,后来在古罗马时期兴旺一时,几乎一统哲学的天下。不过,在希腊化时期之前,这两个学派已有其先驱,分别是昔勒尼学派和犬儒学派。在这一讲中,我先概述希腊的这四大伦理学派,然后选讲三位比较重要或比较有趣的哲学家,即德谟克利特、第欧根尼和伊壁鸠鲁。

一 四大伦理学派

1.犬儒学派

犬儒学派的创始人名叫安提斯泰尼(Antisthenes,公元前446—前366),昔勒尼学派的创始人名叫阿里斯提普(Aristippus,约公元前435—前360),这两人都是苏格拉底的弟子。

安提斯泰尼是昔尼克地方人,因此他的学派又称作昔尼克学派。他经常在一个名为白猎犬的运动场与人交谈,据说犬儒学派得名于此。他对苏格拉底非常崇敬,住在雅典附近的一个港口,每天长途步行到雅典去听老师讲学,学得了性格刚毅。苏格拉底服刑临终之日,他在现场。

安提斯泰尼的学说,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德行是唯一的善,德行本身就是幸福。如同中国的道家,在西方,犬儒派是最早的文明批判者,认为文明把人类引入了歧途,制造出了一种复杂的因而是错误的生活方式,导致道德上的堕落;人类应该抛弃文明,回归自然,遵循自然的启示,过简单的也就是正确的生活。这个学派重视的是实践,安提斯泰尼自己身体力行,过着修道士式的生活。犬儒派哲学家是最早的背包客,从安提斯泰尼开始,装束有定式,都是一件斗篷,一根手杖,一个背袋。许多犬儒派哲学家是素食主义者,并且滴酒不沾,只喝冷水。安提斯泰尼的斗篷还很破烂,以至于苏格拉底挖苦他说:“我透过你斗篷上的破洞看穿了你的虚荣心。”

安提斯泰尼挖苦人的本领不比老师差。犬儒派哲学家大多擅长挖苦人,以至于在英语中,“犬儒主义者”(Cynic)一词成了普通名词,也用来指愤世嫉俗者、玩世不恭者、好挖苦人的人。安提斯泰尼挖苦人绝非只图嘴上痛快,自有其深刻之处。比如他说:“与乌鸦为伍比与谄媚者为伍好,前者在你死后才吃你,后者在你活着时就吃你。”听说有许多人赞扬他,他喊了起来:“老天啊,我到底做了什么错事?”一个奥菲斯教派祭司劝他入教,说教徒死后可以得到许多好处,他反问:“你为什么不赶快死呢?”

对于哲学的性质,安提斯泰尼的解说十分精当。有人问什么学问最必需,他回答:“能够除掉已知东西而达于无知状态的学问。”哲学就是要放空知识而让智慧显现。有人问哲学给他带来了什么好处,他回答:“与自己谈话的能力。”哲学就是要让人学会过丰富而深刻的内心生活。

安提斯泰尼有一个学生叫第欧根尼,这个学生比老师名气大得多,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物,我会专门讲他。

2.昔勒尼学派

昔勒尼学派以创始人阿里斯提普的出生地命名,昔勒尼地处北非,今属利比亚。他的学说也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快乐是最大的善,快乐就是幸福。因此,这个学派又称作快乐学派。

安提斯泰尼和阿里斯提普都是苏格拉底的学生,通常认为,这两人都是立足于苏格拉底学说的某一个方面,把它推至极端,这样来建立自己的学说的。苏格拉底把伦理学提升到哲学的首位,在这一点上,这两人都继承了苏格拉底,他们都只关心伦理学问题。但是,安提斯泰尼认为德行是善,这个观点的确可以在苏格拉底的美德即幸福的理论中找到根据,阿里斯提普认为快乐是善,这个观点在他的老师那里能够找到什么根据呢?我们能够找出苏格拉底肯定快乐的一些言论,但他仅限于承认,快乐有好坏之分,与理性结合的快乐是好的,与错误的意见和无知结合的快乐是坏的。他明确否认快乐本身是善,强调快乐应当以善为目的,而不是善以快乐为目的。阿里斯提普认为快乐本身是最大的善,这个观点无论如何是不符合苏格拉底思想的。不过,他主张的快乐,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理性结合的快乐,就此而言,可以说他不算完全违背老师的教诲。

我们比较一下对待物质享受的态度,可以看到苏格拉底两个学生的区别在哪里。苏格拉底反对人被物质支配,这是两人都赞同的。但是,阿里斯提普的态度是:我役物,而不役于物。一个人尽可以享受物质生活,同时做到不被物质支配。相反,安提斯泰尼的态度是:我不役物,以免役于物。一个人在物质生活上必须简朴,这样才能做到不被物质支配。相比之下,阿里斯提普似乎洒脱得多。

在现实生活中,阿里斯提普就是这样做的。在苏格拉底的学生中,他是第一个索取学费的人。他和叙拉古的僭主狄奥尼修斯交往密切,因此遭到当时许多人诟骂。在这同一个僭主面前,他受宠,柏拉图受冷落,柏拉图对他也颇有非议。第欧根尼有一回在洗菜,看见他走过,对他喊道:“要是你学会自己做饭菜,你就用不着向国王献殷勤了。”他回嘴说:“要是你学会和国王结交,你就用不着自己洗菜了。”不过,虽然受到厚待,他在狄奥尼修斯面前仍是自尊甚至骄傲的。狄奥尼修斯问他来自己这里的目的是什么,他答:“为了授己所有而取己所无。”另一回这么答:“我需要智慧时就去苏格拉底那里,需要钱时就来你这里。”狄奥尼修斯问他:“为什么哲学家会去富人家里,富人却从不拜访哲学家?”他答:“因为一种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另一种人却否。”有人责备他出入富人家庭,他答:“医生也在病人家里出现。”

关于哲学,阿里斯提普也有很有趣的说法。有人问他从哲学学到了什么,他答:“在任何社会中都过得舒适的能力。”比较一下,安提斯泰尼说学到了与自己谈话的能力,着眼于内心生活,他着眼于在外部世界里随遇而安,保持快乐,立场显然不同。有人问哲学家有什么优点,他答:“即使废除一切法律,我们仍会像现在一样生活。”哲学家遵循自己坚定的信念生活,不受外界的状况左右。对于那些想学知识却不想学哲学的人,他有一妙比,说他们就好像一个人看上了女主人,为了图省事却只向女仆求爱。

3.伊壁鸠鲁学派

在希腊化时期,希腊受马其顿统治,对于希腊人来说,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坏的世界,因此哲学家们的思考就集中在一个问题上,便是在一个坏的世界里如何能够有好的生活。其中,伊壁鸠鲁学派思考的是,在一个苦难的世界里,人如何能够幸福;斯多葛学派思考的是,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如何能够有德行。

伊壁鸠鲁学派以其创立者命名,这个学派在古罗马时期仍相当活跃,并且信守先师的学说。伊壁鸠鲁学说主张快乐是最大的善,快乐即幸福,因此他的学派又称作快乐主义学派。在源流上,这个学派是昔勒尼学派的继承和完成。不过,伊壁鸠鲁本人深受德谟克利特哲学影响,而在流传下来的德谟克利特的道德格言中也确实包含快乐主义的思想,因此,可以把德谟克利特哲学看作伊壁鸠鲁学说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关于伊壁鸠鲁学说与德谟克利特哲学的关系,有一种解释可供参考。根据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宇宙是无数物质原子构成的,人的生命也只是许多物质原子的短暂聚合,很快就又离散而消失在无生命的原子世界里了。所谓神、来世、永恒,统统不存在。因此,人生如果有意义,也只是在活着时享受这短暂的生命,让自己快乐,不让自己痛苦。

在本讲中,我会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伦理思想分别做专门的论述。

4.斯多葛学派

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是芝诺,他和伊壁鸠鲁年龄相近,并且几乎同时在雅典创立各自的学派。斯多葛的含义是廊下,芝诺经常在公共建筑物的廊下和学生讨论哲学,斯多葛学派由此得名。在源流上,这个学派是犬儒学派的继承和完成。芝诺的出生地是塞浦路斯,早期斯多葛派成员大多是叙利亚人,因此罗素说,斯多葛学派比起此前希腊的任何哲学派别都更缺少希腊性。

芝诺和早期斯多葛派的著作只流传下来极少数的片段。后期即罗马斯多葛派的著作则得到了相当完整的保存,我会在本书古罗马部分讲述。这里仅简述早期斯多葛派的基本思想,有五个要点。

第一,伦理学是哲学的核心部分。芝诺比喻说,哲学像一个果园,逻辑学是墙,物理学是树,而伦理学是果实;或者哲学像一个蛋,逻辑学是蛋壳,物理学是蛋白,而伦理学是蛋黄。全部哲学研究都是为了弄清什么是至善,什么是人生的目标。

第二,德性是唯一的善,德性自身就足以保证幸福。德性是不可剥夺的,你能否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取决于你自己,对此你拥有完全的自由。坏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判断以及由此所导致的激情。这样的激情有四种:一是快乐,源于对当前的善做出错误的判断;二是欲念,源于对未来的善做出错误的判断;三是痛苦,源于对当前的恶做出错误的判断;四是恐惧,源于对未来的恶做出错误的判断。应该摆脱所有这些激情,做到不动心。

第三,那么,什么是德性?德性就是与自然相一致的意志,就是遵从自然而生活。我们要问,斯多葛派要求摆脱的激情,包括快乐、欲念、痛苦、恐惧,不是一些自然的情感吗?斯多葛派认为,这些激情恰恰是违背自然的,自然是理性,遵从自然而生活,就是遵从理性而生活。为了支持这个观点,他们主张一种目的论宇宙观。宇宙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受理性支配,有一个目的在其中主导。人是这个统一体的一部分,应该自觉地受理性支配,与宇宙的目的相协调而行动,尽到作为宇宙的一个成员的本分。

第四,从宇宙理性的观念出发,斯多葛派最早提出了自然法思想。宇宙是一个由理性统治的统一的国家,一切有理性的人都是这个国家的公民,四海之内皆兄弟,人人平等,服从同一法律即理性,拥有相同的天赋权利。个别国家的法律必须以宇宙理性为依据,天赋权利是成文法的基础。

第五,宇宙理性为宇宙规定了一个至善和完美的目的,这个宇宙理性就相当于基督教的上帝,而人的理性对宇宙理性的关系,就相当于灵魂对上帝的关系。因此,斯多葛学派实际上为基督教的诞生开辟了道路。

上面是对早期斯多葛学派思想的概述。关于芝诺本人,在流传下来的言论中,有两则值得一提。其一,我在第一讲已引述过他的一句话:“我们之所以有两只耳朵而只有一张嘴,是为了让我们多听少说。”有一个青年在他面前滔滔不绝,他讽刺说:“你的耳朵掉下来变成舌头了。”其二,有人问:“谁是你最好的朋友?”他答:“另一个自我。”这另一个自我,就是每个人身上的更高的自我,理性的自我。

二 德谟克利特的道德格言

德谟克利特是苏格拉底的同时代人,他研究领域广阔,著述丰富,可惜全部失散了。如果他的著作保存下来,第一个百科全书式著作家的荣誉就应该归于他,而不是亚里士多德了。我在第一讲中讲他的原子说和认识论,根据的是别的著作家转述的第二手资料。作为他的原著残篇留存下来的,只有二百六十条道德格言,其中大部分是在公元6世纪和17世纪先后刊行于世的。由于距他生活的年代久远,这些格言的真伪一直是有争议的。但是,这些道德格言包含了后来快乐主义学派的一些基本观点,其本身的内容也值得重视,因此,我就假设它们为真,根据它们讲述可能属于德谟克利特的伦理思想。

1.论快乐和幸福

快乐主义把快乐看作主要的善、人生的目的,道德格言表述了类似的观点:“快乐和不快构成了应该做或不应该做的事的标准。”道德格言还赞颂了物质和感官的快乐在人生中的价值:“省吃俭用当然是好事,但在适当时机挥金如土也是好事。”“一生没有宴饮,就像一条长路没有旅店一样。”

不过,道德格言强调,快乐有品质的高低,应该追求高尚的快乐、心灵的快乐,幸福主要在于灵魂的好的状态。“心灵应该习惯于从自身中汲取快乐。”“幸福和不幸居于灵魂之中。”“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也不在于占有黄金,它的居处是在我们的灵魂之中。”灵魂安宁,不被恐惧、迷信或其他负面情感所困扰,这种状态便是幸福。

对于物质和感官的快乐,道德格言强调节制。“唯有通过享乐上的有节制和生活的宁静淡泊,才能真正得到快乐。”“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穷和富是相对的,穷是匮乏,富是充足,你觉得自己缺少某种东西,你就不富,你不觉得自己缺少什么,你就不穷。所以,只要节制欲望,即使贫穷也和富足一样有力量。相反,如果对财富的欲望没有止境,就会比极端的贫穷更加痛苦。道德格言指出,在对自身需求的认知上,人不如动物,应该向动物学习。“动物只要求为它所必需的东西,反之,人却要求超过这个。”必需和非必需有一个标准,凡是身体真正需要的东西,都是容易获得的,而凡是要靠艰难辛苦才能获得的东西,是非必需的,往往是错误的判断所想要的。

道德格言主张中等的财富。“恰当的比例对一切事物都是好的,而不论豪富或赤贫都不好。”赤贫的不好无须说,豪富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它让人提心吊胆,“经常和赤贫变换位置,引起灵魂中的大骚扰”。相比之下,中等的财富更可靠。人生变幻无常而又短促,何必要积聚用不上的巨量财富呢,安排一个中等的财富足矣。若说积聚财富是为了儿孙,道德格言指出,这只是“用以自欺欺人地掩饰自己贪欲的一种借口”。如果中等的财富也得不到,甚至陷于贫穷,又如何呢?你就有尊严地忍受贫穷吧,这是智者应有的品质。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财富,目的还是为了快乐。越是看轻身外容易破灭的财富,人生就越能够少受痛苦,尽可能保持快乐的状态。

在快乐的享受上,人们往往重难轻易,舍近求远,忽视已有之物的享受。道德格言指出:明智之人不愁他没有的东西,而享受他已有的东西;相反,蠢人总是向往不在眼前的东西,贬低在眼前的东西,即使这些东西对他有更大的好处。

为了享受人生,道德格言还有一个忠告:如果你想安宁地生活,就不要担负很多的事,不论是私事还是公事,更不要担负超出你的能力和违背你的本性的事。即使当命运向你微笑,似乎要把你引向高处之时,你仍要小心,不去碰超出你的能力的事。总之,要量力而行,不要超负荷揽事做事。事实上,承担自己能力不能掌控的事,力不从心,结果必定是焦虑和痛苦。

2.论道德

道德格言中,关于狭义的道德,有以下值得注意的论点。

第一,道德是做人的自觉义务。你做好人,不做坏事,应该是由于义务,而不是由于惧怕。“惧怕产生的是谄媚而绝不是善意。”道德贵在自律,即使当你独处时,也不可以做坏事,要学会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逆境考验人,“在逆境中仍履行做人的义务,是比较伟大的”。行为本身是对行为者的报应,“行不义的人比遭受这不义行为的人更不幸”。“对可耻行为的追悔是对生命的拯救”,做了坏事毫不悔恨,良知泯灭,那才是不可救药。

第二,道德重在行为和动机。不要空谈道德,要按照道德做事。“言辞是行动的影子。”没有行动,言辞就是虚假的影子。一边做着最可耻的事,一边毫不在乎地说着最漂亮的话,这样的人是最无耻的。“一篇美好的言辞不能抹杀一个坏的行为,而一个好的行为也不会被别人的诽谤所玷污。”动机的重要性不亚于行为。“识别好人和坏人,不但要看行为,而且要看意愿。”“不做不义的事还不是善良的标志,应该连不义的意向也没有。”

第三,战胜自我。“和自己的心进行斗争是困难的,但这种胜利是心灵深刻的证明。”战胜敌人是勇敢,战胜自己的欲望是更可贵的勇敢。有的人能够治理城邦,却是女人的奴隶。

第四,灵魂的尊严。“坦白是精神独立不倚的特征。”“平静地忍受一件由于疏忽而犯的过错,是灵魂伟大的标志。”精神高贵的人看重来自同类之人的尊重的表示和恰当的荣誉,但毫不在乎小人的责骂。他还坚守一个原则:“不要去讨好自己的邻人。”

3.论教育

道德格言十分重视教育,它指出:“教育和本性有相似之处,因为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而这也就是创造了第二本性。”人的智愚取决于天赋和教育,而不是年龄和阅历,所以,青年中也有聪慧之人,老年中也有愚蠢之人。

关于儿童教育,道德格言指出:“儿童教育是一件充满不确定性的事。如果教育成功了,这只有经过极大的努力和操心才能达到,而如果不成功,则此中所遭受的烦恼是无与伦比的。”想必今天的家长对此有深切的体会。道德格言强调,对孩子不能放任自流,唯有在实际的操作中,他们才能学会文学、音乐、体育和道德礼仪。同时,家长自身的素质十分重要,“父亲的智慧是对儿童最有效的训导”。

4.论智慧和人生

关于智慧和人生,道德格言有以下论点。

第一,博学和智慧的区别。一个有力的警句:“不要企图无所不知,否则你将一无所知。”“应该尽力于思考得多而不是知道得多。”很多博学的人并不聪明,而很多没有学过多少道理的人却生活得很合理。

第二,智慧之人的特点。“整个大地对智慧之人都是敞开着的,因为一个高尚的灵魂的祖国就是这个宇宙。”这延续了希腊早期哲学家的主张。虽然年龄不能保证智慧,但是,人到老年,智慧是重要的。“身体的力量和美是青年的财富,而智慧的力量和美是老年应该拥有的财富。”“一个老人倘若懂得在言辞中把有趣和严肃结合起来,会是很可爱的。”

第三,关于命运。“命运是慷慨却又无常的,而自然则是自足的,因此总是能够以它虽然比较差却很可靠的手段,来赢得伟大的希望。”所以,智者遵循自然之道,而不是依赖命运。蠢人按照命运提供的好处来安排生活,智者按照哲学提供的好处来安排生活,正因为如此,智者能够加强命运提供的好处,同时减轻命运的打击。“人们常常以碰巧为借口掩盖自己的轻率,事实上碰巧造成的悖理之事是很少的,一个心智敏锐的人能够把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安排妥当。”

第四,人生智慧。关于工作习惯:“自愿的辛苦使我们能够比较容易地忍受不自愿的辛苦。”“持续不断的工作通过习惯而变得比较容易。”关于对他人的信任和戒备:“不要对一切人都以不信任的眼光看待,但要谨慎而坚定。”关于教养:“精神的教养,在幸运的人是用作装饰,而在不幸的人是用作庇护所。”

第五,友谊。“思想感情的一致产生友谊。”“单单一个有智慧的人的友谊,要比所有愚蠢的人的友谊更有价值。”“连一个高尚朋友都没有的人,是不值得活着的。”“不能长久保持已证明可靠的朋友的人,他的性格是不可爱的。”“很多显得像朋友的人其实不是朋友,而很多是朋友的人倒并不显得像朋友。”

5.人性及其他

第一,人性现象。“能使愚蠢的人有所长进的,并不是言辞,而是厄运。”“想把那自以为机灵的人引回到理性的路上来,是白费力气的。”“卑劣的人在有所需求时所作的誓言,一旦他们得以脱离窘境,就不加信守了。”“嫉妒的人总是自寻烦恼,他是他自己的敌人。”“不爱任何人的人,是不能为任何人所爱的。”

第二,人间世态。“亲人之间的嫌怨比与外人的嫌怨要难堪得多。”“当人碰到运气好,有个好女婿时,就是得了一个儿子,但如果碰到运气不好,那就外加把女儿也失掉了。”

第三,美。“身体的美,如果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那些偶像穿戴和装饰得看起来很华丽,可惜它们是没有心的。”“少说话对于女人是一种装饰,而装饰简朴,在她也是一种美。”

第四,政治。“在一种民主制度中受贫穷,也比在专制统治下享受所谓幸福好,正如自由比受奴役好一样。”“正如不应该称赞那把受人之托的财物还给别人的人,而应该谴责并处罚那不还的人一样,对于官吏也应该这样,因为把他选出来本来不是叫他来做坏事,而是叫他来做好事的。”

我在上面只是分类摘录了道德格言中的一些句子,不做解说和评论。仅此即已显示,不管是否出自德谟克利特笔下,道德格言真是一座富矿,那么,请你自己去开采适合你的宝藏吧。

三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趋乐避苦是人的本能。柏拉图曾经指出,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把快乐视为人生的目的。我们说伊壁鸠鲁是快乐主义的创始人,是因为他把快乐变成了一种主义,以快乐为核心范畴,建立了一个哲学体系,创立了一个哲学学派。但是,我们不要望文生义,一听快乐主义,就以为伊壁鸠鲁提倡纵欲,其实他是最反对纵欲的。据我所知,没有一个哲学家是提倡纵欲的,否则叫什么哲学家呢。对于伊壁鸠鲁的学说,我们要着重注意他是如何以快乐为基本价值,推演出一种淡泊宁静的人生观的。

1.伊壁鸠鲁的生平

伊壁鸠鲁的一生,主要做两件事,就是办学和写作。

伊壁鸠鲁在一座花园里讲学,所以他的学派也称作花园学派。他是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男女学生都收,学生中有奴隶,有妓女,他的朋友们也都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听课,非常热闹。他和学生一起过着简朴的团体生活,饮食主要是面包和水,费用靠自愿捐助。这是一个充满友爱的团体,伊壁鸠鲁最爱朋友,最重视友谊,他经常说:“重要的是和谁一起吃,而不是吃什么。”他没有结婚,但喜欢孩子,会和团体里的孩子通信。他的一个学生死得早,留下几个孩子,一直是他抚养的。临死前他写了两封信,主要内容都是安排这几个孩子的抚养事宜,可见他这个人非常善良。

伊壁鸠鲁写作超级勤奋,著作有三百部之多,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哲学家,可惜全部遗失了,流传下来的只有一些片段和几封书信。现在我讲他的思想,就是根据这些片段和书信。他主张用日常语言写作,文风平易近人,清楚明白。

2.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伊壁鸠鲁哲学的核心概念是快乐。他认为,幸福就是快乐,快乐是人生的目的,人活着图的就是快乐。所有的快乐在本性上都是好的,没有任何一种快乐就它本身来说是坏的。他的这个立场很明确,全盘肯定快乐,所以他的哲学被称作快乐主义。

所有的快乐都是好的,但是,你要注意一个情况:有的快乐会带来比这个快乐大许多的痛苦,有的痛苦会带来比这个痛苦大许多的快乐。比如说,你暴饮暴食,毁掉了身体,小快乐就带来了大痛苦,你节制饮食,身体健康,小痛苦就带来了大快乐。所以,虽然快乐本身是好的,但不是所有的快乐都值得选择,虽然痛苦本身是坏的,但不是所有的痛苦都应当规避。你要算总账,进行比较和权衡,理智地追求快乐。

德性也是快乐不可缺少的条件,你做了缺德的事,会受良心的谴责,还可能遭到报应。不道德之所以不好,归根到底也是因为不道德会带来痛苦。总之,追求快乐本身无可非议,但要遵循两个原则,这两个原则是我总结的。第一个是理智原则,你在追求快乐的时候,不要给自己埋伏下痛苦,不要损害自己;第二个是道德原则,你在追求快乐的时候,不可以给他人造成痛苦,不可以损害他人。

那么,什么样的快乐是不会带来痛苦的呢?伊壁鸠鲁说,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你身体健康,灵魂宁静,你就快乐了,你就是幸福的。这是伊壁鸠鲁给幸福下的定义:幸福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所以,为了幸福,你不要做损害健康的事,也不要做扰乱灵魂的事。不过,健康不是自己完全能支配的,你再小心,仍然可能得大病。怎么办呢?身体的无痛苦做不到了,你就要把幸福的重点放在灵魂的无烦恼上,力争不让身体的痛苦扰乱灵魂的宁静。事实上,伊壁鸠鲁自己就饱受疾病之苦,而他学会了以极大的勇气去承受身体的痛苦,始终保持着平静和愉快的心情。

3.精神的快乐胜过肉体的快乐

快乐都是好的,但是,精神的快乐比肉体的快乐更好。判断一种快乐是不是更好,伊壁鸠鲁的标准是看它会不会带来痛苦。他不是说,精神的快乐是高尚的,所以更好;而是说,肉体的快乐会带来痛苦,精神的快乐不会,所以精神的快乐更好。

肉体的快乐有两个缺点,第一个缺点是有限,第二个缺点是会破坏平静。肉体的快乐是有限的,因为它是受欲望支配的,由匮乏而产生的痛苦一旦消除,肉体的快乐就不再增加了,只有形式的变化。你富裕了,天天吃山珍海味,并不比你贫穷时吃上一顿红烧肉更快乐。肉体的快乐还会破坏平静,尤其表现在性爱上,人在性爱中都会失去理智。伊壁鸠鲁说,性爱没有任何好处,如果它不伤害你,就已经是侥幸了。所以,智慧的人不恋爱,不结婚。对于他的这个说法,罗素嘲笑说,伊壁鸠鲁这么喜欢别人的孩子,要满足这种趣味,就得靠别人不听他的劝告了。

和肉体的欲望不同,精神的愿望不是由匮乏而产生的,所以这种愿望不会使人痛苦,它的满足也不会使快乐停止增长。比如说学习哲学,快乐不是在学习之后才来到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快乐一直伴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增长,你会不断地体验到新的快乐。伊壁鸠鲁希望,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能够从学习哲学中得到快乐,因为在灵魂的健康上,既不会时机尚未成熟,也不会时机已过。

和肉体的快乐相比,精神的快乐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很平静,不折腾人。比如友谊,就和性爱恰成对照,给予人的是平静的快乐。伊壁鸠鲁很看重友谊,他说:保证幸福的最重要手段是友谊;在智慧给整个人生幸福带来的各种帮助中,友谊是最大的。友谊给予人的帮助,未必是实际的帮忙,而是需要时朋友会伸出援手的确信,这使人心里踏实。友谊的保持,依靠对愉快交往的享受。人世充满灾难,聪明人会尽量结交朋友,对于不能结交的人,不要与之结仇,如果这也办不到,就远离他们。

4.节制欲望,过简单的生活

伊壁鸠鲁把欲望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自然而且必要的,比如饥渴。第二类是自然但是不必要的,比如开派对大吃大喝。判断欲望是否必要,标准是看它不满足是否会导致痛苦。一种欲望极强烈,但不满足并不会导致多大痛苦,就说明它是不必要的,是由虚幻的观念造成的。第三类是既不自然也不必要的,比如对权力和名声的欲望,企求戴上王冠、竖立雕像。应该按照这个次序来对待欲望,满足第一类,限制第二类,杜绝第三类。他强调,自然的需要是有限度的、容易满足的,人的幻想却永无止境,而欲望超出了自然的需要,就是痛苦的根源。贪婪的人无论拥有多么巨大的财产,赢得多么显赫的名声,他的灵魂总是处在紊乱之中,不可能真正快乐。

所以,伊壁鸠鲁主张,应该节制欲望,过简单的生活。他劝告说:你想一想,你现在拥有的东西,以前你并不拥有,只能盼望,那么,现在你就不要由于盼望你不拥有的东西,而毁了你已经拥有的东西吧。他的意思其实就是知足常乐,你好好享受你拥有的东西,不要为你不拥有的东西烦恼。他说了一句很智慧的话:“只有最不需要奢侈生活的人,才能最奢侈地享受生活。”简单生活的好处,是给你带来自由和宁静,你用不着忙忙碌碌,也用不着违心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或者力不能及的事情了。自足是最大的善,自足的最大价值就是自由。一个满足于过简单生活的人,自己安静,也不去扰乱别人,在人类当中就像神一样地活着。不过,伊壁鸠鲁不走极端,他补充说,简单生活也有一个度,如果你刻意简单,你犯的错误不比刻意奢侈的人犯的错误小。

5.克服对死的恐惧

要做到灵魂无烦恼,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克服对死的恐惧。伊壁鸠鲁说:“防范其他东西的侵害还是可能的,但是说到死亡,我们所有的人都生活在没有护墙的城市里。”这句话把死的不可避免性说得非常形象和到位。所以,要克服对死的恐惧,关键是消除不死的欲望。伊壁鸠鲁也许会把不死的欲望归入他划分的三类欲望中的第三类,即既不自然也不必要。不自然,因为不合乎自然法则,不必要,因为即使终有一死,人仍能好好地享受生命。“只要正确地认识到死与我们无关,我们就甚至能享受生命的有死性一面——这不是依靠给自己添加无穷的时间,而是依靠消除对不死的渴望。”凭什么说死与我们无关呢?他的理由是:当身体分解为构成它的元素时,它就没有感觉了,而对其没有感觉的东西是与我们无关的。换一个说法:“我们活着时,死尚未来临;死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在。因而死与生者和死者都无关。”总之,我们死后不复存在,不能感觉到痛苦,所以死和我们无关。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会恐惧死亡了,你就会在有生之年好好活,而当你到达生命的终点时,就能够保持宁静,心怀愉悦。

6.人生智慧及其他

在伊壁鸠鲁的著作残篇中,还有一些智慧语句,摘录如下——

关于运气。“智者不依赖于运气,一生只受理性的指导。”“智者的不幸胜于愚者的幸运。”“运气不佳的智者胜过幸运的蠢人,因为在行为中拥有正确判断的人,即使没有成功,也比靠偶然机遇成功的愚昧之人生活得好。”

关于负面情绪。“三种动机导致有害行为:仇恨,嫉妒,傲慢。”“不必嫉妒任何人。好人不应该被嫉妒;至于坏人,他们越得志就越是在害自己。”

关于做人。“你在整个人生中都不要做那种一旦被人知道就会害怕不已的事情。”“背约者不可能相信其行为不被发觉,即使已逃脱千百次,直到死仍不敢保证不被发觉。”

关于庸人的生活状态。“大多数人一到闲暇的时候就昏昏欲睡,一旦做事的时候又胡乱瞎忙。”

关于信仰。“不虔敬的人不是否认大众关于神的看法的人,而是信奉大众关于神的看法的人。”

关于正义。“自然正义是人们就行为后果所作的一种相互承诺——不伤害别人,也不受别人的伤害。”“公正是人们相互交往中用以防止相互伤害的约定。”“如果一事为法律所规定,却不能证明它有利于相互交往,它就不是公正。”

四 第欧根尼的木桶

希腊伦理学派的两条线索,一条是从犬儒学派到斯多葛学派,另一条是从昔勒尼学派到伊壁鸠鲁学派。犬儒学派的创立者是安提斯泰尼,他有一个学生叫第欧根尼,这个学生名气比老师大多了,成了这个学派最出名的人物。提起第欧根尼,西方世界无人不知,就像中国人都知道老子一样。犬儒派主张摒弃文明,回归原始的自然状态,在这一点上,和我们的老子也很相近,不过更加极端。第欧根尼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他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留下了许多好玩的故事。我主要讲他的好玩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你们可以看到犬儒主义哲学的活灵活现的体现。

1.第欧根尼和亚历山大大帝

公元前323年的某一天,亚历山大大帝在巴比伦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三岁。同一天,第欧根尼(Diogenes,公元前412—前323)在科林斯寿终正寝,享年八十九。这两个人完全不同:一个是武功赫赫的世界征服者,行宫遍布欧亚大陆,被万众称为神;另一个是靠乞讨为生的穷哲学家,寄身在一只木桶里,被市民叫作狗。相同的是,他们都声名远扬,是当年希腊化世界最有名的两个人。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提起第欧根尼,人们仍然会想到亚历山大,这是因为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有一回,亚历山大视察各地,来到雅典,看见一个乞丐躺在地上晒太阳。这位世界之王就走到他面前自我介绍,说:“我是大帝亚历山大。”这个乞丐躺着不动,也自报家门,说:“我是狗崽子第欧根尼。”大帝肃然起敬,问:“我有什么可以为先生效劳的吗?”得到的回答是:“有的,就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据说亚历山大事后感叹说:“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就愿意做第欧根尼。”

这是一个很可爱的故事,大帝的威严和虚心,哲学家的淡泊和骄傲,都栩栩如生。亚历山大二十岁登基,征服欧亚成为大帝更晚,推算起来,两人相遇的时候,第欧根尼已经是垂暮老人了。

2.生平

我用这个故事开头,你一定很好奇,这个不把世界之王放在眼里的穷哲学家,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下面我给你讲他的生平。

第欧根尼(Diogenes,公元前412—前323)

第欧根尼的早年经历可是一点也不光彩。他是辛诺普城邦一个银行家的儿子,有一段时间,他代父亲管银行,在这个期间铸造假币,这是大罪,父亲因此被抓了起来,死在监狱里,他自己也被城邦驱逐了。他成为哲学家后,别人经常提起这件往事羞辱他,他说:“好吧,我承认,那时候的我真的很无耻,就和现在的你们一样;可是,现在的我得到的光荣,是你们永远得不到的。”前半句明显是强词夺理,后半句倒是真话。

离开辛诺普后,第欧根尼到了雅典,当时安提斯泰尼名气很大,他就去拜师。安提斯泰尼也是一个怪人,他提倡苦行,来报名的学生,如果他觉得是吃不了苦的,就用手杖打跑。第欧根尼来拜师时,他也举起了手杖,没想到这个犟脾气的青年把脑袋迎了上去,喊道:“打吧,打吧,不会有什么木头坚硬到能让我离开你,只要我相信你有东西可以教我。”拜师当然是成功了。

我们不知道第欧根尼在雅典活动了多久,只知道他的生活后来发生了一个转折。在一次航行中,他被海盗俘虏,海盗把他送到克里特的奴隶市场上拍卖。拍卖师问他能做什么,他回答说:“治理人。”看见一个身穿精美长袍的科林斯人,他指着说:“把我卖给这个人吧,他需要一个主人。”这个名叫塞尼亚得的人当真把他买下了,带回了科林斯。第欧根尼担任家庭教师和管家,把家务管得井井有条,教出的孩子都很有出息,因此受到了全家人的尊敬。他安于这个角色,一些朋友想为他赎身,他拒绝了,骂他们是蠢货。他的理由是,对于像他这样的人,身份无所谓,即使身为奴隶,心灵是自由的。

3.拒绝文明,回归自然

犬儒派哲学家的基本主张,就是拒绝文明,回归自然。他们认为,文明把人类引向了歧途,制造出了一种复杂的生活方式,因此越来越不幸福。人应该训练自己达到一种境界,对于物质的快乐不动心,并且从鄙视物质的快乐中得到最大的快乐。物质的生活越简单,对物质的需求越少,精神上的自由就越多。第欧根尼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一无所需是神的特权,所需甚少是类神之人的特权。”他们其实没有多少理论,主要是通过身体力行来宣传他们的主张。

假如今天你在街上遇见第欧根尼,一定会把他当作一个乞丐。他一身乞丐打扮,事实上也经常行乞,一开始是因为贫穷,后来是因为他的哲学主张。他乞讨的口气也像一个哲学家,基本的台词是:如果你给过别人施舍,那也给我吧;如果还没有,那就从我开始吧。看来他的乞讨不是经常成功的,至少比不上残疾人,所以他讽刺说,残疾人容易讨到饭,哲学家不容易讨到,原因就在于,大家都想到自己有一天可能变成跛子或瞎子,但绝不会想到自己会变成哲学家。

第欧根尼曾经有居室和仆人,仆人逃跑了,他不去追赶,说,如果仆人离开第欧根尼可以活,而第欧根尼离开仆人却不能活,未免太荒谬了。从此就不用仆人。有一回,小偷进房间,发现只有他一人,没有仆人,就问他:“你死了谁把你抬出去埋葬呢?”他回答:“想要房子的人。”后来他连居室也不要了,到处流浪,夜晚就睡在一只洗澡用的木桶里。他在锻炼吃苦上很下功夫,夏天钻进木桶在滚烫的沙地上滚动,冬天光脚在雪地上走,或者长时间抱住积雪的雕像,行为很像一个苦修士,其实是一个无神论者。

在第欧根尼的心目中,动物是简单生活的榜样。他真的模仿动物,从地上捡东西吃,有一阵还吃生肉,因为不消化才没有坚持下去。他的模仿过了头,竟至于在光天化日之下交配,在众目睽睽之下自慰,还无所谓地说:“这和用揉胃来解除饥饿是一回事。”他振振有词地为自己的伤风败俗行为辩护,说凡是大自然规定的事情都不荒谬,凡是不荒谬的事情在公共场所做也不荒谬。既然食欲可以公开满足,性欲为什么不可以?自然的权威大于习俗,他要用自然的本性对抗习俗。他反对的习俗也包括婚姻,在他看来,性是最自然的,婚姻完全是人为的,是最不自然的。他主张通过自由恋爱和嫖妓来解决性的需要,并且身体力行。有人指责他出入肮脏的场所,他回答说,太阳也光顾臭水沟,但从未被玷污。

4.愤世嫉俗,好挖苦人

犬儒派哲学家不但放浪形骸,而且口无遮拦,喜欢挖苦人。在第欧根尼身上,这个特点尤其突出,我举几个例子。

其一,他经常大白天点着灯笼,在街上边走边吆喝:“我在找人!”他的意思是,他没有看见一个配得上“人”这个称号的人。

其二,一个狗仗人势的管家带他参观主人的豪宅,警告他不得吐痰,他立刻把一口痰吐在那个管家脸上,说:“我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痰盂了。”

其三,第欧根尼的刀子嘴不但伸向普通人,连柏拉图也不能幸免。柏拉图是他的老师的同学,比他年长十五岁,但他挖苦起这位师辈来毫不留情。他到柏拉图家里做客,踩着地毯说:“我踩在了柏拉图的虚荣心上。”他经常用一种看上去粗俗的方式和柏拉图辩论。柏拉图把人定义为双足无毛的动物,他就把一只鸡的羽毛拔光,拎到课堂上说,这就是柏拉图所说的人。柏拉图对这个刺头一定很无奈,有人请他给第欧根尼下一个评语,他回答:“一个发疯的苏格拉底。”

其四,几乎所有希腊哲学家都看不上大众宗教,犬儒派哲学家尤其如此。第欧根尼到庙里去,看见某一次海难的幸存者上供了许多祭品,他评论说:“如果是遇难者来上供的话,祭品就更多了。”看见一个女人跪在神像前祈祷,他对这个女人说:“善良的女人,神是无处不在的,难道你不怕有一个神就站在你背后,看见你的不雅姿势吗?”

5.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第欧根尼的故事,我就讲这么多。让我们回到开头,就是第欧根尼和亚历山大相遇的那个时刻,他对大帝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不要挡住我的阳光。现在我们可以对这句话做一点也许不算牵强的诠释了。人在世上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无非是阳光——阳光是一个象征,代表自然给予人的基本赠礼,自然规定的人的基本需要,合乎自然的简朴生活。谁挡住了阳光?亚历山大——亚历山大也是一个象征,代表权力、名声、财富等一切世人所看重而其实不是必需的东西。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就是不要让功利挡住生命,不要让习俗挡住本性,不要让非必需的东西挡住必需的东西。我认为,这就是犬儒派哲学留给人类的主要启示。

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

[古罗马]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马永翔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古希腊]伊壁鸠鲁、[古罗马]卢克莱修:《自然与快乐》,包利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lL6zPqooWtotGLkrdrpio+c2BGt0t06rvwzz0letV37zfNjASqvJ1oRIUDicp1H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