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资料链接

蛇年问经济

增长——

■中国经济景气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博士认为,今年中国经济总体可望延续去年四季度的企稳回升态势。一些经济学家预期2013年经济增长7.9%。

物价——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认为,只要调控得当,今年一定能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预计全年CPI涨幅为3.5%。

问增长

回升势头能不能持续?

本报记者朱剑红

趋势是上还是下?

从一系列先行指标看,预期是比较乐观的。

记者:2012年中国经济画出了下行、企稳、微升的曲线。进入2013年,大家对宏观经济最关注的首先是回升的势头能否持续,对此您怎么看?

潘建成:眼下社会普遍关注的是目前这样一个企稳回升的态势是否会延续。从一系列先行指标看,预期是比较乐观的。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测算的2012年12月宏观经济先行指数为100.5,在前三个月基本平稳的基础上略有上升(比11月提高0.13点);一定程度反映市场需求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2013年1月均一改连续两个月环比下跌的局面,双双回升0.2%;价格的回暖带动原材料库存的回升,2013年1月的采购经理调查显示原材料库存指数比上月回升2.8点,突破景气临界点达到50.1,显示原材料库存止住从2011年5月以来的持续环比下跌态势,表明去库存化接近尾声,补库存或行将开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自2012年10月由负转正后,累计同比增幅持续扩大并于年底达到5.3%,主营业务利润率达到6.07%的相对高位,盈利能力的回升提振了企业信心;企业信心的提振促进了信贷的增长,2013年1月人民币新增贷款为1.07万亿元,同比多增3340亿元,为2010年2月以来的新高。

波动是大还是小?

回升的势头不会太快,很可能是一种温和的回升态势。

记者:也就是说,从近期各种指标看,企稳回升的态势已经确认,那么,回升的速度是快还是慢?今年经济增长的波动曲线会呈现什么样的态势?

潘建成:与四年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前后经济增长急降急升不同,本轮经济增长的下滑是温和的,回升的势头也不会太快,很可能是一种温和的回升态势。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是稳增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度是温和的。目前经济增长的背景与四年前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关键的地方有两点,其一为受人口结构变化及经济总量不断抬高等诸多因素影响,当前的就业压力不大,对经济下行的承受力增强;其二为当前的产能过剩状况比四年前更加严重。这样的环境使得目前的稳增长政策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有明显区别,其中包括在稳增长的同时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包括谨防造成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投资增长,要求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实现经济增长。也就是说,目前的经济运行背景决定了宏观政策更重视的是在确保经济不出现大的波动的情况下促进经济的转型、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而不是速度的上升。

二是产能过剩对投资增长形成的制约短期难以解除,因为产能过剩,去年制造业投资增速由上年的31.8%回落了近10个百分点至22%,不过仍高于全部投资增速,依然有进一步下滑的可能。

三是去年四季度以来的经济企稳回升与房地产市场回暖有一定的关联,而房价的反弹会进一步坚定政府坚持房地产调控的决心,并因此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长。

四是外需疲弱影响经济回升。海关总署发布的1月份出口经理人调查结果显示,47.4%的企业反映新增订单金额同比减少,比新增订单金额同比增加的多20多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2013年经济总体可望延续去年四季度的企稳回升态势,不会有大的上下波动。2012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显示,经济学家预期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7.9%,也代表了多数经济学家对2013年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判断。

动力是内还是外?

主要依靠内需的驱动,城镇化不会在短时间内大幅推进投资增长

记者:2012年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是负数了,2013年宏观经济的严峻考验可能还是来自外需,在这种背景下,内需的发力点在哪里?人们寄予极大希望的城镇化会对中国经济起到支撑作用吗?

潘建成:经济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的方向之一,就是积极推动内需驱动的增长,换句话说就是减少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近5年来两次经济增长下滑都与外需减弱相关。2013年世界经济或许不一定会进一步恶化,但也很难有大的起色。今年中国经济增长,依然主要依靠内需的驱动。

从内需看,取决于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发挥的程度。从投资看,制造业投资尤其是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增长可能会进一步减缓,但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如城市轨道交通等、污染治理和资源环境保护、产业结构升级、保障房建设等方面的投资可望进一步加快。这一慢一快的结果,可能是投资增长温和回升。广受关注的城镇化是未来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一点是确信无疑的,不过,中央在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明确指出要“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这意味着不要简单地将城镇化理解为城镇规模的扩张、城镇人口的增加,而是要将更加完善城镇的合理布局、促进进城农民工的真正市民化、城市更加绿色和智能化作为城镇化的更重要的目标,这需要一系列改革相配套。因此短时间内搞大跃进式的城镇化是不可取的。从这点看,认为城镇化会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推进投资增长是不现实的。

从消费看,政府消费增长可能会减缓,居民消费增长有可能进一步加快。一是近两年城乡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以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对居民收入增长的进一步促进,有望对消费增长产生重大推动力;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持续完善,比如城乡医保覆盖面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有助于缓解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三是城镇化发展的加快对消费尤其是服务性消费的增长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四是80后、90后的年轻消费者的消费倾向高于其上辈,这一群体比重的提升从人口结构上来说也对消费产生新的促进作用;五是资本市场的适度回暖一定程度也会通过财富效应促进消费的增长。总体来看,2013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望进一步加大。

问物价

上行通道会不会打开?

本报记者田俊荣

菜价肉价走势如何?

随着天气转暖,菜价会有一定回落;猪肉价格不会快速上涨

记者: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对蛇年食品价格的走势格外关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CPI环比上涨1%,创下2012年2月份以来月度环比涨幅的最高值,其中蔬菜和肉类价格上涨的影响占了六成。今年菜价会不会出现回落?猪肉价格从去年底起逐步上扬,今年会不会重回上升通道,甚至再次快速上涨,出现“猪周期”现象?

范剑平:蔬菜价格受自然气候的影响比猪肉、粮食更为明显。2008年1月,我国南方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就对蔬菜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今年以来,全国还没有出现那样的异常天气。按照过去规律,随着天气转暖,菜价会有一定的回落。

中国的生猪业已多次出现周期性波动,这个周期一般在2—3年左右。“猪周期”的循环轨迹是:肉价下跌、养猪亏损——农民大量淘汰母猪——生猪存栏头数明显下降——猪肉供不应求、肉价上涨——农民扩大生猪存栏头数——猪肉供过于求、肉价下跌、养猪亏损。

从去年上半年起,我国进入新一轮“猪周期”,肉价不断下跌。当跌至盈亏平衡点时,国家果断出手,收储冻猪肉;农民也吃堑长智,没有大规模宰杀母猪,生猪存栏头数基本保持稳定。由于生猪存栏头数状况决定了未来几个月的猪肉价格水平,因此今年猪肉价格虽然有可能小幅上涨,但只是一种恢复性上涨,不会出现像过去“猪周期”中那样的疯涨。

物价将进入新的上升周期?

今年经济可能还难以稳定地进入上升周期,因此不能说物价将进入上升周期

记者:或许是最近CPI的反弹引起了大家的警觉,时下,“2013年物价将进入新的上升周期”、“物价上行通道已经打开”等观点频频见诸媒体,对此您怎么看?

范剑平: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物价上涨往往是经济增长的滞后反映。从来都是经济先涨,物价后涨,只有经济增长进入上升周期,并且增长速度超过潜在增长率,导致社会总供求关系发生质的变化,供不应求,才会造成物价持续、全面的上涨,也才能称之为进入上升周期。

当前中国经济虽然企稳回升,但经济回稳的基础并不牢固,今年经济增速超过潜在增长率的可能性不大,社会总供求关系也不大会发生逆转。今年中国经济可能还难以稳定地进入上升周期,因此不能说物价将进入上升周期。

进而言之,大多数工业制成品面临产能过剩,价格很难上涨,今年有可能涨价的还是农产品。我国农业由于受人多地少等自然条件制约,长期处于一种紧平衡状态,即本国生产加上进口的农产品能维持供求基本平衡,但稍有自然灾害,就可能出现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2013年,农产品紧平衡状态不会改变,如果风调雨顺,价格波动就小;如果灾害频生,价格波动就大。但即使出现后面那种情况,由于工业品价格下降的抵消效应,加上农产品在CPI中的权重仅为30%,物价总水平不会因此而大幅上涨,我们也不能因为这种气候因素带来的价格上涨而得出物价进入上升周期的结论。

今年物价能否稳定?

物价有望保持基本稳定,调控重点仍应放在农产品上

记者:2013年的物价形势,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因素。您认为今年能否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物价调控的重点应当放在哪里?

范剑平:今年物价形势的不利因素有三个,其一,农产品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民出售农产品价格不高、消费者却承受高价的现象依然存在。

其二,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有可能助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给我国带来输入性通胀的压力。目前我国大豆和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80%多和56.4%,国际上大豆、石油涨价会明显影响到我国的植物油、成品油价格,从而带动CPI上涨。

其三,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资源环境等成本总体呈上升趋势,当企业无法消化时,就会以涨价的方式向消费者转嫁成本。

在看到不利因素的同时,我们更应看到有利条件。从政策层面看,今年我国将继续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没有大规模刺激经济计划,由政策刺激拉动需求上升从而使经济增速明显加快的因素不存在,社会总供求有望保持大体平衡。

从制度层面看,各地区认真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扎实推进“菜园子”工程建设,去年底国务院还出台了降低流通费用的10项政策,这些都为农产品价格稳定夯实了制度基础。

从信心层面看,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大米、玉米、小麦等国内自给能力较强,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储备几乎都处于历史最高水平。手中有粮,我们就心中不慌。

综合这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只要调控得当,今年一定能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我们预测2013年CPI涨幅为3.5%,略高于2012年的2.6%。这也是正常的,因为今年经济增速有望略快于去年。

从推动物价上涨的不利因素中可以看出,输入性通胀和成本上升趋势是短期内政策难以控制的,今年物价调控的重点仍应放在农产品上。要创新调控思路,除了减少流通环节等过去常规做法外,不妨在以下两方面下功夫。

一是应当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组织,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二是提高农业比较利益以吸引青壮年安心留在农村。去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意味着人口红利的拐点已经出现。过去农村向城市转移人口不会影响农业生产,今后可能进入城市和农村争夺劳动力的阶段,如果转移速度过快,就会出现吃粮、吃菜人骤增,种粮、种菜人骤减的局面,不利于农产品价格稳定。因此,应当统筹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农村保留足够的青壮年劳动力。

(来源:《人民日报》2013 年 02 月 18 日 17 版) zenFxjRE3aj33mTTnl8cBm+GhXKs+ckQLV03rk7t930UWpCwFbzZ+AMb7BMg68U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