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闪击战的理论基础

德国军事哲学的核心就是把所有的军事力量,尤其是空军和陆军组合成一个紧密的整体——这种通力合作构成了闪击战的基础。闪击战是德国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伊始采用的战术,它用来指代高度成功的进攻性战术。但要论及闪击战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当时德国军队率先利用了渗透战术,避实就虚,从而保持了其向前挺进的势头。

在拥有10万名士兵的陆军总指挥汉斯·冯·塞克特将军的指导下,机动突袭战术的训练在20世纪20年代有了进一步发展。塞克特将军具有一种长远的战略眼光,他特别强调在使用摩托化装备作战的情况下,机动性与突袭行动的作用。他还曾把坦克手和飞行员派往苏联进行秘密训练(根据《凡尔赛条约》的条款,这在德国是禁止的)。从理论层面上来说,德军深受两位英国“异端”军事思想家——J. F. C. 富勒少将和巴塞尔·亨利·利德尔·哈特的影响。这两位军事思想家都赞成运用灵活机动的机械化部队达到长驱直入、深入敌后的目的。

闪击战不仅是一个实际作战系统,还是以摧毁敌军全部防御能力为目标的广义军事哲学的一部分。1935年,希特勒在一次政治讲话中用到了“闪击战”这一表述。对于纳粹而言,闪击战还包括在公开宣布对手之前,首先在敌人的领土上进行秘密活动。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当时很多生活在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德裔少数民族就常常从事颠覆活动。这些活动包括进行破坏、散布谣言、制造恐怖气氛等。

恐惧战作为军事手段最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军队中广为使用的,其目的是威慑已被他们征服的平民百姓。恐惧政策和闪击战经常会造成这样一番景象:村镇和城市被蓄意炸毁,成群的难民加重了整个入侵造成的混乱,从而可以打乱敌军的行动。

闪击战的另外两个特点是行动出其不意和迅速快捷。为了获得出其不意的突袭效果,必须对行动严格保密,尽可能避免直接宣战。行动快捷则是通过以坦克为先锋的快速移动的机械化部队来实现的,它不需要炮兵部队预先轰炸,而只需要空军的密切配合。

闪击战要在战术上获得成功,装甲部队和空军的结合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拥有良好的通信设备和灵活有效的指挥,提供这些保障主要靠轻便的无线电收发报机和懂得装甲战的新一代军官。每辆坦克上都装有无线电,坦克兵不仅能够保持相互之间的联系,还能始终与指挥车辆保持联系。此外,无线电通信也使指挥官们能够离开后方的总指挥部到前线去。在那里他们能够亲临战场,对军事形势进行判断,而且他们还可以与其他单位或后方的指挥部取得联系。因此,著名的德国装甲部队先驱海因茨·古德里安将军能从一名信号兵开始他的军事生涯也就绝非偶然了。 LznaXOQWQeCqDsDqT2rpn2KgW5Rtz7hAfTLHLhrD/5WJJCjqCA597SXl5ewhpWq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