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陆军的力量基础来自它的人力。尽管同盟国的宣传声称德军士兵是一些毫无想象力的半机器人,他们只知道服从命令,但事实上,德军士兵既纪律严明,又富有想象力,他们能够应付各种复杂的局面或突发的事件。受腓特烈大帝时代战斗传统的影响,普通的德军士兵比其对手的士兵更加训练有素,其中关键是他们懂得“领袖原则”,这一原则已成为20世纪20年代德军基本训练的一部分。这种制度鼓励士兵能够在比自己高一两个等级的士兵中接管指挥权。这样,如果上一级指挥官战死沙场或无法指挥,下级士兵就能够接管指挥权,从而圆满完成任务。
德军军官层也被期望表现出高度的主动权——与波兰、英国和法国盟军中的机制全然不同。一项普通计划一旦通过,低级军官就被赋予相当高的裁决权限。下级军官在任何时候都要表现出主动进取的姿态,把总目标不断推向深入。这种激励个人进取心的机制被称作“目标导向型策略”,它是闪击战理论实际操作时的核心部分。
战场上的军官都有一个高级参谋体系来协助工作,这就确保了整支部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能够最有效地投入战斗。这一机制的基础最初形成于普鲁士军队的参谋本部,此后在1935年柏林军事学院成立后得以继续发展。西方国家里参谋军官与陆军士兵之间的对立情况在德国陆军中比较少见,这保证了德国陆军军官之间能够进行高质量的合作。
与陆军关系不大好的是党卫军(1940年成为武装党卫军或战斗党卫军)。海因里希·希姆莱组建的武装党卫军最初是希特勒的警卫队,但随着战争的进展,武装党卫军不断膨胀,直至成为德国陆军的主力。1939年,党卫军只有几个步兵营,其主要任务是协同陆军作战。引起陆军不满的是,党卫军有权直接向希姆莱请示,并无视军纪。此外,党卫军的特殊地位也引来了陆军方面的嫉妒,因为陆军不得不面对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而且这个对手能够获得更为高级和先进的武器装备。不过随着战争的推进,陆军在同党卫军合作方面做得比从前好多了,并开始尊重其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