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古代哲学思想——阴阳

阴阳是一种简朴而博大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阴阳二炁交感,化生万物。周易对宇宙生成的过程有着非常经典的论述,《易传·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以及六十四卦的“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太极在其演变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上都有着不同凡响的蕴义。“阴阳”一词,代表了很多的意思和道理,简单笼统分为:阴阳对立,阴阳相冲,阴阳转换。

万物的化生源于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哲学思想始自先秦诸家,如《荀子·礼论》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又说:“天地感而为万物化生。”从而指出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变化和根本条件,其中的“合”“接”“感”等都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意。故又可以说天地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乃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肇始。在自然界,事物的形成规律亦确是如此。天之阳炁下降,地之阴炁上升,阴阳二炁交感,化生出万物,并形成雨雾、雷电、雨露、阳光、空气,相互交感,生命体方得以产生。所以,如果没有阴阳二炁的交感运动,就没有自然界,就没有生命。可见,阴阳交感又是生命活动产生的基本条件。

万物化生

图 1-1 太极图 1

阴阳互感:阴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如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感。

阴阳互根:阳在阴不息,阴在阳不离;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故天地配之以阴阳。所以说阴阳互根。只有阴阳调和方能万物而生。金、木、水、火的长生点都是在上一五行的起点,寅、申、巳、亥为四长生之月,一种五行的值令实际预示着下一五行的进气。春夏秋冬四季循环往复,任何时候都不会单独存在,寒极暖之机,暖极寒之兆也,所谓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此乃天地自然之理也。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不是孤立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没有矛盾、没有矛盾的解决就不会有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这一矛盾对立统一的理论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之一。

二、武学中的阴阳

太极作为中国传统哲学里一个重要的概念与范畴,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哲学思想和理念,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太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轴承形态,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源自中国的易文化,发展于中国的道文化、儒学文化,也涵盖了中国的佛文化,其文化的精华延伸于中华武术、医学、养生、气功和兵法之中。在太极演变的这一过程中,两仪的生成是至关重要的,两仪即阴阳,阴阳分则天地立,由是天地阴阳二气上下升降,就可造化出万物来,所以首先审视两仪产生的过程和原理,是认识太极演变过程的基本点。明代张景岳在《类经附翼》中论述了太极生两仪的过程,他说:“太极本无极,无极即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从宇宙起源角度来谈阴阳,而不是对“阴阳”一词本身进行定义或解说。道者,导也。导者,向也。当混沌水汽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就等于车辆上了正道,开始向目的地前进了。这种在正道上的有序运动导致了太极的诞生。太极就是“一”,它诞生于混沌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的那一时刻。太极一诞生,随后而来的就是天地的出现。天地就是“二”。天气下降、地气蒸腾,二气相合,其结果就是人的诞生。人就是“三”。“三”也包含万物生灵,人是万物生灵中最灵者,是它们的总代表。随后世界万物在阴阳交互作用中世代交替,保持种群和数量的平衡。

太极阴阳图是太极中阴阳文化最显著的代表之一。传统太极图是以相互环抱的两个阴阳鱼组成的圆形图案,故称阴阳鱼太极图。“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它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专业术语,意为化生万物的本原,是万物存在、成长与变化的总根源。

古人发现,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一种内在生命力。一颗种子只要给予其适当的条件,它就能发芽、生根,并成长为植株,最后开花结果。正是这种内在生命力使得万物各具形态、成长繁育、生长化收,使树木的幼苗长成参天大树,使幼儿长大成人,能够使我们身体内部、我们所处的社会乃至整个宇宙天体维持自然的平衡与动态的更新;在自然界中这种生命力能够使天地按照昼夜、四季的规律不停运转,能够产生冰霜雨雪、雷电风云、暑寒燥湿,正是这种力量给自然界带来了勃勃生机。这种“能力”(古人也称为“气”)它渺无形象却又无处不在,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却又遍布所有有形无形的事物与生命体,这种能力在《易经》中叫作“生生”,它就是“太极”。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这是周敦颐对其太极图形阴阳关系的最简要的说明。

这个阴阳鱼太极图的最外圈为圆形(象征太极),一是表示万物的变化周流不息、无始无终;二是表示无所不包、无处不在;三是表示圆融畅顺,圆满法界。太极图中的S形曲线(象征阴阳两分),一是表示万事万物的变化都包含相生相克的阴阳两方面;二是阴阳彼此消长互动,阴长则阳消,阳长则阴消,阳极生阴,阴极生阳;三是阴阳互为其根,各自均以对方为存在条件;四是事物阴阳的转化都是渐进的过程,即由量变到质变;五是表示阴阳互推互化生生不息。阴阳中的鱼眼,一是表示阴阳双方中都包含对立面的因素,即阴中含阳,阳中含阴;二是表示阴阳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部也会生化出对立面的因素;三是阴阳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不是单一的对立关系。从本质上来讲,太极就是气(阴阳二气)的运行流转,就是心与物的统一体,是万物生命能动与化生的本原。在中国古代,认为“气”是万物的根本,那气是什么呢?用现代科学的话讲就是能量场,但具有灵性与可感知性。张载在《正蒙·太和篇》中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

太极的运转为什么是顺时针方向?在中国古代通常以上为南,下为北,左为东,右为西,而人的正位是面南背北(所以正房都是这个位),在一日之内太阳是从东方升起,至西方落下,人处在正位看到太阳(阳气)运行的轨迹就是太极运行方向,即从东(左)至上再到西(右),故太极图的运转是顺时针方向。

阴阳五行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的理论基础之一,中国的武术强调动静虚实,也是以阴阳五行为理论支撑的,特别是太极拳就是以太极图为理论依据而形成的广为流传的拳种,太极拳有太极十三势之说,即八卦、五行。八卦: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五行:进、退、顾、盼、定。

图 1-2 太极图 2

这是世界上流传最早的一幅显示宇宙自然及人类社会最基本规律的简练、精美、深刻的图案,它以理念与文化的外化和物化形式,刻记着属于我们人类的真切形象、善良理念、美意内涵。

太极图将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融为一体,将天地万物的生成与演化道理,用最简洁、最美的“天下第一图”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它所表达的内容与现代科学基本理论惊人地一致,使以太极图腾为标识的太极文化,对当今与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太极图,俗称“阴阳鱼”,阴阳鱼寓于圆中,阳鱼之尾,抱阴鱼之首,阴鱼之尾,抱阳鱼之首。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此消彼长,源源不息。太极图蕴含无穷变化之妙,它既道出了世界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程,也道出了事物由简单组成复杂的程序结构,还道出了事物内部矛盾平衡时,处于最简单平和的状态。因之,人类的认识活动必须从认识简单开始,并力求寻找平衡的简单状态。现代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印证了这一哲理。 s0/7eyC8cUi/NoEz3xIf9ZRIhvy4XMqtupm/SJy6SJ5Hag8XHpVxEv7sCsXkK2R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