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文明是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文明,人民安土重迁。在中华文化共同体之下,不同地域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关中文化、吴越文化、闽越文化等,都是以地域区分的各具特色的文化圈。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谓“地灵人杰”,都强调了地域与人文的关系。《晏子春秋》有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以物喻人,说“水土”对人文的影响。晏子在出使中受到诘难时,以此机敏应对,虽有其具体场景,但它说明先民们当时已经具有了一个广泛共识,即不同地域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社会人文。水土之异,不仅指山水地理的不同,而且包括不同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以及经济形态、政治制度等。《中庸》“子路问强”,孔夫子反问:“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夫子自答:“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孔夫子用几句话生动地描述了南北方之强的不同,描述了南北方人民的不同禀赋:南方人温柔多礼,北方人勇猛强悍。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南北方人群的这种一以贯之的秉性差异。小桥流水的温柔之乡、铁马雄关的苦寒之地,所孕育的必然一方是吴侬软语的浅斟低唱、一方是弹铗击节的慷慨悲歌。及于文学,各地方的差异和特点自然是显而易见的。《诗经》与《楚辞》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区别是如此鲜明!《文心雕龙》论《诗经》为“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评《楚辞》则是“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现代文学艺术中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等无不带有地域特征,至于京派海派的分别更是尽人皆知的。
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因地域而区别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等,是受到普遍关注的课题。然而,作为历史的文学,其不断变化的发展路径不仅有地理空间的区隔,有不同地域之间的辐射、扩散与交融,更有因时间、时代演进而导致的衍化和流变。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无论是战乱、政治、经济的原因,都在文学上留下了它们的痕迹。文化、文学,随人口的迁徙而迁移,同时,其文化、文学也在迁入地遭遇到抵触、接纳和改造,也因而得到新的生长机会,形成了既与故乡文化脐带相联系,又具有受迁入地环境影响而发生的新的文化、文学。而迁入地本身的环境,包括政治的、经济的、人文的环境,也是变动不居的,它受到外来植入文化的冲击,也为外来文化提供了落地滋生繁衍的土壤。一如我们常常看到的,历史上许多大规模南迁的家族,尽管已经过去了几百年、上千年,尽管在异地已经繁衍了十几代乃至几十代,但在他们的家谱、族谱上,在居室的门额、堂号乃至墓碑上,仍然铭刻着故乡的郡望,而实际上他们已成为新的南方人,郡望只是表明他们的祖先在北方而已。很难说他们身上没有北方人的痕迹,但大体上已经与当地人没有什么区别了。当然,外来移民的到来,也为迁入地带来了不同元素,使当地的社会有所变化。文化、文学,亦复如是。
本书以人口迁移流动与地域文化变迁为主题,论述了文学与地域之间的关系。作者选取了文化史上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作为例证,进行了深入研究。第一是会稽地区自西汉到西晋末年的虞、贺、孔、王、谢等北方大家族的大量南迁,研究他们南迁后的文学创作特征及其对会稽的文化贡献,是地域文化变迁的研究;第二是唐、宋时代,古文作家身份和地域的转化,是以唐、宋两场古文运动为线索,探究中古“士族”转型和三大文化地域转变的深层背景,并以此追寻推动北宋古文运动取得成功的地域文化因素;第三是明代中晚期,江南地区城市人口集聚、商品经济发展和文学商品化现象的关联,着重研究泰州学派与徽商的地域互动,研究南京的戏曲活动、南北曲的角逐,及江南书坊的举业书籍出版策略,揭示江南文学在商品经济下发生发展的新风貌。本书的研究内容丰富广博,在时间上从西汉跨越至晚明,在地域上从中原跨越到江南,是一个具有庞大时空纵深态势的俯瞰,作者研究视野之广阔、用功着力之深远,于此可见。
本书规模庞大的宏观叙述,又是以实实在在的历史事实和丰富的文献史料为支撑的。全书旁征博引,不仅有习见的典籍,还发掘出一些冷僻少见的史料,传记、文集、笔记、方志、碑铭。重要的是,作者对这些史料进行了重构和解读。在宏大的建构下,对各个细部的雕琢却是精到的。不仅可以仰望高堂广厦之壮美,而且可以欣赏到各个部分的佳构细作,其中有的是作者新的发现,有的是为大家习知而常常被忽略的。这些细节放到宏观叙事中,如同一颗颗明珠,被作者用悉心的观察和思考串联起来,成为揭示历史奥秘的解索。无论是讲述东晋南迁会稽的中原士族,还是讲述唐代会稽士族的兴衰,抑或述说明代江南商业化的举业出版业,我们都会从中看到一幅幅具体生动的历史画面,王氏的兰亭雅集、谢氏的诗歌灵性山水、陆氏的家国情怀、陪都南京的戏曲传奇、苏州虎丘的复社文会,让读者在感受历史场景中得到思想的启迪。语云,细节决定成败,于此我们可以说,细节方显真实和深刻。所以,在阅读这部严肃的学术著作时,全无晦涩枯燥的感觉,读者在汲取思想营养的同时,也将享受到阅读的愉快。当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业方兴未艾,各地文化建设蓬勃发展,此书的出版和推广,将会为之有所助力。我愿意推荐这部书,让它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
作者于蕾生于山东平度,负笈求学,远赴上海,以聪敏和勤奋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如今青春正盛,正当奋发有为之年,假以时日,必将更有大制作推出!吾辈有期待焉。
是为序。
2022年3月16日于北京昌平之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