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王卫平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自己作为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转眼已毕业整整40年,这40年一直在高等院校工作,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责任。除本科教学外,在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上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回想起来,从1995年起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已有26年,从2007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已有14年,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已有100多人,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也有20多人。

这些学生,应该说,各有专长和优点。其中,在学术研究方面显出特长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陈广通。他是2014年考入我院的硕士研究生,被分配在我的门下。他来自农村,身材不高,其貌不扬,言语不多,从形象到气质都透露出一个地道农民的朴实和淳厚。但他在学术思考和论文写作方面显出了超出同届硕士生甚至博士生的能力,大有鹤立鸡群、羊群里出个骆驼的感觉。他的学历背景并不突出,是参加工作多年后才自学考上的研究生。也许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了读书和思考的习惯。我在指导他的过程中,发现他酷爱读书,他读的专业书籍比同届的其他研究生多得多。同时又善于独立思考,同学们反映,经常看到他在校园里独来独往,似在思考问题,我也曾看到他一个人边走路边思考的情景。有了这样的阅读基础和善于思考的品性,他硕士研究生三年的论文写作就“一写而不可收”了。

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找我,说写了一篇文章、又写了一篇文章,让我帮他看看。我看后颇为惊奇,甚至有些兴奋,因为他的文章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新意,尤其是行文和学术话语比较成熟,甚至像一个写论文的老手。我也不遗余力地帮他修改、完善并推荐发表。就这样,三年下来,他居然写出了19篇大大小小的论文,且多数都顺利发表了,有不少还是C刊、核心期刊。2015年和2016年,他以遥遥领先的分数两次获得国家级奖学金,令所有参加奖学金评审的导师和院领导刮目相看,印象十分深刻。在评审会上,我曾对其他评委说,我带了100多名硕士生、博士生,还是第一次遇到像他这样会写文章的学生,并多次鼓励他硕士毕业后要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将来在大学做学问。我认为这是最适合他的职业选择,也是他自己的人生梦想。

转眼三年过去了,广通即将硕士毕业。他的想法很简单,就近跟我读博士,但被我谢绝了。我虽然知道他选择我是对我的信赖,也知道他的想法是就近、方便,免得到外地去折腾,而且彼此都较为了解,但我还是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应该选名校,选名导,‘211’都不行,应该是‘985’,这样才能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你的本科、硕士都不是名校。依你现在的能力,博士具备考名校的基础,只是还缺乏一点信心。”他的想法、他的缺乏信心也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几乎所有的学校,一个导师只招一名博士生,而报考的人有“N个”,这放在谁身上都会有压力的,因而,缺乏信心是自然而然的。但作为学生,他还是接受了我的意见。说实话,他如果跟着我继续攻读博士,依他的能力,是能够考上的,我指导他也不会费力。但我认为,这样做是自私的,说得严重点,是对学生的前途不负责任。于是,我不遗余力地帮他推荐,报考名校。这样,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吉林大学,导师是吉林大学终身教授、著名的现代文学史家刘中树先生。我认为,这一步,广通走得非常精彩,面试时也赢得了“考官”的高度评价。

博士三年,广通在刘中树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在吉林大学其他博导的高水平教授和熏陶下,科研继续高歌猛进,一路领先,发表了多篇论文,获得了博士生国家级奖学金,并如期毕业,获得了博士学位。如今,他已成为一名大学教师、青年才俊。

收在这本集子里的论文就是他三年硕士、三年博士时期积攒下来的学术硕果,现在,要结集出版,嘱我写序,我自然回想起他攻读硕士、攻读博士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令人难忘,也让我骄傲。

从这本论集来看,广通思考的问题、涉及的领域还是比较宽广的。从现代文学到当代文学,从大陆文学到台湾文学,从小说到哲学到音乐。尤其像《宿命的悲剧——作为哲学范畴的宿命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投射》《中国现代小说与音乐》《风景的呈现及其价值与意义》《故事·景观·心理——海派小说叙事结构的流变》等篇章,往往具有宏观的视野,体现作者驾驭复杂学术问题的能力,文中总能有新视角、新见解,让人产生读下去的热望。微观探讨像对余华创作性格的解读,以“天真的叙述者”名之,显得别致而又贴切,能够道别人所未道。

当然,作为刚刚走上学术研究之路的青年研究者,本书又是他第一本铅印的文字,书中的青涩和稚嫩在所难免。在研究方向的确立和研究问题的选取上,还缺乏一个稳定的方向和主攻的学术问题,给人的感觉是:想到或抓到一个问题,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认为能写出一篇有新意的文章,于是抓紧写出,写完,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也就过去了。这样,一个个问题没有内在的关联,缺失了系统的考量,显得四面出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没有形成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研究领域和学术思想,这样是不利于长远发展和将来对重大项目的攻关的。希望广通能沉静下来,认真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术历程和写作经验,精心规划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长远目标,相信他能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我相信他的能力,他有这个能力。

2021年10月12日于大连家中 tFOcpt4Ea6UTnzjznF0LtxrttNPrr5PrB2pwFgP/GQOhaYYUd36YmdeQbT0S+p5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