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虚幻的光环与现实的苦难

皇帝也是肉眼凡胎,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他凭什么能称孤道寡,君临天下,掌握全国臣民的生杀予夺大权呢?于是,皇帝制度的吹鼓手们便制造出种种神话,把皇帝说成是皇天上帝在地上的化身——天子,是代表皇天上帝来统治黎民百姓的。首倡此说者是汉代董仲舒,刘向紧随其后,他们都鼓吹“天人合一”说,把皇帝说成是天人结合的宠儿。如汉代谏大夫鲍宣就对汉哀帝说:“天下乃皇天之天下也,陛下上为皇天子,下为黎庶父母,为天牧养元元。”(《汉书》卷四二,《鲍宣传》)皇帝既然是天之骄子,就由人变成了神,他是皇天上帝在地上的代表,人们只能服服帖帖地听从他的统治。不仅如此,汉代的吹鼓手们还为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编造神话,说他的母亲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当时雷电晦暝,他父亲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刘媪随即怀有身孕,“遂产高祖”(《史记》卷八,《高祖本纪》)。这样,刘邦就成了龙子,是真龙天子,平民百姓更得诚惶诚恐,俯首听命。

这种做法,后来为历朝历代所仿效,到明代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朱元璋穿上龙袍,坐上龙椅,当上明朝的开国皇帝后,很快就被人神化起来。从《天潢玉牒》《皇朝本纪》《龙兴慈记》《明太祖实录》等诸书的记载来看,这种造神运动在明朝初年就开始兴起。据造神的吹鼓手们说,泗州(今江苏盱眙)有个杨家墩,墩下有个窝,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曾躺在窝里,刚好有两个道士路过,对他说:“若葬此,出天子。”朱初一把这话告诉儿子即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后来他死后,朱五四把他葬在那儿,那儿竟自行鼓起一个高大的坟堆。过了半年,朱五四的妻子陈氏便怀上朱元璋,于是人们皆言“此墩有天子气”。又说朱元璋出生前一天,母亲陈氏梦见一黄冠道士在麦场上送给她一丸大仙丹,让她服下。待她一觉醒来,嘴里尚有余香。生下朱元璋时,有“白气自东南贯室,异香经宿不散”。还说朱元璋出生后,“常有神光满室,每一岁间,家内数次夜惊,似有火,急起视之,惟堂前供神之灯,他无火”。周围的邻居夜间常见他家的茅草屋有红光闪现,以为是失火,急忙赶来营救,但走到茅草屋前,红光却又消失不见了,大家都感到疑惑不解。朱元璋出生后得了肚胀病,肚子胀得鼓鼓的,好些天不吃奶。朱五四到处求医,总不见效。有天夜里,忽然梦见一个和尚,“以手抚摩上(朱元璋)顶,旦日疾遂愈”。经过吹鼓手们的不断鼓吹,给朱元璋的头上加上一个又一个光环,朱元璋也就由人变成神,成了龙裔凤胄,他之所以能坐上龙庭,乃是皇天上帝的安排,命里注定的。

但是,所谓神不过是人造的幻影。抹去那一个个虚幻的光环,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却是朱元璋童年和青年时代无穷无尽的忧伤和苦难。朱元璋出生于元朝末年社会矛盾普遍激化的年代。当时,不仅官府的赋税、徭役极其繁重,而且蒙、汉及各族的贵族、官僚、地主和寺院疯狂兼并土地,追加地租,奴役佃户及其子女,甚至将佃户随田转卖。加之朝政腐败,贪风炽盛,自然灾害频仍,广大农民纷纷破产,饿殍载道,哀鸿遍野。伴随着不堪忍受的阶级压迫的,还有极其残暴的民族压迫。元朝统治者在征服广大中原和江南地区的过程中,把全国各族人民划分为蒙古、色目(包括西域各族和西夏人)、汉人(包括原先金朝统治下的各族和较早被征服的四川、云南各族,除汉族外,还有契丹、女真等族)、南人(包括原先南宋统治下的汉族和南方少数民族)。四个等级的政治地位各不相同,蒙古人最高,色目人次之,汉人和南人的地位最为低下,也最受歧视,被蔑称为“汉儿”“汉子”和“蛮子”。

同当时广大汉族农民一样,朱元璋一家的日子也过得非常艰难。他家祖籍原在沛国相县(今安徽濉溪西北),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布衣出身的皇帝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后来,他的先祖南渡长江,迁到金陵句容(今属江苏)通德乡的朱家巷。朱家原是一个淘金户,按照规定每年都得向官府交纳黄金。但句容无金可淘,朱家只得改种庄稼,出卖粮食,再买进金子交给官府。几年下来,把仅有的一点家产都赔光了。后来,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带着两个儿子朱五一、朱五四北渡长江,来到泗州北边的孙家岗垦荒。经过几年的辛勤劳作,日子渐有起色,置了田产,并分别给两个儿子娶了媳妇。然而好景不长,朱初一去世后,“家道日替”(《七修类稿》卷七,《朱氏世德碑》),生活又变得艰难了。朱家两兄弟先后迁移到淮河南岸的盱眙津律镇(又称津里镇),并在那里生儿育女。由于生活艰难,他们再次搬家。哥哥朱五一迁到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弟弟朱五四先迁到灵璧,再迁到虹县,后来到钟离东乡,与先前迁居于此的朱五一家住在一起,以便互相照应。

大约在离开盱眙之后,朱五四开始给地主当佃户,有时也出外打工。他“勤俭忠实”(《明太祖实录》卷一),全家佃种地主的几十亩地,拼死拼活地干活,打下的粮食有一多半得给地主交租,剩下的往往不够一家糊口,遇到灾荒年月,生活就更加困苦。有时年景稍好,地主就要加租,如不同意,即被夺佃,只好搬家另租地种。所以,他在一个地方往往住不长久,过段时间就得搬一次家。搬到钟离东乡不久,朱五四已有三男一女(大女儿在津律镇已经送人,但朱五四迁到东乡又生下二女儿佛女),长子朱重四又娶了媳妇,加上朱五四夫妻两口,共七口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1328年10月21日),在朱家的一间破茅草屋里,朱元璋呱呱坠地。这给朱家带来的,自然是忧愁多于欢乐。

朱元璋十一岁时,地主又无故夺佃,朱家只得从东乡搬到西乡,在西乡住了一年时间,大伯朱五一不幸染病身亡。此时,大伯的儿女们都已成家,各立门户,朱五四便领着自己的儿女,迁居到人烟稀少的太平乡孤庄村,租种地主刘德的田地。由于多次搬家,加上二姊出嫁,大哥娶亲,花了些钱,日子越发不济,经常“取草之可茹者杂米以炊”(《明太祖实录》卷四〇)。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二哥和三哥分别到唐家、刘家当了上门女婿,长得“姿貌雄杰”(《明太祖实录》卷一)的朱元璋,也去给地主刘德看牛放羊。不料,淮河两岸接连发生旱灾,二嫂刘氏和二哥的独生子旺儿先后病死,大姊和大姊夫王七一满门死绝。但是,眼泪还未哭干,更大的灾难又接踵而来。至正四年(1344年)春,江淮大地相继发生旱灾、蝗灾和瘟疫,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大哥朱重四及其长子圣保、母亲陈氏先后染疾而亡。此时,家徒四壁,连块埋葬的坟地都没有。朱元璋和二哥硬着头皮去央求地主刘德,请他发善心给一小块坟地。尽管朱家给他种了多年的地,从未欠过一粒租子,但刘德还是“呼叱昂昂”(《明太祖集》卷一四,《皇陵碑》),不仅不给坟地,还把他们臭骂了一顿。幸好刘德的哥哥刘继祖同朱家是邻居,往日同朱五四关系比较密切,给了一小块地,朱元璋和二哥这才把父母的尸首草草埋葬。后来,朱元璋在《皇陵碑》里不无伤感地回忆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埋葬亲人的遗体后,旱灾、蝗灾和瘟疫仍未停止。失去生活依靠的朱元璋,只得到附近的於皇寺(又名皇觉寺)去当小行童。可是,佛门之内,也没有穷人的乐土。所谓“行童”,就是僧寺中的童仆,需要打扫佛堂,上香烛,敲钟鼓,给长老做饭,洗衣裳,并连带给全寺的僧众做各种杂役,干得不好,还得挨长老的骂。庙里不给工钱,只管饭食,实际上还不如一个长工。朱元璋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却常常吃不饱肚子。不过,就是这样的日子也过不长久。仅仅过了五十天,於皇寺的住持因“岁歉不足给众食”(《天潢玉牒》),遣散了众僧。朱元璋“家道零落,归无所恃,出无所怙”(袁文新:《凤阳新书》卷八,朱元璋御制《龙兴寺碑》),只好四出游方化缘。化缘为佛教用语,意为募化、乞求布施,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叫花、要饭。朱元璋听说南边和西边灾情较轻,年景较好,就到那一带去化缘。他一路跋山涉水,穿村越镇,白天对大户人家敲一阵木鱼,唱几句佛号,讨几文钱,要几勺米或一钵饭,晚上借古寺或农家的茅草屋歇脚。遇到荒无人烟的地方,饿了抓几把讨来的存米,用瓦钵烧熟了吃,存米吃光,就摘些野果充饥;累了找处山洞或背风的山崖休息,有时连山洞或背风的山崖都找不到,就干脆躺在野地里,对着清风夜月露宿。后来,他曾回忆这段流浪生活说:“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佒佯。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皇陵碑》)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朱元璋走过皖西豫东的八九个郡县,受尽世人的白眼、冷落和嘲弄,饱尝风霜之苦,但也熟悉了那里的山川地势、风土人情,大大开阔了眼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在流浪过程中,由于沉到社会的最底层,广泛接触贫苦农民,并受到正在淮西一带从事反元秘密活动的白莲教的影响,朱元璋对社会的黑暗、百姓的苦难和民心的期盼,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流浪过程中,他生活没有依靠,广交江湖朋友。艰苦的游方生活,更塑造了他坚强勇敢而又猜忌多疑的性格。

至正八年(1348年),朱元璋重返於皇寺。由于连年荒旱,寺里香火寂寥,僧众大多离散。留在寺里的几个和尚,没有多少事可干。朱元璋小时念过几个月的私塾,认得几十个字,就跟几个无家可归的老和尚学习佛经,有时把庙里有限的几本杂书拿来翻翻。史籍说他从此“始知立志勤学”(《皇朝本纪》)。这样日积月累,他认识的字越来越多,知识面不断扩大,文化水平得到提高。

又过了三年,刘福通在颍州(今安徽阜阳)发动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尽管生活艰难,但仍在庙里撞钟,读书。后来,郭子兴在濠州(今安徽凤阳)起义,於皇寺毁于兵燹,朱元璋这才被逼上梁山,前往濠州投奔了起义。

事实很清楚,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的朱元璋,头顶上原本就没有什么光环,有的只是常人难以忍受的无边苦难。北宋思想家张载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张子全书》卷一,《西铭》)不是皇天上帝的安排,而是童年和青年时代的苦难生活,迫使他投身于反抗元朝黑暗统治的起义洪流中,从而成就他日后的一番事业。孟子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如果不把“天”当成皇天上帝而是当成历史老人的话,这话是绝对正确的。经历磨难是一种财富,一切不幸的遭遇和坎坷,都能使人更深刻地了解社会,认识人生,增长才干,变成促使人奋发向上、拼搏向前的力量。如果没有童年和青年时代的苦难,朱元璋是不可能成就一番大业的。 7IKqNCrVH9pvfR2Uf7tmKamvT7DsBg+O5oQqawkxbMw/k96NZ9HommTN8MG922u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