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萐父(1924—2008),祖籍四川井研,出生于成都,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中国哲学史学科的重要建设者之一。194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194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至1955年任华西大学(后为四川医学院) 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1956年到中央党校高级理论班深造,1957年到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同年秋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此后一直在该系任教,曾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国际知名学者,是国家重点学科——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的创建者与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首任主任。
曾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联顾问、国际道联学术委员、中国《周易》学会顾问、国际中国哲学会国际学术顾问团成员、中国文化书院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著名的船山学和明清早期启蒙学专家,曾多次参加或主持国内外举行的学术会议,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主要著作有《吹沙集》《吹沙二集》《吹沙三集》《吹沙纪程》《船山哲学引论》《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以及《明清启蒙学术流变》(与许苏民合著)、《王夫之评传》(与许苏民合著)、《哲学史方法论研究》等;主编了《中国辩证法史稿》(第一卷)、《王夫之辩证法思想指引》、《玄圃论学集》、《众妙之门》、《传统价值:鲲化鹏飞》等;与李锦全教授共同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卷)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曾获原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萧萐父曾多次到欧洲各国、美国、新加坡等地出席国际会议,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德国特里尔大学等校访问、讲学。
萧萐父于1982年被评聘为教授,1986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先后荣获武汉大学“优秀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于1999年离休。
萧萐父学风严谨、被褐玉身、浩然正气;教书育人,重在身教,杜绝曲学阿世之风。1958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萧先生与唐明邦先生、李德永先生合作为本科生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自1978年招收硕士生,1987年招收博士生以来,他先后开设了“哲学史方法论”“中国哲学史料学”“中国辩证法史”“明清哲学”“佛教哲学”“道家哲学”“马克思的古史研究”“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等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为中国哲学史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研究与教学人才。在长期的教书育人过程中,他提炼出二十字方针——德业双修,学思并重,史论结合,中西对比,古今贯通。这二十字方针是萧先生对做人与治学之道的深刻总结,已经成为珞珈中国哲学学派的精神纲领,先生以他的人格魅力深受珞珈学子的爱戴。
萧先生的精神遗产,表现在其人格风范、社会影响、精神感召、学术思想、教书事业、培育人才等各个方面。传统儒生一般在社会政事、教育师道、经史博古、文章子集之学上都有全面的建树与发展,萧先生则是在当代社会具有类似全面性的知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