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网络社区和网络社群概念在研究中常常被混用,但为了阐明本书的具体研究对象,以及廓清移动互联时代群落化生存的本体特征,有必要对本书所言的网络社群概念进行辨析。
从字面来看,社区概念强调空间属性,即把人们聚集在一起的共同空间;社群概念强调状态属性,即人们聚集在一起的共同状态。在我国学术界关于网络共同体的研究中,网络社区概念率先被使用,人与人的连接需要通过BBS、贴吧等可视可感的网络界面实现,这种界面被视为人们得以聚集的共同空间。网络社群概念则默认了共同体处于共同空间的前提,转而强调具有相同特征的人在网络上的聚集事实,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语境下,不同设备、不同网络应用为人群提供了多样化的驻留空间,与这些可替换的空间相比,具有相同特征的人集合在一起的稳定状态更值得强调,因此当前学者越来越多使用网络社群概念。
彭兰指出,网络社区和网络社群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明确的共同体意识。虽然网络社区中的人具有一定稳定关系,相互间互动频繁,且社区传播能够对个体产生持续影响,但是一些网络社区是过于开放的、缺乏稳定性的,例如早期的网络聊天室和现在的新闻跟帖,这使得共同体并不牢固,成员并不一定有明确的共同体意识。彭兰认为,网络社群是具有群体意识、群体归属感和一定的集体行动能力的利益、文化、生产等方面的“共同体”,其中,集体行动力被重点强调,因为人们对于社群的选择往往具有目的性和功利性,从而在社群中通过行动实现目的。
基于彭兰的定义,本书认为,网络社区是技术发展的结果,技术架构形塑了人们使用网络平台的方式和逻辑,由此人们在网络上自然流动到一起,形成彼此的连接和互动。而网络社群是技术发展与社会互动的结果,这里的社会互动包括个人与技术的互动以及社会结构力量与技术的互动。个人层面意指人们基于特定目的加入社群,为了达成目的而形成较强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动力。社会结构力量指机构化或组织化的利益集团,通过建设网络社群达到特定目的,扩大社群规模和培养社群成员的行为驱动力是社会结构力量的主要目标。
由此,在谈及网络社区和网络社群时,有必要从其形成动因是纯粹的技术形态还是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方面对二者加以区分。例如有学者将网络社群分为六种类型,包括微博、人人网等以扩大交友范围为目的的社群,视频平台、网络文库等内容共享社群,论坛、贴吧等观点消息告知型社群,知乎、百度知道等垂直类社群,微信、QQ等即时通信交流社群,新闻APP、新闻媒体门户形成的讨论互动社群。 虽然分类清晰、全面,但这一分类也显示出学术界对网络社区和网络社群概念的混用。以上各类网络社群看似形态各异,但其归根结底是网络应用功能差异而为,功能逻辑的不同带来用户社交连接方式的差异,因此将上述研究中的网络社群称为网络社区更为合适。如骆正林所言,国内对于网络社区的研究更关注平台建设和社区管理,并注重对社区功能的深度开发,对网络社群的研究则着重探索网络空间内的群体行为和情感。 可见,网络社区强调网络应用的技术与功能,网络社群强调网络应用中的人及其行为,当然二者并非泾渭分明,人在网络应用中的传播和一定的共同体意识是二者的共同基底。
综上,本书中所谈的网络社群,是以移动社会化媒体为聚集手段,具有相似的身份特征、稳定的成员关系、明确的社群意识、一致的目标方向以及一定集体行动能力的网络共同体。这一界定包含三个要点。
第一,人与人处于相对稳定的连接状态,对社群有较强的认同。这一界定与网络中具有相同身份标签但彼此尚未建立稳定连接的人群形成区别,后者常被形容为网络圈子。
第二,网络社群以具体的网络空间为存在条件,但空间与社群并非绑定关系。移动互联条件下,一个网络社群可以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各类社会化平台同时建立社群空间,即一个社群可以在不同网络平台流动,而社群中的成员及社群关系相对固定。
第三,网络社群具有一定的集体行动能力,这是共同的群体意识和群体目标带来的结果。网络社群的传播形态不再是单一的在线交流互动,社群成员可能基于特定目标,将网络空间作为一种动员和组织工具,从而服务于具体目标的实现。
在网络社区/网络社群的研究版图中,本书或许亦未跳出“根据研究目的来调用概念”的逻辑,也无意通过辨析常被研究者混用的概念而彰显新意。本书所关注的是网络世界中人的状态,尤其是互联网技术衍进下人们如何或主动或被动地聚合与分化,人们如何在技术变化中转换着交往思维与生活方式,而“社群”一词能更充分地指涉人的生活状态。
此外,关于“群落化生存”中的“群落”,并不能与网络社群画上等号。之所以提出群落化生存,是因为当今人们已处于无时无刻不与数量相异的网络群组保持连接的状态。这一方面源于移动传播科技的普及,另一方面源自人们出于不同目的主动入群而居,同时还来自各类社会力量对群组的有意搭建和维护。并非所有群组中的成员都具备明确的社群意识和稳定的成员关系,但群组本身已然成为网络时代社会资本的一种重要来源,这是任何时代社会生活都不曾具有的显性特征。因此,本书并不考察现实社会关系在网络中的复刻群组,而是关注人们如何随时随地运用网络群组与陌生的他者建立连接,从而为自身寻求特定效用或满足的过程。网络社群是网络群组中成员关系更为密切,群组对成员社会资本反哺程度更高的共同体,本书通过探索移动时代的网络社群构成与传播,窥探人们群落化生存的深度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