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在媒介技术如何重塑人类生活这一问题上,技术影响下的社会交往方式变迁及其带来的关系结构变革是基础而显著的问题,它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自我组织能力和协作模式的颠覆性进展。当前,由移动互联网络构成的技术基质,正在潜移默化中重塑着人类彼此联结和行为实践的方式,将日常生活带入愈加深刻的媒介化逻辑之中。移动互联技术使人类所处网络信息场景与现实生活场景前所未有地深度融合,基于互联网的社会交往变得频繁而富有真实性,其中亦伴生着更为明显的社会资本流动线索。当信息、服务和人与人的连接融为一体并贯穿线上线下两种空间实践,人们基于共同需求或行动目标而相互聚集的情形成为移动网络传播的日常图景,其背后是人类社会交往和集体行动逻辑的悄然变化。

当我们习惯了在各种各样的网络群组中游移穿梭,本书作者对这种情形进行了敏锐洞察,提出“群落化生存”概念,以学术研究中的陌生化视角对我们习以为常的网络实践进行再度省思。本书不仅从移动传播的技术角度剖析群落化生存的型构机制,还深入到移动互联时代出现的新型网络社群,以及相比有线网络时代具有显著变化的在线社群,通过实证研究探索移动传播生态下网络社群的生成逻辑以及传播特征,以此探查人类交往结构如何伴随技术的变化而衍进。总体而言,本书的亮点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观点新颖。书中通过对“群落化生存”这一概念的创新阐述,揭示了移动传播环境下网络用户类聚与群分的表征、特点及原因,其中作者阐述的信息策展理念、用户连接方式的变化、以固着对抗流动等观点具有一定新意。同时,作者建立技术、用户与社会三元互动的分析思路,对移动传播生态下网络社群的生成逻辑进行分析,既讨论了地理定位技术如何创新性地塑造了串联线上线下两种空间的在地社群,又探究了消费、文化等社会结构性力量对网络社群的建构方式,还诠释了用户如何随时随地利用网络社群满足现实生活需要。这些新机制、新路径与有线网络时代的在线社群形成显著区别,对人们理解移动网络语境中的社会交往结构变化富有启发。

第二,研究过程扎实。网络社群研究归根到底是对社群中鲜活个体的研究,作者运用深度访谈和网络民族志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调查,既能把握个体在网络社群中的行为、动机和深层感受,又能关照网络社群整体的传播特征和样态。作者的观察不局限于网络世界,而是跟随社群行动深入现实生活,全面了解两种时空之下社群传播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这正是移动互联语境下社群演变的新趋势。比如,作者对城市跑团进行了两年有余的系统性线上、线下观察,最终提炼出网络社群混合空间传播的相关论点。在对社群的选择上,作者围绕移动互联传播这一技术生态,选取既能体现新技术的构造作用,又在生活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社群开展研究,以凸显技术衍进与社会变化的相互关系。书中聚焦的健身社群、直播社群、粉丝社群和疾痛社群等,具备新技术环境下网络社群传播的典型性,较好地呼应了本书的研究主题。

第三,研究视野开阔。正如本书绪论部分所言,当前学界针对网络社群的研究,大都从社群内部或社群本体进行考察,对影响社群生成与传播的社会结构性力量关注不足。因此,本书并非单纯分析当下网络社群中的传播机制或情感互动问题,而是将技术、商业、文化等宏观结构性因素与微观的社群传播并置思考,尤其通过对直播社群和粉丝社群的深入分析,诠释了商业因素如何影响网络社群的生成与传播,为人们理解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机制提供更多注脚。另一方面,本书也跳出了就传播论传播的思维,将研究落点置于身份认同、生活政治、自我效能等更具社会意义的问题领域,并对社群参与的风险与后果进行反思,以辩证视角看待技术与人的关系。以上开放性视野,较好地丰富了本书的价值层次。

占勇是我的首届博士生,他对网络社群的关注贯穿硕博求学生涯,并在步入工作岗位后依然保持对该议题的思考。在本书网络健身社群、网络直播社群等章节的字里行间,还能隐约浮现出当年我们在办公室针对这些问题一起探讨的场景。今日此书付梓,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他对技术变革之下网络社群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当然,我们生活在传播技术迅速更新的时代,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将伴随技术发展呈现更加多元的面相,期待占勇能保持对该问题的持续深耕,产出更多高质量成果。

张卓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武汉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2023年5月31日 qvEh0vRMlO8nDxKLvBUbpq7nJGIfQjykv/P6tmGZqa5Zx07pGhWjWcm1pomXINp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