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闻写作学:新闻的材料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新闻写作学

课程学时:54

课程学分:3

授课专业:新闻传播学类

二、思政育人目标

(一)呼应教学大纲培养目标

新闻学专业培养计划要求坚持新闻党性原则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遵纪守法。本课程作为新闻学专业的核心业务课程之一,在思政育人方面的目标首先考虑呼应本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于新闻学专业各门课程中。作为核心业务课程,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尤其重视贯彻这一要求。本次课程与先学课程和本课程前期授课内容充分结合,坚持强化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的理论基础和意识。

(二)在业务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立场

本课程从获取充分的新闻材料入手,再到如何甄别、整理、挑选、梳理新闻材料,选择适当的角度,最终写出主题深远的新闻作品。本次课程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新闻材料的甄别、整理、挑选、梳理方面,思政目标在于通过业务实践工作的规范操作流程讲授,切实印证以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是从实践业务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更是可以指导实践业务工作的。

(三)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

本次课程从《谁是最可爱的人》《驯水记》和《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等切入,讲解直接材料、间接材料和特殊材料等知识点。从优秀作品的诞生过程来引导学生思考坚持怎样的职业信念,如何采访,如何挑选材料表现主题。课程将穿插多个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发掘具有时代意义、时代价值的新闻材料,表现积极向上的时代主题。

三、教学设计

(一)专业内容与思政目标的融入点

【思政元素一】 从经典案例导入,在“旧”材料中启发新的思政思考。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魏巍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写就的一篇经典作品。它既是一篇新闻报道,也被选入中学教材很多年。在目前我们教的多届学生中,虽然生源地不同,但基本都接触过这篇作品,或是作为课文,或是作为阅读资料。根据魏巍讲述,他在朝鲜战场上收集了数百个战斗英雄的相关事迹材料,在成文时只选择了最为打动他的3个故事。教师带领学生从新闻作品的角度重读自己熟悉的经典篇章,引入教学内容。

同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魏巍是在条件艰苦,甚至危险的战场上采访,鼓励学生今后在采访中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此外,《驯水记》和《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也是不同时期的优秀作品。这几篇作品的共同特点是作者在采访中克服困难,获得大量材料后,又精选材料,巧选角度,从而写出了立意高远的新闻作品。教师在课程引入环节即注意贯彻课程思政的目标。

【思政元素二】 启发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从新闻事实到新闻材料,新闻材料又可以分为第一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材料需要鉴别真伪后再考虑是否使用,挑选材料是通过如何突出主题来确定标准的。在业务课程教学中首先需要强调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还原事实真相,去伪存真,坚持事实求是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新闻材料的采集、甄别和挑选恰恰是体现相关理论的地方。

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起到鼓舞人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向来注重新闻与宣传的关联。教师引导学生从传播效果的角度去思考和评价新闻作品的传播价值,为学生树立大局观、大局意识。

【思政元素三】 用课堂讨论检验教学效果,调整思政融入方式方法。

在新闻界中一直有关于主题先行的讨论。在基础理论知识讲解、经典案例剖析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如何看待主题先行的问题。用实际的问题去考查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结果,获得即时的教学反馈,用以调整后期的教学工作。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层次及先修课程分析

本课程主要面向刚刚完成专业分流的二年级本科生。学生通过一年的大类平台课程的学习,刚刚进入具体专业的专业课程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专业方向、专业理想、专业实践等问题上把好思想关,非常重要。

在专业分流之前,学生除了完成公共课程的学习外,还学习了新闻学理论、传播学概论等课程,基本掌握了新闻学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学生年龄较小,对专业的学习刚刚开始,较有新鲜感,通常比较有学习兴趣,对专业的实践业务类课程比较期待和好奇。

2.课程属性分析

新闻写作学作为新闻专业四门主干课程之一,是新闻学专业学生非常重要的课程,也是学生接触较早的实践业务课程。与本课程同学期开展的课程还有同属于业务实践类的新闻采访学,和史论类课程中国新闻史、融合新闻学等。后期学生还要在下一个学期中学生像学习外国新闻史、新闻评论学和新闻编辑学等。

本课程需要协调好与学生先修的课程、同时修的课程,以及短期内即将学习的课程之间的关系,在知识点讲解上彼此勾连、相互映照,启发学生理论结合实际思考问题,积极观察社会、观察生活。

结合本课程自身属性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本课程要坚持理论结合实践,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的实践,指导新闻实践的教学工作。

(三)教学实施过程

1.课程内容

本章内容:新闻的材料、主题与角度

第一节 新闻的材料

第二节 新闻的主题

第三节 新闻的角度

本次课程内容:第一节 新闻的材料

【课程引入】

使用经典案例引入,总结规律,启发新思考:

魏巍采写《谁是最可爱的人》收集了数百个感人故事,成文后通讯只包含了3个故事;郭超人写《驯水记》收集了300万字资料,报道只有4000字;王克勤写《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收集的材料堆了近1米高,16开的大笔记本记录了13本。

【内容展开】

●新闻材料:构成新闻事实的各种情况、表现、反应和记载的总称。

●第一手材料是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接触新闻事实所得到的材料,也称直接材料。

●记者经过中转环节得到的材料,可能是第二手材料,第三手材料……也称间接材料。

●直接材料的重要性和局限性(实证性强,形象、生动,检验、订正间接材料,眼见未必为实,记者观察的时间、角度局限,来自外界的干扰)。

●间接材料的优势(必须大量运用;经过前人提炼,更能反映本质;具有权威性;能检验直接材料)。

●几种特殊的材料:数字材料、引语材料、细节材料、背景材料。

●如何鉴别新闻材料。

【案例】

通过两张有视觉误差的图片,引导学生深层次探究新闻事实,积极甄别新闻材料,梳理新闻材料。结合中学物理中光线折射、透镜成像的知识,引导思考假象与真相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真实性。

通过《法制晚报》实际发布的两会新闻,讲授数字材料的作用与特点(如图1)。

图1《法制晚报》报道节选

通过两幅与孩童相关的新闻图片,讲授细节材料对于凸显主题的作用。教师运用中国新闻社的文字报道等案例,用图片与文字结合的方式讲解细节材料的作用与运用技巧。

通过反面案例讲授新闻材料使用不恰当在传播中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对信息的传播和媒体形象都有可能造成影响。

2.教学方法

本次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为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三种。其中,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在课堂讲授中结合案例教学的方法,对经典的新闻作品中获取和挑选新闻材料的方式、途径、过程进行剖析讲解,结合优秀新闻作品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取得的良好传播效果,鼓励学生全面收集新闻材料,以主题为红线,精心挑选新闻材料用于新闻写作。同时,对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的社会生活状况进行讲解和梳理,以期让学生了解历史,了解新闻传播的作用。

【课堂讨论】在课堂讲授中,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学生日常新闻实践和近期的新闻作品,以提问和讨论的方式研讨主题先行问题,以检验学生对新闻材料的章节学习的情况,通过辩论和引导梳理并强化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事实求是的工作态度。

【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中使用正反面材料多维论证。在本次课程中,教师用优秀经典新闻作品导入课程;在结尾处,也举出新闻材料使用不当带来不良影响的因素,以实践效果反过来印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论述。同时,在反面案例的讲解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我们的主流媒体因为工作细节的失误使公信力受到影响,危害很大。通过反面案例的讲解,希望学生提高职业道德素养,提升职业能力,将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3.考查方式

本次课程的思政融合将通过课堂讨论、作品呈现两种方式进行短期考查;还会通过闭卷笔试的形式进行中长期考查,并在后期教学中不断提及、巩固记忆,加深理解。

第一,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教师会提出“主题先行”的相关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辩论,留心观察、考查学生对新闻材料采集和挑选的实际能力,并思考与教学目标、思政是否吻合,根据具体情况再进行讲解和引导。

第二,在后续教学中,结合后面的教学内容,教师将会反复回顾、巩固相关知识点和概念,以加强学生记忆、提升理解。

第三,在学期中教师将多次布置作业。在该次课程结束后的作业批改中,教师将主要留心新闻材料的收集、采集和使用的情况在学生作品中的呈现。

第四,在期末考试中,关于主题先行和新闻材料的使用问题将会以论述题和实践操作题的方式出现,成为考试的考核内容。

综上所述,本次课程的思政内容教学效果在当堂,课后短期和课后长期都有时间和理论两个方面的考查。

四、成效与反思

(一)教学成效

1.学生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立场,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大部分学生在课程之后,都能注意尽量广泛地收集新闻材料,认真甄别新闻材料,坚持事实求是的工作态度。

2.学生能够主动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就,并将其与新闻宣传工作结合到一起。在讲解过新闻作品中使用不同新闻材料后的不同效果的基础上,教师推荐学生观看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鼓励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过程,引导学生把单个的、独立的新闻事实放到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去看待。学生认真观看后,通常都能在一些问题的思考上提升层次,增强大局意识。

3.学生在课后的实践活动能够主动关注一些充满正能量的选题。这个影响不仅在本次课程后显现,经过对多届学生的观察,贯穿课程思政后,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普遍提高了相关认识,在日后的实践工作中在选题方面也非常注重有效彰显正能量。

(二)教学反思

1.课时限制导致互动不足和实践不足

新闻写作学从旧教学计划中的两个学期压缩为新教学计划中的一个学期,课时缩减一半。因此在教学中存在课时不足的问题,有时不得不压缩互动和实践指导的时间。在理想教学中,给学生更加充分的交流时间,可能效果会更好。

2.受新冠疫情影响,学生实践的范围有限,基本局限在校园

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很难保证学生真正走出家门、校门进行采访和实践。由于学生实践的频率下降、机会减少、范围受限,对理论知识的归纳总结就不够充分。疫情结束后,教师会鼓励学生到更大的范围中进行学习和实践,深入思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3.提升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在专业课教学中非常重要

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需要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提升学生思政素质,思政育人的意识和能力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非常重要。深入了解历史、现实,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对于专业教师,特别是新闻专业的教师而言尤为重要。社会生活变化莫测,教育教学过程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有良好的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就能够面对各种各样的情况,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优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撰写人:张弢副教授 l6xzNpT9uYWtCUROLut0AtIFdc414EgxzXBEcDAbCbsYbiiuoTSxZaNw2vOIfc8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