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电视事业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从零起步,逐步发展,走向辉煌,现已成为当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化传播媒体,成为亿万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和重要信息来源,成为教育和鼓舞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强大舆论工具和精神动力。
我国的电视事业,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开始孕育的。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筹建国家电视台被列入文教五年计划:经过3年的积极筹备,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以下均称中央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晚7时开始试验播出,同年9月2日转为正式播出。自此迄今,凡41年,我国电视事业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
在初创阶段,继中央电视台建立和播出之后,我国分别在上海、黑龙江、天津、广东、吉林、陕西、辽宁、山西、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湖北、四川、云南等地建立了19座省级电视台。虽时遇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大部分地方电视台开办不久便被迫停办,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一些地方电视台又开始重办。这一阶段,第一代电视工作者,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在设备研制和节目制作、播出、发送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为新中国电视事业奠定了基石。
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全国性的社会大动乱。初创的电视事业一度陷于瘫痪。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电视建设受到重视,并取得了相当的发展;绝大多数省、自治区建立了电视台和一批电视转播台,开始形成电视传输的初级网络,黑白电视逐步向彩色电视过渡。但是,这一阶段的电视宣传,受到“左”的路线的严重影响,特别是在“四人帮”的直接控制下,电视节目全面退化,电视屏幕百花凋零。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电视事业进入全面振兴、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央批准的“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新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办电视的积极性;电视事业的规模和传播范围迅速扩大,电视人口覆盖率大幅度提升。电视宣传从学会“自己走路”到“扬独家之优势,汇百家之精华”,突破了传统的模式,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与之相适应,电视事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点是:电视事业发展的重点,已从数量的增长转向质量的提高,包括节目质量的提高和传播技术的提高;电视领域的改革,已从表层向深层拓展,从宣传向管理延伸,整个电视系统出现了百舸争流的繁荣景象。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我国电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黑白到彩色,从对内到对外,从无线到有线,从微波到卫星,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取得新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推动,促进了电视事业的大发展,无论是规模、水平还是作用、影响力,都是前所未有的,使我国进入世界电视大国的行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到目前为止,除港、澳、台地区外,全国共有省辖市以上电视台374座,县级广播电视台1273座,有线电视台234座,电视发射和转播台39991座,卫星地面站177432座,微波站2279个,微波线路76719公里。正是这些物质技术基础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现代化的中国电视事业基本格局。现在,全国拥有3亿台电视机,电视观众达10亿人以上,有线电视用户有8000多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已提升到89.01%。随着全国各地“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迅速进展,从根本上解决偏僻边远地区农村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已为期不远。对外电视传播也获得较大进展,中央电视台的国际频道节目信号,已通过卫星传送覆盖全球,并正在各大洲逐步落地。
目前,中央电视台办有9套节目,省级台办有2至3套节目,市级台办有1至2套节目,县级台办有1套节目,全国电视播出节目已达1007套,平均每周播出时间为61656小时。中央电视台平均每天播出147.6小时。电视节目逐步实现栏目化,大大丰富了节目内容。新闻报道实行滚动播出,增加信息量,增加播出次数,提高新闻时效,提高开放程度;开辟评论节目,加强深度报道。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等为代表的一批新闻类深度报道栏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各台在节目改革中有计划地推陈出新,创办了一批新的新闻、专题、文艺等各类名牌节目栏目,同时对原有节目栏目进行改版或调整,不断充实、更新节目内容,提高节目质量。电视剧创作获得重大突破,从过去年产几十部(集)发展到现在年产8000多部(集)。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相继以电视连续剧形式搬上屏幕。电视屏幕日益丰富多彩、异彩纷呈。
在节目制作和播出方面,我国相继建成了一批较为完整、规范的电视中心设施及其配套的技术设备,制作手段从采用ENG、EFP到数字演播室、数字后期制作系统;播出手段从采用录播、半自动播出方式到计算机自动节目播出系统、数字录像播出系统和数字压缩系统;在节目传输方面,从运用传统的无线发送和微波传送发展到卫星传送和光缆传送,并逐步向数字化过渡,形成了天地一体、纵横交错、覆盖全国的电视传输网络。中央电视台的9套节目和30个省级台的34套节目已经上星。中央电视台从节目制作、出片到节目传输,都采用了当前最先进的设备,特别是采用移动数字卫星新闻采集转播系统和移动数字卫星地面站新技术,有效扩大了新闻采集、实况转播的空间和同步报道的领域,使过去不可能进行的重大新闻事件现场转播成为现实。电视传播手段的逐步现代化,打破了过去地区间的障碍和封闭的传播格局,有效地扩大了节目的覆盖范围,使我国大多数地区的观众都可以收看到30—40套电视节目。
在确保电视的党和人民的喉舌性质和主功能的前提下,电视事业正发挥自身优势和第三产业功能,合理配置资源,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电视广告业的发展。从1979年1月上海电视台首播广告起始,电视广告逐步推开,成为电视产业的支柱。像中央电视台和一些省级电视台,电视广告的收入,已成为支撑正常播出和事业发展的最主要经济来源,同时为广播和电影业的发展提供了财力支持。二是电视多功能的开发。以电视频道为基础的加扰服务节目的开发,以电视节目为基础的音像产品的开发,以电视报刊为基础的印刷媒体的开发,以电视发射塔为基础的旅游娱乐业的开发,已逐步构成电视产业的新格局,并向集团化方向发展。三是有线电视的崛起及其多功能开发。有线电视具有多频道、大容量、高质量、可控制的特点,为它的多功能开发提供了条件,而多功能开发又为它的自我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我国的有线电视已迅速成为新的电视媒体,并形成相当可观的资产规模。随着有线电视网络的全国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它的多功能开发正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四是电视节目市场的逐步形成。台际之间的节目交流,已从传统的按时以物易物,转变为以质论价的市场交易;各台制作的节目,不仅满足了自身播出的需要,还在逐步推向市场,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电视节目交易活动正在有序地开展,一年一度的全国性电视节目展示交易会已逐步走上规范的轨道。电视节目市场的逐步形成,将从根本上解决节目源不足的困扰。
回顾我国电视事业发展的历程和辉煌的成就,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其基本经验,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六条:
改革开放之前20年,电视事业在曲折中逐步有所发展,但总体上处于长期徘徊状态。除了政治原因之外,无疑是受到当时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开发和引进,为电视事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土壤和条件。电视作为列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项目,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同时,电视作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在经济和社会条件俱备的情况下,中央批准的“四级办电视”的政策,很快化为各地实际行动,整个电视事业因此而获得大发展。
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由于各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电视的发展也不平衡。国家正通过宏观调控和政策倾斜来支持不发达地区的电视事业,如正在实施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就是从经济和政策两方面,支持不发达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解决人民群众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的问题。但是,就整体来说,电视事业的发展,必须同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既不可能过于超前,也绝不应该滞后。
电视作为党的新闻事业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也就是必须解决为谁办电视或办电视为谁服务的政治方向问题。毛泽东同志曾为人民广播事业题词:“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这里的“广播”,包含着电视,因此也同样是对电视工作的要求。
41年来,几代电视工作者都把办好电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视为自己的崇高使命,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他们正确地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电视的主人,也是电视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党、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创建和发展了电视事业;他们正确地认识到电视的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从节目的设置和调整,到节目的选题和制作,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转移,努力把节目办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雅俗共赏,把健康、优秀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群众;他们正确地认识到电视宣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把反映人民群众创造性劳动的业绩和最关心的事情,作为自己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同时,本着对人民群众负责的精神,严把宣传内容质量关,防止不健康内容和质量低劣节目的播出,努力做到使观众“开机有益”。这是电视工作者的职责,也是检验落实电视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标准。
正确认识、理解电视的性质和任务,是正确把握电视宣传工作的思想基础。1981年,中共中央明确指出:“广播电视是教育、鼓舞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最强大的现代化工具。”这就是广播电视工作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也是新时期指导电视工作者正确认识、理解电视的性质和任务的准则,是对电视工作者的根本要求。在电视工作队伍不断充实、更新的过程中,应十分注意加强电视性质和任务的教育,强化电视工作者的喉舌意识,确保电视宣传的正确方向。
电视具有新闻传播、社会教育、文化娱乐、公共服务等多种功能,办好电视无疑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功能的作用,但应当明确,新闻传播是电视的主功能,新闻传播最能体现电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的性质和作用。因此,必须始终把主功能放在首位,在此前提下,更好地发挥其他各种功能的作用,把各类节目办好,寓教育于各类节目之中,更好地满足不同层面观众的多样化需求。在发挥各种功能的时候,还要正确处理节目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必要时经济效益要无条件地服从社会效益。
电视是现代化的传播媒介,视听兼备,影响巨大。其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电视史上已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电视宣传的正确舆论导向,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电视的根本性质和任务,决定了电视宣传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首先是电视工作者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宣传方针,把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放在首位,团结、教育和鼓舞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目标而奋斗。其次,要坚持不懈地宣传亿万人民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创造精神和优秀典型,宣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宏伟蓝图,宣传社会主义新中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所发生的历史性巨变和崭新风貌,以激励全民族奋发图强,振兴中华。再次,要注意发挥电视的舆论监督怍用。电视宣传,特别是批评性报道和评论性节目,以其鲜明的立场观点和富有说服力的事实报道,针砭时弊,揭露矛盾,祛邪扶正,推动社会进步,具有强大威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
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面对同行之间的竞争,面对其他传媒,特别是网络媒体的挑战,电视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就不可能在知识经济的新世纪占有一席之地。电视系统多年改革的实践表明,要改革,首先就要转变观念,摒弃一切陈旧的观念,树立竞争观念、市场观念、效益观念、创新观念,从思想上强化改革的意识。其次,电视改革要以宣传改革为重点,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整个电视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多年来的新闻改革,已经使电视新闻的地位和影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又极大地带动了其他方面的改革。抓住新闻改革这个龙头,就可能激活全盘、全面推进。最后,在电视宣传改革日益深化的情况下,必须十分重视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电视宣传改革的深化,大大促进了电视生产力的提高。电视生产力的提高,要求电视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电视系统内部的管理改革,就是电视生产关系的调整。不进行这样的改革,就会阻碍电视宣传改革的深化,乃至影响整个电视事业的发展和电视产业的形成。
电视是继报刊、通讯社、电影、广播之后兴起的传播媒体,具有兼容其他传媒和艺术之长、形声色文并茂、现场感及表现力强、服务对象广泛等突出的特长,同时又有解像力弱、选择性小、保存性差等短处。电视的这些特点的综合作用,形成了它不同于其他传媒的特有规律。只有掌握电视工作特有的规律,才能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电视的优势。广大电视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和孜孜探求中,逐步掌握并自觉运用电视工作的规律,使电视的优势不断得以发挥。比如:充分发挥现场感强的优势,努力办好新闻性节目,力求以准确、形象、生动、可信取胜;充分发挥视听兼备的优势,加强画面、讲话、文字、音响的综合运用,以节目效果的震撼力取胜;充分发挥电视表现手段丰富的优势,依内容的不同而借鉴和融合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以节目的创新性和吸引力取胜;充分发挥电视系统的优势,加强系统的合作和交流,以系统的组合性和凝聚力取胜;等等。看来,“扬独家之优势,汇百家之精华”是办好电视永恒的课题。
(本文发表于1999年10月《新闻战线》国庆专辑。原题目是《从零起步 走向辉煌——新中国的电视事业》。收入本书时开头一段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