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随着中国社会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的全球传播事业也从“被动式”宣传逐渐走向“主动式”全方位发展。在融媒体时代,中国的全球传播事业更是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格局。
中国在全球传播中的“被动话语格局”形成的原因是近代西方社会一直在引领着世界发展,因此其也占据着包括全球传播在内的各个领域的主导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全球传播领域一直面临着来自西方的巨大压力。这从过去40年来出现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发展论”等话语框架中可见一斑。这些成见已经根深蒂固,今天尚存在,将来还会继续存在。中美贸易战中双方的话语博弈可以说就是全球传播话语博弈的典型案例。
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目前中国要在全球传播中改变来自西方社会的成见,难度非常大。中国的硬实力在70年中虽然得到极大的提升,但在国际传播话语权等软实力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美贸易战的话语博弈折射出中国和美国截然不同的话语框架和国家理念。为了让双方进行有效的交流,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是要在全球传播中确立中国独立的话语体系,然后让这个独立的话语体系获得包括西方社会在内的国际社会的认可,至少让国际社会以理性的眼光而不是带着偏见看待中国。只有当国际社会确立了理性的中国观,中国才能与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开展真正的平等对话。
这种具有独立性的中国话语体系,在中国目前的社会语境下被称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现在看来,如何让这种独立的中国话语体系被国际社会认可,是中国学界需要不断反思并长期探索的学术命题。
此外,现实政治体系和文化基因也决定了中国的全球传播话语体系需要有独立性,这样才能不断解释并解决中国全球传播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才能促进中国的全球传播实践不断发展。
不过,强调中国在全球传播中话语体系的独立性,不是要停止向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国际学术界学习。相反,为了更好地建立并完善话语体系,中国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加大学习步伐,形成向国际社会学习的流程和合作机制。这样才能吸收先进的知识体系的精髓,才能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指导,给中国的全球传播实践以启迪。
中国学术界也只有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解决中国全球传播的实践问题,才能建立并完善独立的中国话语体系,才能与包括西方社会在内的国际社会开展平等对话,最终达成不同程度的共识,消除可能因为误解而引发的傲慢与偏见。
不过,目前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学术愿望。要实现这个愿望,建立起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并破解目前中国全球传播的现实困境,将是一个漫长且艰苦的过程,需要中国学术界作出不懈的努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以中国现实问题和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为导向,还要结合中国国际传播的现实案例和应用场景,开展具有全球价值和世界意义的跨学科、跨国界的合作,这样才能打造基于中国全球传播实践的原创话语体系,才能提出具有中国价值和世界意义的原创理论框架,并逐步形成中国的国际话语体系。
中国传媒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通过磋商,决定借助各自学科优势,共同探索全球传播中的中国话语模式这个命题,并联合出版这套青年论丛,以期为学术发展尽绵薄之力。
虽然青年论丛出版平台由两家发起,但这个平台是开放的,我们欢迎海内外其他大学和学术机构的青年学者们积极加入,共同学习和探索,逐步实现我们的学术愿望。
我们希望本套青年论丛中的著作以原创为起点,在论证基础上,尽量系统地解答每个话题所涉及的现实问题,尽可能合理地梳理其知识体系。虽然随着学术平台的不断扩大,我们的出版体例和知识体系架构会不断调整和变化,但学术指向将是明确的和一贯的。
本丛书的学术指向也是国家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多语种涉华国际案例数据库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14ZDB162)认同的学术框架和其推动的阶段性成果。
当然,我们也认识到这是一个艰巨的学术任务,我们不一定能完全达到预期的目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我们的努力对实现上述学术愿望哪怕有一点裨益,这样的努力就是值得的。
是为序!
高晓虹 郭可
2019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