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创作流程之一:主持意识

鲜明的主持意识是主持人在创作流程中的首要前提。

一、心理意识与意识体验

主持意识,就是节目主持人的职业意识。

(一)什么是意识

意识有两种,一种是哲学范畴提出的意识;一种是心理学角度提出的意识。

正如人们所熟知的,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存在” 。这是属于哲学范畴的意识。

我们这里谈的主持意识,不是从哲学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心理学角度提出来的:人统驭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殊心理功能,这种心理功能对人的行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心理学角度的意识,不是客观世界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接印象,也不是人受到外界刺激时而产生的一般心理,这种统率人的心态使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的心理学角度的意识对应主持的意识。

(二)“意识”初体验

有这样一个表演训练:找钱包。

请一位男生到讲台上来,告知他在讲台区内丢失了一个钱包,用3分钟时间将钱包找到。

一般的人(只要没有受过专业表演训练的人)在找钱包时,会东张西望,假装找钱包状,无方向又无目的,不专注又不专心,甚至满脸难为情又满头大汗地找。看看时间到了,再大喊一声:钱包找到啦!结果弄得哄堂大笑。

接着再做一个课堂演练:找钥匙。

还是让这位男生(A)找钥匙。所不同的是,再请另一位男生(B)将一把钥匙当着这位男生的面,藏在第二位男生(C)的身上,然后请男生A到教室外回避一下。

此时,老师将男生C手中的钥匙收回放在自己的衣服口袋里,并暗示男生C,假装钥匙还藏在自己身上,让男生A来找。

请门外的男生A进来,并告之,两分钟内将藏在男生C身上的钥匙找出来。

说时迟,那时快。男生A一改找钱包的状态,立马积极、迅速、快捷地在男生C身上从头到脚、从外到里地找钥匙。

老师在一旁报时,男生A想方设法,甚至让男生C当众脱下外套、皮鞋来寻找钥匙,引得掌声四起。

“时间到了。”当老师从自己口袋里亮出钥匙时,同学们笑了,找钥匙的男生A也笑了。

为什么同样一个人,在“找钱包”与“找钥匙”的过程中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为什么找钱包会引起同学们的哄堂大笑?为什么找钥匙则使得同学们为之击掌?为什么男生A只是看了一眼钥匙,就认定钥匙在男生C的身上,找起钥匙来便如此积极、如此投入?

问其为什么?男生A回答:“我一直以为钥匙就藏在他身上,我脑子里一直在想钥匙在哪里?钥匙究竟在哪里?我就特别投入,不像在找钱包时,我老在意我的同学们,心里特分神,自己就特别不自在。”

说得多好呀!这种一直不断地、积极地“想”,就是一种“意识”在起作用。

从严格意义上讲,男生A找钥匙的过程属于哲学范畴的意识。

接着再做关键的第三个演练:找戒指。

不让这位找钥匙的同学去实际地找戒指,而是与他对话:“如果说,现在你在教室里丢失了一枚心爱的戒指,请想一想这只戒指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形状的?戒指的价值是多少?请再想一想,你是在什么时候、在教室的哪一排课桌旁发现戒指丢失的?如果你现在想好了,想仔细了,现在请你去找这枚戒指。我相信,此时你去找戒指的状态,至少比刚才找钱包要来得真实、自然、积极。信不信?”

找钥匙者回答:“我信,我能,我找戒指一定会比找钱包要找得好!”

老师问大家:“同学们,你们信不信?”

同学们高声回答:“相——信!”

这就是心理学层面的意识,即能自觉地统驭人的心态,让自己的行为积极起来的一种特殊心理功能。

人的成功无不是在一定意识支配下取得的。人们无论从事何种活动,有没有相应的意识,所导致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是大不一样的,最终的结果也是各不相同的。

没有要超越别人的意识,就不会有超越别人的心理;没有要超越别人的心理,就不会有超越别人的行动,更不会有超越别人的成就。

主持人要想获得节目创作的成功,拥有心理学层面的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二、参与的自觉与自主的掌控

(一)什么是主持意识

所谓主持意识,是指主持人参与节目的自觉程度和掌控节目的自主能力,这种自觉程度和自主能力使主持人产生与自己的意志相符合的行动,这是在操持节目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职业意识。

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能否为荧屏增添光彩、让节目形成整体、令节目富有活力,首先要看主持人是否具备主持意识,其次要看主持人参与节目的自觉程度是否够深,最后要看主持人掌控节目的自主意识是否够强。

(二)什么是参与节目的自觉程度

参与就是参加,就是参加节目的计划、讨论和处理。

主持人参与节目的自觉意识表现在三个过程中:主持人要自觉参与到节目制作的过程中;主持人要自觉参与到自身主持节目的过程中;主持人要自觉让观众参与到节目的过程中来。

1.主持人要自觉参与到节目制作的过程中

在当下,很多节目主持人同时也是节目的策划人,因为他们对节目的内容、流程有着非常清晰的认知,所以可以很轻松地驾驭节目。比如《奇葩说》中的马东,既是节目主持人,又是节目的主要策划人,把控着节目的进程与节奏,因为他参与了前期的策划,十分清楚整档节目的目标受众以及要达到的效果,所以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把控节目的进程,为满足节目需求适当地做出调整。

主持人除了要参与前期选题策划外,有时还需要参与中期、后期的节目内容策划。中期内容的参与比较容易理解,后期内容参与则是指很多主持人会参与到后期的剪辑工作中。例如《锵锵三人行》制片人张力,曾在采访中提及窦文涛,她评价窦文涛时这样说:“到现在,为了节目,只要觉得有点没说清的地方,他还是会跟着编导一起进机房剪片子。而且,他的节目感觉很好,哪段要、哪段不要,判断得很准。一般的主持人很难做到这一点,更不会进机房。但是,文涛再忙也要跟着去剪片子。”主持人的这种参与度可以使节目内容可看性更高,因为主持人的判断力比较强,他们十分清楚哪些内容是观众感兴趣的,哪些内容是比较有用且有意义的。

主持人要自觉参与对节目形态的研究、每次话题的选择、流程铺排的构想、背景资料的搜集以及出镜前的一切准备。

2.主持人要自觉参与到自身主持节目的过程中

每一期节目都有新的话题,每一次采访都有新的嘉宾,为了避免老生常谈、落入俗套,为了避免浮光掠影、流于其表,让节目做得富有新意,让采访问出不断吸引人的话题,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要有自身参与的自觉。想在叙述中有精辟的议论,想在提问中有精细的追问,想在主持中有出智出趣的精彩表现,主持人就要自觉参与到自身主持的过程中,而非仅仅是操持节目的程序,只有这样,节目才能做得精深、精致。

3.主持人要自觉让观众参与到节目的过程中来

观众参与节目的方式有两种: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

直接参与是观众直接到现场做嘉宾,在现场接受采访、展开对话或者进行竞猜、游戏;间接参与是节目设置热线电话、网上信箱、手机短信、线上留言、弹幕评论等,观众不在现场亦可参与节目。

让观众积极参与起来,他们就会把节目当作自己的节目,把主持人当成自己的朋友。

与观众平等相处,和观众共同参与,把观众的参与兴趣调动起来,让观众的参与才能发挥出来,双方用真情沟通起来,传受双方共同完成传播任务。

(三)什么是掌控节目的自主能力

掌控就是要控制得住、拿捏得准。正如节目主持人叶惠贤所说,一个出色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就像一个优秀骑手驾驭一匹任性的烈马,他必须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镇定自如而又生动活泼地把握住整个节目的张弛松紧,有起有伏,激发主持的激情,调动观众的热情。

主持人掌控节目的自主意识表现在三个能力上:

1.对话题的主导能力

对话题的主导能力,指迅速地理清并抓住观众的思路,随机生发、切合题意,引导话题向节目演播的主题发展,点题切意,升华主题。

2.对场面的主控能力

对场面的主控能力,指对现场的氛围和节奏有效地进行把握,并对预料之外的变化从容不迫地应变补救,让原来直露的进程变得闪光发亮而又生气勃勃。

3.对自我的主宰能力

对自我的主宰能力,指能否准确地支配和掌握自己的情绪和理智,既要照章操持,又要锦上添花,既要出彩,又不能出格,使节目在内容和形式的整体性上都产生新的含义和效果。

主持人贵在具有主持意识。

参与节目的自觉程度深不深,掌控节目的自主能力强不强,这既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能力。有了主持意识,便有了“演播主人”这一创作身份的建立。

主持人叶惠贤原是一名相声演员,自改做节目主持人后,他尽力淡化表演味,把握主持味,不断强化主持意识。

他认识到尽管综艺节目主持人与演员在语言运用及状态展现方面有某些相似之处,可以互相借鉴,但两者是有区别的,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为此,他曾多次声明:“我下决心不说相声了,因为我太爱主持人这项工作了。”这就建立了鲜明的主持意识,强化了自我的主持意识。

联想到我们常在许多综艺节目中看到有些相声演员、影视演员在担当主持人职责时,尽管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但总觉得他们似乎在表演而不是在主持,原因在于他们往往是用表演意识代替主持意识。

我们常在许多社教节目中看到有些记者担当主持人,尽管他们的组织点评能力很强,但总觉得他们似乎是自己说给自己听而不是在主持节目,原因在于他们往往是用记者意识代替主持意识。

如果一个主持人没有自觉的参与意识,总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节目主持中来,那么,他永远是一个蹩脚的主持人;如果一个主持人没有自主的掌控意识,不能掌控整个节目的进程和任务,不能用智慧和情感来和观众沟通并感染观众,那么,这样的主持人迟早会被淘汰。

主持人在节目中参与得越细、越深,主持得就会越活、越真。

(四)如何树立鲜明的主持意识

要“活”必须先“懂”。懂,就是主持意识的自觉参与;活,就是主持意识的自主掌控。

一个主持人在操持节目中,“主题”是先知的,而“气氛”的冷热、“节奏”的快慢,都是在晚会和节目的进行中产生的,要达到“调节”“掌握”“渲染”的目的,更多需要的是主持人临场应变、即兴发挥,这样整台晚会和一期节目才会产生不同寻常的魅力,所以主持人能否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有意识地掌控节奏、渲染气氛是至关重要的。杨澜是一位十分具有主持意识的主持人,《杨澜访谈录》的制片人郝亚兰曾这样评价她:“杨澜是一位优质女性的典范,她美丽、智慧、优雅、知性,开创了成功的事业。杨澜展现给公众的,是一个多角度的形象,被称为‘中国的华莱士’。杨澜作为主持人出现在节目中,她对节目制作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有时甚至是否需要一个反光板她都会提出建议。’作为一个职业的主持人,她对节目的品质有很高的敏感度。”这说明杨澜具有自觉参与的主持意识与自主掌控的主持意识。

我们一起来看几个案例:

杨澜在《杨澜访谈录》中采访过许许多多的各界精英,从国家领导人到企业家,再到影视明星。面对各行各业的嘉宾,她常常会凭借自主的掌控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与不同的嘉宾打交道,面对不同性格、不同阅历的人也常常会切换不同的访问风格。在采访英国公主安妮时,因为她知道安妮公主受到英国皇室身份的限制,很多内容不能够触碰,同时,她也知道安妮公主本身并不愿意过多地分享一些内容,所以她更多地去做一名倾听者,围绕儿童慈善工作展开访谈。但是2015年在采访演员沈腾时,杨澜的话风则十分犀利,一开篇就提出了尖锐的问题。在采访沈腾的过程中,杨澜更像是一名引导者,通过自己步步紧逼的提问,刻画出一个不一样的沈腾。

杨澜:其实在你们的剧目当中,和现实的这种勾连是特别被人称道的,但是一开始做的时候很容易让人想到各种网络的段子。

沈腾:其实我们都是原创的,使用网络的这些东西,第一,只是借力打力;第二,是因为它有一个时效性,我们并不是网络流行什么做什么,我们没有一个网络的桥段是照搬的,我们都是要翻一番的,比如“哥抽的不是烟”这句台词一抛出来,台下观众都会跟着说——是寂寞,但我们说不是,是别的。我们一定是要让包袱翻一番的,我们从来没有照搬过,当我们了解了所有的时事,或者值得说的一些事,值得去讽刺的一些事,我们有所选择地把适合我们的桥段放在里面之后就起了化学反应。

杨澜:能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吗?

……

杨澜:开心麻花已经连续第四次出现在春晚里了,在一个半封闭的环境中去排练这样的一个小品,这种过程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算是享受还是折磨呢?

沈腾:折磨折磨,一定是折磨。毕竟第四年了,它不像第一年,第一年我们没有任何压力,没有任何负担。虽然我上台的那一刻也没有碰头彩,没有任何人认识我,但是我会觉得我就是一个演员,我踏踏实实把我的戏演好就行了。现在得到了一个初步的认可之后,不管是观众给你的期待也好,或者是你想表达的东西是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自己给自己的压力越来越大,完了之后就变得这件事做得不像以前那样单纯,单纯地传递一份快乐,现在是变成一个非常……(语塞)

杨澜:较劲儿。

沈腾:对,较劲儿,变成是一个任务。

杨澜:那是不是没过去好玩了?

沈腾:对,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

杨澜选择了一些比较犀利且观众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提问,在提问的过程中又很好地进行了渲染和铺垫,把控好了节目的节奏和进程。通过她的提问,我们看到了沈腾和他的作品不为人知的一面。

除此之外,杨澜在节目中的引导能力与掌控能力也是不容小觑的,例如在《正大综艺》中,杨澜就经常为一些表达能力不是很强的嘉宾“垫话”,引导嘉宾并补充完善信息。

杨澜在主持《正大综艺》时有很多经典案例。在《正大综艺》节目中,有一个猜谜环节叫作“世界真奇妙”。在有一期节目里,大家需要猜出在塞舌尔王国的公园里常常见到武士模样的人,这些人摇着铃铛走东串西,他们是做什么的。观众做了许多猜测都不是正确答案。最后揭开的谜底出乎大家的意料,这些人是卖茶水的人。这时杨澜就很好地调节了现场的气氛,补充了很多有用信息,也推动了嘉宾的表达。

杨澜:看来,这个地方的水是太宝贵了,卖茶水的人也穿戴得这么漂亮,所以把我们都搞迷糊了……塞舌尔王国很有趣,到了这个国家,下飞机时,每个旅客都可以领到一块小木板。这是为什么?大家想一想,好,这位嘉宾说一说。

(主持人补充信息、点明节目主题,并引导嘉宾讲述相关内容)

嘉宾:塞舌尔王国是印度洋的一个岛国,既然是岛国,那雨水一定很多,经常下雨,下了雨地上就很泥泞,那么脚下就……就……(语塞)

杨澜:是刮泥板,是吧?

(主持人帮助嘉宾补充话语内容、把控节目进程)

嘉宾:(笑)是的……

从上面这段对话中我们很容易看出,杨澜通过自己的直言引导,推进了节目内容的发展,也推动了与嘉宾之间的谈话。主持人在节目中应该有这样一种掌控意识,应该有引导话题的能力与意识,从而把控节目的进程、节奏,很好地体现主持人对于话题的主导能力。

在一些有观众参与互动的节目中,主持人还需要对现场的氛围和节奏进行调控,尤其是在现场发生一些突发情况时,更是对主持人场面的主控能力与自我的主宰能力的考验。

对于访谈节目来说,很多时候场面都会处于一种不可控的状态,主持人的一些预设行动是很容易被打破的,主持人的行动必须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进行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来源于嘉宾,也有可能来自观众,还有可能来自现场的特殊环境等。这也正是主持人所需要具备的对于场面的把控能力:渲染主题、调节气氛、掌握节奏、代表观众愿望。

只有在参与节目的三个过程中体现出主持人深入的自觉程度,只有在掌控节目的三个能力上表现出主持人超强的自主能力,才能说一个职业主持人具备了应有的主持意识。

一旦建立起鲜明的主持意识,主持人就有了主持艺术的创作前提和创作欲望。

三、主持的意识与内在的素质

严格地说,主持意识应该归属于主持人的心理素质范畴。

前面突出“意识”,是说明“主持意识”尤为重要;现在强调“素质”,是为了让主持意识更为“鲜明”。

因为有了内在素质,外部技巧才会有合适的依附体;因为离开了内在素质,外部技巧的作用就会变得十分有限。主持人有了坚实的内在素质,主持意识就会更为鲜明。

余秋雨在叶惠贤主持的《今夜星辰》节目的主持艺术研讨会上,极为深刻地阐述了他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看法。他认为,电视节目主持人是电视文化个体特征的一种标志。电视在工作功能上是足可以上天入地、吞吐万江的,但在收看方式上却又只能是一种温馨的家庭艺术。

这两者似乎很矛盾,但节目主持人便是这一矛盾的调解者。节目主持人是在荧屏上自由跳荡的诸多播出内容的黏合剂和指挥棒,他使诸多内容一气呵成并显出龙虎精神;同时他又是安坐在千家万户客厅里的健谈客,是每个家庭和播出内容之间的一座桥梁。没有节目主持人,电视节目就会成为一堆“西洋镜”般的生疏版块的陈列,就会让家庭气氛有一种天然的不和谐。

余秋雨指出,长期以来,我们缺少合格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多数能被称为节目主持人的电视工作者倒像一名报幕员,一名带有朗诵腔的演员,或者一名导游,很难当得起本来意义上的“主持”二字。 作为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理应对播出的节目从各个元件到结构过渡都了如指掌;理应在现场表现出一种如数家珍般的游刃有余;理应有敏锐的当场感受能力和快速的随机应变能力,成为广大观众审美心理的充分执掌者;理应极有效地控制每个场面并流泻出大量的即兴表达。

为此,余秋雨极其诚恳地忠告,要做到这一切,表面上看来是技巧问题和经验问题,实际上要复杂得多。一个合格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至少需要以下三方面内在素质的修炼:

第一,他必须长期关注和研究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某种意义上他应该是一名实践型、感受型的社会心理学家,他对广大观众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和关心的问题具有足够的发言权,而他的发言对观众而言有广泛的启发性。

第二,他必须有多方面的审美敏感,懂得如何调动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来完成自己的节目传播目的,因此不管他主持什么节目,都应有充分的艺术修养和开阔的视野,善于把一些内容上升到审美层面。

第三,他必须把自己的整体人格砥砺得更加可爱,逐渐洗刷掉任何一点装模作样、故作深沉、刻意取悦、浮躁慌张、患得患失的气息,以一颗善良、诚恳、愉快、坦然的心,生发出一种自然的风度,以至产生长久的社会魅力。

我们从余秋雨三个方面的忠告中,看到了一名合格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必须修炼的内在素质的三个制高点:

其一,要有辩证而善于洞察的思维制高点。

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他必须善于辩证地看待问题,他要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判断事物,并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主持人的力量,就是一个电视节目的力量,若干个主持人的力量就是一个频道和一个电视台的力量。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的创办人孙玉胜对“一个电视人对社会生活是否有特别的观察和感悟”也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说:“长期以来,电视节目的低质量使一些没有思想甚至没有文化的人混迹于电视制作群体之中,从而使社会特别是其他媒介的朋友总是对电视人的素质说三道四,而今天,当电视节目在中国迅速扩张的时候,电视从业人员的文化修养就显得格外重要。一个电视人对社会生活是否有特别的观察和感悟,能否把所观察和感悟的结果通过语言叙述出来,以及叙述得是否准确,是衡量一个电视从业人员文化修养的重要标准。我不认为一个出色的电视人一夜之间就能制作出好的电视节目,有力度的电视作品是创作者长期文化积累的再现。而这种积累也许就体现在我们平常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与体验、分析与思考中,我相信在当今日趋激烈的电视竞争中,这种思考的潜力是最终决定胜负的关键。”

《半边天》主持人张越,气质淡雅,戴着黑框眼镜,一头短发尽显干脆和利落,主持风格专业而又亲和,语气温和而又坚定。她几乎不做热场的寒暄,也会直接表达与对方不同的意见,却能让对方感到平等和信任。她自信、从容、松弛、灵气,她口若悬河、咄咄逼人、机智幽默,她用语言传递给观众一种快乐健康的生活态度。张越将心思放在灵魂的修养上,领悟人生的真谛,让生命更加丰盈,《半边天》成了很多女性观众必看的节目之一。时至今日,回望张越及其节目创造的社会影响力,都有助于我们思考社会变迁中个体尊严与生命价值的所在。

电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主持人文化。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有了辩证思维,占据了善于洞察的制高点,就能够胸有成竹地提升参与节目的自觉程度,就能够高屋建瓴地提高掌控节目的自主能力,使主持意识更加鲜明。

其二,要有雅俗共赏而善于审美的制高点。

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他不会被动地死记硬背串联词,他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艺术功能和审美品格。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常常会被他的观众群当作这个城市大众文化和审美趣味的象征。如何把电视节目中的“真”上升到审美的层面并展现在观众面前,这已成了节目主持人健全内在素质的一大课题。

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他不仅以城市大众的形象出现,还兼有城市大众文化素养改造者的身份,因为电视同时承担着通俗和提升两方面的功能,高明的主持人应在顺应大众审美趣味的同时能提升观众的审美情趣。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主持人要有充分的艺术修养和开阔的鉴赏视野;关键是主持人在内在素质上要有善于把话题适时上升到审美层面的心理制高点。

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具有雅俗共赏的善于审美的制高点,就能够循序渐进地渗透到所主持的节目中,就能游刃有余地流泻在掌控节目的自主能力上,使主持意识更加鲜明。

其三,要有心态健康的善于统驭的制高点。

电视节目主持人天天在荧屏上与观众见面,他的心态会直接影响到观众,所以,心态这个层面的内在素质对主持人而言非常重要。

心态决定状态。电视节目主持人只有具有健康的心态,才能拥有一种自然的风度,才能产生长久的社会魅力。

一个节目主持人具有健康的心态,那他便能呈现出良好的状态,这良好的状态就是有积极的播出欲望,有真挚的双向交流,有各种态势语言的准确运用,这样的状态风度要自然且恰到好处。

杨澜就“平等对话”这一话题认为:“这一点可能在刚刚开始做采访的时候很难做到。一开始总会觉得,这些采访对象令人高山仰止啊,但我后来慢慢认识到,我并不是代表我个人在提问,我也代表着观众对这些采访对象的好奇心,所以我不应该把自己定位于小学生、定位于仰视他们的位置。但要想实现平等的对话,前提是必须要老老实实做足采访前的功课。因为这十几年来,每一次的采访我都认真对待,每次都力争问出有新鲜感的问题,时间的积累带给我很大的财富。”

一视同仁、不卑不亢,是健康心态呈现出的平等感。

值得信赖、真诚、热情、温和是健康心态呈现出的亲和力。

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具有心态健康的善于统驭的制高点,就能够有章有法地融入节目中,就能够潇洒自如地展现在掌控节目的自主能力中,使主持意识更为鲜明。

纵观中外电视发展史,不少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可以红极一时,却难以长久称雄。美国电视巨星克朗凯特面临全方位的激烈竞争,他却在每天黄金时段的《晚间新闻》独占鳌头十多年直至退休,这不能不说他具有大师级的主持意识和素质。这种主持意识和素质就是一种内在的魅力,一种超乎常人的献身精神,一种经过长年积累而形成的智力优势和个人风采。

即便当他已成为电视新闻界一位德高望重、饱经风霜的元老时,他也没有像大多数节目主持人那样,向厌烦情绪屈服,这是因为他历来认为自己没有本钱可以炫耀,克朗凯特一生都在不断跑步前进。

1963年,克朗凯特成为CBS《晚间新闻》栏目的节目主持人和编辑主任,节目的编辑选材均由他一手操刀,这是之前任何一位节目主持人都没有做过的事情。1963年11月22日,克朗凯特打断正在播出的肥皂剧《世界在转变》,第一个报道了肯尼迪总统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遇刺的消息。之后,他戴着眼镜,穿着衬衣,坐在新闻台后不断更新这一报道。

整个早上,他镇定地补充着这个报道,压下任何没有得到证实的信息,直到他得到确切的消息——美国总统肯尼迪身亡。

克朗凯特出色敬业的报道使美国人民的心与他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他们从此便将克朗凯特与“忠实、客观、准确”的新闻报道画上了等号。后来,克朗凯特又陆续报道并抨击了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尼克松政府“水门事件”丑闻,以及“满是谎言和腐败的”越南战争。

敢于直言的克朗凯特并没有因此而受到惩罚,相反,对这些事件的报道使他个人的魅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难怪越战期间的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在听到克朗凯特对其越战政策的严厉抨击后沮丧地说:“如果我失去克朗凯特,我就会失去美国。”

谈到自己的事业成就,克朗凯特曾自谦地表示:“我对自己的成功或者影响力一点也不了解。但是我可以保证,我的新闻报道是直接的,有时甚至有点无聊,有时干脆就是纯粹的批评。但是我作为新闻工作者的信誉一定是建立在诚实和直观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不这么做的话就太虚假了。”

1981年,克朗凯特提出辞职,观众难以置信,或者说不愿相信这是真的。有杂志评论员称,这就像“把乔治·华盛顿的头像从一美元钞票上撤下来”一样,而有新闻界内部人士表示,在这样一个最容易堕落的行业里,克朗凯特是最不同流合污的人。

由于克朗凯特在新闻界的巨大影响,电视新闻播报者的名称从“播音员”(broadcaster)转变为“主持人”(anchorman),甚至在瑞典和荷兰语中,“主持人”一词的拼写都是从克朗凯特的名字演变而来的。而他出类拔萃的报道能力以及和同行的协同努力,使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节目在全美电视新闻收视率中保持首屈一指的地位长达21年。

2009年7月16日,92岁的克朗凯特因脑血管疾病在纽约去世,他去世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现在得走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总裁莱斯利·穆恩维斯(Leslie Moonves)在一份声明中写道:“他是一位伟大的主持人,更是一位伟大的绅士。他的经验、职业操守、诚实的态度和个人风格全面定义并影响了主持人和评论员这些职位。他是美国历史上最棒、最值得信任的新闻人。”

芭芭拉·马图索在《美国电视明星》一书中介绍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负责人威廉·伦纳德对电视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提出的四点看法:

第一,你必须能在电视上交流,你必须能广播、能撰稿,并且看上去顺眼。

第二,具有在荧屏后面作为新闻记者的能力。你对新闻的判断力如何?你是一位好到什么程度的记者?假如交给你一个工作班子,你玩得转吗?你对新闻敏感吗?你嗅得出即将成为新闻的事物吗?

第三,具有涉及危急时刻的应变能力。比如在现场直播时,当你面临真刀真枪时,再比如遇到选举、年会、太空发射以及像总统遇刺之类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的事情,而你根本无从准备时,你能机智地即兴解说得头头是道吗?

第四,具有作为一个“人”在公众面前以及在私生活方面的品格,毕竟新闻节目主持人是广播公司本身向公众表达自己主张的最明显象征,他怎么样,不是仅在广播时,而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他表现如何?

在威廉·伦德纳的四点看法中,我们同样看到了电视节目主持人具备鲜明的主持意识和素质的必需性和重要性。

坦率地说,随着电视节目主持人队伍的不断壮大,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至今不少活跃在荧屏上的主持人压根儿没有这种“意识”,更没有建立起“鲜明的主持意识”,何谈主持创作?又谈何事业追求?

在主持人的第一个创作流程的阐述中,我们比较多地引用了一些实践案例,为的是证明这样一个论点:优秀的主持人为什么能大获成功?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在创作中建立了鲜明的主持意识。

主持人拥有了“三个必需”的内在素质的制高点,将在“三个过程中”使参与更自觉,将在“三个能力上”使掌控更自主,让主持意识表现得更鲜明。

只有建立起鲜明的主持意识,才能有主持艺术创作的自觉和自主;只有建立起鲜明的主持意识,才能有主持艺术创作合规律的自由。 EjD40HfrdnYuYxWHlvCW6zdC78ZBW1G6X7WEgHvDS7v4Al5JtQyOdi9Nie0ZD5e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