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内容与框架

本书总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阐述动画观看体制的形成,第二章建构和分析动画物质性研究的理论框架,第三、四、五章分别从三种动画生产策略的角度展开动画物质性的研究并对理论构型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并阐述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动画视觉机制的谱系

本章从谱系学的角度分析动画视觉机制形成的条件。首先,通过分析视网膜后像的特性,探讨“观看”被量化生产的过程以及科学实践如何将图像解构并进行重组的过程。其次,分析图像的自动生成和自动投影相结合的技术条件,重点研究视觉仪器的功能如何从运动学分析向语义学方向转化,致使观看的量化从个体转向集体。再次,分析制作与观看相互生产的关系及动画媒介的塑造作用,重点探究这种作用是如何让动画与电影分离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意指叙事。

第二章 动画语言学与物质性关系研究

在从动态图像的运动学分析到动画语义学转化的过程中,动画的语言学结构逐渐发展成熟且形成一套特殊的编码系统。在影像生产与成像的过程中,动画的物质性始终渗透在制作者与观影者彼此观照又各自分离的场域中。在观看域中,动画媒介以“真实的注视”方式呈现自身,经常在“不经意”间从叙事的结构中流溢出来,但是作为画格事件的肇始之处首先来自生产制作的维度。笔者将在本章通过对“拉康模型”的重读与转换(从观看的场域到动画生产的场域)来建构动画的三种生产策略与动画媒介的关系,而它们在形成自身动画范式的同时也形成了其生产的特殊性,而且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与“正题—反题—合题”的辩证过程具有一定的同构性,这为之后进一步具体研究各种动画生产范式提供了理论构型。

第三章 正题:观影—认同方式的构型与断裂

首先,标准化的、流水线式的生产机制使动画成了叙事与存储叙事的机器,成了一种关于意识与记忆的特殊“知识”。其次,工业化体系下的生产关系决定了制作与观影主体的客体化身份,即从建构制作主体的角度上来说,叙事结构为了强调幻觉叙事的语法关系而消隐了画格的不连续性及制作者的个体差异,但却无法消除动画的“低科技”属性;从建构观看主体的角度来说,动画“知识”的灌输使得观影者认同了动画叙事的感官与逻辑,从而产生了对动画特有的“叙事迷恋”,但是被这种“知识”生产的同时也认同了动画媒介的特殊性。再次,笔者从电影第二符号学的理论出发,分析电影对观影者的建构模式,探究动画与电影的认同差异,重点研究观影者对动画的特殊认同关系并阐述这种认同的断裂性,即动画多元的媒介形式与观影者延迟的认同之间的矛盾,以及观影者与动画制作者在动画虚构认知方面的差异。这正是标准化的工业动画生产机制与影像呈现的症候所在。

第四章 反题:异质性的“言语”

多元的动画媒介实验与叙事策略同商业动画之间的关系就像“言语”与“语言”的关系一样,前者通过作者动画(author animation)多元的叙事策略批判后者的单一性,但是二者都没有跳出叙事结构的“符号性框架”。作者动画强调创作主体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在对动画媒介实验的过程中形成了“合题”的新的可能性。在强调媒介物质性作为动画生产的导向策略中,电影机的自动机制从对作者的精神绵延的物化作用中“解放”出来,成了连接作者意识、媒介形式的新主体。

第五章 合题:反“符号性框架”的生产策略

本章分为三个部分,探讨反“符号性框架”的动画生产策略。首先讨论的是人与机器的关系问题,在影像生成的过程中两者各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其次,动画逐层/逐格的制作形式自身就带有承载媒介物的实体性与意义的呈现方式,这也正是“合题”的生产策略的目的所在,因此,相较于动画符号—叙事结构建构的意义体系,以客体为导向的动画生产策略从某种角度上说建构的是一种“非意义化的”动画生产机制。最后,笔者以直接动画电影制作 为研究对象对这种生产策略展开分析,阐述反“符号性框架”的生产过程,以“叙事情节、片中片、无意识的隐喻”三种渐进式的研究方式来探讨画格成像本身发生的“事件”。


[1] 杨北辰在论文中列举了艾蒂安·索里奥(Etienne Souriau)在《电影性宇宙的结构与电影学词汇表》( La structure de l’univers filmique et le vocabulaire de la filmologie )中所列出的清单:从前期的摄影机、胶片、光源、置景、麦克风,到后期的剪辑台、调色与混音设备,再到贯穿始终的导演、演员以及各类人员,最终来到影院阶段的银幕、拷贝、放映机、观众……此外还有电脑、视频软件、DVD、DCP、手机屏幕等,这些都可视为“电影性物件”。[杨北辰.“新物质主义”视野下的电影媒介考古学[J].电影艺术,2018(3):12.]需要指出的是,从这份清单中可以看到动画电影与电影在制作范畴中的覆盖关系,这些物件作为电影系统的单元在动画电影的操作中依然有效,尽管在动画的制作过程中有几项通过动画师的处理变成了虚拟形态(如演员的表演、光源、置景等)。

[2] 症候(symptom)是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非常重视的一个心理现象,他甚至说过整个精神分析学就是起源于对症候的分析,症候是精神分析的理论出发点。“症候派生于被压抑物,它们宛如后者派往自我(ego)的代表。”(《精神分析引论新讲》)症候就是指被压抑的冲动的一些替代性的满足,是“受压制的观念的新的、人为的、暂时的代理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11.)
与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理解不同,拉康(Jacques Lacan)认为无意识不是原始的,它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语言结构。因此,他十分强调语言在进行精神分析治疗中的作用。患者经常不讲出让他受压抑的东西,所以治疗者就要从他如何讲他的故事进一步推测让他受压抑的东西。因此,他讲出来的东西就是他的“症候”,而在无意识中让他受压抑的东西就是他的病因,也就是他的本能语言或者欲望语言的结构。可以说,拉康的语义学对阿尔都塞(Louis Pierre Althusser)的“症候阅读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把拉康语义学中对无意识和症候的分析所得的结论和他改造后的精神分析治疗方法直接引入文本,对文本进行解读,从而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解读模式。
“所谓症候阅读法就是在同一运动中,把所读的文章本身被掩盖的东西揭示出来并且使之与另一篇文章发生联系,而这另一篇文章作为不出现存在于前一篇文章中……第二篇文章从第一篇文章的‘失误’中表现出来。”即在文本阅读中要发现存在的症候,不能只用“看”的方式直接理解文本内容,而是要通过作品中的空白、断裂等部分寻找真实的动机与隐藏的含义。(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M].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1.)可以说,症候式阅读作为一种结构主义的方法论,不仅能够看出已有的理论的沉默和空白,而且能够透过其所显现的理论框架解释理论的深层意义。
北大的蓝棣之教授将这种“症候式阅读法”的概念引入到文学领域中,将其解释为“一种无意识的结构”,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努力发现和说明文本的各种悖逆、含混、反常、疑难现象,即作品的症候,并以此切入文本的最深层含义,由作家创作的无意识动因深入挖掘、分析艺术创造的生动内核,重新阐释作品深刻、复杂的意义。
现如今,症候性在更大的场域中发挥着作用,如文化症候、社会症候等。
本书所指的“症候性”是发生在视觉机制中的,指动画媒介的物质性“凌驾”于符号—叙事的结构所引发的那种不确定性,并且直接反映在影像的呈现中。其原因来自动画生产“一仆二主”的二元性,详见本文所述。

[3] 托马斯·拉马雷,任教于加拿大麦基尔大学,教授东亚媒体与传播研究,出版了众多关于媒体历史和哲学的著作,其中包括《动画机器:动画的媒体理论》( The Anime Machine:A Media Theory of Animation )和《动画生态学:电视、动画和游戏媒体的谱系》( The Anime Ecology:A Genealogy of Television,Animation,and Game Media )。 5aIQPdkP+JwwNqEsyio2jeGqCtHvKmxNBSG+kHGRnJNYDmtEEJnP0LuhaAkKgzL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