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行为转换:从“翻译”到“表演”

译者的行为转换受到了译者的思维和角色转换的指导。以配音译制为例能够更加形象地说明这一点。作品中的人物对白是配音译制要加工的主要对象;人物对白又跟画面表演、音乐、音效等其他要素相互配合,是原作中的重要艺术元素。配音就是把原作中的语言撤下来,给人物说话的声音植入一套新的语言系统。其难度在于译语的语音和语义系统如何才能跟其他没有被置换的要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自然地不露任何马脚)。关于配音译制的经验方法,著名电影译制专家陈叙一根据四十年的创作经验做出了高度概括:“剧本翻译要‘有味’,演员配音要‘传神’。”这里的“有味”和“传神”不仅是配音译制艺术的创作标准,更是译制艺术创造屏幕魅力的关键所在。

配音脚本是译制艺术创作的起点,也是翻译的基础。如果从观众的视角看,配音的活动其实就是让外国人的嘴说中国话。但从译者的角度看,脚本的重要性在于它决定了配音的内容,也就是让演员说什么,这就有质量好坏之分了。好的配音脚本,语言应该是生动有趣、耐人寻味的,跟作品、人物、场景都能完美融合,这样观众就听不出破绽,而且听得舒服、听得过瘾,这就叫“有味”。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因为译者除了要深入了解作品之外,还要尽可能走进作品,也就是“入戏”——把自己的活动从一个被动的旁观者逐步升华为积极的参与者;其态度则是从“只要意思对了就行”转变为考虑人物的性格和心情,设身处地替人物说话,从而表达出真情实感。翻译通过采取“化”的手段使作品“有味”;译者通过从“翻译”到“表演”的行为转换“赋予”作品审美的价值。下面将通过译例分析进一步解释译者的行为转换过程如何赋予作品艺术的审美价值。

一、译文贴近生活谓之“真”

“贴近生活谓之‘真’”就是说译文在语言表达上要符合日常生活中人们说话的方式,做到自然流畅、贴近生活,这诠释了“生活化”的标准。只有这样,观众才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像人们在进行真实生活场景中的对话交流一样。

译例评析:电影《雨中曲》片段“争吵”

分析:原文①是一段争吵,男主角被Lina的过分行为激怒。翻译的语言要反映出人物情绪,“被掌声冲昏了头脑”这种说法不痛不痒,不符合人物在真实生活场景中人物吵架时的言语和情绪。原文②的意思是说Lina有观众缘,她的影片卖座、能赚钱。但是,从画面来看,译文1信息准确,却让观众感觉有点莫名其妙;而译文2经过变通,语义上虽然稍有偏差,但整体效果更符合情境,也更符合真实生活中类似场景的催场员说话的口吻。

译例评析:电影《加菲猫2》片段“逃避”

分析:原文①的两个译文版本中,“来电”和“夫妻相”更符合日常习惯,比“喜欢”和“配偶”更生动。原文②的译文1中“损”这个词属于流行语,较为通俗;译文3中“没药医”也符合日常表达用语的特征;而译文2中“跌落低谷”就比较枯燥。原文③的译文1中“绯闻男女”和译文3的“棒打鸳鸯”更加接近日常口语,因此要比译文2的说法更接近大众。原文④的译文1符合口语化的特征,译文2则离日常生活很远,观众看到“喷射气流”不能理解是什么;译文3采用了修辞手段,用哈利波特的扫把来比喻速度很快,很多年轻的观众都比较熟悉哈利波特,可以将二者联系起来。可以看出,想象力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原文⑤的译文1中“静态画”非常不可取,完全脱离了日常生活,让人听着云里雾里,而且跟加菲的口吻很不贴合。形容安静的、不说话的人一般多用“木头人”“雕像”之类的词语进行比喻,译文2用“道具”一词并不能表明原意,译文3则比较恰当明了。

二、译文突出主题谓之“善”

所谓“善”,表示良好、高明之意,例如善风、善言等。突出主题谓之“善”对应“风格化”的翻译标准。影视剧作为艺术产品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作品风格,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感受。作品风格的多样化带来了不同作品语言风格的多元特征。因此,对白翻译在与影视剧的主题保持一致的基础上,要贴近原作的主题风格,突出主题,并能起到和原文对白一样升华主题的作用。原作者通过影视创作想要表达的主题需要通过译文来实现与观众的互动,译者建构语言意义的同时也建构了作品的主题。所以,译者首先要对原语作品主题进行开掘,然后在译入语语境中重构原作的主题。

译例评析:电影《居里夫人》片段“癌症”

分析:如果按照字幕辅助观众理解剧情的标准要求,译文1和译文2没有本质的区别;而且从行文表达来看,也没有太大的优劣之分。但是,如果从译制艺术的角度来判断分析,按照作品的风格,考虑到话语间所弘扬的是科学家不惧个人安危的崇高精神,两者之间就有了语气和情绪上的差距。试对比“像癌症这样的?”“是的,皮埃尔,它甚至可以这样做”远不如“甚至像癌症?”“是这样,有可能治癌症”更加明确,更加能够突出主题。译文1“我们不知道它能做什么——为人民”语义模糊,语气也不肯定;而译文2“它对人类的作用将无法估量”则更清楚,更突出其重要性。译文1“你看不出来像这样的小事情跟它可能的意义比是多么不重要?”句子冗长、主题含糊,就不如译文2“你不明白吗?比起它可能产生的作用来说,我这点烧伤算得了什么?”语气肯定,而且对比鲜明。假如译文2是由译文1发展而来的,那么,这个修正译文、优化译文的过程就是“风格化”的具体体现。

三、译文生动有趣谓之“美”

“生动有趣”的意思是说译文的语言表达生动自然,具有生活的气息,能够贴近作品的语言风格、塑造人物的形象,重构话语的“机趣”。这样的译文才符合“优美”的标准。

译例评析:电影《居里夫人》片段“缠人”

分析:译文1采用直译的方法,意思和原文看似差不多,但经不起仔细推敲;比如,“做点什么”“收回去”“倒立着”“直到”“同样的”这些词语的意思其实是很模糊的,并没有把原文的意思说透,所以令人费解。译文2是经过加工的,每句话都能把意思点明,而且符合人物的性格和情绪。其中,“管管”比“做点什么”明了,“没办法”比“收回去”更合情理。“倒立”是直译,但这样的直译与实际不符,因为一个老人不会用这些“绝活儿”哄孩子吃饭,这里指的是“不容易”,译成“使尽了招数”更合乎原意,同时也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和逻辑。所以,译文2比译文1在趣味性上要高明得多。

此外,影视剧翻译要达到趣味化、情感化的要求还需要译者“入戏”参与“表演”。俗话说言如心声,指的就是话语反映人物的情感世界。译制片之所以能够再现原作的情感,就是因为译制的语言能够准确反映人物的情感。然而,人的情感是丰富细腻的,语言表达情感也是微妙的。在翻译的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是言不由衷,似乎不是真心话。要克服这个缺点,就要设身处地替人物着想,以达到思其所思、感其所感、言其所欲言的境界。所谓真情实感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译例评析:电影《凡尔杜先生》片段“看你问的”

分析:译文2里“看”相当于“多么有意思”,“亏”相当于“怎么能够”,“一”相当于“当的时候”,“就”与“一”相呼应,强调“总是”。通过这些字眼来对比两个版本的译文,我们不难发现,译文2比译文1听起来更“有味”。因为“看”“亏”“一就”等传达了人物流露出的情绪情感,这样的语言能够把观众带进人物的内心深处,所以听起来更流畅、自然、真实,值得仔细品味。假如译文2由译文1发展而来,那么,这其中所谓的“味道”就是“点化出戏”的结果。

译例评析:电影《居里夫人》片段“童话”

续表

分析:这段对白的场景是实验失败了,居里夫妇非常失望。女儿并不知道妈妈的心情,非要妈妈讲故事.Pierre灵机一动,给女儿讲了一个童话,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妻子的深情厚谊。这段对话的翻译基本准确,但不够精细,尤其是童话的主体部分语气平淡,缺少情绪变化。试根据情感化的原则改译这段对白,并从中体会词语与情感的关系。

通过上面的译例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由于中外语言的差异性,把原话直接翻译过来往往达不到“三贴近”的要求,所以译者必须进行转化,这就是“化”的意义。这里的“化”就是“点化”,使不顺、不美、不来劲儿的话“化”为听起来舒服、顺耳、来劲儿的话。一句话,翻译创造美感的手段就叫“点化出戏”。由此看出,配音翻译中使对白具有美感的“化”的手段才是翻译创造审美价值的体现。 w1P8lSh8haSsfIk7MYpCcBLF6/2DDxC50q2bh6jvZphf2fi1tRPXI/816Pyji8d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