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融合新闻理念变革

在融合语境下,传统的新闻报道和生产的一些准则和价值仍然有效,有的要素甚至变得更加珍贵,比如专业性、现场性。但是,为了适应新的语境,很多生产方式和理念的确发生了变革。生产平台、生产机制、产品形态、生产主体、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传播载体、服务对象等诸要素都在发生全新的变革。

图2-1-1 媒体生产传播要素的变革

一、全媒体生产平台

媒体融合发展促进单一媒体内容生产融合为全媒体生产平台,平台型媒体应运而生。信息传播不再由单一介质承载,平台成为信息集成与发布的综合体。更重要的是,平台型媒体不仅能够用多样的方式呈现丰富的新闻内容,还能够沉淀用户信息,进一步开发用户资源,成为搭建社会关系网络的枢纽。乔纳森·格里克(Jonathan Glick)提出了Platisher这个合成词,指平台和发布者的混合体。 平台型媒体具有内容生产、编辑整合以及把关的功能,也具有容纳用户数字内容的实体。其背后逻辑是生态的聚合—力图一站式满足用户尽可能多的需求。

1.平台功能

对于主流媒体而言,平台首先是一个媒体技术架构或生态系统,作为实体载体,提供存储能力的云平台、新闻客户端。平台集成并呈现信息,收集并整合数据,同时也是社会关系网络搭建的枢纽。其次,平台是一种体制变革、机制重构,是大脑和枢纽。最后,平台是整合、融合、开放和共享的一种思维方式。

2.平台分类

按平台性质划分,可分为主流媒体平台和商业平台,商业平台如今日头条移动资讯平台、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主流媒体平台按照平台所属媒体的资源规模进行划分,可分为中央级、省级、地市级、县级,不同级别影响平台的定位和功能选择,包括内容生产、商业模式的构建等多方面。按平台的功能进行划分,可分为综合型、内容主导型、政务主导型和服务主导型。

综合型平台—开展多种经营,在平台功能上涵盖资讯、服务、娱乐等多个板块,传统媒体单一的信息服务转变为信息服务基础上的价值挖掘、提升与开发,从而形成精准的社群和个人服务,比如“浙江新闻”移动客户端主要提供新闻资讯以及浙江省政府独家授权的信息。通过优质内容吸引用户,是数字娱乐平台和智慧服务平台实现用户价值变现的重要基础。

内容主导型平台—专注于内容生产、聚合和分发,在内容领域深耕,生产优质内容,以内容型端口为切入点吸引用户。内容主导型平台对于采编流程的革新明显,再造程度更大,主题的选择更严格,内容的生产更专业。典型代表为央级、省级媒体和部分商业平台,如人民日报社的“党媒信息平台”和“人民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央视频”,湖南广播电视台的芒果TV,南方报业集团的“南方+”和爱奇艺平台。

政务主导型平台—将政务作为入口,各级党政部门入驻,打通多个民生服务窗口,实现网络政务公开和移动政务办理,通过政务服务吸引用户,通过优质政务内容留住用户。比如湖北广电以新媒体客户端“长江云”为基础,建设覆盖全省、功能完备、互联互通、运行通畅的长江云移动政务新媒体平台。

服务主导型平台—提供与城市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基于当地的民生服务,如公共缴费、挂号预约、票务预定、理财购物等一系列多元化的便民服务。地市级媒体,如湖南长沙的一站式“互联网+”城市综合服务平台“我的长沙”,汇集政务、公共和社会服务、融媒体资讯于一体,形成“城市服务+融媒体”深度融合平台。

二、新闻生产流程再造

传统新闻生产是单一媒介的内容生产,融合媒介的新闻生产必定会打破过去的生产模式,形成流程再造。

1.全媒体“中央厨房”内容生产机制

由于媒体组织旗下多产品和多个平台终端的出现,为了统一协调资源,提升效率,传统的单一信息生产方式与流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媒体“中央厨房”内容生产机制应运而生。“中央厨房”最初源于连锁餐饮企业的中央厨房的管理和运作方式,也是工业化、标准化的生成模式。它主要是指在规模化与标准化的餐饮业中,实现原料采购、加工和配送统一,通过集中规模采购,实行集约化生产,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通过标准化、专业化的工序,能够保证质量。全媒体借助“中央厨房”的理念,将工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生产与分发模式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但其“内涵、外延、流程以及具体细节都被重新设计和定义” ,从而建设符合多种介质特点的全媒体信息处理平台,其核心内容就是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平台发布,打破了按照介质区隔、各自为政的采编发模式,从而有利于实现“管理的扁平化、功能集成化、产品全媒体化” 。“中央厨房”不仅仅是跨部门、跨媒介、跨终端的新闻生产、发布和监测的融合平台,更是一种生产传播机制。在这里,我们可以简洁地用三个词来概括:整合、融通、多元。

整合,即统一技术平台支撑。首先要在媒体层面建立一个共享技术平台,形成一个策采编发的大脑和神经中枢,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电信等媒介形式进行融合集成。比如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全媒体平台、新华社的“全媒体报道平台”、BBC的“未来媒体与技术部”等。

融通,即统一采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混编,成立大编辑部,创新采编流程,对新闻素材进行多层级、多层次开发,实现一次采集、多形态生产、多(全)时段展示、多介质传播。

多元,即多元呈现。整合加工所有传统产品与新媒体产品的生产线与生产能力,生成报纸端、广播端、电视终端、互联网页端、移动新媒体端等多元产品,最终在媒体组织拥有的所有媒体平台上发布,实现生产环节的集约化和多样化。这一生产方式的理论基础最初来源于“水波纹”理论,即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犹如石落深潭,媒体报道恰似波纹荡漾,由里而外,不同形式的报道逐渐散开,这是对新闻事件最大的开发。比如,美国道琼斯集团旗下的《华尔街日报》、CNBC电视频道和网站等不同媒介以此方式对一个事件形成不同层次的报道。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央厨房”的生产方式延伸到了新媒体的不同产品。

图2-1-2 全媒体内容生产传播流程

在目前的实践中,融合新闻生产流程再造具有多种模式,主要根据媒体的规模和资源体量来做切合自身的生产融合与流程再造。目前主要有以下三个层次的流程再造与融合:

第一,全媒体中心。采用灵活多样的统分结合的方式,把媒体组织内的各个采编发部门集中起来,成立统一的指挥调度中心,对于重要的事件和主题进行统一策划,统一管理、指挥、调度采编力量,各子系统各取所需,对内容进行不同形态的加工以及各渠道终端的传播。

第二,全媒体平台制。依靠大数据和物联网,建立统一的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形成平台中枢,把媒体组织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进行整合,系统重构。

第三,全媒体行业建设。从内部的融合建设扩展到行业融合建设,建设跨区域、跨行业的生态型平台系统。如人民日报社的“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新华社的“现场云”。省级媒体的融合平台如“长江云”“赣鄱云”等,形成三种类型功能的融合平台:建构本省“报网端微”汇聚、服务、管控的区域融合型媒体网络;建构媒体、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结构联合互动、协同共享的传播体系;建构省、市、县三级媒体在内容、用户、技术、终端纵向共享的传播体系。

2.融合生产流程再造的审视

流程再造为融合新闻的集约化生产、多平台传播,从而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但新生事物也出现了与之对应的问题,有着诸多期待被解决的困惑。不能简单地把“中央厨房”式的生产流程再造理解为“一锅烩”式的混合工作,这也是融合新闻生产流程再造不断要调适的方面。

第一,一体策划问题。一方面,作为神经中枢和大脑的“中央厨房”生产模式,对指挥、调度和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指挥的“厨师长”在全媒体意识、针对性的报道产品策划、人员的调配方面都要有很高的艺术;另一方面,这样的一体策划多出现在重大主题报道或突发事件中,而日常的新闻采集还是以前采记者的自主选择、后方编辑根据上传的素材进行二次编辑和整合为主。

第二,内容同质化问题。首先是一次采集的问题。前方人员的一次采集虽然尽量兼顾文字、图片、视听影像等不同媒介的需求,但由于采访现场的客观原因,素材的采集未足够丰富,或者记者的全媒体思维和采集能力受限,一次采集的素材并不能满足多种媒介的需求。其次是多元生成的问题。一次采集的素材进入后台以备各取所需,但移动端要求快捷高效、视频追求形象生动、音频追求现场感染力、报纸追求深度、网站追求综合,差异化不同层次的诉求,需要建立在丰富而完备的素材基础之上,这对一体策划和前期采集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面对相同的素材,后期编辑若没有全媒体思维和编辑能力,则容易产出同质化内容。

三、新闻报道产品分化与融合

新闻报道产品突破媒介介质,在分化与融合中突破边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适应各种场景的产品。

1.创意突破与要素重组

这是一个突破边界、重组要素的时代,从内容角度而言,媒体融合作品表现出对传统叙事、表达、呈现、传播的突破,这一方面基于技术提供的可能,另一方面也在于我们根据用户的体验和观感而对技术的深度挖掘。一切的创意表达建立在技术基础之上,一切的创意表达也都是为信息的呈现和体验的友好服务的。在可视化呈现上,人像抠图、一镜到底、虚拟动画与实景结合等要素重组的创意表达,为视听语言丰富、表现力强的短视频锦上添花。短视频新闻《老外看中国:英国小哥细数“两会”关键词》 ,采用人像抠图和虚拟动画技术,将英国小哥方丹的形象缩小后置于办公桌上,通过与办公用品、虚拟人手的萌态互动和一镜到底的动画制作,带用户回顾几十年全国“两会”热词,简洁明快地梳理讲述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

《老外看中国:英国小哥细数“两会”关键词》二维码

2.融合创新

在此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过去的连环画、漫画、插画、版画、沙画等形式在新媒体中的创新运用,如《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遵义老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H5|改革开放40年·长沙有多“长”》《震撼!一张长图带你领略港珠澳大桥》等;看到了动画、无人机航拍、信息与数据可视化、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AR)等技术叠加与融合的创新,如《公仆之路》《无人机航拍 换个姿势看报告》《全息交互看报告》;也看到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各种媒介形式的融合创新,如《ofo迷途》《海拔四千米之上》等。从内容本身而言,媒介边界、技术边界、类型边界、形态边界都在突破、融合、重构。因此,创作者的融合思维是形成创新创优的重要思维方式。反观一些作品,过于简单,单纯套用某种技术,把传统的文字或视频进行转换,缺乏整体的设计与创意,缺乏化学效应的融合,只得躯壳而无实质。

四、内容生产主体

新闻内容生产由传统的媒体自采自播的专业生产,演变为专业化和社会化协同的融合生产,原创内容结合用户生产内容,以及发现与整合的其他内容,内容来源越来越多元化。随着技术的变革,传统媒体的定位由原有的内容生产向整合型媒体平台发展,平台的开放性和整合性使原有的内容生产者由单一的专业媒体转向多元化的生产者,新闻生产形成了职业机构生产(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OGC)、专业生产(Professionally-produced Content,PGC)、用户生产(User-generated Content,UGC)、机器生产(Machine-generated Content,MGC)的模式,极大地释放了新闻的生产力。

图2-1-3 多元化的新闻生产

1.职业机构生产

职业机构生产指媒体组织和政府机构媒体生产的内容。移动新媒体平台的建立,也促使我国各级政府开设、运维社交账号,生产发布微信公众号推送、微博、短视频等内容。因此,职业机构生产演变为各级主流媒体和各级政府机构媒体,如“阳光天平”“共青团中央”“国资小新”等多元化内容生产和传播的格局。

2.专业生产

专业生产指具有专业媒介素养的个体或团体借助社交平台生产传播信息。他们借助现在或曾经的媒体经历和所受到的专业训练,进行多元垂直化的生产,如“梨视频”“一条”“二更”等生产机构。

3.用户生产

用户生产指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用户借助大众化的媒介工具如手机、行车记录仪、无人机、城市和交通监控摄像头,通过社交平台发布信息。他们往往是突发事件现场的第一记录者,也是许多新闻线索和信息的披露者,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蜘蛛猴面包”等众多在武汉的拍客等。

4.机器生产

机器生产是指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机器辅助内容生产和机器自动生产,主要包括机器新闻采集和内容生产两大方面。

第一,机器新闻写作。基于大数据和算法的全自动化新闻生产,依靠网络爬虫和社交机器人,搜集分析数据到生成新闻仅需几秒钟,对于财经等数据导向型新闻成效较显著。2016年,《华盛顿邮报》推出自动写稿机器人Heliograf,通过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合,将信息与事先置入的报道模板进行对应,自动生成新闻稿。 2015年9月,我国腾讯公司开发了Dreamwriter写作机器人,推出了首篇机器写作稿件《8月CPI同比上涨2.0%创12个月新高》。

《新华社2018两会MGC—政府工作报告》二维码

第二,综合机器新闻。以全国两会为例,新华社2017年年底推出的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集2410(智能媒体生产平台)、新闻分发、采集、版权监测、人脸核查、用户画像、智能会话、语音合成八大功能于一身。2018年3月6日,新华社媒体大脑从5亿网页中梳理出两会热词,用15秒生产出第一条两会MGC(机器生产内容)视频新闻—《新华社2018两会MGC—政府工作报告》,媒体大脑通过词云、数据、图表、图片的呈现和分析,不仅对比最近五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新热词、新亮点、新趋势,还列出了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当天排名前十的舆情热词,在100,746张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图片中,精选出100张并展示最热门的1张。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与搜狗合作的AI新闻男女主播通过人脸合成技术、语音生成技术以及表情合成技术形成具有真人感的虚拟主播,降低了新闻后期制作成本,同时在新闻现场采用语音转文字的技术,大大节省了新闻制作的时间,提升了新闻报道效率。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智能创作机器人”亮相。该机器人基于AI+5G技术,虽然没有实体形象,但5G智能采访、AI辅助创作、两会新闻追踪、全媒体智能工具箱、智能生成视频等功能一应俱全,为“策采编发”全程提供智能支持。

第三,机器辅助内容生产。比如,今日头条资讯平台通过大数据算法辅助用户,自动生成建议的视频封面,以及机器剪辑体育赛事集锦等。此外,还有人工智能审核,依靠算法核实真伪,剔除敏感信息和不良信息。新闻对话机器人通过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技术等以文本或语音的方式与用户自动交流,会话界面和人格化表达模拟对话场景,形成用户的交流体验感。

五、传播方式

传播方式从传统的大众传播向分众化传播、个性化传播演变。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媒体型、关系型、算法型。 媒体型是传统的传者为中心的内容分类,关系型是社交关系基础上的信息共享,而“算法转向”是基于用户兴趣、行为和场景的传播,形成算法基础上的多元化生产以及个性化匹配,依靠智能生产、智能分发,通过产品定制、精准推送满足用户喜好和场景需求。现有的推荐算法主要有:

第一,根据用户需求的个性化精准推荐,包括基于用户数据建模,为用户模型推荐新闻产品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基于用户的历史消费数据,推荐相似产品的内容推荐算法;基于数据推导出的用户偏好,推荐产品的关联规则推荐算法。

第二,基于关键词(标签)的搜索量进行排名推荐、平台实时显示搜索热度。用户获取信息的行为被信息化,从而使搜索行为具备信息生产属性。

第三,社交型推荐基础上的信息分发,通过用户在社交圈层中的分享、转发,形成信息推荐。

从以上三种类型的算法推荐可以看出,单纯依靠技术推荐,缺乏“把关人”和“主流价值”导向,虽能满足个性推送,但却无法实现价值引领。因此,媒体也在积极探索在方法上将价值判断、人文关怀注入人工智能的基础架构,在方式上采取主编推荐和算法推送相结合,以期达到三个统一:一是主流价值引领与个性需求满足相统一,二是娱乐互动与公共价值相统一 ,三是内容精品意识与算法推荐机制相统一。比如,人民日报社“人民号”的“党媒算法”,积极探索主流价值,纾解“算法焦虑”。

六、传播渠道

传播渠道从传统的报纸发行、广播无线电波传输、有线电视传输等变革为宽带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和卫星互联网。更重要的是,基于此技术渠道的变化是适应社交、本地、移动(SoLoMo)的传播诉求,进行内容传播和用户社交,基于地理位置的应用服务(LBS)、线上到线下的多元化传播(OTO)等定位技术和传播手段,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的信息和服务需求。

七、传播载体

传播载体从传统媒体的纸质、广播收音机和电视机终端扩展到固定和移动网络端,如电脑和手机,通过社交化、互动化的社交网站(SNS)、移动应用(App)等触达用户,将发行量和收听率、收视率新闻转向为流量新闻。

八、服务对象

从传统的观众(Viewer)、受众(Audience)演变为用户(User),对媒体产品的消费从“后仰式”被动观看变为“前倾式”主动使用。回顾大众传播效果理论发展史,从传统的“魔弹论”到“有限效果论”,乃至“使用与满足理论”,大众传媒对受众的控制越来越稀释,而用户的主动权越来越大。因此,传统的“我播你看”的格局完全被颠覆。以用户为中心,如何满足用户需求,甚至主动获取用户信息并预测用户需求成为媒介变革时期媒体的出发点。

互联网传播的市场逻辑和商业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革,传统以产品为主导逻辑的市场转变为以用户为主导逻辑的市场。通过对用户大数据的搜集与分析,为用户进行精准画像,从而提供更为垂直和细分的内容和服务。新闻信息的个人化定制成为新时期信息消费的模式,但由此带来的个人化的信息消费与公共利益信息缺失的矛盾、知识沟的问题是否愈加明显,值得探讨。

记住

融合新闻中,生产平台、生产机制、产品形态、生产主体、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传播载体、服务对象等诸要素都在发生全新的变革。 XIpIDTJK3i8IZdncsb2Ck4w782XPWMNb7TLDOFdDroPlpFMDz2bLf9KIkTZXaRT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