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一般有以下八个步骤。
研究主题的选择是任何科学研究的第一步。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问题的选择难于对问题的解决。那么,如何选择研究的主题?
一般而言,根据主题的特殊性和深入性的原则:主题应是独特的,与其他研究不同的;主题应是深入的,并能包容相关的研究。
传播学研究的题材一般分为两大类:为解决某个特定的传播问题而设定的题材,为建立某种传播理论而设定的题材。我们选择主题时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选题是否确有意义?理论框架是否可以建立?后继步骤是否可行?研究的结果是否可以推广?经费和时间的要求是否可行?
选择主题一般通过以下方法:
(1)根据个人的观察、思考和体会;
(2)参阅有关的文献资料;
(3)咨询有关专家、有经验的研究者或业界工作者;
(4)进一步考虑初选研究主题的价值,以最终确定选题。
例如,以下为往年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专业部分研究生的选题:
1.互联网与欠发达地区社会发展研究——互联网在西部农村的两种应用模式的探讨(王锡苓——2002博)
2.信任类产品营销传播心理效果的线索评价方法研究(张春河——2004博)
3.互联网对同性恋族群身份认同的影响(朱川燕——2001硕)
4.大学生与色情信息——信息行为与第三者效果研究(黄可——2002硕)
5.对我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界信息互动状况的网络分析(南隽——2001硕)
6.女性受众的角色期待与媒介建构的关联性研究(吕飞——2003硕)
7.从受众态度、行为看公益议题传播——以北京市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行为为例(王仕——2003硕)
8.采用ZMET技术透视受众的互联网使用与满足——以网络购物为例(黄鸣——2003硕)
9.家庭沟通模式与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关联性研究(李维——2004硕)
10.解析中国大陆流行音乐中的性别角色(朱方——2004硕)
11.文化接近性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研究——以北京大学生海外剧观看与解读行为为例(种道荣——2004硕)
12.艾滋病感染者媒介形象的建构(王楠——2004硕)
13.家庭社会化视角下媒介素养影响因素研究——以南宁市中学生及其父(母)媒介素养调查为个案(江宇——2005博)
14.俄罗斯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以对《共青团真理报》的内容分析为例(吴彦——2005硕)
15.冲动性购买的影响因素研究(郑春丽——2005硕)
16.媒介榜样与青少年道德观念及行为的相关研究(王迎迎——2005硕)
17.第三者效果的检验与分析——以媒介与女性瘦身倾向之关联为个案(姚慧——2006硕)
18.品牌传播中品牌来源地效应的研究(李亦兰——2005硕)
19.网络利他行为影响因素之探索——以大学生上网者为例(陈曦——2005硕)
20.中老年人对网络健康信息的使用与满足研究(韩妹——2006硕)
21.对议题属性的互动——以“东莞扫黄网络舆情”为研究对象(张晓家——2006博)
22.媒体建构的河南形象(刘志永——2006硕)
23.SNS用户网络接触行为的心理研究——以开心网为例(郭勇——2007硕)
24.网络论坛传播中的言论螺旋——以范跑跑事件为例(何慧媛——2007硕)
25.转型社会中舆论对女性权益保障的影响研究(唐觐英——2007博)
26.从央视新闻的报道中看媒体社会责任的实现(王静——2007博士后)
27.微说服传播机制与应用模式研究(姚紫虹——2007博)
28.我国网络媒体可信度测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詹骞——2007博)
29.大众媒介新闻框架下的农民工形象图景(张灵敏——2007硕)
30.中国国家形象的海外媒介建构与受众解读(赵静——2007硕)
31.互联网情境下意见领袖形成机制研究(陈旭辉——2008博)
32.中学生使用即时通讯之网络使用动机研究(牛义周——2008硕)
33.SNS网络用户行为与社会资本关系研究(田卉——2008博)
34.世界主流媒体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魏洁——2008硕)
35.主流价值的构建与传播(姚艳霞——2008硕)
36.媒介消费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黄可——2009博)
37.基于微博的互动与品牌关系相关性的实证性研究(李佼佼——2009硕)
38.微博客涵化作用效果研究(刘绩宏——2009博)
39.全国哀悼日报道的媒介框架分析(沈绅——2009硕)
40.三十载除夕的舞台表述——传播学视域下的春晚实证研究(王娟——2009博)
41.微博利他行为研究(赵璇——2009硕)
42.大学生微博使用行为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朱文琪——2009硕)
43.私营企业家群体的新闻框架分析(郭勇——2010博)
44高校保安员身份认同感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李鹏翔——2010硕)
45.互联网情境下控烟议题的传播过程研究(万幸——2010硕)
46.《致富经》栏目对农民致富观念的影响——以山东枣庄为例(王辉——2010硕)
47.城市融入的虚拟困境——新媒体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影响研究(翁立伟——2010博)
48.我国传统媒体官方微博的内容生产与传播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钟杏梅——2010硕)
49.他者凝视下的文化再生产——乡村传播网络与共同体重建研究(谭华——2011博)
50.《人民日报》与@人民日报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的政治修辞实证研究(滕红真——2011硕)
51.技术批判与文化反思——新浪微博中知识女性的话语空间与自我建构(杨克青——2011博)
52.网络广告的第三人效果研究(张莉——2011博)
53.框架理论下中美跨国人文地理类纪录片文本比较研究(张翼——2011硕)
查阅文献是选择主题后必不可少的工作,一般而言,只有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才能明确地回答以下关键问题:对类似的主题前人已经做过哪些研究?取得了什么样的结论?使用的方法是什么?等等。在此基础上,才能对所选择的主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考虑。
在查阅文献时,可供参考探讨的文献来源一般包括专业刊物、普通刊物、研究摘要、档案资料、未发表的研究报告或资料、网络资料和信息等。
具体来讲,查阅文献时需要重点了解的问题主要有:
(1)以往有过哪些相似或相关的研究?
(2)以往的研究有哪些主要的发现?
(3)以往的研究还有哪些未解决的问题?
(4)对这些未解决问题的研究,原研究者和其他研究者有何建议?
(5)以往的研究采取了什么研究方法?
(6)研究方法是否科学?
(7)这些研究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何启发?
从某种意义上讲,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还要困难。提出问题往往需要从现实的社会环境入手,找出值得研究且对传播学科学发展有益的问题实属不易。潘忠党教授在一次访谈中提到,所谓“学问”,就是学习提问。并说“问”是导致“学”的途径:“没有提出问题的‘学’是空泛的,当然也是‘脱离实际’的;它是既无‘学’也无‘问’,而且是因无‘问’而不‘学’。” 因此,如何学习提问是值得重视的。
一般而言,研究问题可以分为管理决策问题和调查研究问题。管理决策问题是管理者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回答决策者需要做什么。它是以行动为中心的,关心的是决策者可能采取的行动。如某电视台频道的管理决策问题:是否需要改版?如何改?如何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而调查研究问题则不同,它是研究者所要着手处理的问题,回答的是需要什么信息,以及怎样最好地、有效地得到这些信息,它是以信息为中心的。
例1,某电视台频道的管理决策问题,具体包括:是否需要改版?如何改?如何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此,SSI(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给出的调查研究问题包括:
(1)确定频道现有听众和潜在听众的特征;
(2)现有听众和潜在听众的需求(包括心理需求);
(3)改版后节目的收听倾向;
……
针对这些调查研究问题所需了解的信息为:
(1)该频道现有听众和潜在听众的基本特征、收听动机、收听习惯、生活形态、消费行为、广告接触行为等;
(2)现有听众对该频道各种节目的满意度、意见和建议;
(3)对该频道的形象描述,与竞争台的比较;
(4)对各种可能进行的节目调整的版本的评价和收听倾向。
例2,中日友好医院院长的管理决策问题:为什么门诊量不满?如何改进?如何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此,SSI给出的调查研究问题包括:
(1)确定中日友好医院在患者中的形象;
(2)医院现有患者和潜在患者的特征;
(3)现有患者和潜在患者的需求和意见;
(4)医院职工的现状和意见等。
针对这些调查研究问题所需了解的信息为:
(1)医院的知名度,患者对医院的了解度、满意度;
(2)现有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的特征、来院动机,对医生和护士的评价,对各科室病房的评价,治疗效果;
(3)现有患者对医院各种服务的满意度、意见和建议;
(4)现有患者对中日友好医院和北京市主要竞争医院的比较评价;
(5)医院职工的基本情况,对各级领导的满意度和评价,对医院条件(软、硬件)的评价,对医生护士的评价,对医院科室的评价、改进措施、个人满意度等。
需要注意的是,研究问题不能定义得太宽,也不能定义得太窄。另外,研究问题应当是可操作的。问题越大,与学术准则之间的张力就越强,越难达到理论的准确表述,就越难达到理论与观察之间的密切结合,即越容易大而无当。问题越小,它与研究价值和理论潜在的普适程度之间的张力就越强。所以,要选择最适合自己考察和理论阐述的问题。我们更主张“以小见大”的研究问题。当然大与小没有明确的、一成不变的标准。“对于初学者,由于驾驭的经验尚不足,问题应该偏小,力求能够在资料有限的条件下渗透表象、挖掘内涵。”
首先要明确研究假设是什么、作用如何。
在传播学研究课题的设计中,提出研究假设是十分重要的一步。研究假设是研究者根据传播学和相关学科的有关理论和事实,或以往相关研究的发现或结论,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涉及总体的某些可能的结论,所提出的关于某些因素或现象间的相互关系的、仍未证明的陈述或主张。假设常常是对理论框架或分析模型中规定的两个变量或多个变量间关系的一种试验性描述。
理论假设指研究方案或理论框架中涉及的假设。例如,在传播学研究中著名的“沉默的螺旋” 和“涵化理论” 中,就包含不少理论假设。由于还未达成共识,这些理论假设今后仍需要继续被各种实证研究验证。
假设在表述形式上是“陈述式的”,不采用提问题似的“疑问式”,可以进行统计上的检验。一个研究中,理论框架下一般会有若干个待检验的假设支持。
例如:“性别与媒介接触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理论发现,研究假设可包括:
男性比女性更多地接触报纸、广播和新媒体;
女性比男性更多地接触电视;
男性比女性更喜欢新闻、体育和科技知识节目;
女性比男性更喜欢娱乐、电视剧和保健知识节目,等等。
假设比调查研究问题更具体深入,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答案问题,还陈述了某种关系或对总体做了某种判断,并且可以进行统计上的检验。
假设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提示研究方案设计中应该包含的变量。例如,对于“目前我国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中经常接触网上信息的比例大约超过了30%”这一假设,在研究设计中就可能需要包含若干变量,如“职业”“工作性质”“使用电脑的频度”“使用电脑的目的”“使用互联网的频度”“使用互联网的目的”“接触网络信息的频度”等。
在研究方案或理论框架中涉及的假设和实际利用统计方法进行检验的假设是不完全相同的。前者是研究者感兴趣的理论假设,在统计上也叫备选假设或对立假设(alternative hypothesis),常用H1、H2、H3表示;后者是按照统计检验的原则陈述的假设,在统计上称为零假设、原假设或虚无假设(null hypothesis),常用H0或H01、H02、H03表示。零假设一般都表述为“无显著差异”的假设。拒绝零假设就意味着“差异是显著的”,因而就要接受备选假设。例如香港城市大学学者祝建华在“中国公众意识调查中的‘不知道’:个别问题无回答时有关被访者和有关调查自身的双重原因”的研究中 ,根据各种理论的回顾和实际可用的数据,提出了三个理论假设H1、H2和H3。每个理论假设又可以具体地分解为如下若干个备选假设H1a、H1b……H2a、H2b……H3a、H3b……
H1:中国的被访者在调查中做出项目无回答(INR)的反应的可能性受他们个人背景特性的影响。
H1a: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可能做出项目INR的反应(年龄的影响);
H1b:女性比男性更可能做出项目INR的反应(性别的影响);
H1c:受教育差者比受教育好者更可能做出项目INR的反应(教育程度的影响);
H1d:农民和蓝领工人比教授和学生更可能做出项目INR的反应(职业的影响);
H2:对调查的问题做出项目无回答的反应的可能性受所问的特定问题的特征的影响。
H2a:一个问题在调查的后一部分问比在调查的前一部分问更可能导致INR(疲劳的影响);
H2b:长的问题比短的问题更可能导致INR(任务难度的影响);
H2c:国外主题的问题比国内主题的问题更可能导致INR(主题熟悉程度的影响);
H2d:具有中立性选项的问题比没有这种选项的问题更可能导致INR(用词含糊的影响);
H2e:政治敏感性高的问题比政治敏感性低的问题更可能导致INR(主题敏感性的影响);
H3:对调查问题回答INR的可能性也受这项特殊调查特征的影响。
H3a:一年中早期进行调查比晚期进行调查更可能导致INR(时间的影响);
H3b:在非主要城市中进行调查比在主要城市中进行调查更可能导致INR(地理位置的影响);
H3c:政府机构发起的调查比学术机构发起的调查更可能导致INR(发起者的影响);
H3d:在公众场所进行调查比在家中进行调查更可能导致INR(地点的影响);
H3e:在调查的开头部分询问人口统计资料比在结尾部分询问更可能导致INR(增加敏感性的影响)。
在实际的数据分析中,研究者的理论假设(备选假设)都可以转换为待检验的零假设,方法是将备选假设中的相应陈述修改为“无显著差异”的陈述,或者是“不比……更……”的陈述。例如,备选假设H1“男性和女性经常收看《新闻联播》的频度有显著的差异”,与之对应的零假设H01为“男性和女性经常收看《新闻联播》的频度没有显著的差异”。另外,备选假设H2“男性经常收看《新闻联播》的频度高于女性”,与之对应的零假设H02为“男性经常收看《新闻联播》的频度并不比女性更高”。
如果用数学符号或公式表述,则为:
H01:Δ=π 男 -π 女 =0;H1:Δ=π 男 -π 女 ≠0(1-1)和
H02:Δ=π 男 -π 女 =0;H2:Δ=π 男 -π 女 >0(1-2)
其中π 男 和π 女 分别表示男性和女性中经常收看新闻节目的比例;式(1-1)表示的是一对双侧检验;而(1-2)表示单侧检验。注意,在双侧检验和单侧检验中,零假设都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备选假设。
针对上述“无回答项目”中的假设,也可以给出其备选假设对应的零假设(见表1-2)。
表 1-2 “无回答项目”研究中的部分零假设和备选假设的比较
在传播学研究中,我们经常可以通过模型(model)或模式,对各种传播现象、传播理论和各种理论假设进行简洁的描述,勾勒出理论框架中研究对象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及联系的结构、方向和强度。模型是理论的一种简化形式,具有构造、解释、启发和预测等多种功能。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使用任何一种模型都存在一定的风险,这是因为模型不可避免地具有不完整性、过分简单以及含有未阐明的假设等缺陷。适用于所有目的和所有分析层次的模型显然是不存在的,重要的是针对自己的研究目的去选择正确的模型。
传播模型可以分为描述性的传播模型和分析性的传播模型:描述性的传播模型描述和解释传播的过程,描述各种学说或学派等,一般不适合直接用于定量分析。分析性的传播模型是概括性地、具体地使用变量及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来表示某个系统或过程,一般可直接用于定量分析。
传播模型可以用文字式、图示式、数学式表示,或者这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来表示。现分述如下:
(1)文字式模型
文字式模型通过话语叙述传播现象或理论。例如早期传播学研究中的拉斯韦尔公式(who,what,which,whom,what effect,简称“五W模式”)可描述如下:
描述传播行为的一个方便的方法,是回答以下五个问题:
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
(2)图示式模型
图 1-1 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及其相应的传播过程基本要素
图 1-2 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ACSI)模型
图示式模型用直观和简洁的图形、线条勾画出一些已知存在而又无法看到的变量间的联系,用以表示这些联系的结构、方向和强度。它具有结构性和功能性两种类型,能直接或间接地用于统计分析的模型/模式基本上都是功能性的。从逻辑上讲,图示式模型常常是推导数学式模型的预备步骤。其中图1-1和图1-2分别是结构性和功能性图示式模型的示例。
在图1-2的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
输入变量:顾客期望、对质量的感知、对价值的感知;
结果变量:顾客满意度、顾客投诉、顾客忠诚;
箭头:单向箭头表示一个变量(箭头起始)对另一个变量(箭头终结)可能存在直接的效应;双向箭头表示两个变量之间是一种相关关系,或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一般来说,单向箭头常常是从自变量指向因变量,或是从自变量指向中间变量,也可能是从中间变量指向因变量。
在图1-2中,6个变量均为潜在变量,都不是可以直接测量的。我们将这些潜在变量逐级展开,建立可以直接测量的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总的测量目标“顾客满意度指数”;
二级指标:上述6个潜变量;
三级指标:由二级指标具体展开而得到的指标,符合不同行业、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特点;
四级指标:由三级指标具体展开,为问卷中一系列操作化的测量题项。
(3)数学式模型
数学式模型使用方程式或其他数学公式,可以清楚具体地规定各研究要素或变量间的联系,这种联系通常用方程式或其他数学公式来表示。数学模型中一般都包含有待估计的参数和误差,它可以帮助研究者确定研究方案,同时也具有便于操作处理的优点。尤其是现代计算机和统计软件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数学模型的应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许多现成的统计软件已经能基本满足各种复杂条件下统计模型的参数估计和检验的任务。
例如,祝建华教授在前述的“中国公众意识调查中的‘不知道’:个别问题无回答时有关被访者和有关调查自身的双重原因”的研究中,采用了一种被称为“逻辑斯蒂克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的统计数学模型,用以描述“项目无回答”INR与可能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以此模型估计了14种因素对INR可能影响的强度(大小)和方向(正负):
logY=b 0 +b 1 Age+b 2 Sex+b 3 Education+……+b 14 Setting
式中,log表示对Y取对数,Y表示发生“项目无回答”(INR=1)的概率与不发生“项目无回答”(INR=0)的概率之比,即
Y=Prob(INR=1)/Prob(INR=0)
在实际分析时,分别用INR=1(被访者表示“我不知道”“我没有什么看法”“我不想回答”或“没有回答”等)和INR=0(被访者给出了实在的回答)的比例来估计这两个概率。而14个自变量的意义如下:
Age为被访者年龄的标准化得分
Sex为被访者的性别,规定男性=1、女性=0
Education为被访者文化程度的标准化得分
……
Setting表示访问的地点,规定在工作地点或公共场所=1、在家中=0
在传播学研究中,文字式模型、图示式模型和数学式模型经常是相互补充的。这些模型可以帮助研究者设计研究方案,明确所需设定的假设、所需调查的问题以及适用的统计方法等。
明确了研究问题,给出研究假设或模型后,就需要选择适用的研究方法和设计研究方案。
设计研究方案就是给出进行研究的一个框架或蓝图,其中包括获取所需信息的详细过程。研究方案中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选择研究方法;(2)选择收集数据的方法;(3)定义所需的信息;(4)规定变量的测量方法和量表;(5)设计问卷和测试问卷;(6)设计抽样方案;(7)制定数据分析方案;(8)明确经费预算和进度安排。
从研究过程和获取的结果来看,研究方法可分为探索性研究和结论性研究两大类。探索性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提供必要的资料,帮助研究者认识和理解所探讨的问题,为进一步的研究设计提供思路和框架。探索性研究并不采取正规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它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一般而言,探索性研究不涉及结构式问卷,也不涉及大样本和概率抽样。在这一类型的研究中,研究者的创造力、智慧和经验起主要作用,但也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研究者仍然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技术。探索性研究一般可以通过专家咨询、试点调查、个案研究、二手数据、深度访谈、小组座谈会、观察和投射等方法来进行。
结论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描述或估计总体、检验假设和考察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比探索性研究更为正式,更具有结构性。结论性研究一般以大规模、有代表性的样本为基础,所获取的数据要进行定量的统计分析。结论性研究包括描述性研究和因果关系研究两种。有关这些方法的具体叙述,可以参见后面相应章节的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每种研究方法都各有利弊,没有十全十美的研究方法,选择适合研究主题和相关问题的研究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根据研究目的专门收集的资料叫作一手资料或原始资料,如利用调查、内容分析、控制实验、观察、深度访谈、焦点座谈会等方法获得的资料。在传播学研究中,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来自一手资料。那些因为其他研究目的被收集到的资料叫作二手资料,这类资料的获得既快速又不需要很大花费,特别是在当今大数据时代。但是要在认真评价二手资料的质量和适用性之后,才能确定其是否可以使用。
收集一手资料的方法有多种,如收集定性研究资料的方法包括专家咨询、深度访谈、小组座谈会、观察法等;收集定量研究资料的方法包括邮寄调查、电话调查、面访调查、网上调查等具体方式,还有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等方法。
在收集数据或资料的过程中,为了减少非抽样误差,有必要对访员(如果需要的话)进行适当的培训。如以面访调查为例,挑选访员、培训访员、监督管理访员、复查验收及评价访员,都是调查实施不可缺少的环节。有关详细内容请参阅本书第五章。
处理、分析和解释数据或资料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是采用大型计算机的终端,一般的个人电脑PC机,还是只用简单的计数器?
(2)是只需要进行基础的统计(包括频数、平均值、百分数等),还是需要初步的统计分析(包括相关分析、交互分析等),或需要进行高级的统计分析,甚至数学模型或因果关系模型?
(3)采用现成的统计软件(如SPSS或SAS)进行分析,还是需要编制专门的分析程序或软件?
(4)是只需做常规的统计图表,还是需要增加一些可视化的展示?
(5)是委托其他单位进行数据处理还是自己完成?
一般来说,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有一个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计划或方案,以便相关人员有据可循。
根据内容、写法和对象读者的不同,研究报告可细分为综合报告、专题报告、学术报告等类别。研究报告一般由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背景、研究方法、主要结果、讨论及参考文献等部分构成。研究报告要规范、专业,文字精练流畅。有关详细内容请参阅本书第八章的内容。
必要时再次跟踪研究该课题是传播学研究中应该大力提倡的,它有助于研究者检视前次研究中变量间的各种关系,进一步深入解决前次研究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通过不断的验证、修正、分析、归纳、推理、概括、推广,从而形成理论。只有经过抽象—具体—抽象、演绎—归纳—演绎的多次循环,才有可能在不断总结、积累和提升的基础上真正有所发现和突破。但是目前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国传播学研究中进行跟踪研究扎实的课题并不多见。
本章从科学、科学研究的定义出发,讨论了传播学研究的意义与内涵,对科学研究所具有的基本特点以及科学研究所遵循的原则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传播学实证研究也同样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本章介绍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讨论了每一步骤的含义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其中,对初学者较难理解的理论假设、研究假设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给出了示例,这为读者较好地理解和掌握社会科学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科学研究?
2.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与人文科学研究的不同点是什么?
3.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传播学,其研究方法有哪些特点?
实践练习题
1.查阅一两篇传播学实证研究的相关论文(国内或国外),描述其研究假设和统计检验的结论。
2.它们建构的模型是怎样的?
3.查阅论文《广播电视传播效果的模型研究》(柯惠新等:《数理统计与管理》1991年第4期,或赵水福主编:《中国社会心理的轨迹——亚运宣传效果调查报告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讨论这个模型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