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养生养什么

中国养生源远流长,人们在劳动中创造,在实践中认识,逐渐地探索积累,沉淀了无数养生之道,形成了许多流派,也衍生出许多养生方法。《黄帝内经》问世,翻开了人类历史新篇章,为人类的健康、养生、祛病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理论基础,作出了巨大贡献。它系统地探索了人体生命和宇宙间的规律,总结了传统中医学经验,展现了古人智慧、精湛医术,丰富了“治未病”这一人类全新的认知方法,它自始至终贯穿、蕴含着“福、寿、康、泰”的思想境界以及“生命在于内求”的养生大智慧,至今,中医领域无不将它尊奉为是一部中华中医学的宝典。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里着重阐明了古人主张“治未病”博大精深的思想。古代人并非把“圣人”称为医术精湛、道术高明、见色知其病、切脉诊其患、手到病除的大医家。而是注重“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与前面所言如出一辙,古代人把“未病先治”的思想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与现代医学所倡导的“预防为主,治疗为辅”观点不谋而合,为中国养生、防病、治病、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坚实的中医学理论基础。

中医养生是一门极高深的自然科学,它是根据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调摄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方法和学问。是中医学最古老、最具有自然特色传承。它在内容、方法、学问上犹如大海无边无际,深不可测。《黄帝内经》博采众方、惠及黎民、造福人类,就是从养生这一至关重要环节开始的。历代著名医家,如:伏羲(阴阳八卦图)、神农(尝百草)、扁鹊(治未病)、张仲景(辩证论治)、华佗(刮骨疗伤)、孙思邈(药到病除)、王执中(同身寸)、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著名医家,在我国五千年发展文明史上影响十分深远,是功载千秋,流芳百世最杰出的代表和光辉的典范,为后世所传颂、敬仰。

我们已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初,随时代进步、科技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提高,生活条件空前提升。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更加追求健康,把生命放在首位,将人类寿命延长也被现代生命科学家们放在了重要的研究方向。人类未来平均寿命定格在那个基准点上呢?这正是现代生命科学家们研究、探索的方向。

人和自然界里任何一种动物都是不一样的,不一样之处从哪里区分?就在人有灵魂,有活的思想及思维方式在支配。支配什么?首先是支配人的健康,其次就是探寻人的生命长与短。由此可见,生命的长与短,对于人来讲是何等的重要。生命的长短不仅仅在于你年轻还是年老,还在于你是否有一副健康的体魄,健康能够决定人寿命偏长,不健康则相反,其寿命偏短,在生命体征正常情况下,如何能延长人的生命呢?这就要看你是否能够很好地顺应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生活,平时注意对身体的呵护、珍惜和保养。所谓保养,直白讲就是养生。养生一句话就是要养好人的五脏。五脏是人体内部核心动力器官,决定人存活的功能性部件,故而,决定生命的长与短。人的生命周期到底有多长,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也没有一个生命科学家敢下结论,这是因为生命科学还没有发达到这种程度。所以,只有注重养生,才会有健康、有生命延续的可能。

杨奕老师在电视里做养生节目时,经常会提到一句话是:“没病、没痛,你哪里知道什么叫幸福”?这句话很耐人寻味。人的幸福从哪里来,从她的言语当中折射出从“修”中得来,也是人到了一种极端困惑中感悟而来,如果你把这话入耳又入心,把它当回事仔细琢磨,你一定在健康方面会受益匪浅。如果你听过,又只是把话当成耳旁风毫不在乎的话,那你一定在麻痹的状态中会失去很多。当你处在健康的壮年期,你可能体会不到身体的健康有多么重要,而当你倒在病床上,经医生确诊后告知自己所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这时你心里作何反应,又是什么滋味!种种迹象表明,复杂的心态,一切抱怨、后悔是不是已为时太晚了。

养生,就两个字,显而易见,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影响到自己的,曾经在几十年前对此有所忽视,为何今天却被人重视。这一方面取决于人的年龄增长,二方面是自身求生的欲望,再一方面取决于气候、生态大环境的日益恶化逼胁出来的一种选择。地球是人类以及万物繁衍生息的共同家园,在自然界里,人类只是万物当中的一员,人类尽管不可能主宰这个世界,但却具备改造世界的能力。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同时,又在不断地加速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及适应人类生存的必要环境。时至今日,可以说,在自然界里,与人类生存紧密关联的物质当中,唯独只有阳光没有受到人为的污染,其它的一切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污染。现在,为什么人们不正常的死亡现象越来越多,又越来越年轻化?为什么奇异的病种层出不穷?为什么人们会谈癌色变?这些与人类的活动是存在密切联系的。因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自然失去平衡,由此带来气候反常、物种在加速灭迹,大气、水、土壤、食物链等不同程度被污染。当人受到大气和自然环境威胁,又没有退路时,只有拿起养生这块挡箭牌来寻找健康的出路,这不能不说是种自我的一种保护,也是无奈之举。过去,当你说到养生时,经常会有人说三道四,甚至在背后说你贪生怕死。现在,随着年龄增大,人一天天变老,恐怕再说你贪生怕死的人会少了不少。这是为什么,是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吗?也许会有一点,但不完全是。问题在于,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养生。从收音机里、电视里、还有社区里时常可见到五花八门的养生讲座,还有街头巷尾人们只要是聚到了一起,比划着、交流着大都是与养生有关的话题。这不能不说是人的思维、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更能说明人的健康意识在提升,有了这种氛围,建设大健康中国才有希望。

我们讲养生,它不能只是挂在嘴上念叨,而是要落到实处,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当中去,且要长久的坚持。说也好,讲也罢,你首先要明白养生的重要性,其次要明白养生的目的,有了这两个基本点的融合,才能把养生做好。说到这里,我想问问你,你能把养生做好?不能,这里不只是你不能回答,恐怕有很多的人都不能回答,能够说出个缘由来,就已经是相当不错,这是为什么呢?这与人重视程度,知识面宽窄有直接的关系。不明白不要紧,关键是不要装明白,大家坐在一起有的是时间聊,聊多了学多了,也就琢磨透了,自然也就明白了。其实,学中医养生,并不是件难事,也不需要很高的文化,它不像西医学那样“较真”,无法言传身教。中医养生易学、易懂、易操作,实用、也挺管用,老师怎么讲,怎么动你跟学模仿就成。这里没有什么很多的技巧,只要悟性足、多历练、不久你就会尝到甜头,将来也将成为一名养生技长高手,大道至简,养生就是如此。为什么现在关注养生、学养生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学习食疗、经络穴位、反射区疗法等,这是因为人们根据自已爱好、需求明智的作出选择。它经济实惠,特别神奇、管用,一旦学会了、掌握了,大小毛病动动手,也就解决了。到这时,你真的就会从心底里惊讶地蹦出一句话来:求医不如求自已。

养生养什么?前面说到“养生就是养五脏”这话似乎让人听起来有点懵,感触不深,太直观、太笼统、说服力差、难以使人认同,无法满足初学者在知识上的需求。不过,这句话是养生的经典语,也是核心内容,你不认同、理解,只能说明是你知识面不够、悟性不高的缘故。为了帮助更多的养生爱好者提高思想认识,透析它的内涵,紧紧围绕这个核心,讲养生实质性的内容,以飨学者。

一、养生养什么,目的何在

《黄帝内经》曰:“养生就是养五脏,五脏和百病不生。”一句话,简明扼要、精辟深刻。话虽如此,如果,你不将它讲明白,人们大多数听起来仍然还是一头雾水。什么是五脏?五脏(心、肝、脾、肺、肾),这样叫起来,大家普遍认为比较顺口,我们如果从五行(金、木、水、火、土)对应五脏(肺、肝、肾、心、脾)的角度来分析,应该是这种排列关系符合逻辑,因为五行统摄五脏,故而这种叫法更为妥当。五脏与五行还有一种极为特殊的关系在里头,那就是既有相生,又有相克制化规律,人体安和、健康,内因就取决于这种关系。五脏最能反应的是人体内部核心动力器官。人体机能正常运转,决定因素就在五脏,而且更在五脏和。“和”指的是什么?“和”指的是“和谐”的意思,有了军队内部组织的和谐,团结一致,军官指挥起打仗就不会生乱。对于身体而言,有了身体内部和谐才能保证人体长久的健康,人的生命也就会更加旺盛,充满活力,那么也就达到养生的最终目的。

所谓养生就是养五脏,是依据五脏各俱有其特性机能及不同的特点来区分的。然而,五脏各有所主,“主”指的是什么?“主”,原则是指他们各自主机能上的属性。如:心脏主神明、主血脉、统领五脏六腑;肝脏主疏泄、主藏血;脾脏主输布、主生血、统血;肺脏主气、主呼吸、主宣发、主肃降、配合心脏调节气血运行;肾脏主藏精、主纳气、主骨生髓。这里的“主”也可以理解或类似官场上的官员职责分工、履职的范围。古人把养生就是养五脏,讲得十分精辟。书中把养与求并举,这样未必不是一种好的见解,让人们听起来顺耳、理解起来容易。《黄帝内经》曰:“生命在于内求”。这个“内求”,是《黄帝内经》的精髓、核心,其内容广泛、极其深刻。求什么?不仅是求五脏的和,而且还求六腑不能乱,只有五脏六腑各司其职,和谐共生,身体才健康。如五脏有一不和,则遍体不安,若六腑有一不稳,身体舒适度同样遭殃。求与稳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养的过程,只是兼顾到脏与腑的角度不同而已。我们知道,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脏腑的阴阳五行属性,气机升降出入规律,四时通应以及喜恶在志等有所不同,故调和脏腑须顺应脏腑各自生理上特点。

二、养五脏重在养心。

《黄帝内经》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在这句话里透露出什么信息呢?起码有两点大家必须认识到。其一,在人体十二官里它为君主,也就是皇帝,高高在上的,从所处的地位上来讲,另外十一官要很好的尊宠它,维护它;其二,心主神明等同于人的大脑,具备情志、思维,这是心唯一的属性,在其它十一官里没有这种属性。所以说,心不可以动摇,不可以神智不明,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全身的状况如何,可想而知,这足以说明养五脏、必须首先要将心养好的极端重要性。

以上讲的求和是针对五脏而言,下面讲稳“乱”是针对六腑,人体六腑很容易出现“乱”,养生制约措施,就是稳乱。人体养生是主次分明的,什么是主?主当然指五脏,什么是次?次无疑指六腑了。主次尽管分明,但是,如果人一旦不舒服,生病了,在就诊时,医生往往也很难推测到会是“主”出了问题,还是“次”出了问题。我们经常讲到在中医里有辨证论治的法则,正是因为有了辨证论治法则存在,足以说明世界上万事万物没有绝对性,只有相对可能性。还有另外一种意思,就是不要只顾及五脏对人体重要性而忽视六腑作用。五脏与六腑要有相对的对称、平衡。因为五脏与六腑之间,是有紧密的联系的,这是由两者相匹配、相表里、阴阳相合关系来决定的。表与里、阴与阳的关系,就像是夫妻间的关系。如果说五脏有一不和,就会导致人体不安。那么,对于六腑如有一乱,照样威胁到人身心不宁。因此说,养生不可以顾此失彼,应全面周到,力求阴阳相互平衡才更为科学。六腑在人体当中的作用是:胃主受纳水谷;小肠主分清降浊;大肠主传化糟粕;膀胱主贮尿、排尿;胆主为中正之官;三焦主通调水道。我们将五脏的功能与六腑的作用,从对应的表里关系上来看,要判断哪个占主要、哪个占次要都不合适,只有五脏和谐、六腑不乱,他们相互配合,共同作用,人才有健康,这就是养生在于内求的目的。

三、天人相应是养生最完美的统一。

真正要达到天人相应这种境界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为了追求达到这个境界,人人都必须顺应自然规律,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则,这里“法”可以解释为归顺、依靠、顺从。

人在自然界里如同海洋里一滴水,很小很小的一分子,所以说人靠地、地靠天、天靠道、道靠自然。简短几个字,将“道”与“法”关系阐述得淋漓尽致。故此,人要获得健康,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的变化。

另外,每个人出生的时间、环境各有不同,体质也会各有不同,患病的特征以及人的生命周期都不会是一样的。因此,养生遵循自然规律是人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法”与“道”上的客观要求,顺应自然、相向而行,才是科学的养生。

四、养生应遵循五行(金、木、水、火、土)对应五脏(肺、肝、肾、心、脾)的关系。

两者关系既存在相生,又存在相克地制化规律,最终达到和谐、相互统一的。

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存在着木、火、土、金、水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五脏由于其生理上特点有所不同而分居五行,五脏之间如五行一样,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共同维持身体机能正常运转。

五脏五行的属性:

五脏因其各有不相同的生理功能特点,而被赋予了不同的五行属性。

心阳有温煦的作用,有“火”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

脾为生化之源,有“土”生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

肺气主肃降,有“金”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为“金”

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有“水”润下的特性,故以肾为“水”

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有“木”生发的特性,故以肝为“木”

五脏之间相生相克关系

相生关系: 肾(水)之精可濡养肝;肝(木)藏血可济心;心(火)之热可温脾;脾(土)生化气血可充肺;肺(金)清肃下行可滋肾水。所以,五脏之间相互间形成滋养,相辅相成,共同维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

相克关系: 肺(金)气清下降,可抑制肝阳上亢;肝(木)的条达可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运化可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阳热、可制约肺金清肃太过。

所以,人们在养五脏时,一定要将其五行相对应,使之平衡就好,当补则补,当泻则泻,促使五脏始终处在一个平和稳定的环境之中。

为了让人们全面的掌握五脏与五行对应关系,诸多方面知识,下面采用横竖对应的关系概括。

人体五脏与五行的对应关系

上述五脏与五行对应的关系,人体反应出来的不正常情况,都是被五行所主的,只有身体特别亏欠时,需要五味来帮衬,五味入五脏、调和濡养全身内求的物质。有专家指出,说身体会说话,是指这些形形色色表露出来的现象在告诉人们,特别是临床诊断医生,医生结合四诊法(望、闻、问、切),很快就可以得出初步诊断,再通过辨证论治,问题出在哪里,需要用什么药来调治,也就不成问题。

五、养生应遵循五脏六腑经络穴位相表里的关系

人体五脏与六腑是人体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脏在体内属阴性,而六腑则属阳性。从经络层面上讲,五脏走的是阴经,而六腑走的是阳经。它们互为作用的机理,在后面章节里会着重讲到。那么,在经络学说中,它们之间又存在一种什么样的表里关系?传统中医学说,将所谓表里关系视作是一对夫妻关系,这里讲的是人体经络。我们知道人体正经为十二条,分别是手、足、三阴经和三阳经,人体气血循行,流注离不开经络,养生更是如此。经络是人体自身携带的大药库,只要你懂经络,又会使用穴位治疗,人体所发生的一些症状都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经络穴位进行调理、缓解病情。人们在养生的过程中,不要等到人生病了,这时才想到用上经络穴位,这样做法似乎违背了养生的意义。怎样来做呢?首先是养生要养成一种良好习惯,并且要长期坚持,这点看似容易,其实到了真正动手做起来很多人难以做到。懂养生的人,将经络穴位视为健康保驾护航的使者。其二,要充分领悟它的重要性,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予以尊重,千万不要忽视它们的存在。经络穴位是人体内着藏亘古不变的固有特质,相伴终生的无价之宝,只要你认识它,掌握它、使用它,必将终身受益,健康长寿,这就是经络穴位养生的最大好处。

五脏六腑经络相表里的关系

(箭头“↓↑”为气血流注走向)

六、养生应遵循十二正经与十二时辰当令的关系

(当令也称值守,指的是气血冲撞最盛时间段)

中国古代将一天24小时分为12时辰,这12时辰正好对应人的12正经当值的时令。哪条经络当令,就为这经络气血冲撞最强盛的时段,掌握好五脏六腑及经络气血运行,当令规律,对于经络养生,可取得事半功倍效果。

十二正经与十二时辰当令(气血冲撞最盛)对应表

七、养生应遵循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节令变化规律

中医养生基础理论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每个人出生时间,环境各有不同,体质也会不尽相同,患病时体征也会有所区别,即便是患有同样的病,用上同样的药,也不会起到同样的效果,这体现了中国传统中医学独到之处,即一人一方、百人百药。

二十四节气养生也是依据自然法则产生的。它不仅仅可以指导农事,也可以指导人们养身、保健。就人体生理构造而言,人体一共有24根肋骨,正好对应二十四节气,而人体四肢大关节一共有12个,每个关节由两个关节面组成,每一肢有六个关节面,正好对应“六气为一时”。另外,十二经络在一年当中一进一出恰好对应二十四节气,人体五脏之气与四时之气相应,气血按一日十二时辰阴阳消长有规律地流注于十二经络之中。

经络上有365个穴位,而自然界中一年有365天,这也是人体与自然紧密联系的一个表现。我们知道,每隔四年就会出现一次膏肓穴,这个膏肓穴也叫做第366穴。人一旦患病,如果生病四年都没有痊愈,那就易危及生命,这就是成语中所讲“病入膏肓”。在治病过程中,膏肓穴出现这天非常关键,利用润二月头一天,通过膏肓穴对人体进行调整,可有效调治和治愈某些疾病。《黄帝内经·灵枢·五乱》中曰:“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夏、秋、冬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和……”也就是说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盛衰与四时阴阳消长同步。

《黄帝内经》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由此可见,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人体气血运行和脏腑活动都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连,二十四节气变化,也必定会引起人体身心变化,因此,合理安排饮食起居,才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八、中医养生应遵循的原则

1.讲求人与自然、环境、社会和谐统一。

2.尊重人体固有的生命节律,并通过形神统一,动静结合,劳逸结合等具体养生方式的理论与实践。

3.防微杜渐,未雨绸缪。

4.养生贵在按时,生活有规律:(1)起居有节;(2)饮食有节;(3)调畅情志;(4)适量运动;(5)讲究卫生;(6)充足睡眠。

九、中医养生的内容以及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1.养生先养心,心为五脏之主,五脏又为十二官功能性器官,主不和则十二官危。养心要力求心胸宽阔、豁达,对人处事心态平和,不争强好胜,不无故攀比,知足常乐、谨防“喜、怒、忧、思、悲、恐、惊”大起大落,心静自然。

2.养生要善养身体,生命在于运动,动则有利气血循行,动则有利强身健体,运动方式因人喜好、适度为宜。

3.养生要合理膳食,尽量做到少糖、少盐、少油腻,以五谷杂粮为主,多食新鲜蔬果,特别要选择时令新鲜蔬果,食物品种要多样化,以均衡营养,增强人体免疫力。

4.养生要学会体质养生,熟悉自身体质,认知药食同源,侧重放在“通、调、平”上,身体若无大碍,尽一切可能远离药品,尤其是五花八门西药、吊针、抗生素。

5.养生要自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顺应时令、季节变化,及时添衣保暖,做到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

6.养生要明确五行与五脏相生相克关系,熟悉生克制化规律。

7.持之以恒,坚持经络穴位及反射区调病化疾养生,保障经络畅通,气血循行无阻。

8.认知生命活动、兴衰、消长的周期性,明确女七男八(即:女性七年、男性八年)生理周期变化规律。 6sN+sZiXbTQJL1fR17RMMFaZ24kEwHL/SAn7/sBttTYY5hxXRB2Iyg29RSBGWoX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