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2
红土高原的“一颗印”

在我国云南的红土高原地区,气候比较温和,红土资源丰富。这里的人们也常常住在生土盖的房子里。不过,同样是用土来盖房子,西南和西北又略有不同。

云南的土层厚度不及黄土高原,通常只有0.5~2米,而且红土的主要成分是风化土,不如黄土稳定、牢固。因此,虽然同样是就地取材,但云南地区的百姓不是凿穴而居,而是用模板和夯锤,把红土夯筑为墙体,或者制作成土坯砖,用来砌筑墙体,建造房屋。

云南地区常见的生土民居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作“一颗印”。它一般平面呈方形,由正房三间,左右两边的耳房各两间,以及入口处的一个半室外“倒座”空间围合而成。通常,建筑外围一圈比较厚的墙体由夯土或者土坯砖建成,内部则由木柱、木梁和木楼板支撑起来。整个院落布局紧凑,外实内虚,方正如印,因此被称为“一颗印”。

当然,根据地形、民族、经济条件等差异,“一颗印”这样的夯土院落建筑还有很多不同的变体。但万变不离其宗,有了前面窑洞的例子,我们不难想象,“一颗印”的建筑形式也和当地的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云南昆明团结乡乐居村的夯土聚落

云南“一颗印”

云南“一颗印”的剖面示意图

云南的“一颗印”和西北的窑洞一样,就地取材,冬暖夏凉,经济实用,地域特色浓郁。但它也和窑洞一样面临着空间、采光、通风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现代生活需求的挑战。传统的夯土农宅屋顶采用的是小青瓦,需要定期检修。一旦检修不及时,出现漏雨,雨水会迅速侵蚀墙体,造成不可逆的损坏。除此之外,云南还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地区,年久失修的生土建筑遇上地震,常常大面积损毁,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因此,每发生一次地震,就有一大批村民摒弃传统生土农宅,选择兴建砖房。即使交通不便,价格飞涨,为了安全,这似乎也只能是当地村民唯一的选择。

难道就没有别的方法,既可以保留传统建筑的优点,又能解决舒适度和安全性的问题吗?当然有!这就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对传统建筑技术进行改良和革新。

云南夯土民居是如何回应当地环境的

你知道吗?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在21世纪初,全世界仍有约1/3的人口居住在生土建筑里。中国2010—2011年的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至少有6000万人居住在生土建筑里。

生土建筑的节能环保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1.生土材料的制造不需要烧焙和深加工;

2.就地取材省去了远距离运输的能耗及排放;

3.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减少了建筑运行阶段的能耗及排放;

4.建筑拆除以后材料可降解或者被重复利用。

不仅如此,生土建筑还承载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然而,生土建筑分布的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刚好处在地震多发带,因此,抗震性能是制约生土建筑发展传承的一个重要因素。 I/DBQiXnH0BKOAklugcZAzavdCvm74qGz0L2MFNHx9+1htfXQCdG1+OkI5yz/WX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