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1
黄土高原的“凿地为窑”

在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有一种非常古老的居住方式——窑洞,相信大家对它都不陌生。你有没有想过,窑洞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为什么这里的人想到了住在窑洞里,而不是住树屋、木屋、石屋,或者其他?

我们可以先来看一看窑洞分布较多的区域,自然环境是怎样的。

西北的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土层很厚。有多厚呢?通常超过50米,最厚的地方能达到300米。而当地的气候,冬天比较寒冷,夏天比较干热,风沙很大。

人们发现,在厚厚的土层上凿出一个洞,里面冬暖夏凉,又可以抵御风沙,还省去了很多建筑材料。于是,大家都开始在发育稳定的土层上“凿地为窑”,久而久之就逐渐发展出窑洞这一居住形式。

窑洞的建筑材料是未经烧焙的原土,也叫“生土”。它和需要加工,再经过运输才能使用的砖、水泥、钢材等建筑材料不同,可以直接就地取材,减少了大量的加工和运输能耗。即使到了建筑寿命终止的时候,窑洞被拆除或者废弃,也无外乎尘归尘,土归土,不会产生太多的建筑垃圾和不可降解的废料。

窑洞的入口和院落

山西李家山村的窑洞

地貌断面和窑洞类型的关系

窑洞的三种类型

窑洞依山就势,顺应地形。根据它所在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靠山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基本类型。

从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来看,窑洞是非常“理所应当”的一种建筑形式。前文说过,窑洞里面是“冬暖夏凉”的。到底怎么个冬暖夏凉法呢?在陕北寒冷的冬季,室外气温已经降到-20℃,窑洞内的气温还可以保持在10℃以上。太阳辐射、室内照明、人类活动、厨房做饭,都会散发热量。而窑洞可以把这些热量很好地保存在室内,使得在冬季不用增加额外的采暖措施,室内也能维持相对舒适的温度。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窑洞的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不需要复杂加工,建筑运行不需要额外的采暖措施,使得窑洞的建造成本和运行成本都非常低。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因为使用了当地材料、当地人工和当地技术,窑洞建筑承载了当地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点。

这些都是窑洞独一无二的优势和魅力。

窑洞是如何回应当地环境的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窑洞这一古老的建造体系也面临逐渐凋零的危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也发生着变化。一些窑洞开窗有限,室内采光不足,通风不畅,似乎已经不太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的人把窑洞和贫困落后画上了等号,甚至把拆除窑洞、修建砖房视为脱贫致富的标志。

可见,一种建筑形式之所以在某一历史阶段存在优势,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密不可分。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动态的,如果建筑形式和建造技艺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曾受欢迎的建筑也会坐上“冷板凳”。

你知道吗?

古代的先民们既没有工业化的建筑材料,也没有机械化的暖通空调系统。在盖房子的时候,他们就需要特别仔细地考虑当地的 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意味着顺应当地气候,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在有限的条件下打造出最宜居的建筑环境。

虽然古人还没有发展出系统化的“绿色建筑”概念,但是当时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根据各地的条件和特点,创造出了丰富多彩、让人惊叹的乡土建筑。我们今天使用的很多绿色建筑的设计策略,早已蕴藏在了这些乡土建筑里面。 F95nHjwJ6wXrCe6QPvnvPHh97QsChbs/kV0W/ZhdaRurmP5C7JoXmu6fTGxfrgU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